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4469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矫形外科(骨科)用的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用于腰椎滑脱复位及固定的内固定装置。
由于先天、外伤、退变等原因所致的椎体向前滑移称为椎体滑脱,主要发生在腰4或腰5椎体,它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进展缓慢,病程长,对滑脱椎体的复位相当困难。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及各种脊柱器械的问世,出现了以滑脱相邻的上下椎体为支点,旨在对滑脱椎体进行提拉复位为目的的Roy-Camill和Steffee等器械。但是该类器械缺乏对脊柱的轴向撑开力,对椎间隙狭窄的滑脱椎体,单纯的提拉复位效果较差,同时由于器械本身缺少灵活性,增加了术中器械安装的难度。与上述两种器械相比较,Dick器械具有对脊柱的轴向撑开作用,但对滑脱椎体无提拉作用,因此仅适用于椎间不稳定而无明显椎体滑脱的病人。
近年来出现的Dick-Hou器械,专利号94224884.8撑开提拉式腰椎滑脱复位固定器,借鉴了Steffee和Dick器械的优点,即对脊柱有轴向撑开作用,同时可对滑脱椎体进行提拉复位,尤其适用于中重度椎体滑脱的治疗。该器械是以滑脱相邻的上下椎体为支点进行提拉复位,除了固定滑脱椎间隙外,还需固定与滑脱相邻的上一个正常椎体节段,对大部分中轻度椎体滑脱来说,以多固定一个正常脊柱活动节段来获得滑脱椎体的复位显得必要性不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定节段少、复位作用好、在临床中更实用的腰椎滑脱复位固定器。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是以滑脱脊椎相邻的下位正常椎体的椎弓根螺钉为支点,通过杠杆作用将滑脱椎体进行提拉复位,从而减少了脊柱的固定节段。
本实用新型主要根据一般腰椎滑脱节段的生理特点及各种滑脱的实际情况,把固定在正常脊椎和滑脱脊椎上的两个螺钉角度螺钉和提拉螺钉,以及螺钉之间的连接棒设计有一定量的可调角度,在连接棒上固定一个阻挡环,既作为撑开滑脱椎间隙的支点,又可以在固定后防止支撑螺钉在连接棒轴线方向上滑动。
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中轻度椎体滑脱的患者,只需要固定一节滑脱脊椎节段,即可使滑脱椎体复位,且方便可调、使用灵活、稳定可靠。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附


图1、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附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示意图;附图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示意图;附图4、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螺钉示意图。
图中1—提拉螺钉 2—角度支撑螺钉3—连接棒 4—阻挡环5—燕尾式滑块阻塞器 6—阻挡环螺栓7—阻塞器螺栓 8—提拉螺母本实用新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固定在正常脊椎骨的角度支撑螺钉(2)、固定在滑脱脊椎骨的提拉螺钉(1)和两螺钉之间的连接棒(3)。其中连接棒(3)的螺孔端与其本身轴向有一弯曲小角度,并与提拉螺钉(1)尾部螺杆通过螺母(8)连接,另一端与支撑螺钉(2)螺孔端呈一定角度相接,连接棒(3)中间套有一阻挡环(4)。
角度支撑螺钉(2)螺孔端设计为敞口结构,便于临床使用时连接棒(3)网纹螺杆端直接放入其中,网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角度支撑螺钉(2)的敞口内部为一与螺钉(2)轴向呈一定角度的斜向槽,槽内装入燕尾式滑块阻塞器(5),通过螺栓(7)旋紧来把连接棒(3)抱紧并固定,见图4。斜向槽使支撑螺钉(2)与连接棒(3)轴向呈一定角度,约105°夹角。
连接棒(3)轴向与支撑螺钉(2)之间的105°的夹角(钝角),即适应了下腰部生理前凸的需要,同时又增加了连接棒另一端的提拉螺钉(1)对滑脱椎体的复位距离。角度支撑螺钉(2)敞口端外部设计为圆形,减小了螺钉在安装及固定过程中对周围组织的刺激。
另外,由于连接棒与角度支撑螺钉之间有105°夹角,为此,在螺栓(7)与阻塞器(5)之间也设计有105°夹角,使螺栓(7)与连接棒(3)之间呈垂直固定,以提高阻塞器螺栓(7)对连接棒(3)的固定强度。
连接棒(3)的螺孔端与连接棒轴向有一小角度,约5°夹角,而且连接棒(3)螺孔端可以进行轴向180°的反转安装,换言之,连接棒(3)螺孔端在与提拉螺钉(1)联结时,可以以其轴向为轴旋转180°,使提拉螺钉(1)与连接棒(3)轴向呈95°或85°两种不同的安装角度。
即当连接棒(3)的螺孔端向外,即向提拉螺钉(1)的尾端方向弯曲时,见图2,提拉螺钉(1)与连接棒(3)轴向呈95°夹角,相当于提拉螺钉(1)与支撑螺钉(2)之间的夹角为20°;当连接棒(3)的螺孔端向内,即向提拉螺钉(1)的钉端方向弯曲时,见图3,提拉螺钉(1)与连接棒(3)轴向呈85°夹角,相当于提拉螺钉(1)与支撑螺钉(2)之间的夹角为10°。这两种角度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满足不同椎体滑脱程度和腰椎前凸角的需要。提拉螺钉(1)尾端与连接棒(3)通过螺丝孔连接,连接棒(3)与提拉螺钉(1)联接端有5°的长轴夹角,与角度支撑螺钉(2)配合应用,更适于提拉螺钉(1)与支撑螺钉(3)之间的角度变化,可以满足不同腰椎前凸和提拉螺钉对滑脱椎体复位距离的需要。连接棒表面光滑无螺纹,方便了撑开钳撑开阻挡环与支撑螺钉间距,便于滑脱椎体复位。
连接棒(3)中间套有一阻挡环(4),阻挡环(4)固定在支撑螺钉(2)螺孔端附近,作为撑开钳的撑开力点,通过撑开钳对支撑螺钉(2)进行撑开,以增大用提拉螺钉(1)固定的滑脱脊椎骨与支撑螺钉(2)固定的下位相邻脊椎骨的间隙,解除因椎间隙狭窄所致的椎体间相嵌,为滑脱椎体复位创造条件。
待滑椎复位后,将阻挡环(4)紧靠支撑螺钉(2)上端固定,可有效的防止因脊柱轴向受力导致支撑螺钉(2)向上滑移。
在临床中,须使用两个内固定器进行复位,并在两个固定器的连接棒之间通过一个简单连接,即可使两个固定器成为一个稳定的框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步骤如下1.首先在滑脱节段两侧椎弓根中点拧入提拉螺钉(1),在其相邻的下位椎体两侧椎弓根中点拧入敞口式角度支撑螺钉(2)。
2.在连接棒上套入阻挡环(4),将连接棒(3)螺孔端按预定的方向(正向或反向)套入提拉螺钉(1),连接棒(3)网纹螺杆端放入角度支撑螺钉(2)螺孔端的敞口内,置入阻塞器(5),以防止连接棒(3)从角度支撑螺钉(2)的敞口中脱出。
3.在距离支撑螺钉(2)上端约5mm处,通过阻挡环螺栓(6)将阻挡环(4)固定在连接棒(3)上,用撑开钳逐渐撑开阻挡环(4)与角度支撑螺钉(2)之间的距离,以增大滑脱椎体及与之相邻的下位椎体之间隙,便于滑脱椎体复位。
4.拧紧阻塞器螺栓(7),使连接棒(3)与角度支撑螺钉(2)固定。以连接棒(3)的螺孔端为支点,逐渐拧紧提拉螺钉(1)尾端的螺母(8),使滑脱椎体复位。复位满意后,剪断提拉螺钉尾端的多余长度。
5.为使滑脱节段复位效果更好,须同时使用两个内固定器,两个固定器之间通过一个简单连接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器,它主要由固定在正常脊椎骨节段的角度支撑螺钉2、固定在滑脱脊椎节段的提拉螺钉1和两螺钉之间的连接棒3等构成,连接棒3的螺孔端与提拉螺钉1尾部螺杆通过螺丝连接,另一端与支撑螺钉2螺孔端相接,其特征在于角度支撑螺钉2的螺孔端为敞口结构,敞口内部为一与螺钉2轴向呈一定角度的斜向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连接棒3的螺孔端与其本身轴向有一弯曲小角度,连接棒3与提拉螺钉1连接时能以其轴向为轴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连接棒3的螺孔端与连接棒3轴向夹角约有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连接棒3中间套有一阻挡环4,阻挡环4固定在支撑螺钉2螺孔端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向槽内装入燕尾式滑块阻塞器5,通过螺栓7旋紧把放入其中的连接棒3抱紧并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角度支撑螺钉2敞口斜向槽与其轴向夹角约105°,即连接棒3轴向与支撑螺钉2夹角约10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螺栓7与阻塞器5之间有105°夹角,使螺栓7与连接棒3之间呈垂直固定。
专利摘要一种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装置,由角度支撑螺钉(2)、提拉螺钉(1)和连接棒(3)等构成。通过支撑螺钉(2)敞口端内部的斜槽设计,使其与连接棒(3)轴向呈一定角度连接;连接棒(3)的螺孔端与其轴向小角度弯曲设计,使与其连接的提拉螺钉(1)和角度支撑螺钉(2)之间有一定可调角度。只需固定滑脱及其相邻的下位椎体,即可使滑椎复位,固定节段少,更灵活实用,尤其适用于中轻度椎体滑脱患者。
文档编号A61B17/70GK2379104SQ9921749
公开日2000年5月24日 申请日期1999年8月2日 优先权日1999年8月2日
发明者史亚民, 侯树勋, 胡志勇 申请人:史亚民, 侯树勋, 胡志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