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前腔治疗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5730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腰椎管前腔治疗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是指适用于侧路腰椎管前腔导入疗法的治疗针。
本实用新型的研制者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症提出了有显著疗效的侧路腰椎管前腔入路疗法。现有技术的医疗器械不能适用于本疗法,因其可能损伤硬膜囊、神经根、血管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出腰椎管前腔治疗针,能用其准确、方便地导入腰椎管前腔施治,从而有效实现所述疗法,并可避免损伤硬膜囊、神经根、血管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腰椎管前腔治疗针包括套针、针芯,其设计特点是,它还有导管式针芯,该导管式针芯插入套针后其前端伸出套针尖端0.3-0.5cm。
以下结合附图做出进一步说明。



图1是套针与针芯插接在一起时的结构情形;图2是套针与导管式针芯插接在一起时的结构情形。
在附图中1-套针针杆2-针芯芯杆3-套针针柄4-套针5-针芯柄部6-针芯7-定位销 8-导管式针芯 9-定位销10-前端 11-管式针杆 12-柄部由附图可知,本实用新型包括图1所示的套针(4)和针芯(6),其结构与尺寸同现有技术的硬膜外穿刺针相同,其技术特征是,它还包括导管式针芯(8)。所述套针(4)和针芯(6)均为金属质,针芯(6)为实心结构。导管式针芯(8)的管式针杆(11)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硬膜外麻醉用导管材料及结构制作。该种导管为医用塑料材质,质地较软(非刚性),其柄部(12)的结构可采用与针芯(6)的柄部(5)相同的结构,该导管式针芯(8)有输送药液的通道(参见图2),可在其柄部(12)接上注射针筒后进行药物注射。本实用新型是在现有技术的套针(4)和针芯(6)所组成的硬膜外穿刺针的结构基础上,增设一与针芯(6)结构基本相同但设有输送药液通道之导管式针芯(8)而成的,非刚性的针芯(8)如前所述在插入套针(4)后,其前端(10)伸出套针尖端0.3-0.5cm。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与使用方法是,套针(4)与针芯(6)按图1方式结合后主要用于从皮肤到椎管这一段组织的穿刺,还可对粘连组织进行松解,该过程完成后,抽出针芯(6),插入导管式针芯(8),形成图2所示的插接情形,由此引导进入椎管前腔。由于所述前端(10)较套针(4)尖端长0.3-0.5cm且质地较软,它既可起到引导作用,又不会损伤硬膜囊、神经根、血管等组织。从而能有效实施侧路腰椎管前腔入路疗法。
由以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腰椎管前腔治疗针,能用其可靠地进行腰椎管前腔导入,还可对粘连组织进行松解,又不会损伤硬膜囊、神经根、血管等。
实施例按照附图和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治疗针,由所述套针(4)、针芯(6)、导管式针芯(8)组成,针芯(8)选用与现有硬膜外导管相同的材料(医用塑料)制成,前端(10)伸出套针(4)尖端0.5cm。
权利要求1.一种腰椎管前腔治疗针,包括套针(4)和针芯(6),其特征是,它还包括导管式针芯(8),该导管式针芯(8)在插入套针(4)后其前端(10)伸出套针(4)尖端0.3-0.5c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侧路腰椎管前腔导入疗法的治疗针,包括套针(4)和针芯(6),其特征是,它还包括导管式针芯(8),该导管式针芯(8)在插入套针(4)后其前端(10)伸出套针(4)尖端0.3—0.5cm。能有效导入腰椎管前腔而不会损伤硬膜囊、神经根、血管等组织,还可对粘连组织实施松解。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与可靠的特点。
文档编号A61B17/56GK2362449SQ99232760
公开日2000年2月9日 申请日期1999年2月2日 优先权日1999年2月2日
发明者章瑛, 周锦财 申请人:章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