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的胃苏连榆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36533阅读:6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的胃苏连榆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胃炎的药物,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的胃苏连榆制剂。
【背景技术】
[0002]慢性胃炎,为常见病,多发病,乃胃黏膜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变之慢性胃病。其表现胃脘、上腹部或胸前区隐痛或胀痛,疼痛性质程度不一,还有相当数量病例并无胃脘及上腹痛,而之感上腹不适,嗳气,呕逆,吞酸,或食欲下降等。慢性胃炎胃镜所见,多表现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有出血点,或表面有黏液,或见黏膜隆起之小节结,有溃疡或有增生之息肉,及所见胃黏膜下血管清晰毕露。胃炎临床表现症壮轻重不一,胃镜所见,病变程度往往并非一致,其辨证类型较为复杂,论治采用古今之名医名方,多数尚难获满意疗效。有的患者服药后症状可一时减轻,然能治愈胃炎、溃疡则较为困难。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的胃苏连榆制剂,突破传统辨证,结合直观所见的胃镜辨病,“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脾胃中州为人体升降之枢,气机不畅不通则痛,郁滞生热变毒。要想根治慢性胃炎,必须选用清热解毒,包括祛除幽门螺杆菌,调畅三焦升降之枢,消除粘膜炎症,修复溃疡面。经治疗10天消除症状,一个月后经胃镜复查,胃肠粘膜水肿、充血、溃疡面愈合占95%。远期疗效,一年内复发率为12%,3年内复发率低于20%。
[0004]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的胃苏连榆制剂,由以下重量的药物制备而成:川黄连10—20g、地榆30—50g、炒刺猬皮10 — 15g、白花蛇草20—50g、炒二花30—50g、苏梗15—30g、酒大黄15—30g、石菖蒲10—20g、炒白术15—30g、六神曲10—20g、吴茱萸3—6g、甘草 3—6g。
[0005]各中药的药理作用:
川连:苦寒。归心肝胆脾胃大肠经。本品大苦大寒,燥湿清火,治湿火郁结之主药。药理研究: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近年来临床发现对中医辨证各型糖尿病,正心堂单用或组合复方制剂有持续降糖作用,一般10 —15天,查血糖验证见效。
[0006]地榆:本品主入肝胃大肠经。味苦沉降,酸涩收,微寒清热。为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之佳品。还有解毒生肌,减少炎性渗出液,能促进伤口的愈合。
[0007]苏梗:本品辛散芳香气烈,畅枢三焦行气,入胃肠解毒化浊,不论寒热均可应用。三焦气机畅通,三焦以通为顺,气滞、湿热、寒凝、痰瘀、浊毒,行消无形中。
[0008]白花蛇草:甘寒、微苦,入胃肠经。本品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用于胃肠道炎症及防癌变、癌症的治疗。
[0009]炒二花:甘寒。归肺心胃经。二花味甘寒,既能清热解毒,又善散痈消肿,涼血止痢。对多种细菌病毒有较强的抑制和抗非特异性炎症作用。
[0010]制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功效: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大黄经过炮制,可纠正或改变药物的偏性。酒大黄,酒通行十二经,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酒大黄泻一下力亦弱,且苦寒之性减小,活血化瘀作用加大。临床和实验证明,大黄的药理作用已超越了传统功用,其应用范围正曰益扩大。总而言之,大黄一味,能攻能守,有毒能解,有热能清,有滞能消,有结能解,有阻能通,出血能止,瘀浊能排,以通为补,妙治虚症。名医张从正治虚实加杂证,采取“速攻之,速去之,揽而留之可乎”认为“不补之中真补存焉”。
[0011]白术:温苦,入脾胃经。用于补脾益气,健脾燥湿作用之强。
[0012]石菖蒲:辛、苦、温。归心、胃经。本品芳香燥湿除痰,引清阳之气上升,可治湿浊阻膈,脘痞不饥及湿热毒盛,噤口痢等,常配紫苏、黄连、大黄增强化浊燥湿解毒作用。
[0013]六神曲:辛甘温,归脾胃经。行气消食,健胃开胃。
[0014]炒刺猬皮:苦平。归胃、大肠、肾经。本品苦以降泄,行气化瘀止痛,治肝郁气滞血瘀,湿热形胃肠病,现有人用于胃部恶性肿瘤亦有一定疗效。
[0015]吴茱萸:辛苦热。归胃大肠肾经。本品苦以降泄,辛以行滞。取其解肝脾郁气,降肝胃不和之逆。
[0016]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用于缓和方中药物烈性,缓解胃肠溃疡疼痛。
[0017]本方适用于治疗食管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湿热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对消化道癌症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0018]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病因:多因外淫、内伤引起。病机:“滞”生血瘀、寒湿、湿热、虚实,常互为因果。脾胃中洲为人体升降之枢;气机生降失常,邪郁阻滞,气机不调,升降失度而发病或次生“变”症。治疗:毒邪者“速攻之,速去之,”郁滞者,辛开苦降芳化,重在调畅三焦之气使升降有序,复其正常功能为治本大法。循证拟方,组方意取,苏叶黄连汤,宣通降逆;大黄黄连泻心汤,降火泄热;左金丸,疗肝火犯胃;大黄甘草汤,以清热降气止呕;加味地榆饮,凉血解毒,敛疮生肌;枳实导滞丸,攻邪出体。
[0019]中医治病追求的是一种效果,效果的实现,在辨证的前题下,是通过组方选药;药味的数量与药味的剂量产生量效关系。正心堂三代人百年实践检验与筛选的行之有效的验方,临床验证证实,它不仅在药物选择与化裁组方上是优化的,且在药味数量配伍比例上是严谨的,以至如易一药或更一药味剂量即会影响全方的疗效。疗效颇高的组方,究其配方机理,即便用中医理论进行阐释,也尚难全进如人意;暂时说不清也不等于没道理。这不仅需要在辨证的前提下选用此方治疗;而且甚至在现有技术不足的情况下,西医用现代科技术手段查出有胃病的患者,也给于这特效中药制剂的治疗。
[0020]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的胃苏连榆制剂,突破了传统辨证,结合直观所见的胃镜辨病,“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脾胃中州为人体升降之枢,气机不畅不通则痛,郁滞生热变毒。要想根治慢性胃炎,必须选用清热解毒,包括祛除幽门螺杆菌,调畅三焦升降之枢,消除粘膜炎症,修复溃疡面。经治疗10天消除症状,一个月后经胃镜复查,胃肠粘膜水肿、充血、溃疡面愈合占95%。远期疗效,一年内复发率为12%,3年内复发率低于20%。
【具体实施方式】
[0021]现结合实施例说明如下: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的胃苏连榆制剂,由以下重量的药物制备而成:川黄连10 — 20g、地榆30— 50g、炒刺猬皮10 — 15g、白花蛇草20— 50g、炒二花30— 50g、苏梗15 — 30g、酒大黄15 — 30g、石菖蒲10 — 20g、炒白术15—30g、六神曲10—20g、吴茱萸3—6g、甘草3—6g。
[0022]实施例一:
川黄连10g、地榆30g、炒刺猬皮10g、白花蛇草20g、炒二花30g、苏梗15g、酒大黄15g、石菖蒲10g、炒白术15g、六神曲10g、吴茱萸3g、甘草6g。
[0023]病例1:李某,男,68岁,邹城市看庄镇,看庄村人。患者上腹部、胸部胀痛反复疼痛10余年,胃痛严重时连及后背,嗳气、呕逆、吞酸,症壮加重时在村卫室连续治疗几天才能缓解。从2000年3月,病情加重,并出现上腹胃部灼热痛,空腹时胃痛,进食后仍痛,在本村卫生室用药5天后效果不明显,食欲逐下降,精神状态极差,李某家人要求转市院诊治。经胃镜缺诊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在市院住院一周,病情稳定,带药回家巩固治疗。患者出院后一个多月又出现上述症壮,来我正心堂求治。患者主诉:上腹闷胀痛连及两胁,呕酸,打膈,口苦,大便干,时见大便带黑。辨证:肝郁气滞,三焦气机不畅,不通则痛;郁而生瘀、生热变毒,久病胃阴不足。治疗:使用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的胃苏连榆制剂,随症加减服用20余剂,所有症壮消失,病告痊愈,时隔10多年胃病未见复发。
[0024]病例2:黄某,男,59岁,曲阜市小雪镇刘峪村人。患者胃脘部不适,嗳气、吞酸、灼热、胀满,时有疼痛十余年,加重3月,经多家医院治疗,效果欠佳。2005年6月,患者来诊时自述,胃脘部胀疼痛呈持续性,伴有泛酸、烧心、呕吐、呃逆。患者自带胃纤维镜检查:见胃体部与胃窦部小弯侧与后壁粘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呈麻疹样隆起小节结,幽门十二指肠液反流明显,十二指肠球部前壁与后壁充血水肿,有少许的病灶性出血点。拟诊1.、慢性浅表性、萎缩性混合性胃炎;2、慢性十二指肠炎。胃液查检出幽门螺杆菌。属中医湿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