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_2

文档序号:9773496阅读:来源:国知局
橡木皮、铁线草、软皮树、苦竹叶、密脉鹅掌柴、大萼鹿角藤、霞天膏、尖尾风根、 滴血根、马骨和野马蹄草。
[0032] 各种原料药材的药理如下:
[0033] 绿青:【别名】石绿、石碌、大绿。【来源】药材基源:为碳酸盐类矿物孔雀石的矿石。 【性味】酸;寒;无毒。【归经】肝经。【功能主治】催吐祛痰;镇惊;敛疮。主风痰壅塞;眩晕昏仆; 痰迷惊痫;疳疮。【各家论述】1.《本草图经》:吐风痰。2.《玉楸药解》:清凉重坠。治风痰壅闭, 急惊昏迷。【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0034] 梅核仁:【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种仁。【性味】酸;平;无毒。【归经】肺; 心;肝;大肠经。【功能主治】祛暑清络;益肝明目;清热化湿。主暑气霍乱;烦热;视物不清。 【各家论述】1.《吴普本草》:明目,益气。2.《本经逢原》:清妇人子脏中风气积滞。【摘录】《中 华本草》
[0035]卷柏:【别名】一把抓、老虎爪、长生草、万年松。【来源】本品为卷柏科植物卷柏或垫 状卷柏的干燥全草。【性味】辛,平。【归经】归肝、心经。【功能主治】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 癥瘕痞块,跌扑损伤。卷柏炭化瘀止血。用于吐血,崩漏,便血,脱肛。【摘录】《中国药典》 [0036]橡木皮:【别名】栎木皮、栎树皮。【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麻栎或辽东栎的 根皮或树皮。【性味】苦;湿;性平。【功能主治】解毒利湿;湿肠止泻。主泄泻;痢疾;疮疡;瘰 疬。【各家论述】《本草拾遗》:主恶疮中风犯毒露者,取煎汁洗疮,当令脓血尽止。亦治痢。【摘 录】《中华本草》
[0037]铁线草:【别名】假地豆、乌蝇羽、拐子草、田胡蜘蛛。【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 异叶山蚂蟥的全草。【性味】甘淡;平;无毒。【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主 肺热咳嗽,咽喉肿痛,无名肿毒,疮疖,热淋,石淋,下肢浮肿,脘腹疼痛。【各家论述】1.《滇南 本草》:走经络,强筋骨,舒筋活给。半身不遂,手足筋挛,痰火痿软,筋骨酸痛,泡酒用之良 效。捣敷久远臁疮,生肌;敷刀伤、跌打损伤,止血收口,能接筋骨。2.《分类草药性》:治产后 中风,疗风疾,消肿毒气。【摘录】《中华本草》
[0038]软皮树:【别名】雪花皮、雪花构、小拘皮、一朵云、空花构、细叶密、鸡蛋树皮、麻皮 树、小黑构、大八爪金龙、山辣子皮、开花矮陀陀、臭皮。【来源】药材基源:为瑞香科植物白瑞 香的根皮、茎皮或全株。【性味】甘;辛;微温;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活血调经。主风 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痛经;疔疮疖肿。【摘录】《中华本草》
[0039] 苦竹叶:【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叶。【性味】苦;寒。【归经】心;肝 经。【功能主治】清心;利尿明目;解毒。主热病烦渴;失眠;小便短赤;口疮;目痛;失首;烫火 伤。【各家论述】1.《名医别录》: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2.《日华子本草》:治不睡,止消 渴,解酒毒,除烦热发汗,治中风失音。【摘录】《中华本草》
[0040] 密脉鹅掌柴:【别名】七叶莲、五加风、木克买、五加皮、龙爪树、汉桃叶、万年青、五 爪叶。【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密脉鹅掌柴的茎叶。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 切片,晒干或鲜用。【性味】味苦;辛;性温。【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活血消肿。主风湿痹痛;胃 脘痛;跌打伤肿;骨折;外伤出血。【摘录】《中华本草》
[0041] 大萼鹿角藤:【别名】大杜仲、藤仲、土杜仲、金丝杜仲、银丝杜仲、水晶凉粉籽、草杜 仲、大藤仲。【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长萼鹿角藤的藤茎。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 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性味】辛;性温。【归经】肺;肾经。【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活血止 痛。主风寒湿痹;腰膝冷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摘录】《中华本草》
[0042] 霞天膏:【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黄牛的肉经熬炼而成之膏。【性味】味甘;性 温。【归经】脾经。【功能主治】健脾胃;补气血;润燥化痰。主虚劳赢瘦;中风偏废;痰饮痞积; 皮肤痰核。【各家论述】《本草经疏》:空中风偏废,口眼歪斜,痰涎强塞,五脏六腑留痰宿饮, 瘸块,手足皮肤中痰核。【摘录】《中华本草》
[0043] 尖尾风根:【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马鞭草科植物尖尾风的根。采收和储 藏:全年均匀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性味】辛苦;温。【归经】肺;心经。【功能主治】祛 风止痛;活血。主风湿痹痛;跌打瘀肿;龋齿痛。【摘录】《中华本草》
[0044] 滴血根:【别名】小血藤、接骨草、女金丹。【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麻叶蟛蜞菊 的根。【性味】味甘;性温。【功能主治】补肾;养血;通络。主肾虚腰痛;气血虚弱;跌打损伤。 【摘录】《中华本草》
[0045] 马骨:【来源】药材基源:为马科动物马的骨骼。【性味】味甘;性微寒。【归经】脾;肾 经。【功能主治】醒神;解毒敛疮。主嗜睡;头疮;耳疮;臁疮;阴疮;瘭疽。【摘录】《中华本草》
[0046] 野马蹄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萤蔺的全草。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 收,洗净,晒干。【性味】味甘;淡;性凉。【归经】肺;膀胱;肝经。【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利 湿;消积开胃。主麻疹热毒;肺痨咳血;牙痛;目赤;热淋;白浊;食积停滞。【摘录】《中华本草》
[0047] 所述中药中的各种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可以优选为:绿青25~35份、梅核仁30 ~40份、卷柏5~15份、橡木皮15~25份、铁线草30~40份、软皮树15~30份、苦竹叶10~25 份、密脉鹅掌柴5~15份、大萼鹿角藤15~30份、霞天膏25~35份、尖尾风根20~30份、滴血 根5~15份、马骨15~25份和野马蹄草20~35份。
[0048]所述中药中的各种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还可以进一步优选为:绿青30~35份、 梅核仁35~40份、卷柏10~15份、橡木皮15~20份、铁线草30~35份、软皮树25~30份、苦竹 叶15~20份、密脉鹅掌柴5~10份、大萼鹿角藤15~25份、霞天膏30~35份、尖尾风根20~25 份、滴血根10~15份、马骨20~25份和野马蹄草25~30份。
[0049] 所述中药中的各种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也可以进一步优选为:绿青35份、梅核 仁38份、卷柏12份、橡木皮18份、铁线草32份、软皮树28份、苦竹叶16份、密脉鹅掌柴10份、大 萼鹿角藤19份、霞天膏35份、尖尾风根21份、滴血根15份、马骨21份和野马蹄草29份。
[0050] 当所述中药的剂型为散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1] 第一步,将绿青、梅核仁、卷柏、橡木皮、铁线草、软皮树、苦竹叶和密脉鹅掌柴按所 述比例混合,用相对于获得的混合物质量的3~5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溶解,加 热回流2~4小时后提取,过滤,得第一过滤液;将滤渣再次用相对于获得的混合物质量的1 ~2倍的醇浓度85 %~95 %的乙醇溶解,加热回流1~2小时后提取,过滤,得第二过滤液;合 并第一过滤液和第二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7~0.9g生药/mL,经体 积为5L的大孔吸附树脂柱洗脱,先用5倍树脂柱体积的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洗脱,再用3倍树 脂柱体积的醇浓度为90%~95%乙醇洗脱,收集乙醇洗脱液,减压浓缩除去乙醇,干燥并粉 碎成200~300目粉末;
[0052]第二步,将剩余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获得的混合物质量的2~4倍 的醇浓度85 %~95 %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2次,提取液合并,用管式离心机离心除杂, 将除杂后的提取液于60°C~70°C的条件下减压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1.20~1.23的膏 体,将浓缩后的膏体用喷雾干燥器干燥,粉碎成200~300目粉末;
[0053]第三步,将第一步和第二步获得的粉末混合,加入淀粉,所述淀粉在所述散剂中的 重量百分比为20%~40%,将混匀后的物质用小袋或包装盒分装,每10~15克为一袋或一 盒分装。
[0054]当所述中药的剂型为胶囊剂,其包括以下步骤:
[0055]第一步,将绿青、梅核仁、卷柏、橡木皮和铁线草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 4~6倍的水提取挥发油,将获得的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为1:3 ~6,搅拌75分钟~90分钟,温度30°C~50°C,得挥发油包合物,备用;另将水提取液浓缩至 60°C时相对密度为1.15~1.17的清膏;
[0056]第二步,将软皮树、苦竹叶、密脉鹅掌柴和大萼鹿角藤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 混合物6~8倍量醇浓度为80 %~90 %的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2~3小时,过滤,滤液合 并,回收乙醇,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1.20~1.22的清膏,备用;
[0057]第三步,将剩余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8~10倍量水,煮 沸6~8小时,过滤,浓缩至65°C时相对密度为1.28~1.30的清膏;
[0058]第四步,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60°C~70°C减压真空干燥,得干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