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用膏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33121阅读:1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用膏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外用膏药,涉及中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用膏药。针对现有西药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驱风寒、和气血、消痰核、壮筋骨、通筋络,且药效显著的外用膏药。该外用膏药由两种组分组成,其中一种组分A是先将太白山野生药材铁牛七和金牛七用雪浸法先进行炮制,炮制后和组方A中其它药材一并放入香油中,进行浸泡处理,另一种组分B则经过丹熔法处理。得到的外用膏药具有驱风寒、和气血、消痰核、壮筋骨、通筋络的功效。
【专利说明】
一种外用膏药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用膏药。
【背景技术】
[0002]由于见效快的原因,现有人们常用的具备驱风寒、和气血、消痰核等功效的药物以西药为主,但其存在治标不治本的缺陷,而且部分西药限制某些人群的应用。
[0003]膏药最早称“薄贴”,汉代开始称为“膏药”?“外治法”。汉代“华佗神膏”为治疮伤之膏,直到清代吴师机编著的《理渝骈文》,对膏药有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一是拔,一是截”理论,拔之则病自出,截之则邪自断,历代各时期均制有不同类型的膏药或贴,膏药属于透皮吸收制剂中的一种,具备透皮吸收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I)药物吸收不受消化道内PH、食物和药物在肠道移动时间等复杂因素影响;(2)避免药物在肝脏的首关效应,提高生物利用率;(3)可持续控制给药速度;(4)可避免峰谷现象,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5)可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进而提高疗效,从而减轻不良反应;(6)避免注射时的疼痛;(7)用药部位在体表,可随时中断给药,易被人体接收。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西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驱风寒、和气血、消痰核、壮筋骨、通筋络,且药效显著的外用膏药。
[0005]本发明提供一种外用膏药,由两种组分组成,其中一种组分A是先将太白山野生药材铁牛七和金牛七用雪浸法先进行炮制,炮制后和组方A中其它药材一并放入香油中,进行浸泡处理,浸泡处理可以使用中药领域的常规手段,但在本发明中,可以优选为,所述A组分浸泡处理时将药材浸没在香油中,具体时间为春浸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
其中雪浸法是在容器内先加入两寸厚的陈雪,再在其上覆盖一寸厚的药材,再重复覆盖陈雪和药材,最后在药材上覆盖一寸厚陈雪,静置两天,得到组分A;
其中另一种组分B则经过丹熔法处理,具体为将火硝、白矾炒干后研细,再与水银、青矾、朱砂、雄黄混合后研磨,至不见水银星珠为止,然后进行烧胎处理,烧至混合药物熔化后无活动显现为止,这里的混合药物指的是火硝、白矾、水银、青矾、朱砂、雄黄混合研磨后得到的产物,对其密封于容器后再烧,分别得到鲜艳的红、黄色丹药,其中红色的为红升丹,即为组分B ;
将组分A进行熬制后得到的药油加入组分B,得到外用膏药。
[0006]本发明中烧胎处理为中药制备中炼丹术中术语,即药物入锅后,将其烧为固体,本发明中具体为混合后药物堆于锅中,锅上覆上丹碗,密封碗口,以白大米数十粒放于碗底以测火候,炉内先烧文火,燃香一柱,待一柱香烧完时改用武火,待两柱香完时,中即不加炭(即改用武火后至两柱香烧完的过程中不加炭),及至第三柱香完时,轻轻揭去碗底砖石,米变焦黑,则火候适度,如未焦黑,则可再延长一些时间烧炼,总以米变焦黑为例,将碗内鲜艳的红、黄色丹药刮下贮藏,得到的红色丹药为红升丹; 将组分A进行熬制后得到的药油加入组分B,得到外用膏药。
[0007]本发明中“炮制后和组分A中其它药材一并放入香油中”,其它药材指的是中药领域常用的具有驱风寒、和气血、消痰核、壮筋骨、通筋络功效且能作为膏药组分的中药,本发明中其它组分优选为桃儿七、芋儿七、长春七、川芎、秦艽、三七、透骨草、红花、骨碎补、续断,因此本发明公开的组分A,其配方由铁牛七200g、金牛七200g、桃儿七200g、芋儿七100g、长春七10gJlI^ 200g、秦充100g、三七200g、透骨草100g、红花100g、骨碎补100g、续断10g和香油1000g组成。
[0008]所述浸泡处理是将经雪浸法处理后的药材与组方A中其它药材投入上等香油中浸渍3?10日,以药材没过香油为宜。
[0009]优选地,所述A组分浸泡处理时将药材浸没在香油中,具体时间为春浸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
[0010]组分A熬制得到的药油与组分B的质量比为100g:3-6g。
[0011]丹熔法处理时,火硝、白矾、水银、青矾、朱砂、雄黄的加入量分别为水银一两、火硝二两,白矾二两,青矾二两,朱砂五钱,雄黄一两。
[0012]组分A依次经过如下处理得到药油:
炒丹:将黄丹文火炒至丹中水气尽逸,松散为度,急住火,不断翻炒,该步骤中加入的黄丹为中药名,其成分为四氧化三铅;
提炼:将浸泡处理后的中药材与香油的混合物用文火熬炼I小时,并用桃、桑、槐、柳、榆不断搅拌,本发明中桃、桑、槐、柳、榆指的是桃、桑、槐、柳、榆枝,被称作“五枝”,所述“五枝”为中药领域熬制膏药时常规手段,期间进行“三上三下”,将药材炸至枯黄,过滤去除药渣得到药油;
升华:将药油投以血余、蟾蜍皮,加入的血余和蟾蜍皮的量占该步骤中药油的质量分别为3%和5%,用文火炼制一小时,过滤去渣,静置24h;
炼油:将熬成药油沉淀后过滤,过滤后药油先文火后武火,并用五枝不断搅拌,熬炼至滴水成珠;
下丹:下丹时采用火上下丹之法,具体为用武火对药油加热,以五枝搅拌,将炒丹处理后的黄丹均匀撒入炼油处理后的药油,该步骤中加入的黄丹与提炼处理时加入的香油比例为春冬季香油500g、黄丹200g,夏秋季香油500g、黄丹220g,下丹时采用五枝顺时针搅拌5-8分钟,等到白烟冒尽时,改用文火继续加热熬制5-6分钟。
[0013]所述提炼步骤中“三上三下”为下药后,若有籽种、花叶类药物漂浮于油面,将其压沉至油中,若有角甲大根质地坚实类药物捞至油面,半刻后将所有药物翻搅一次再压沉,如此反复数次,至药物外表呈深褐色内部玄黄色为止。
[0014]制得的外用膏药还经过祛火毒和祛燥邪处理,具体为:
祛火毒:将熬制好的膏药徐徐倒入盛满井水的陶盆中,浸泡三至五日,每日换水一至两次;
祛燥邪:祛火毒后将膏药阴干后密封,埋入地下十日或放入地窖十五日,最终得到成品膏药。
[0015]将得到的成品膏药按照现有方法涂抹成膏药贴剂,膏药含量为70g/贴(大黑膏),膏药含量为16g/贴(小黑膏)。
[0016]本发明制备的为传统手工黑膏贴,将其加热软化贴于疼痛处或相应穴位。
[0017]可将膏贴平放在明火之上30厘米处烘软,膏面朝下,或者将膏贴平放到桌面上,膏面朝上,用干发吹风机吹至膏贴表面的背纸变软融化即可使用。
[0018]大黑膏每次帖敷时间为5-7日,取下休息两天可再次按上述方法重复使用2次,小黑膏每次贴敷时间为48h,取下休息一天,可按上述方法重复使用I次。
[0019]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得到的膏药具有长久的驱风寒、和气血、消痰核、壮筋骨、通筋络的功效,且对人体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021]1、准备铁牛七200g、金牛七200g
2、在容器内先加入两寸厚的陈雪,再在其上覆盖一寸厚的步骤I药材,再重复覆盖陈雪和药材,最后在药材上覆盖一寸厚陈雪,静置两天;
3、将步骤2炮制得到的药材与桃儿七200g、芋儿七100g、长春七10gJII;200g、秦艽100g、三七200g、透骨草100g、红花100g、骨碎补10g和续断10g—起放入1000g香油中,浸渍3?10日,具体浸泡时间优选为春浸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得到组分A。
[0022]4、将二两火硝、二两白矾炒干后研细,再与一两水银、二两青矾、五钱朱砂、一两雄黄混合后研磨,至不见水银星珠为止,对火硝、白矾、水银、青矾、朱砂、雄黄混合研磨后得到的药物进行烧胎处理,烧至药物熔化后无活动显现为止,对其密封于容器后再烧,得到鲜艳的红、黄色丹药,其中红色丹为红升丹,即为组分B。
[0023]5、将组分A依次经过如下处理得到药油:
炒丹:将黄丹文火炒至丹中水气尽逸,松散为度,急住火,不断翻炒,黄丹为中药名,其成分为四氧化三铅;
提炼:将步骤3得到的组分A用文火熬炼I小时,并用桃、桑、槐、柳、榆不断搅拌,期间进行“三上三下”,将药材炸至枯黄,过滤去除药渣得到药油;所述提炼步骤中“三上三下”为下药后,若有籽种、花叶类药物漂浮于油面,将其压沉至油中,若有角甲大根质地坚实类药物捞至油面,半刻后将所有药物翻搅一次再压沉,如此反复数次,至药物外表呈深褐色内部玄黄色为止。
[0024]升华:将药油投以血余、蟾蜍皮,加入的血余和蟾蜍皮的量占该步骤中药油的质量分别为3%和5%,用文火炼制一小时,过滤去渣,静置24h;
炼油:将熬成药油沉淀后过滤,过滤后药油先文火后武火,并用五枝不断搅拌,熬炼至滴水成珠;
下丹:下丹时采用火上下丹之法,具体为用武火对药油加热,以五枝搅拌,将炒丹处理后的黄丹均匀撒入炼油处理后的药油,该步骤中加入的黄丹与提炼处理时加入的香油比例为春冬季香油500g、黄丹200g,夏秋季香油500g、黄丹220g,下丹时采用五枝顺时针搅拌5-8分钟,等到白烟冒尽时,改用文火继续加热熬制5-6分钟,得到药油。
[0025]6、将组分B按3-6:1000的质量比加入到步骤5得到的药油中,得到外用膏药。
[0026]7、将步骤6制得的外用膏药经过祛火毒和祛燥邪处理,具体为: 祛火毒:将熬制好的膏药徐徐倒入盛满井水的陶盆中,浸泡三至五日,每日换水一至两次;
祛燥邪:祛火毒后将膏药阴干后密封,埋入地下十日或放入地窖十五日,最终得到成品膏药。
[0027]将得到的成品膏药按照现有方法涂抹成膏药贴剂。
[0028]将上述膏药制成小黑膏,选取男性60例,女性74例作为使用对象,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8岁。
[0029]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气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或有齿印,脉细无力;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心悸;腰腿疼痛,下肢麻木,双腿无力,关节钝痛,不能远行。
[0030]使用2周后,部分患者症状得到改善或缓解,使用I月以上绝大部分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2个月后膏药在所有患者中都显效,症状消失,总有效率达到100%。
[0031]将膏药涂抹至小白鼠表面,观察毒副作用,发现小鼠皮肤表面无任何异常表现。
[0032]具体案例范某,女,48岁
症状:双膝上下楼是疼痛明显,左膝外侧韧带损伤,经常打羽毛球,打完球后疼痛加重,拍片显示左膝胭窝囊肿。
[0033]左膝贴3张:内外膝眼、委中,右膝贴2张:内外膝眼。
[0034]贴至第八贴时,患者双膝疼痛明显减轻,可以继续打羽毛球,整个治疗过程中皮肤未出现过敏现象。
[0035]贺某,女,62岁症状:走路时间不能太长,时间长就酸困,右膝关节比较严重。拍片检查:退行性骨关节炎。
[0036]使用4次后症状缓解,使用10次后所有症状消失。
[0037]吴某,女,40
症状:腰痛2年,伴左腿抽麻7天。大腿后侧外侧抽麻,小腿肚子胀痛。专科检查: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
[0038]使用产品5次后,腿上感觉基本消失,使用7次后症状消失。
[0039]叶某,男,58岁
症状:腰三、四、五、骶一突出,腰二、三、四、五、骶一增生,腰三横突肌肉僵硬、劳损严重,左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有压痛,平时左腿有放射痛至脚踝,承山疼痛特别明显,在芜湖医院做过治疗无明显效果。
[0040]腰贴5张,肾俞并2、腰阳关并2、骶部I张,左环跳、承山各一张。
[0041]贴I贴后,腿上症状减轻,贴至第6贴时,使用之前走路脚上抽很明显,现在走一站路也不抽,明显减轻,贴至12贴时,症状消失。
[0042]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外用膏药,其特征在于由两种组分组成,其中一种组分A是先将太白山野生药材铁牛七和金牛七用雪浸法先进行炮制,炮制后和组方A中其它药材一并放入香油中,进行浸泡处理; 其中雪浸法是在容器内先加入两寸厚的陈雪,再在其上覆盖一寸厚的药材,再重复覆盖陈雪和药材,最后在药材上覆盖一寸厚陈雪,静置两天,得到组分A; 其中另一种组分B则经过丹熔法处理,具体为将火硝、白矾炒干后研细,再与水银、青矾、朱砂、雄黄混合后研磨,至不见水银星珠为止,然后进行烧胎处理,烧至混合药物熔化后无活动显现为止,对其密封于容器后再烧,分别得到鲜艳的红、黄色丹药,其中红色的为红升丹,即为组分B; 将组分A进行熬制后得到的药油加入组分B,得到外用膏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用膏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分A由铁牛七200g、金牛七200g、桃儿七200g、芋儿七100g、长春七100g、川芎200g、秦艽100g、三七200g、透骨草100g、红花100g、骨碎补100g、续断10g和香油1000g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用膏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泡处理是将经雪浸法处理后的药材与组方A中其它药材投入上等香油中浸渍3?10日,以药材没过香油为宜。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用膏药,其特征在于:所述A组分浸泡处理时将药材浸没在香油中,具体时间为春浸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用膏药,其特征在于:组分A熬制后得到的药油与组分B的质量比为 1000g: 3-6g。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用膏药,其特征在于:丹熔法处理时,火硝、白矾、水银、青矾、朱砂、雄黄的加入量分别为水银一两、火硝二两,白矾二两,青矾二两,朱砂五钱,雄黄一两。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用膏药,其特征在于:组分A依次经过如下处理得到药油: 炒丹:将黄丹文火炒至丹中水气尽逸,松散为度,急住火,不断翻炒; 提炼:将浸泡处理后的中药材与香油的混合物用文火熬炼I小时,并用桃、桑、槐、柳、榆不断搅拌,期间进行“三上三下”,将药材炸至枯黄,过滤去除药渣得到药油; 升华:将药油投以血余、蟾蜍皮,加入的血余和蟾蜍皮的量占该步骤中药油的质量分别为3%和5%,用文火炼制一小时,过滤去渣,静置24h; 炼油:将熬成药油沉淀后过滤,过滤后药油先文火后武火,并用五枝不断搅拌,熬炼至滴水成珠; 下丹:下丹时采用火上下丹之法,具体为用武火对药油加热,以五枝搅拌,将炒丹处理后的黄丹均匀撒入炼油处理后的药油,该步骤中加入的黄丹与提炼处理时加入的香油比例为春冬季香油500g、黄丹200g,夏秋季香油500g、黄丹220g,下丹时采用五枝顺时针搅拌5-8分钟,等到白烟冒尽时,改用文火继续加热熬制5-6分钟。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用膏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炼步骤中“三上三下”为下药后,若有籽种、花叶类药物漂浮于油面,将其压沉至油中,若有角甲大根质地坚实类药物捞至油面,半刻后将所有药物翻搅一次再压沉,如此反复数次,至药物外表呈深褐色内部玄黄色为止。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用膏药,其特征在于:制得的外用膏药还经过祛火毒和祛燥邪处理,具体为: 祛火毒:将熬制好的膏药徐徐倒入盛满井水的陶盆中,浸泡三至五日,每日换水一至两次; 祛燥邪:祛火毒后将膏药阴干后密封,埋入地下十日或放入地窖十五日,最终得到成品膏药。
【文档编号】A61K33/06GK105998548SQ201610482044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8日
【发明人】马绪斌
【申请人】西安明仁医药保健品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