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738139阅读:来源:国知局

[0028]图4为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下端仰视图。
[0029]图注:1-胃导管;11_头部导管;12_主体管;121_主体管空腔;2_十二指肠减压管;3_空肠营养管;4_空心接头;5_胃管侧孔;6_肠管侧孔;7_扣带;8_凸起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31]实施例1
[0032]如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所述引流一体管为长管状胶质软管,全长165.0-170.0cm,包括胃导管1、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以及套在这三个管上端外侧的空心接头4,空心接头4为倒置的圆台形,其上底面外径 10.0—10.2mm,内径 9.7—9.9mm ;下底面外径 8.0—8.2mm,内径 7.7—7.9mm ;高 4.5—5.0cm。胃导管1、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上端对齐,上端距离空心接头4的上底面2.5-3.0cm0空心接头4材质选用塑胶,其延展性好,用于连接负压引流瓶的导管接头。当将空心接头4与负压引流瓶的导管接头相连接时,可对胃导管1、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三条管同时引流,同时清除胃、十二指肠、空肠中的积液,减少了负压瓶及导管的使用数量。胃导管1、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均可连接5~10ml注射器,可根据需要分别向三个管中注入不同的药剂或营养液,或者,可以通过注射器分别引出某一管内的液体,方便对患者局部的病情变化进行监测,例如,患者出现黑便,则可通过此管来确定出血部位。所以本实用新型引流一体管减少了使用的管数,一条管可以同时起到胃导管、十二指肠减压管和空肠营养管三条管引流、注药和监测的作用,并且,当使用完毕需要拔除时,可一次性拔出该一体管,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和不便。
[0033]胃导管I由头部导管11和由头部导管11向下延伸的主体管12构成,所述主体管12围在十二指肠减压管2和空肠营养管3外侧并与十二指肠减压管2和空肠营养管3的外壁之间形成主体管空腔121。头部导管11和主体管12之间平滑过渡连接,头部导管11流出通道与主体管12相连通,头部导管11外径3.4~3.6mm,内径3.2~3.4mm ;主体管12全长125.0-130.0cm,外径 8.0-8.2mm,内径 7.7-7.9_。主体管 12 下端起 12.0-15.0cm 范围内的管壁上形成均匀排列的多排胃管侧孔5,胃管侧孔5有6排,每排4个侧孔,每个侧孔直径为3.2-3.5mm。主体管12外壁有扣带7,扣带7的外径11.0-11.2mm,内径10.0-10.2mm,扣带7上有开合装置,打开开合装置,扣带7可以沿主体管12管壁任意移动;关闭开合装置,扣带7固定在管壁上。在手术过程中,可以在完成引流一体管插入、固定后,将扣带7沿主体管12外侧移动至患者鼻腔外侧孔或口角处固定,用于标记胃导管I插入的深度,利于及时发现胃导管I的移位,并可大致估计移位的程度,从而进行相应的调节。一般情况下,胃导管I的主体管12插入深度为55.0-65.0cm。
[0034]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外径3.4-3.6mm,内径3.2-3.4mm,长度相等,由在消化道黏液作用下可分解的粘合剂相互粘连,两管的下端从主体管12内伸出向下延伸,两管伸出主体管12的长度为35.0-40.0cm,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下端起12.0-15.0cm范围内的管壁上分别形成均匀排列的多排肠管侧孔6,肠管侧孔6有7排,每排3个侧孔,每个侧孔直径为2.9-3.1mm。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的下部外壁分别有不同数目的凸起结构8,所述凸起结构8为环状突起,高1.5-1.8cm,外径4.8-5.0mm,内径3.4-3.6_,分别沿十二指肠减压管2和空肠营养管3的下部外壁轴向直线排列。其中,十二指肠减压管2上的凸起结构8有3个,空肠营养管3外的凸起结构8有2个。术者可以根据手部触觉区分两条管,并根据突起结构8的排列探测到管的进入深度和肠管侧孔6的位置,进而调节插入的位置和深度,进一步将十二指肠减压管2通过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口放置到供体十二指肠内,将空肠营养管3放置入受体空肠内。
[0035]一般情况下,所述引流一体管整体插入胃、十二指肠、空肠的深度为95.0?105.0cm0
[0036]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改变,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范围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胃导管(I)、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以及套在所述三个管上端外侧的空心接头(4),所述胃导管(I)由头部导管(11)和由头部导管(11)向下延伸的主体管(12)构成,所述主体管(12)围在所述十二指肠减压管(2)和空肠营养管(3)外侧并与十二指肠减压管(2)和空肠营养管(3)的外壁之间形成主体管空腔(121),所述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下端从主体管(12)内伸出,所述主体管(12)下部有若干个胃管侧孔(5),所述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的下部分别有若干个肠管侧孔(6);所述主体管(12)外壁有可移动的扣带(7),所述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的肠管侧孔(6)的起始位置及末端分别有若干个凸起结构(8),且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上的凸起结构(8)的数量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带(7)上设有开合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8)分别沿十二指肠减压管(2)和空肠营养管(3)下部外壁的轴向直线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8)由在消化道黏液作用下可分解的物质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由在消化道黏液作用下可分解的粘合剂相互粘连,且长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胃管侧孔(5)、肠管侧孔(6)为多排侧孔,直径分别为3.2-3.5mm,2.9-3.1mm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导管(11)、十二指肠减压管(2)和空肠营养管(3)水平截面为圆形,外径为3.4-3.6mm,内径为3.2-3.4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管(12)水平截面为圆形,外径为 8.0—8.2mm,内径为 7.7—7.9mmο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管(12)管长为125.0-130.0cm,所述十二指肠减压管(2)和空肠营养管(3)从主体管(12)内伸出的长度为35.0—40.0cm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引流一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胃管侧孔(5)位于主体管(12)下端起12.0-15.0cm范围内的管壁上,所述肠管侧孔(6)分别位于十二指肠减压管(2)、空肠营养管(3)下端起12.0-15.0cm范围内的管壁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胃十二指肠空肠引流一体管,包括胃导管、十二指肠减压管、空肠营养管以及套在所述三个管上端外侧的空心接头。本实用新型引流一体管可以同时起到胃导管、十二指肠减压管和空肠营养管三条管的作用,该管通过空心接头连接负压引流瓶,同时对三条管起负压引流作用,减少了导管及负压瓶的使用,方便围手术期护理及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且待患者术后肠道吻合口愈合、消化道排气后,可以一次性拔出该一体管,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和不便,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IPC分类】A61J15-00, A61B5-00, A61M25-14
【公开号】CN204446948
【申请号】CN201520008279
【发明人】何晓顺, 杨安力, 郭志勇, 王东平
【申请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5年1月7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