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系统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10270028阅读:来源:国知局
钮部7的按压面7b按压在内窥镜装配部4的外表面上。由此,挡块部件8固定在内窥镜装配部4上。另一方面,当外螺纹部7a与内螺纹部8a的螺合状态成为松弛状态时,在第2旋钮部7的按压面7b与内窥镜装配部4的外表面之间产生间隙。由此,挡块部件8成为能够在保持孔8h的内部在沿着内窥镜装配部4的长轴a的方向上进退移动的状态。即,由此,第2旋钮部7和挡块部件8—体地在沿着内窥镜装配部4的长轴a的方向上进退自如。而且,通过使挡块部件8在沿着长轴a的方向上移动,能够使该挡块部件8的基端侧端面、即与抵接部件6的抵接面6e抵接的抵接位置变化。这意味着,如果对挡块部件8的长轴a上的配设位置进行调整,则能够对外皮主体3的前端面从内窥镜装配部4的前端面分开的分开距离进行调整。
[0061]并且,在挡块部件8的保持孔Sh内,在前端侧的部位配设有施力部件即O型环Sb13O型环Sb是滑动阻力部件,在以预定量变形的状态下,与贯穿插入到保持孔Sh内的外皮主体3的外表面紧密贴合,对外皮主体3赋予期望的滑动阻力。
[0062]在通过该O型环Sb对外皮主体3赋予滑动阻力的状态下,即使是抵接部件6在沿着内窥镜装配部4的长轴a的方向上进退自如的状态(S卩,旋钮部5的外螺纹部5a与抵接部件6的内螺纹部6d的螺合状态松弛的状态),也能够抑制外皮主体3例如由于自重等而相对于内窥镜装配部4移动。
[0063]另外,如图2(B)所示,在保持孔Sh的基端侧形成有锥面Sc。与上述抵接部件6中的锥面6c同样,该锥面Sc形成为随着从基端侧开口朝向前端分开,其直径尺寸连续变小。由此,保持孔Sh中的锥面Sc作为用于将外皮主体3的前端部顺畅地引导至保持孔Sh的内部的引导面发挥功能。
[0064]另一方面,上述硬性外皮2和上述内窥镜10的前端部附近如图3所示那样构成。图3是放大示出本内窥镜系统I中、在硬性外皮2上装配了内窥镜10的使用状态下的前端部附近的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65]如图3所示,在上述硬性外皮2的插入部贯穿插入孔3h中的最前端部位,沿着前端内周壁面配设有由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的大致圆环形状的密封部件(环状密封部)即O型环26 ο这里,O型环26通过粘接等手段固定设置在上述硬性外皮2上。
[0066]上述O型环26配设成,在成为使上述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贯穿插入到上述硬性外皮2的插入部贯穿插入孔3h中的状态时,压接在上述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的外周面上的规定部位。
[0067]如上所述,在上述硬性外皮2上贯穿插入配置有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的情况下,前端硬质部15相对于上述硬性外皮2的定位由上述第2旋钮部7和挡块部件8设定。
[0068]该情况下,硬性外皮2的前端位置设定在该硬性外皮2上装配(组合)的内窥镜10中的前端硬质部15的长轴a方向的范围内。另外,上述硬性外皮2上组合的内窥镜10构成为,在从插入部11的基端到前端的范围内,配设有前端硬质部15的部位的直径成为最粗径(图3中标号F所示的部位)。
[0069]因此,在进行前端硬质部15相对于上述硬性外皮2的定位时,设定成上述O型环26压接在前端硬质部15的最粗径部位。此时,通过使上述O型环26压接在前端硬质部15的粗径部位,确保硬性外皮2的插入部贯穿插入孔3h的内周面与插入部11的外周面之间的水密性。
[0070]进而,此时,在上述硬性外皮2与插入部11的外周面之间产生阶梯差D,但是,如上所述,在上述硬性外皮2与插入部11之间配设有O型环26。这里,O型环26配设成比上述硬性外皮2的前端面稍微向前方突出。而且,如图3所示,上述硬性外皮2的前端部位形成为具有使该硬性外皮2的外径朝向前方逐渐缩径的倾斜面(锥面)3a。而且,在硬性外皮2的内周面与插入部11的外周面之间成为压接状态时,上述O型环26配置在沿着上述倾斜面3a的位置。换言之,可以说O型环26(环状密封部)具有外径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增大的扩径部,硬性外皮2的前端部的外径是仿照上述O型环26的扩径部的外周形状而形成的。
[0071]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上述O型环26配设成消除上述阶梯差D。这确保了在上述硬性外皮2上装配了内窥镜10的状态下的顺畅的插入性,有助于提高插入性。进而,通过在该部位配设O型环26,上述O型环26保护在硬性外皮2的前端面上由倾斜面3a形成的边缘部。
[0072]另外,上述密封部件即O型环26的配置不限于上述图3所示的结构。例如,图4示出密封部件(O型环26)的配置的其他变形例。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上述O型环26以不从硬性外皮2的前端面突出的方式固定设置在插入部贯穿插入孔3h的内周面上。而且,在硬性外皮2上装配了内窥镜10时,O型环26配置成压接在内窥镜10的前端硬质部15的粗径部位附近。进而,此时,以使O型环26的外形线中的R部分与倾斜面3a平滑地连续的方式形成O型环26的外形形状。根据这种结构,与图3所示的结构同样,也能够消除上述阶梯差D并确保顺畅的插入性,并且能够确保硬性外皮2与插入部11之间的水密性。
[0073]另外,在图3、图4的例子中,将O型环26固定设置在硬性外皮2的外皮主体3侧,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O型环26固定设置在内窥镜10的前端硬质部15的外周面上。
[0074]并且,例如,图5示出密封部件的其他变形例。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代替上述各例所示的O型环26而利用包覆内窥镜10的前端硬质部15的橡胶质部件等作为密封部件的例子。
[0075]在该其他变形例的方式中,在硬性外皮2上装配了内窥镜10时,形成为前端硬质部15的最粗径的部位15a的直径与硬性外皮2的外皮主体3A的插入部贯穿插入孔3h的前端部位的内径大致相等或比其稍大。而且,如上所述,弯曲部16和前端硬质部15的外表面通过例如由橡胶质部件等弹性部件形成的柔软的管部件包覆。而且,该管部件覆盖前端硬质部15的基端部。由此,该部位构成与上述O型环26(环状密封部件)置换的方式。
[0076]因此,当在硬性外皮2上装配内窥镜10时,前端硬质部15的粗径部15a配置成作为密封部件而压接在硬性外皮2的外皮主体3A的插入部贯穿插入孔3h的前端部位的内周面上。此时,以使上述粗径部15a的外形线中的R部分与硬性外皮2的外皮主体3A的前端面平滑地连续的方式形成上述粗径部15a的外形形状。根据这种结构,与图3、图4所示的结构同样,也能够消除上述阶梯差D并确保顺畅的插入性,并且能够确保硬性外皮2与插入部11之间的水密性。
[0077]另外,下面简单说明进行如上所述构成的上述内窥镜系统I中的硬性外皮2的定位时的顺序。
[0078]首先,准备内窥镜10和硬性外皮2。然后,以贯穿插入到硬性外皮2中的方式装配内窥镜10。接着,成为使挡块部件8移动到最前端侧的状态,将第2旋钮部7的按压面7b按压配置在内窥镜装配部4的外表面上(参照图2(A))。并且,成为使抵接部件6的抵接面6e与挡块部件8的基端侧的抵接面抵接的状态,将旋钮部5的按压面5b按压配置在内窥镜装配部4的外表面上(参照图2(B)的虚线)。
[0079]在成为该状态后,使用者(用户)经由硬性外皮2的具有基端侧开口的操作部包覆孔4h3(参照图2(B)),朝向外皮主体3的插入部贯穿插入孔3h内,插入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的前端硬质部15。于是,如图6(A)所示,硬性外皮2的主体管部4A的操作部配设部4c接近操作部12的漏水检测接头19的轴部19a。另外,图6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作用中的硬性外皮针对内窥镜的装配顺序的图,是放大示出内窥镜10和硬性外皮2的连结部位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80]这里,如图6(B)所示,使用者(用户)进行位置调整以使卡合槽4m的开口与漏水检测接头19的轴部19a卡合配置,并且使主体管部4A接近漏水检测接头19的轴部19a。于是,在主体管部4A内部,防折抵接部4i与内窥镜10的防折部18抵接。
[0081]接着,使用者(用户)克服防折部18所具有的弹性力而使主体管部4A移动,如图6(C)所示,使其推入移动以使得在卡合槽4m内配置漏水检测接头19的轴部19a。此时,防折部18伴随主体管部4A的移动而逐渐弹性变形。
[0082]接着,使用者(用户)对主体管部4A进行扭转操作,如图6(D)所示,在从卡合槽4m的开口分开的槽深部内配置漏水检测接头19的轴部19a。于是,如图6(D)和图7所示,卡合槽4m与漏水检测接头19的轴部19a卡合配置,硬性外皮2相对于内窥镜10的装配完成。另外,图7是示出在内窥镜10上装配了硬性外皮2的状态的侧视图。
[0083]此时,卡合槽4m成为通过防折部18所具有的弹性力而始终对插入部11的前端侧施力的状态,可靠且稳定地固定在轴部19a上。
[0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