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器二次旋风式分离尘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5034阅读:6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尘器二次旋风式分离尘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尘器制造技术,尤其指离心式吸尘器空气与灰尘的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吸尘器,多采用离心旋风原理来分离空气与灰尘,但是只设单级分离装置的离心式吸尘器,普遍存在分离效果不佳,细尘易随空气排出而造成二次污染的缺陷。本人申请的申请号为“200510049880.2”、“一体式两次分离的吸尘器尘杯”,它采用带灰尘的空气从尘杯切线方向进入,经一次旋风分离后,沉积于尘杯底部的集尘腔,细小灰尘又从由环状阵列旋转排列的叶片组成的分离器进风口进入,再次经旋风分离,灰尘沉积于分离器的外管与短管底部相连的内尘腔。该两次分离的吸尘器尘杯,虽然较现有技术已有较大的提高,但仍有少量细尘末随空气吸附在尘杯出风口的过滤片上,经多次使用后,在过滤片中细尘积聚逐步增多,以致造成吸尘器的工作效率下降,而影响吸尘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空气与灰尘的分离效果,本人又经多次反复研究,设计出分离效果更好的吸尘器尘杯,申请号为“200620101407.4”、“吸尘器旋风式尘杯”,它采用空气与灰尘从尘杯切线方向进入后,先经一次旋风分离灰尘沉积于尘杯底部的集尘腔,再由分离器内多个螺旋片和旋转叶片的二级旋风分离,将细小灰尘分别沉积于隔离罩下方的延伸管底部集尘腔和内管与外管相连的底部集尘腔。由于上述二项专利,经二次或三次分离的灰尘都沉落于设置于尘杯内部不同位置的集尘腔,它们似乎深藏于尘杯迂回曲折的迷宫中,所以,使用后倾倒灰尘和清洗非常不便,必须将尘杯中的另部件一件件取出,将集尘腔中的灰尘逐个倾倒,给用户使用和清洗带来麻烦。而且尘杯内部另部件较多,制造工艺相对较复杂。再则,三次分离有三个集尘腔需占一定的空间,必须增加杯体的高度,才能达到理想的分离效果,因此,上述二种尘杯比较适用于立式吸尘器。所以为外形比较短的卧式吸尘器,提供一种分离效果更为显著的旋风式分离装置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向社会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清洗方便、制造成本低,吸尘效果显著,尤其能为卧式吸尘器配套使用的分离效果更好的吸尘器尘杯,以满足各类吸尘器产品的开发与制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吸尘器二次旋风式分离尘杯包括杯体,开设于杯体上的出风口,与杯体圆周壁相切的进风口和设于杯体内的分离器,所述分离器设有外筒体,外筒体周壁开有低于尘杯进风口的分离器进风口,该进风口的下方设有隔离罩,外筒体顶部通过连接支架与杯体相连,外筒体的底部与隔离罩相连,所述外筒体中心设有同轴安置的内筒体,在内筒体上部、外筒体进风口的上方设有与周壁相切的进风口,内筒体顶部通过连接支架与尘杯杯体相连,其下部穿过隔离罩与尘杯底部相连,尘杯进风口通过外筒体进风口,内筒体进风口与尘杯出风口相通。
所述开设于分离器外筒体上的进风口可以均布于外筒体下端的圆周壁上,可以呈矩形、圆形。
所述开设于分离器内筒体上部的进风口可以由二个或二个以上其轴向与杯体周壁相切的通道组成,也可以由叶片按环状阵列旋转均布排列组成。
所述的与连接支架底部中心孔下方相连的短管,该短管内径小于内筒体内径。
所述内筒体内壁设有上口大下口小的圆锥形筒体,该圆锥形筒体的上沿低于连接支架下方的短管,圆锥形筒体的底部与内筒体底部有一定间距,以形成内尘腔。
本实用新型二次旋风式分离尘杯,将带灰尘的空气经二次旋风分离后,其灰尘都坠落在尘杯底部的内、外集尘腔,只要将杯盖打开,即可倾倒和清洗,十分方便。该尘杯的结构较现有技术更简单,从而节约了制造成本,经实验测试,灰尘分离效果更显著,尤其是为卧式吸尘器配套提供一种性能优良的吸尘器尘杯分离装置。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内筒体的一种立体图。
图4是图1中分离器与连接支架相连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该吸尘器二次旋风式分离尘杯包括杯体11,开设于杯体周壁与之相切的尘杯进风口3,开设于与杯体相盖合的尘盖上的尘杯出风口1和置于尘杯内的分离器。该分离器设有连接于连接支架15和隔离罩7之间的外筒体5,外筒体下端周壁相间开设有低于尘杯进风口3的分离器进风口6,该分离器进风口6可呈矩形、圆形并按均布环状排列。分离器进风口6的下方设有呈喇叭形隔离罩7。在外筒体5中心同轴安装有内筒体12,内筒体的顶部与连接支架15相连,底部穿过隔离罩7与尘杯底部相连。连接支架15呈上口大下口小、圆盘状底部的中心孔10下方连接一个短管14。该连接支架15连接分离器的内筒体、外筒体的顶部后,搁置于尘杯杯口上。如图2、图3所示,内筒体的上端开设有与周壁相切的的进风口2,它可以由二个或二个以上其轴向与杯体周壁相切的通道组成,该进风口2也可以如图中所示,由叶片17按环状阵列旋转排列组成。内筒体上端的进风口2通过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的圆环形间隙空间4与下方的外筒体的进风口6相通。内筒体12的内壁设有一个上口大、下口小的圆锥形筒体10,该圆锥形筒体10的上沿低于短管14底部,圆锥形筒体的底部与内筒体底部有一定的间距,以形成位于内筒体底部的内集尘腔9。
以下结合附图,叙述它的工作原理。把与电风机进风口相连的风道与尘杯出风口1相接,启动开关,电机工作后尘杯内产生负压,带有灰尘的空气由尘杯进风口3进入尘杯内腔,由于尘杯进风口轴线与尘杯壳体的圆周面相切,因而产生旋转气流,又由于分离器进风口位置低于尘杯进风口位置,因而带有灰尘的空气进入尘杯后,即产生向下的螺旋状快速旋风,灰尘受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被甩向周壁并坠落至尘杯底部集尘腔8。由于隔离罩7的隔离作用落入集尘腔8的灰尘很难受到上部螺旋气流的影响重新卷起,以此分离出大部分灰尘。只带少量细小灰尘的空气通过开设于外筒体5周壁的分离器进风口6进入,由于风压加大,气流加速,这部分空气通过内、外筒体圆环状间隙空间4从内筒体上端的进风口2进入。又由于再一次受内筒体周壁相切的进风口2的导向作用,内筒体的空气同样产生旋转气流,因内筒体2上腔13内径较大,向下进入锥形筒体内径缩小。这部分气流风压增加,流速加速,离心力再次将混于空气中的少量细尘分离,甩向内壁并通过锥形筒体10,坠落至内筒体的底部内尘腔9。经两次分离后的空气经连接支架中心的短管14导向,由尘杯出风口进入电风机而排出吸尘器。
用本实用新型“吸尘器二次旋风式分离尘杯”与申请号为“200610049699.6”、“吸尘器旋风式尘杯”,分别装配于卧式吸尘器内,以每次吸50克滑石粉,每次吸5分钟以上,吸尘器风量下降百分比进行对比试验(下降至60%),本发明的空气与灰尘分离效果明显提高,如下表所示
权利要求1.一种吸尘器二次旋风式分离尘杯,它包括尘杯杯体(11),开设于杯体上的出风口(1),与杯体周壁相切的进风口(3)和设于杯体内的分离器,所述分离器设有外筒体(5),外筒体周壁开有低于尘杯进风口(3)的分离器进风口(6),进风口(6)的下方设有隔离罩(7),外筒体底部与隔离罩相连,外筒体的顶部通过连接支架(15)与尘杯杯体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中心设有同轴安置的内筒体(12),在内筒体上部、进风口(6)的上方开设有与周壁相切的进风口(2),内筒体顶部通过连接支架与尘杯壳体相连,其下部穿过隔离罩(7)与尘杯底部相连,尘杯进风口(3)通过分离器进风口(6)和内筒体进风口(2)与尘杯出风口(1)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二次旋风式分离尘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设于分离器外筒体上的进风口(6)均布于外筒体下端的圆周壁上,它可以呈矩形、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二次旋风式分离尘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设于内筒体上部的进风口(2),它由二个或二个以上其轴向与杯体周壁相切的通道组成,也可以由叶片(17)按环状阵列旋转均布排列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吸尘器二次旋风式分离尘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15)底部中心孔(16)下方连接一个短管(14),该短管内径小于内筒体(12)内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吸尘器二次旋风式分离尘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内壁设有上口大、下口小的圆锥形筒体(10),该圆锥形筒体的上沿低于连接支架中心孔上的短管(14),圆锥形筒体(10)底部与内筒体(12)底部有一定间距,以形成内尘腔(9)。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尘器二次旋风式分离尘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内壁设有上大下小的圆锥形筒体(10),该圆锥形筒体的上沿低于连接支架中心孔上的短管(14),圆锥形筒体(10)底部与内筒体(12)底部有一定间距,以形成内尘腔(9)。
专利摘要一种吸尘器二次旋风式分离尘杯,它包括尘杯,开设于杯体上的出风口,与杯体周壁相切的进风口和设于杯体内的分离器,所述分离器设有连接于连接支架和隔离罩的外筒体,外筒体周壁开有低于尘杯进风品的分离器进风口,外筒体中心设有同轴安置的内筒体,在内筒体上部,分离器进风口上方开设有与周壁相切按环状阵列旋转均布排列的进风口,内筒体顶部与连接支架相接,底部穿过隔离罩与尘杯底部相接,内筒体内壁还装有上大下小的圆锥形筒体。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经二次分离后的灰尘均坠落在尘杯底部,倾倒和清洗十分方便。该尘杯结构较现有技术更简单,从而节约了制造成本,而且分离效果更显著,尤其为卧式吸尘器配套提供了一种性能优良的尘杯。
文档编号A47L9/10GK2936112SQ200620105888
公开日2007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21日
发明者郎维国 申请人:王跃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