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3952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该液体加热容器利用通过注水引起化学反应的发热调温剂,能通过产生的蒸气,对水、咖啡、牛奶以及其它的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烹调,并能够调节发热调温剂的量以及注水量,得到与被加热物相应的温度适合的液体。
背景技术
在一个容器中,收容作为被加热物的酒和发热剂以及注水用的水等,通常是通过隔离壁将发热剂分离,在使用时,打破隔离壁,对发热剂注水,使之发热,通过产生的蒸气,对容器内的水或酒进行加热,这样的例子已被公开。
另外,作为食品加热器,也有卸下设于容器的安全带,在使药剂容器转动时注水,发热剂和水反应产生蒸气,对食品进行加热的例子。
专利文献1特开昭63-102726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公平4-76873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平5-228063号公报专利文献4特开2005-8207号公报专利文献5实开昭63-160736号公报专利文献6实公平5-23162号公报专利文献7实用新型注册3115586号公报专利文献8实用新型注册3116128号公报要解决的问题点是在一个容器内预先收容着水、被加热物以及发热剂的情况下,若被加热物的种类不同,则需要备齐多个与其相应的各种形态的容器,另外,因为预先收容的发热剂的量已被确定,所以不能选择加热温度。
在一个容器内收容着水、发热剂以及被加热物的情况下,在使用通过水的注入而发热的发热剂前,怎样才能保持为安全且干燥的状态,以及使用时在容器内被隔离的水怎样能够注入发热剂,所产生的蒸气的热怎样有效地传递给罐体内的水等也是课题。
为了解决该课题,采取了下述的结构,即,为了将一个容器的内部分割,对所收容的发热剂和水隔离,通过防湿性好的铝箔等保护,在使用时用针或其它的尖锐物将其破坏,向发热剂供给水。但是,被加热物的种类以及量和注水量被限定,难以进行发热产生的加热温度的调整。

发明内容
为了能够与被加热物的种类和量相应,适当选择发热调温剂的量以及注水量,而使收容发热调温剂的筒状容器以及在该筒状容器上收容被加热物的筒体可自由拆装地卡合。
因为筒状容器和筒体会自由拆装,并且,预先准备了一定量的发热调温剂,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或是更换或是追加发热调温剂的量等的调整,能够根据被加热物的种类、量,加减注水量。
筒体的底部为开口面积大的开孔部,在内周面设有多根垂直方向的加强肋,收容被加热物的罐体沿加强肋被插入到开孔部,通过加强肋,保持外周缘。
罐体的上端由注水分散部的里面覆盖或使用带盖的罐体,在注水时水迅速地被分散,有效地向发热调温剂供给。
产生的蒸气通过设置在筒体的底部的开孔部,对罐体的底部集中加热,同时,通过筒体和罐体之间的间隙部,也从外周进行加热。盖上计量杯兼盖体,使上升的蒸气不会飞散。
加热后,能够用手握住保持着罐体的筒体,向杯子等注入被加热物。
下面,具体说明构成。
第一发明是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具有发热调温剂、筒状容器、筒体A、罐体、筒体B、计量杯兼盖体、间隙部,该发热调温剂通过注水而发热;该筒状容器收容封入有规定量的该发热调温剂的透水性的袋;该筒体A借助卡合部,可自由拆装地与该筒状容器的上部卡合,在内周缘,在垂直方向设有多个加强肋,在底部具有开孔部;该罐体能收容水、咖啡以及其它的被加热物的液体,上端为开口缘,沿上述筒体A的加强肋被内插直至抵达开孔部,并被保持;该筒体B借助卡合部被安装在上述筒体A的上部,在内部设有将表面作为注水分散部,并将里面作为阻塞上述罐体的上端开口缘的闭塞部的注水分散部;该计量杯兼盖体口向下从上述筒体B的上部覆盖;该间隙部通过上述加强肋,形成在筒体A、B和罐体之间。
第二发明是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具有发热调温剂、筒状容器、筒体A、筒体B、罐体、计量杯兼盖体,该发热调温剂通过注水而发热;该筒状容器收容封入有规定量的该发热调温剂的透水性的袋,在上端具有卡合部A;该筒体A在内周缘设有向内方突出的垂直方向的多个加强肋,在中间的外周设有突出凸缘部,在该突出突缘部的内周缘形成与上述容器的卡合部A旋合的卡合部B,在上端形成卡合部C,在底部设有开孔部;该筒体B在下端部内周形成与上述筒体A的卡合部C旋合的卡合部D,在内部具有通过表面将注水分散,通过里面关闭罐体的注水分散部;该罐体沿上述筒体A的多个加强肋,被插入到开孔部并被保持,在罐体和筒体之间形成间隙部;该计量杯兼盖体口向下从收容在该罐体的水以及其它的被加热物和上述筒体B的上端覆盖。
第三发明是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具有发热调温剂、筒状容器、筒体C、罐体、计量杯兼盖体、间隙部,该发热调温剂通过注水而发热;该筒状容器收容封入有规定量的该发热调温剂的透水性的袋;该筒体C借助卡合部,可自由拆装地与该筒状容器的上部卡合,设有上端的开口缘被扩大的注水部,在底部设有开孔部,在内周缘突出地设置垂直方向的多个加强肋;该罐体收容水、咖啡以及其它的被加热物的液体并带盖,沿上述筒体C的加强肋,被内插至开孔部并被保持;该计量杯兼盖体口向下从上述筒体的上端覆盖在筒体上方;该间隙部形成在罐体和筒体C之间。
第四发明是,筒状容器以及筒体是隔热·耐热性的塑料制品。
第五发明是,发热调温剂是以生石灰为主要成分的颗粒,将封入有50g、100g或150g或其它一定量的该发热调温剂的透水性的袋作为一个包装,准备多个。通过将这些包装选择一个或多个包装,能得到与被加热物的量相应的发热调温剂的量。
第六发明是通过使发热调温剂的量和注水量的比为1∶1,来进行选定以及控制与罐体内的被加热物的量相对应的加温条件。
第七发明是在筒状容器和筒体分离时,使收容着被加热物的罐体保持在筒体上。
发明效果在本发明的液体加热容器中,因为可自由拆装地卡合着收容有规定量的在被注水时发热并产生蒸气的发热调温剂的筒状容器和固定在其上的筒体A、罐体、筒体B、计量杯兼盖体等,所以能够根据被加热物的种类和量,选择发热调温剂的量并填装到筒状容器,通过计量选择注水,能够将罐体内的被加热物加温到合适的温度。
若预先准备多种50g、100g、150g等的封入有发热调温剂的透水性的袋,则还可以一个或多个或多次使用发热调温剂,结合计量杯兼盖体进行的注水量的加减,进行所希望的温度的控制。
因为罐体通过设置在筒体上的加强肋保持侧壁,所以能够稳定地使用,在加热结束后,还能在通过筒体保持的状态下,用手把持并移动。
液体加热容器重量轻,因为若是水,则能够轻易地得到加温液体,所以能够在室内外安全地使用,最适合用于严禁烟火的场所的简单加热容器,野营烹饪、地下施工、高层建筑等的无焰作业用燃料等。另外,可以提供一种方便的液体加热容器,该液体加热容器也可以用于露营、徒步旅行、钓鱼、冬季登山、滑雪旅行等休闲运动时的方便食品的烹饪,还能够用于地震、水灾时的紧急食品、救援物资的加热等。


图1是将液体加热容器进行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2是组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液体加热容器的外观图。
图4是表示注水时的水的分散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对发热调温剂注水时的热的上升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筒体A的放大仰视图。
图7是筒体B的放大仰视图。
图8是表示罐体上端的封闭状态的放大说明图。
图9是表示计量杯兼盖体的利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加热后从罐体注入杯子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作为其它实施例,使用带盖的罐体的情况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注水时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3是筒体C的放大说明图。
图14是筒体C的俯视图。
图15是该筒体的仰视图。
图16是筒状容器18的俯视图。
图17是加热结束后向杯子中注入的状态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1发热调温剂2筒状容器3卡合部A4罐体5筒体A6开口部7加强肋8突出突缘部9卡合部B10卡合部C11筒体B12卡合部D
13注水分散部14支柱15密封垫16计量杯兼盖体18筒状容器19发热调温剂20卡合部21筒体C22突出突缘部23开孔部24卡合部25加强肋26注入部27带盖的罐体28盖29计量杯兼盖体a隔热材料d间隙部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由选择发热调温剂的量来进行收容的筒状容器和能够自由拆装地卡合在该筒状容器上的筒体构成的液体加热容器。首先,将恰当的量的发热调温剂填装到隔热·耐热性的塑料制的容器中,在其上方设置筒体。
因为筒状容器和筒体可自由拆装地卡合,收容着被加热物的罐体沿筒体的加强肋被插入到开孔部,所以罐体被筒体稳定地保持。饮料水、咖啡、牛奶、水果饮料以及作为其它的被加热物的饮料能够注入罐体。
罐体的开口缘被注水分散部的里面覆盖,被注入的水没有进入罐体内,而是迅速地被注入发热调温剂(参照图4)。
在利用带盖的罐体的情况下,设置开口部宽的注水部,使注入容易。被注入的水被罐体的肩部分散,直接被注入发热调温剂。替代罐体,也可以不加改变地填装市场上销售的带盖的咖啡罐、果汁罐等进行加热(参照图11)。
计量杯兼盖体测量向发热调温剂的水的注入量,向液体加热容器注水,在加热时盖在筒体的上部。
虽然通过发热调温剂的发热产生的蒸气的热通过开孔部(6或23)直接加热罐体的底部,但也从由多个加强肋所形成的罐体和筒体之间的间隙部(d)向上方上升,均匀地加热罐体的周缘,均匀且迅速地加温罐体内的液体(参照图5或图12)。
加温后,拿着内插有罐体的筒体的突出突缘部或筒体就这样移动,移动到杯子等进行饮用,此外,还可以注入袋装的红茶、绿茶以及其它的杯面等的制品上,作为加温食品。
通过适当地调节发热调温剂的量以及注水量,得到规定的温度。
下面说明实施例。
图1是作为实施例1的液体加热装置的整体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整体的剖视图,图3是立体图。
1是发热调温剂,是通过注水而发热的以生石灰为主要成分的颗粒。预先以多种克数,即,50g、100g、150g以及其它适当的克数封入到透水性的袋中。在使用前,若将透水性的袋用铝箔的包覆材料包覆,则也适合长期的保存。
在使用时,从铝箔包覆材料中取出,收容到筒状容器的底部即可,因为颗粒状态的发热调温剂是由透水性的袋封入,所以不存在不经意飞散的情况,另外,若注入水,则可以透过袋使之发热。因为使用后的发热调温剂无害,所以能够自然废弃。
预先计算发热调温剂的量,在被装入具有吸水性的袋中的状态下准备多种,用计量杯兼盖体计量注水量并注水,据此,实现合适的温度。因此,可以根据注入到罐体的饮料水、作为其它的被加热物的液体的量,或者根据所希望的加热温度,容易地选择发热调温剂的量以及添加的水的量。
在控制被加热物的温度方面,希望发热调温剂的量和注水量为1∶1。
发热调温剂的商标名称是オゾマツクス(OZOMAX),生产商是オゾ化学技术研究所,销售商是株式会社雪江堂大阪,已被实用化。
下面是表示调温例的表。


实施例1相对于作为被加热物的水的量100ml,作为发热调温剂装填到筒状容器的量为50g,在这种情况下,被加热物的温度为51℃的温水。
实施例2相对于作为被加热物的水的量100ml,作为发热调温剂的量为100g,在这种情况下,被加热物的温度为92℃的温水。
实施例3作为被加热物的水的量为150ml,发热调温剂的量为100g,在这种情况下,所得到的被加热物的温度为80℃。
实施例4作为被加热物的水的量为180ml,发热调温剂的量为100g(与实施例3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所得到的被加热物的温度为69℃。
实施例5收容在罐体中的作为被加热物的水的量为200ml,若烧两次,则能得到接近沸点的温度(98℃)的温水。通过将该温水注入红茶、绿茶、速食汤、方便面等中,能够当时提供温的食品。
实施例6作为被加热物,将150ml的咖啡注入罐体,使发热调温剂的量和注水量为100g,在这种情况下,能得到80℃的即饮咖啡。
实施例7作为被加热物,将180ml的牛奶注入罐体,使发热调温剂的量和注水量为100g,在这种情况下,能得到70℃的牛奶。
实施例8若将免淘米50g用塑料制的无纺布包覆收容在200cc的罐体内,注入水160ml烧两次,则烧制时间为五分钟,两次10分钟,蒸煮时间为10分钟,当时就烧制出米饭。
实施例9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是使用收容被加热物的量为200cc的罐体,发热调温剂的量和添加水的量为1∶1来进行。但并非仅限于此。
例如,因为相对于发热调温剂的量,注水量越多越能抑制发热温度,所以在希望是高温的被加热物的情况下,减少注水量,在希望得到稍低温的被加热物的情况下,增加注水量,据此,能够调温。
在图1中,2是筒状容器,是隔热·耐热性的塑料制的容器,收容规定量的发热调温剂,在上端形成卡合部A3。在耐热性的容器的周缘卷绕有隔热材料(a)的情况下,进一步被强化。
4是罐体,注入水、咖啡以及作为其它的被加热物的液体,上端为开口缘。罐体4希望是铝等的热传导性好的金属制,但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耐热性的塑料制。
5是筒体A,底部作为开孔部6,在筒状的内周缘,沿垂直方向设置多个向内方突出的加强肋7,保持上述罐体4的侧壁。
8是设置在筒体A5的中间外周的突出突缘部,在内周缘形成与上述容器2的卡合部A3旋合的卡合部B9。在外周缘设有压花,以便旋转操作。
10是形成在筒体A的上端的卡合部C。
11是筒体B,与上述筒体A的卡合部C10旋合的卡合部D12形成在下端部内周。13是注水分散部,将从上方注入的水不存留地向周缘分散。该注水分散部在筒体5内由多个支柱14支撑。
上述卡合部A与卡合部B或卡合部C与卡合部D分别卡合并被固定。若旋合,则旋转筒体而被关闭,但并非仅限于旋合。例如,也可以使用使上部的筒体的卡合部与下部的筒体的卡合部对准后,将其压入,稍微使之旋转而关闭这样的间歇的卡合部。
15是设置在注水分散部13的里面的密封垫,为环状,可以封闭罐体的开口缘。因为在筒体B11被卡合固定在筒体A5上时,上述罐体4的上端开口缘被密封垫15封闭,所以在罐体4内被施加了压力。
16是计量杯兼盖体,可以从上述筒体B的上端口向下地插入筒体B。在计量杯兼盖体上,若设置50、100、150、200cc的计量线,则容易计量,能够根据发热调温剂的发热量计算注水量,进行温度的调节。
图3是表示液体加热容器整体的外观图。
图4是表示通过计量杯兼盖体,向容器注水的状态的剖视图,表示通过注水分离部,将水向容器内分散并供给的状态。
图5是表示水被注入发热调温剂而发热所产生的蒸气上升,对罐体进行加热的图,如箭头所示,从筒体A的底的开孔部6通过由多个加强肋7形成的间隙部(d),通过支柱14之间抵达顶部。由于罐体4的上端被注水分散部13的里面的密封垫15封闭,所以周围的热气不会进入罐体内,是安全的。
图6是从下方看筒体A5的放大图。图7是从下方看筒体B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封闭罐体4的上端的状态的供水分散部的放大说明图。
图9是将整体分解来表示的图,下面说明使用状态。
向筒状容器2内装填被封入到透水性的袋的规定量的发热调温剂1,通过设置在筒体A5的突出突缘部8内周的卡合部,使筒体A5可自由拆装地与容器2的上端卡合。
因为筒状容器和筒体通过卡合部自由拆装,所以在一旦选择了发热调温剂的量后,可以进一步或是追加或是更换,能够自由选择罐体内的被加热物的加温度。
被注入被加热物的水的量由计量杯兼盖体16容易地计量,与发热调温剂的量相关地被使用。
若注水,则发热调温剂发热产生的蒸气从筒体A5的开孔部6集中地加热罐体4,对罐体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因为设置在筒体A5的底部的开孔部6与筒状容器内的发热调温剂接近,罐体4的底部插入到该开孔部6,所以产生的蒸气能够有效地被传递。计量杯兼盖体16用于覆盖筒体B11的上端。
加热后,取下计量杯兼盖体和筒体B11,将筒体A5和筒状容器2分离,用手抓住突出突缘部8,使筒体A移动,将罐体内的液体注入适当的杯子17等,用于饮用。若突出突缘部为塑料制,则在用手抓住的情况下,不会直接接触罐体,是安全的。
图10是表示将被加热的水注入杯子17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以后是表示使用带盖的罐体的其它的实施例。发热调温剂的使用以及发热调温剂的量和注水量的关系、还有发热调温剂的蒸气产生和提高该蒸气的加热效率、收容着水等的被加热物的罐体被插入筒体并被保持的状态等,与上述的实施例共通。
在图11中,18是筒状容器,是能够对封入有规定量的发热调温剂19的透水性的袋进行收容的隔热·耐热性的塑料制容器。20是卡合部,设置在筒状容器18的上端部。21是筒体C,在下端部具有突出突缘部22并且形成开孔部23,该突出突缘部22设有与上述容器18的卡合部20卡合的卡合部24。
在内周面沿垂直方向形成多个加强肋25,在上端形成开口缘扩大了的注入部26。
27是带盖罐体,收容水或其它的饮料水。其构成为,大小能够收容400ml的被加热物。若与市场销售的瓶子等的直径(约8cm)一致的大小相符,则可以将瓶子直接设置在筒体上。
罐体27沿筒体C的加强肋插入到与底部的开孔部接触。在该位置,为用多个塑料制的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加强肋来夹持外周缘的形式,据此来安全地保持罐体。
28是盖,会开闭自由地安装在罐体27的上端。在高温加热被加热物的情况下,通过稍稍松动,可以防止盖不经意地离开。
另外,盖28的形态并非仅限于图示的形态。若为直径稍大的带盖罐体,则容易收容水以外的液体和被加热物。
在将罐体27插入到了筒体C21的阶段中,罐体的头部成为从筒体C的注入部26突出的状态。通过用计量杯兼盖体29,注入与发热调温剂19的量一致量的水,能够得到稳定的加热状态。
图12是表示将罐体27插入筒体C,通过计量杯兼盖体29注入的状态的主要部位剖视图。被注入的水由于注入部扩大了开口缘,所以不会溢出到外部,而是筒体C的周缘的间隙部(d)下降,被注入到容器18的发热调温剂19。
在注水的同时,发热调温剂19发热,产生蒸气。该蒸气马上加热罐体的底部,加热水等的被加热部。开孔部23为了使产生的蒸气有效地与罐体接触,而增大了开口面积。
图13是表示筒体C和带盖罐体的卡合状态的放大图。
图14是筒体21的俯视图。图15是从底看筒体C的仰视图。图16是筒状容器18的俯视图,表示了卡合部20沿上端的外周设置在4个位置的例子。卡合部的形体并非仅限于图示的例子。
图17是表示罐体加入后,与筒状容器18分离,取下盖28,将水以及其它的被加热物注入杯子30的状态的立体图。因为罐体被筒体C保持,所以手不会与被加热的罐体接触而被利用。


表2是被加热物为水,在通常的初期温度5℃、10℃、15℃的情况下,改变发热调温剂的量以及注水量来表示的加热状态的变化的值。
可利用该表,选择被加热物的希望的温度来进行加热。特别是希望发热调温剂的量和注水量为1∶1。


表3是表示两次烧制的温度的表,表示在第一次加热时水的初期温度为5℃的情况下的200ml、400ml的温度变化。因为发热调温剂和注水量为1∶1,所以可以将该表作为标准值,应用到各种被加热物中。
在进行两次烧制的情况下,根据该表,在一次烧制后,使容器18和筒体C21从卡合部脱离,再次装填发热调温剂,在卡合部卡合,继续注水,进行加热。
实施例10将牛奶250ml收容到带盖罐体中,将发热调温剂100g收容到筒状容器中,注入水100cc,加温五分钟。得到50℃左右的温牛奶。
实施例11作为被加热物,将拉面和调味液收容到开盖的罐体,然后关盖,烹饪五分钟。选择被加热物的量400ml,相对于150g发热调温剂,注水量为150cc,关闭盖,通过烧制,能够作为方便面食用。若将计量杯兼盖体覆盖到注入部,则能够防止蒸气的飞散。
实施例12
将350ml的水果果汁收容到罐体内,选择150g发热调温剂,注水量为150cc,进行加温。得到50℃左右的温果汁。
实施例13用带盖的市场销售的350ml的橙汁罐替代罐体,插入筒体C,选择150g发热调温剂,注水量为150cc,进行加温,可以得到温橙汁。
因为橙汁罐的肩部将注入的水分散,注水部被扩大,所以水容易分散,加热时间为五分钟结束。加温时,预先稍稍松动带盖罐体的盖。
实施例14将水400ml收容到带盖罐体,以发热调温剂150g、水150cc加热五分钟,成为50℃的温水。使收容着发热调温剂的筒状容器和筒体分离,将发热调温剂150g再次收容到筒状容器中,注入150cc的水,加热五分钟,得到95℃的开水。将该开水注入到速溶咖啡的粉末上,能得到两杯咖啡。
实施例15将在实施例14中被加热的开水注入被收容到杯子中的方便面中,成为马上能食用的方便面。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作为隔热·耐热性的塑料制的容器,简单且重量轻,因为不必用火,而将发热调温剂收容在筒状容器中,仅将水注入其中,即可引起化学反应,发热并产生蒸气,通过该蒸气,能够加热罐体内的液体,所以能够实现无焰、无臭、无害、无火灾的容器。
因为可控制温度,所以能够容易且温度适宜地加热水、牛奶、咖啡以及作为其它的被加热物的饮料液体的加温。还能够应用在地震、水灾时的紧急食品、救援物资的加热,若与长期保存的食品组合,则作为紧急用储备食品的容器具有广泛的市场。
因为重量轻且安全,在野外使用和对婴幼儿用的牛奶的加温方便,很容易用于便携用的容器。
权利要求
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发热调温剂、筒状容器、筒体A、罐体、筒体B、计量杯兼盖体、间隙部,该发热调温剂通过注水而发热;该筒状容器收容封入有规定量的该发热调温剂的透水性的袋;该筒体A借助卡合部,可自由拆装地与该筒状容器的上部卡合,在内周缘,在垂直方向设有多个加强肋,在底部具有开孔部;该罐体能收容水、咖啡以及其它的被加热物的液体,上端为开口缘,沿上述筒体A的加强肋被内插直至抵达开孔部,并被保持;该筒体B借助卡合部被安装在上述筒体A的上部,在内部设有将表面作为注水分散部,并将里面作为阻塞上述罐体的上端开口缘的闭塞部的注水分散部;该计量杯兼盖体口向下覆盖上述筒体B的上部;该间隙部通过上述加强肋,形成在筒体A、B和罐体之间。
2.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发热调温剂、筒状容器、筒体A、筒体B、罐体、计量杯兼盖体,该发热调温剂通过注水而发热;该筒状容器收容封入有规定量的该发热调温剂的透水性的袋,在上端具有卡合部A;该筒体A在内周缘设有向内方突出的垂直方向的多个加强肋,在中间的外周设有突出凸缘部,在该突出突缘部的内周缘形成与上述容器的卡合部A旋合的卡合部B,在上端形成卡合部C,在底部设有开孔部;该筒体B在下端部内周形成与上述筒体A的卡合部C旋合的卡合部D,在内部具有通过表面将注水分散,通过里面关闭罐体的注水分散部;该罐体沿上述筒体A的多个加强肋,被插入到开孔部并被保持,在罐体和筒体之间形成间隙部;该计量杯兼盖体口向下覆盖收容在该罐体的水以及其它的被加热物和上述筒体B的上部。
3.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发热调温剂、筒状容器、筒体C、罐体、计量杯兼盖体、间隙部,该发热调温剂通过注水而发热;该筒状容器收容封入有规定量的该发热调温剂的透水性的袋;该筒体C借助卡合部,可自由拆装地与该筒状容器的上部卡合,设有上端的开口缘被扩大的注水部,在底部设有开孔部,在内周缘突出地设置垂直方向的多个加强肋;该罐体收容水、咖啡以及其它的被加热物的液体,沿上述筒体C的加强肋,被内插至开孔部并被保持;该计量杯兼盖体口向下覆盖上述筒体的上部;该间隙部形成在筒体和罐体之间。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筒状容器以及筒体是隔热·耐热性的塑料制品。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发热调温剂是以生石灰为主要成分的颗粒,将封入有50g、100g或150g或其它一定量的该发热调温剂的透水性的袋作为一个包装,选择一个或多个。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发热调温剂的量和注水量的比为1∶1。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在筒状容器和筒体分离时,收容着被加热物的罐体被保持在筒体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要提供一种容器,该容器是通过注水而发热,利用产生的蒸气的发热调温剂的液体加热容器,并能够调节被加热物的量和发热调温剂的量以及向该发热调温剂的注水量,可以控制加热温度。本发明的液体加热容器,具有筒状容器、筒体A、罐体、筒体B、计量杯兼盖体,该筒状容器收容封入有规定量的发热调温剂的透水性的袋;该筒体A可自由拆装地与该筒状容器的上部卡合,底部为开孔部,在内周缘设有多个加强肋;该罐体能收容水、咖啡以及其它的液体,沿上述筒体的加强肋被插入并被保持;该筒体B卡合在上述筒体A上,具有将表面作为注水分散部,并将里面作为上述罐体的上端开口缘的闭塞部的注水分散部;该计量杯兼盖体开口缘向下,覆盖上述筒体B。
文档编号A47J41/00GK101031228SQ20068000086
公开日2007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9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30日
发明者村上正人, 小上马阳介 申请人:村上正人, 小上马阳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