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5687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真空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吸尘器,其设有用于从空气分离尘埃的尘埃 分离部和用于将已经通过了尘埃分离部的尘埃从空气分离的过滤分离 部。
背景技术
传统上,有一种已知的真空吸尘器,其在吸尘器本体处以拆装自 如的方式设有集尘容器(参看专利文献l)。这样的真空吸尘器设有集尘容器,具有安装集尘容器的安装部 分的吸尘器本体,设在集尘容器室下游侧的电动送风机,作为二次过 滤器而拆装自如地附装在集尘容器的后表面开口上的褶式过滤器,用 于振落附着在褶式过滤器上的尘埃的除尘单元,等等。除尘单元具有环形大径齿轮,其可旋转地布置在与褶式过滤器相 对的位置,与褶式过滤器相接触的突起设置在齿轮上,随着电动缆线 被缆线巻盘巻起,所述环被转动,并且所述突起骑跨在褶式过滤器的 一个褶层的脊部上,并且随着所述环转动而移动,这样,振动被施加 到褶式过滤器,而附着在褶式过滤器上的尘埃被振落。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第2004-358135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这样的真空吸尘器具有下述问题,即当电动送风机被驱动 时,从褶式过滤器(过滤分离部)落下的尘埃会再次附着在褶式过滤 器上。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真空吸尘器,其中从过滤分离部落下的 尘埃不会再次附着在过滤分离部上。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真空吸尘器包括
尘埃分离部,其用于分离由电动送风机吸入的尘埃和空气;
集尘部,其用于收集在尘埃分离部中从空气分离的尘埃;
过滤分离部,其可旋转地设置在位于尘埃分离部下游侧的收纳壳
体中,并将通过尘埃分离部的细尘从空气分离; 驱动单元,其用于旋转过滤分离部;
外部空气导入孔,其形成在收纳壳体上,用于将外部空气导入收 纳壳体中;
外部空气开闭部件,其用于打开或关闭外部空气导入孔; 连通风路,其用于连通尘埃分离部和收纳壳体;以及 连通风路开闭部件,其用于打开或关闭连通风路, 其中,设有气流控制单元,其用于形成用于常规清洁的第一流 路,其延伸穿过尘埃分离部、连通风路和过滤分离部,并且被电动送 风机抽吸,以及用于空气清洁收纳壳体的第二流路,其在空气清洁过 程中被电动送风机抽吸,而不使从外部空气导入孔导入的空气流经过 滤分离部;并且
设有联动机构,其用于根据过滤分离部被驱动单元旋转而将外部 空气开闭部件和连通风路开闭部件联动,从而通过使过滤分离部沿一 个方向旋转而打开连通风路开闭部件并且关闭外部空气开闭部件,以 形成第一流路,以及通过使过滤分离部沿另一方向旋转而关闭连通风 路开闭部件并且打开外部空气开闭部件,以形成第二流路。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防止由除尘单元导致从过滤分离部落下的尘埃再 次附着到过滤分离部上。此外,由于连接开闭阀通过过滤分离部的转 动而闭合,因此,当外部空气开闭阀被打开时,用于打开或关闭连接 开闭阀或外部空气开闭阀的电机就不再需要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真空吸尘器的外观的透视图。图2是显示图1中的真空吸尘器本体在盖壳体被去除后的外观的 透视图。
图3是示于图2的真空吸尘器本体的俯视图。 图4是图2中的真空吸尘器本体在集尘容器被去除后的局部放大 透视图。
图5是显示附装在真空吸尘器本体的圆筒轴杆上的扭力巻簧18 的示意图。
图6是显示夹持器的锁定爪和盖壳体的接合部件之间接合关系的 示意图。
图7是显示集尘容器的弹起机构的示意图。 图8是显示夹持器的俯视图。
图9是显示盖壳体的解锁状态和集尘壳体的解锁状态的示意图。
图IO是显示集尘单元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11是显示集尘容器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12是显示集尘单元的配置的剖视图。
图13是显示尘埃分离部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14是真空吸尘器本体的剖视图。
图15是显示集尘容器弹起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6是真空吸尘器本体的侧视图,用于解释盖壳体的打开状态。
图17是显示集尘容器弹起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8是显示除尘单元和收纳壳体前壁部的示意图。
图19是显示开闭机构的配置的透视图。
图20是显示开闭机构和尘埃分离部的透视图。
图21是显示风路在常规清洁时的概念图。
图22是显示风路在空气清洁时的概念图。
图23是显示该实施方式的尘埃分离部的配置的水平剖视图。
图24是显示尘埃分离部和返回风路管的示意图。
图25是显示在开闭阀打开时尘埃分离部和返回风路管的示意图。
图26是显示图23中的尘埃分离部和返回风路管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27是显示真空吸尘器本体的配置的纵向剖视图。
6图28是显示收纳壳体的透视图。
图29是示于图28的收纳壳体的后视图。
图30是显示集尘单元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31是显示附装在收纳壳体上的臂部和第三开闭阀的示意图。
图32是显示臂部和第三开闭阀的透视图。
图33是显示在第六开闭阀打开时集尘单元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34是显示第六开闭阀和外部空气导入口的示意图。
图35是显示除尘单元的配置的剖视图。
图36是示于图35的除尘单元的纵向剖视图。
图37是显示控制系统的配置的框图。
附图标记
24电动送风机
52尘埃分离部
81收纳壳体
84A连接开口
84F外部空气导入口
100褶式过滤器(过滤分离部)
K3第三开闭阀(连通风路开闭阀)
K6第六开闭阀(外部空气开闭阀)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实施例,所述实施例代表了根据本发明的电动 真空吸尘器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
示于图1的电动真空吸尘器IO设有吸尘器本体11,集尘软管 12,其一端拆装自如地连接着吸尘器本体11的连接口 IIA,并且另一 端设有手操作管13,延长管14,其拆装自如地连接着手操作管13, 以及吸入口体15,其拆装自如地连接着延长管14的远端部分。在手 操作管13上设有操作部13A,并且在操作部13A中设有用于停止电 动送风机24的驱动的停止开关13a以及用于设置电动送风机24的功率的强弱控制开关13b等等。
在吸入口体15中形成有未示出的吸入室,其中未示出的用于吸引 尘埃的吸入开口 (尘埃吸入口)形成在其底表面中,该吸入室通过延 长管14、集尘软管12和连接口 IIA而与设于吸尘器本体11中的集尘 单元50 (参照图10)的吸入连接口 57a连通。
吸尘器本体11设有本体壳体20、附装在本体壳体20内侧的集尘 单元50 (参照图2)和电动送风机24。
在本体壳体20的前侧,如示于图2至4,形成了具有上部开口 22A 的集尘单元室22,并且盖壳体500 (参照图1)安装在本体壳体20上 部且能够打开或关闭。借助于该盖壳体500,本体壳体20的整个上部 与集尘单元室(收纳室)22 —起被覆盖。本体壳体20被构造成不被 盖壳体500密封。
此外,在集尘单元室22中,设有弹起机构1000 (参照图7),用 于弹起如后文所述的作为集尘部的集尘容器410 (图11)。
如示于图1,在盖壳体500两侧部分的下部设有一对倾斜向下延 伸的腿部501,腿部501的下部501A可旋转地附装在设于本体壳体 20中的圆筒轴杆17 (参照图5)上并且还覆盖安装在圆筒轴杆17上 的后轮16。此外,如示于图5,扭力巻簧18附装在圆筒轴杆17内, 扭力巻簧18的一端被固定在圆筒轴杆17上,扭力巻簧18的另一端 18A被固定在腿部501 (参照图1)上,扭力巻簧18沿图1中的逆时 针方向绕圆筒轴杆17推压盖壳体500。
实际中,旋转体900 (参照图2)被可旋转地附装在圆筒轴杆17 上,扭力巻簧18的另一端18A被旋转体900的臂部901上的突起902 (参照图14)锁定,所述臂部901被锁定在盖壳体500的腿部501中, 从而盖壳体500被顺时针推压。
此外,通过盖壳体500绕圆筒轴杆17顺时针转动,盖壳体500 被打开,如图16中的点划线所示。
如示于图6和7,在盖壳体500的前侧设有大致倒置L形的接合 部件510。
此外,在本体壳体20的电动送风机24的前侧(图l中的左侧),形成了具有前表面开口 25B (参照图14)的圆筒形连接风路部分(连 接风路)25 (参照图27),连接风路部分25与电动送风机24的吸入 开口 24A连通。
在连接风路部分25的前表面开口 25B处,设有可旋转的网格部 件600,如示于图14,该网格部件600可被电机Ml (参照图37)旋 转。
如示于图27,在连接风路部分25中,设有与电动送风机24的吸 入开口 24A连通的吸入管27,在吸入管27的远端部分,设有用于打 开或关闭开口 27A的第四开闭阀28。第四开闭阀28的开闭操作由电 机M2 (参照图37)实现。
在网格部件600上,形成有多个突起601,如示于图14,每个突 起601与如后文所述的褶式过滤器104 (参照图13)的谷部(过滤器 沟槽)接合,从而转动褶式过滤器100,如后文所述。通过转动褶式 过滤器100,如后文所述的除尘机构2000(参照图31)的除尘单元2100 去除附着在褶式过滤器104上的尘埃。
在本体壳体20的连接口 IIA上,设有夹持器700,用于锁定关闭 的盖壳体500。
如示于图7和8,夹持器700包括具有形成为曲面的上表面的操 作部701,在操作部701的两侧后表面701A形成有向后(图7和8中 的右侧)突出的支撑板部702、 702,并且轴部703、 703形成在支撑 板部的外表面上。
如示于图3,轴部703、 703由设于本体壳体20中的轴承部27、 27可旋转地保持。夹持器700被未示出的弹簧绕图7中的轴部703顺 时针推压。夹持器700由未示出的制约部件制约,从而不从示于图7 的位置顺时针转动。
此外,当操作部701从上侧向下推压时,夹持器700从示于图7 的位置抵抗着未示出的弹簧的推压力绕轴部703、703沿逆时针方向转 动。
在操作部701的前端,形成有向下延伸前壁部704,在前壁部704 的下部,形成有向后延伸的按压部705。在按压部705的后部,形成有向上延伸支撑部706,在支撑部706的上部形成有锁爪707。
如示于图6和7,该锁爪707与盖壳体500的接合部件510的远
端部分511接合,从而由本体壳体20锁定盖壳体500。
如示于图9,当夹持器700顺时针转动时,夹持器700的锁爪707
从盖壳体500的接合部件510的远端部分511移开,并且盖壳体500
被解锁。
如示于图10,集尘单元50设有尘埃分离单元400和拆装自如地 附装在尘埃分离单元400上的集尘容器410。
尘埃分离单元400设有尘埃分离部52和与尘埃分离部52 —体的 过滤器部80。
如示于图10和12,尘埃分离部52设有分离室部分(上游风路) 54,其由外周壁53形成为圆筒形,尘埃分离单元55,其具有大致圆 锥形状并且沿着分离室部分54的轴线设置在分离室部分54中,吸引 风路部分(引导风路)56,其设置在分离室部分54的右侧壁54A的 外侧,以及引导风路体57,其用于将空气从吸入连接口 (尘埃吸入口) 57a引导至分离室部分54。当尘埃分离单元400被附装在吸尘器本体 11的集尘单元室22上时,吸入连接口 57a实现与吸尘器本体11的连 接口 IIA连通。吸引风路部分56设置在引导风路体57下方。
如示于图12,在分离室部分54的外周壁53上部,形成有导入开 口 53A,用于将从空气分离的尘埃导入集尘容器410。此外,还是示 于图23,在外周壁53的形成为圆弧面的下部侧,形成有返回开口 53D。 在返回开口 53D中,设有第二开闭阀K2,其能够被打开或关闭。如 示于图24和25,在返回开口 53D上连接着返回风路管2510的一端。 返回风路管2510构成返回风路2511 (参照图21和22)。
在第二开闭阀K2的一端,形成有轴部KJ1,并且如示于图24, 轴部KJ1可枢转地支撑在分离室部分54的上游侧,而第二开闭阀K2 的另一端安置在分离室部分54的下游侧。如示于图25,第二开闭阀 K2通过绕轴部KJ1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而被打开。
第二开闭阀K2通过如后文所述的连接开口 54Aa导入分离室部分 54的空气而被关闭,并且通过从返回风路管2510返回分离室部分54中的空气而被打开。
此外,第二开闭阀K2形成为具有与示于图24的分离室部分54 的内周壁面相同的曲率,并且被设置成与所述内周壁面平齐。
在引导风路体57中,形成有与示于图23的分离室部分54连通的 连接开口 54Aa,并且在连接开口 54Aa处,设有可被打开或关闭的第 一开闭阀K1。当第一开闭阀K1切换到以实线所示的位置时,连接开 口 54Aa被关闭,另一方面,当切换到以点划线所示的位置时,连接 开口 54Aa被打开。从引导风路体57通过连接开口 54Aa导入分离室 部分54的空气沿图10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
此外,在分离室部分54A的右侧壁54A中,形成有圆形开口 154A (参照图10)和扇形开口 154B (参照图12和24),尘埃分离单元55 安装在开口 154A上,在开口 154B中装有网式过滤器NF2 (参照图 24)。
尘埃分离单元55由多个框架55a和贴附在框架55a周围的网式过 滤器NF1构成。吸引风路部分56通过右侧壁54A的开口 154A(参照 图10)和网式过滤器NF1 (参照图12)与分离室部分54的内侧连通, 并且还通过右侧壁54A中的开口 154B中的网式过滤器NF2与分离室 部分54的内侧连通。
在吸引风路部分56的底部,形成有开口 56D,如示于图12,在 开口 56D中,安装着过滤器(褶式过滤器)PF。形成了旁通风路2500 (参照图21)的旁通风路管2501的一端连接着示于图26的开口 56D。
旁通风路管2501的另一端连接着示于图27的吸入管27,并且吸 引风路部分56和吸入管27通过旁通风路管2501而彼此连通。在旁通 风路管2501中,设有第五开闭阀(电磁阀)2502。
吸引风路部分56与后文所述的过滤器部80的收纳壳体81的内侧 连通,并且还通过形成于右侧壁部156(参照图12)中的连接开口 56A 与后文所述的集尘壳体部74的集尘室73连通。
如示于图ll和12,集尘容器410具有连通壳体部72,其具有形 成于上部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连通路径71,以及用于收集尘埃的集尘 壳体部74,其具有从连通壳体部72的右端部(在图12)向下延伸的集尘室73。
在连通壳体部72的下表面,如示于图11,形成有与连通路径71 (参照图12)连通的开口 72A、钩部72F和凹部76。在凹部76中, 形成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肋72R。如示于图12,开口 72A连接着尘埃 分离部52的导入开口 53A。
此外,连接开口 75形成在集尘壳体部74的左侧壁部74A中,网 式过滤器NF3安装在该连接开口 75上。
集尘壳体部74具有能够被打开或关闭的盖部74A,并且如示于图 11,向下延伸的肋74R形成在盖部74A的下部。盖部74A被布置成可 绕轴线74J旋转,从而被打开或关闭。
当集尘容器410被附装在尘埃分离单元400上时,如示于图12, 尘埃分离部52的导入开口 53A被连接到集尘容器410的开口 72A, 并且集尘容器410的连接开口 75被连接到尘埃分离单元400的吸引风 路部分56的连接开口 56A。
过滤器部80具有图13所示在后表面开口的圆筒形收纳壳体81 以及作为过滤分离部可旋转地安装在收纳壳体81中的褶式过滤器(二 次过滤器)100。该褶式过滤器100由作为过滤元件的褶式过滤器104 和未示出的用于保持褶式过滤器104支撑框架构成。在收纳壳体81 的前壁部84的前表面, 一体地形成有尘埃分离部52 (参照图10)。
连接开口 84A形成于收纳壳体81的前壁部84中,如示于图12 和13,并且连接开口 84A连接着吸引风路部分56。收纳壳体81的内 侧和吸引风路部分56通过该连接开口 84A彼此连通。吸引风路部分 56为连通风路,通过它,尘埃分离部52和褶式过滤器IOO彼此连通。
如示于图29,用于将外部空气导入收纳壳体81的外部空气导入 口 (外部空气导入孔)84F形成于前壁部84的上部中,并且如示于图 30,用于打开或关闭外部空气导入口 84F的第六开闭阀(外部空气开 闭部件)K6设于前壁部84的前表面中。第六开闭阀K6被弹性部件 86沿着关闭外部空气导入口 84F的方向推压。
图29所示的接触片87为第六开闭阀K6而设置,从而接触片87 从外部空气导入口 84F突伸到收纳壳体81中。接触片87设有倾斜面
1287a,随着其向右延伸(在图29中),其突伸到收纳壳体81中的量增 大。通过抵抗着弹性部件86的推压力按压接触片87,第六开闭阀K6 被打开,从而外部空气从外部空气导入口 84F导入收纳壳体81中。
此外,如示于图28,在收纳壳体81的周壁部82的底部,形成有 底部开口 82A,并且返回风路管2510的另一端部连接着底部开口 82A。 位于后文所述的褶式过滤器100的上游侧的收纳壳体81的内侧与尘埃 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分54的内侧借助于该返回风路管2510彼此连通 (参照图21)。
如示于图21,由实线箭头所示的从吸入连接口 57a至吸入开口 24A的风路形成第一流路;并且如示于图22,由点划线箭头所示的从 外部空气导入口 84F至吸入开口 24A的风路形成第二流路。
第一流路并不局限于示于图21的风路,只需要该风路至少穿过尘 埃分离部52和过滤器100即可。第二流路也不局限于前述风路,只需 要该风路至少穿过收纳壳体81即可。
如示于图13,褶式过滤器IOO具有褶式过滤器104,其中,从设 在收纳壳体81的中心位置的轴部101A放射状形成褶部。该轴部101A 可旋转地附装在如后文所述的轴2001 (参照图31)上。
当集尘单元50被附装在本体壳体20的集尘单元室22上时,收纳 壳体81的后表面开口 81B与本体壳体20中的连接风路部分25的前 表面开口 25B (参照图14)配合。
如示于图7,弹起机构1000设有 一对弹起单元IIOO、 1100 (参 照图3),用于弹起集尘容器410 (用弹簧抬起集尘容器410),锁定单 元1200,用于将集尘容器410固定在尘埃分离单元400的附装位置, 以及解锁单元1300,用于将锁定单元1200解锁。
弹起单元1100包括具有矩形横截面的筒形导向壳体1101,其设 在尘埃分离单元400的尘埃分离部52的外周壁53的上表面上且向上 延伸,以及安置在导向壳体1101中的弹簧1102 (未示于图3)。在导 向壳体1101上,形成有一对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狭缝1103 (参照图3)。
弹起单元1110具有类似地设在集尘单元室22中的筒形导向壳体 1111 (参照图3)和安置在导向壳体1111中的弹簧1112。在导向壳体1111上,形成有一对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狭缝1113 (参照图3)。
当集尘容器410被附装在尘埃分离单元400上时,集尘容器410 的肋72R、 74R (参照图11)进入导向壳体1101、 1111的狭缝1103、 1113,并且抵抗着推压力压缩弹簧1102、 1112(参照图7)。集尘容器 410被弹簧1102、 1112的推压力向上推压。
锁定单元1200设有滑动部件1201,其设在引导风路体57的上 部,从而沿纵向方向(在图7为水平方向)可移动并且沿纵向方向延 伸,导向罩1202 (参照图4),其用于沿纵向方向覆盖和引导滑动部件 1201,以及弹簧(未示出),其用于沿向左方向(在图7中)推压滑动 部件120K
在滑动部件1201的后部侧,形成有向上突伸的矩形横截面筒部 1203,并且该筒部1203是从导向罩1202的开口 1202A (参照图3) 突伸的。筒部1203的纵向长度被设置成短于开口 1202A的纵向方向 宽度,以便不阻碍滑动部件1201沿纵向方向的运动。
开口 1203形成于筒部1203的上表面中,并且当集尘容器410被 附装尘埃分离单元400上时,集尘容器410的钩部72F进入开口 1204 并且与其边缘部分(固定单元)1204a接合,通过这种接合,集尘容 器410被锁定在示于图7的位置(附装位置)。
解锁单元1300由滑动部件1201和用于将滑动部件1201向右(在 图7中)移动的夹持器700的按压部705等构成。当操作部701被从 上侧按压并且如图9所示转动时,夹持器700的按压部705抵抗着未 示出的弹簧的推压力与滑动部件1201的远端部分1201a发生接触,从 而向右移动滑动部件1201。根据这一实施方式,集尘容器410的钩部 72F从滑动部件1201的筒部1203中的开口 1204的边缘部分1204a移 开,并且集尘容器410的锁定被解除。
如示于图31和32,除尘机构2000设有可旋转地设在收纳壳体 81的中心部分的轴2001,附装在轴2001上并且向上延伸的臂部2002, 以及设在臂部2002的上部(远端部分)的除尘单元2100。第三开闭 阀(连通风路开闭部件)K3 —体地设在臂部2002的下部,并且第三 开闭阀K3与臂部2002和轴2001 —体地转动。然后,当第三开闭阀K3转动至示于图31的位置时,它关闭收纳壳体81的连接开口 84A。
当臂部2002和第三开闭阀K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至点划线所示的 位置时,收纳壳体81的连接开口 84A被打开。
当臂部2002位于图31所示的位置时,臂部2002的远端部分的轴 部2011与图34所示第六开闭阀K6的接触片87的倾斜面87a发生接 触,从而抵抗着弹性部件86的推压力按压第六开闭阀K6,并且第六 开闭阀K6被如图33所示打开。
如示于图32、 35和36,除尘单元2100包括轴部2101,其在臂 部2002的远端可旋转地设在轴中心部分2002A,一对支撑部分2102, 其从轴部2101向外突出,辊子2103,其可旋转地设在支撑部2102的 远端部分,以及突起(除尘器)2104,其从轴部2101向外突出。所述 一对支撑部分2102布置在彼此相对于对方的预定角度,并且突起2104 设置于该预定角度的角平分线上并且位于支撑部2102的相反侧。
辊子2103与图18所示收纳壳体81的前壁部84的沟槽84M的底 表面84Ma接触,并且突起2104与褶式过滤器104的脊部接触。沟槽 84M形成为弧形,如示于图29和31,并且沟槽84M的两端部分制约 臂部2002的旋转,所述2002可在沟槽84M的范围内旋转,即在图 31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之间的范围内旋转。
突起2104可与轴部2101 —起绕轴中心2002A沿水平方向(在图 35)旋转,并且突起2104在弹簧BN (参照图18)的推压力作用下返 回图32和35所示的初始位置。
这样,随着褶式过滤器104被转动,与褶式过滤器104的脊部接 触的突起2104将与轴部2101 —起绕轴中心2002A转动。在褶式过滤 器104被转动了预定角度后,突起2104会骑跨在褶式过滤器104的脊 部上,并在弹簧BN的推压力的作用下返回初始位置。然后,突起2104 碰到后一褶式过滤器104的脊部,褶式过滤器104因此被振动,从而 振落附着在褶式过滤器104上的细尘。由臂部2002、突起2104等构 成了一种联动机构。
设于收纳壳体81中的轴2001如图18所示贯通前壁部84和向前 突伸,并且如示于图19,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开闭阀Kl的开闭机构2200的齿轮2201设在轴2001的远端部分。
如示于图19和20,开闭机构2200设有齿条2202,其与齿轮 2201啮合,滑动板2203,其设有所述齿条2202并且可沿水平方向移 动,支撑部2204,其从滑动板2203的一端(在图19为左端)向前延 伸并且具有设在远端的销2205,以及臂部2208,其具有长孔2206, 所述销2205接合在所述长孔中并且从第一开闭阀Kl的轴2207延伸。
在滑动板2203中,形成有长孔(槽)2203A,轴2001插入该长 孔2203A中,并且由于轴2001沿着长孔2203A相对移动,滑动板2203 沿水平方向的运动不会受阻。
此外,与臂部2208的长孔2206接合的销2205可沿着长孔2206 相对移动。因此,随着滑动板2203沿水平方向的运动,臂部2208与 轴2207 —起转动,并且通过轴2207的旋转,第一开闭阀K1被打开 或关闭。
举例来说,当滑动板2203被定位在示于图19和20的位置时,第 一开闭阀Kl关闭引导风路体57的连接开口 54Aa,如示于图23。与 此同时,第六开闭阀K6被打开,而第三开闭阀K3关闭收纳壳体81 的连接开口84A,如示于图31。
此外,当滑动板2203被从示于图19和20的位置向右移动时,第 一开闭阀K1移动到图23中的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连接开口 54Aa被 打开,第六开闭阀K6被关闭,如示于图30,并且第三开闭阀K3移 动到图31中的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从而打开收纳壳体81的连接开口 84 A 。
图37是显示真空吸尘器的控制系统的配置的框图。在图37中, 附图标记200表示控制装置,其基于操作部13A的操作而控制电机 Ml、 M2和电磁阀2502。开闭阀Kl至K3、 K6、 28、 2502、电机Ml、 M2和控制装置200构成了气流控制单元。 [操作]
下面将描述具有前述结构的真空吸尘器的操作。 首先,如示于图2,集尘单元50被安装至吸尘器本体11的集尘 单元室22,并且如示于图l,集尘软管12被连接至吸尘器本体11的
16连接口 IIA,另一方面,吸入口体15通过延长管14被连接至手操作 管13。
此时,如示于图21,第一开闭阀K1、第三开闭阀K3和第四开闭 阀28被打开,而第二开闭阀K2、第五开闭阀2502和第六开闭阀K6 被关闭。
也就是说,滑动板2203己被从示于图19和20的位置向右移动, 第一开闭阀Kl移动到图23中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连接开口 54Aa被 打开,第六开闭阀K6如图30所示被关闭,并且第三开闭阀K3移动 到图31中的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从而打开收纳壳体81的连接开口 84A。
当手操作管13中的操作部13A的开关13b被操作时,电动送风 机24被驱动。通过电动送风机24的驱动,空气被从电动送风机24 的吸入开口 24A吸入,负压通过未示出的连接风路部分产生在集尘单 元50的收纳壳体81中,并且还通过吸引风路部分56产生在集尘壳体 部74和尘埃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分54中。该负压通过引导风路体 57作用于集尘软管12、延长管14和吸入口体15,并且尘埃与空气一 起从吸入口体15吸入。
吸入的尘埃和空气通过延长管14和集尘软管12被吸入集尘单元 50的吸入连接口 57a中。吸入到吸入连接口 57a中的尘埃和空气通过 引导风路体57被导入尘埃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分54,并且在分离室 部分54中沿着图10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基于这种空气流,第二开 闭阀K2即使是在打开状态下也会被强制关闭。
第二开闭阔K2形成有与分离室部分54的内周面相同的曲率,并 且被设置成与该内周面平齐,因此,可防止该阀成为阻碍空气流动通 过分离室部分54的流路障碍。
基于前述转动,尘埃和空气在惯性力作用下分离,并且空气穿过 尘埃分离单元55的网式过滤器NF1 (参照图12)和开口 154B的网式 过滤器NF2 (参照图24),然后进一步穿过吸引风路部分56并被吸入 过滤器部80的收纳壳体81。
另一方面,分离出来的尘埃在惯性力作用下被从分离室部分54的导入幵口 53A与一部分空气一起导入集尘容器410的连通壳体部 72。导入的尘埃和空气通过连通壳体部72的连通路径71被吸入集尘 室73,而尘埃被收集于集尘室73中。
吸入集尘室73的空气通过网式过滤器NF3被吸入吸引风路部分 56,并被进一步吸入过滤器部80的收纳壳体81。
穿过褶式过滤器IOO的褶式过滤器104吸入收纳壳体81的空气被 吸入到吸尘器本体11的连接风路部分25的吸入管27(参照图21)中, 然后,吸入到电动空气吹风机24的吸入开口 24A中。
吸入电动送风机24的吸入开口 24A的空气被从图2所示吸尘器 本体11的排放口 20H (参照图21)通过电动送风机24排放。
在清洁完成后,如果收集于集尘容器410中的尘埃需要被处理掉, 则夹持器700的操作部701被从上侧按压。基于这种按压,夹持器700 绕轴部703抵抗着未示出的弹簧的推压力从示于图7的位置沿逆时针 方向转动。
当夹持器700如图9所示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夹持器700的锁 爪707从盖壳体500中的接合部件510的远端部分511移开,并且盖 壳体500被解锁。当盖壳体被解锁后,盖壳体500被扭力巻簧18 (参 照图5)打开,如图16中点划线所示的。
另一方面,如果夹持器700如图9所示转动,夹持器700的按压 部705向右移动滑动部件1201,并且根据这一实施方式,集尘容器410 的钩部72F从滑动部件1201中的开口 1204的边缘部分1204a移开, 并且集尘容器410被解锁。此外,如示于图15,集尘容器410的肋72R、 74R被导向壳体1101、 1111的弹簧1102、 1112的推压力向上推动。 也就是说,集尘容器410被弹簧1102、 1112的推压力弹起,如示于图 17。
由于夹持器700的按压部705和滑动部件1201的远端部分1201a 之间的间隙,当夹持器700的操作部701被按压时,盖壳体500被打 开,然后,集尘容器410弹起。
通过这种方式,由于只需要通过按压夹持器700的操作部701就 能使盖壳体500打开且集尘容器410弹起,因此集尘容器410容易从
18吸尘器本体11拆下。
当手操作管13的操作部13A的停止开关13a被操作时,如示于 图22,第四开闭阀28被关闭,且第五开闭阀2502被打开,从而网格 部件600被电机M1 (参照图37)转动。
通过网格部件600的旋转,褶式过滤器100被转动,并且当除尘 机构2000的臂部2002的突起2104抵靠着褶式过滤器104的脊部时, 臂部2002和轴2001与褶式过滤器IOO—起从图31中点划线所示的位 置顺时针转动。
当臂部2002转动至示于图31的位置时,臂部被沟槽84M的端部 制约,臂部2002和轴2001的旋转被停止,只有褶式过滤器IOO转动。
当臂部2002转动至示于图31的位置时,第三开闭阀K3关闭收 纳壳体81的连接开口 84A,并且臂部2002的轴部2011按压第六开闭 阀K6的接触片87并且打开第六开闭阀K6。也就是说,收纳壳体81 的外部空气导入口 84F被打开,如示于图33。
另一方面,当轴2001与臂部2002 —起转动时,开闭机构2200 的齿轮2201转动,并且齿轮2201的旋转将滑动板2203向左移动至示 于图19和20的位置。通过滑动板2203的运动,如示于图23,第一 开闭阀Kl从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实线所示的位置,并且关闭引 导风路体57的连接开口 54Aa。
通过这种方式,如示于图22,第一和第三开闭阀Kl、 K3被关闭, 而第六开闭阀K6被打开,如示于图19和20。
此外,电动送风机24被以预定功率驱动,并且由于第六开闭阀 K6被打开且盖壳体500未被密封或关闭于本体壳体20中,因此外部 空气从图22所示的收纳壳体81的外部空气导入口 84F被导入。
另一方面,当臂部2002的旋转停止后,臂部2002的突起2104 基于褶式过滤器104的旋转骑跨在褶式过滤器104的脊部2104上,并 且每次当骑跨在脊部上时,臂部2002的突起2104碰到褶式过滤器104 的脊部,并且振落附着在褶式过滤器104上的细尘。
从褶式过滤器104振落的细尘在通过外部空气导入口 84F导入的 外部空气作用下通过返回风路2511返回至尘埃分离部52的分离室54中。也就是说,从褶式过滤器104移开的细尘被从收纳壳体81的内侧 排放到分离室54中。
由于从外部空气导入口 84F导入的外部空气冲击到褶式过滤器 104上,因此褶式过滤器104被清洁。
由于第二开闭阀K2被流动通过返回风路2511的外部空气打开, 如示于图25,因此可以确保从褶式过滤器104振落的细尘能够返回到 尘埃分离部52的分离室54。
被导入分离室54的外部空气和细尘在图IO中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通过这种转动,细尘和空气在惯性作用下分离,分离出来的细尘在惯 性力作用下从分离室54的导入开口 53A通过集尘容器410的连通壳 体部72收集至集尘室73中。
此外,与细尘分离的空气穿过尘埃分离单元55的网式过滤器NF1 (参照图12)和开口 154B的网式过滤器NF2 (参照图25),并进一 步被吸入到吸引风路部分56中。吸入吸引风路部分56中的外部空气 通过旁通风路2500被吸入到吸入管27中,然后,吸入到电动送风机 24的吸入开口24A中,并从吸尘器本体11的排放口 20H排出。
通过这种方式,由于从褶式过滤器104振落的细尘返回到尘埃分 离部52的分离室54中,因此可以防止尘埃重新附着在褶式过滤器104 上。
此外,由于臂部2002通过褶式过滤器104的旋转而被转动,从而 关闭第三开闭阀K3并打开第六开闭阀K6,因此不必设置专门的电机 来打开第三开闭阀K3和第六开闭阀K6等。
当经历了预定时间后,电动送风机24的驱动被停止,网格部件 60只向后转动预定角度,并且如示于图21,第一开闭阀K1、第三开 闭阀K3和第四开闭阈28被打开,而第二开闭阀K2、第五开闭阀2502 和第六开闭阀K6被关闭。
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第二开闭阀K2通过空气流而被打开或关 闭,因此整个结构可以简化。
尽管在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中,从外部空气导入口 84F导入的外部 空气直接吹到褶式过滤器104上,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就是说,
20除了前面描述的以外,空气清洁的实施方式可以包括这样的结构,即
空气不直接吹到褶式过滤器104上,且在收纳壳体81中的褶式过滤器 104的前侧空间中漂浮的细尘以及收集在收纳壳体81底部的细尘在流 入外部空气导入口 84F的空气作用下从底部开口 82A排放至收纳壳体 81的外侧。
此外,在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中,在除尘器2104已经骑跨在褶式过 滤器104的脊部上后,除尘器2104通过碰撞脊部而去除尘埃,但本发 明并不局限于此。举例来说,可以如此设置,即当除尘器2104碰到褶 式过滤器100的保持框架时,其振动被传递到褶式过滤器104,并且 褶式过滤器104的尘埃在这种振动的作用下被移除。
另外,该实施方式被构造成使得,当除尘器2104与褶式过滤器 104的脊部发生接触时,褶式过滤器100的旋转动作被传递至其上设 有除尘器2104的臂部2002。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实施方式, 举例来说,也可以通过使除尘器2104接触褶式过滤器100的保持框架 而将褶式过滤器100的旋转传递至臂部2002。
另外,尽管该实施方式被构造成使得褶式过滤器104包括放射状 形成的褶部,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褶式过滤器IOO的旋转可 被传递至臂部2002和第三开闭阀K3即可,褶部的方向可以是除放射 状以外的方向,举例来说,单一方向或多方向。然而,考虑到将旋转 动作传递至臂部2002并且利用除尘器2104高效除尘,该实施方式中 放射状的褶部可能是优选的。
在上面的描述中,本发明以代表性实施方式的角度进行了解释, 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 范围和主旨的前提下,可以对本发明的构造先做出各种改进和变更。 从上面描述的角度看,本发明意在包括那些对本发明所做的改进和变 更,并且这些改进和变更落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及等同替换的范围内。
本发明要求2006年8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 2006-229886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包括说明书、附图和权利要求 均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申请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真空吸尘器,包括尘埃分离部,其用于分离由电动送风机吸入的尘埃和空气;集尘部,其用于收集在尘埃分离部中从空气分离的尘埃;过滤分离部,其可旋转地设置在位于所述尘埃分离部的下游侧的收纳壳体中,并将通过所述尘埃分离部的细尘从空气分离;驱动单元,其用于旋转过滤分离部;外部空气导入孔,其形成在所述收纳壳体上,用于将外部空气导入所述收纳壳体中;外部空气开闭部件,其用于打开或关闭外部空气导入孔;连通风路,其用于连通所述尘埃分离部和所述收纳壳体;以及连通风路开闭部件,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连通风路,其中,设有气流控制单元,其用于形成用于常规清洁的第一流路,其延伸穿过所述尘埃分离部、所述连通风路和所述过滤分离部,并且被所述电动送风机抽吸,以及用于空气清洁所述收纳壳体的第二流路,其在空气清洁过程中被所述电动送风机抽吸,而不使从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孔导入的空气流经所述过滤分离部;并且设有联动机构,其用于基于所述过滤分离部被所述驱动单元旋转而将所述外部空气开闭部件和所述连通风路开闭部件联动,从而通过使所述过滤分离部沿一个方向旋转而打开所述连通风路开闭部件并且关闭所述外部空气开闭部件,以形成所述第一流路,以及通过使所述过滤分离部沿另一方向旋转而关闭所述连通风路开闭部件并且打开所述外部空气开闭部件,以形成所述第二流路。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真空吸尘器,其中,所述过滤分离部设有褶式过滤器,其具有放射状布置的多个过滤器沟槽,所述联动机构设有除尘单元,所述除尘单元具有与所述褶式过滤器接合的除尘器,并且当所述过滤分离部旋转时,所述连通风路开闭部件和所述外部空气开闭部件借助于所述除尘单元而从动于所述过滤分离部的旋转来进行打开或关闭动作。
3、 根据权利要求2的真空吸尘器,其中,在所述连通风路开闭部 件和所述外部空气开闭部件的打开或关闭动作完成后,所述除尘单元 开始对所述过滤器进行除尘。
4、 根据权利要求3的真空吸尘器,其中,所述除尘单元设有臂部, 所述臂部的后端可枢转地支撑在所述褶式过滤器的回转中心,所述除 尘器设置在臂部处并且与褶式过滤器的脊部相接触,所述除尘器被设 置成可绕所述臂部的轴线转动并且被绕所述轴线推压。
全文摘要
一种真空吸尘器包括电动送风机、用于从空气分离尘埃的尘埃分离部、集尘部、可旋转地设置的过滤分离部、具有用于驱动过滤分离部的驱动单元和用于去除附着在过滤分离部上的细尘的除尘单元(2100);真空吸尘器设有连通风路开闭阀(K3),用于打开或关闭将尘埃分离部和过滤分离部相连通的连通风路,外部空气导入口(84F),其设在连通风路开闭阀(K3)下游侧,用于通过将外部空气导入到过滤分离部上游侧而将所去除的细尘排放到外部,以及外部空气开闭阀(K6),用于打开或关闭外部空气导入口(84F),其中,在清洁模式下,连通风路开闭阀(K3)被打开、外部空气开闭阀(K6)被关闭,而在除尘模式下,连通风路开闭阀(K3)被关闭、外部空气开闭阀(K6)被打开,连通风路开闭阀(K3)和外部空气开闭阀(K6)是通过过滤分离部的旋转而被打开或关闭的。
文档编号A47L9/10GK101505646SQ20078003157
公开日2009年8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25日
发明者土屋善弘, 小岛健司, 村田博光, 松野真爱, 田中正俊, 町田幸雄, 竹本律雄, 铃木仁, 鸟泽阳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东芝家用电器控股株式会社;东芝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