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6276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电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电压力锅。
背景技术
电压力锅作为一个新型的节能环保产品,已为众多消费者青睐,较多厂家也 将其作为一个支柱项目进行开发生产,但在产品结构上都大多如出一撤。即由锅胆将压力传递到发热板,通过检测发热板与壳体之间的位移差来控制电源通断, 以达到控制压力的目的。以弹性变形来控制气体压力,作为公知技术在很多产品或部件上都有实施, 如压力传感器、压力锅安全阀,压力报警阀、压力显示器等等,目前电压力锅的 结构较多采用王永光的91100026. 7号发明专利所述结构,但在该专利与专利实 施的产品上,本发明人发现仍然有较多不足之处。该专利中提到1、所述"匚" 式结构可以是"匚"字结构或"口"字结构或环形直立柱式的"桶"式结构,它 由直立柱、从直立柱的上部横向设置的刚性臂,以及从直立柱的下部横向设置的 弹性臂组成,通过压紧旋钮将锅盖、密封圈、锅体与锅体底部设立的电热板一起, 压紧在"匚"式结构的刚性臂和弹性臂之间,实现压紧密封;2、所述压力自动 控制机构由"匚"式结构中的弹性臂、设置在弹性臂远端(或中心)上的位移传递 件及设置在直立柱下部的刚性支撑上的闪动开关以及锅盖、密封圈、锅体、电热 板共同组成,电热板、闪动开关与电源接成串联电路,由锅内压力使弹性臂向下 位移带动闪动开关来控制电热板的加热状况,而实现对电烹锅的内压力的自动控 制,还可以通过闪动开关上的闪动位置调节器选取调节锅内压力。从以上专利权 利要求书的描述以及具体实施产品中看到,该专利很好的解决了压力安全性问 题,但在实际功能效果中却存在结构不够合理问题。1;电压力锅电热板作为压力传递部件,常用的电压力锅电热板制造工艺与 电饭锅相同均以铝质重力铸造,所以密度底,加之铝的热变形温度仅200多度, 长期在变形温度下受到内锅压力大大降低了使用寿命,有设计缺陷。电压力锅厂 家都以加厚加强等技术手段来实施补救,不能彻底改善。目前电压力锅发热板的主壁厚度设定在4-6mra(电饭锅2. 5-3. 5mm),重量大大增加,成本提高近一倍,仍 然可靠性不高.2;电压力锅发热板作为位移传递部件,在该专利中由内锅受压后推动发热板, 然后推动弹性臂变形,弹性臂向下位移带动闪动开关来控制电热板的加热状况, 而实现对电压力锅的内压力的自动控制.实际上发热板本身在热态下会发生翘曲 变形,那么实际测试得到的位移量是锅胆位移量加上发热板变形量.由于变形量 的不确定性造成冷态压力与热态压力有很大差异.生产过程只能以热态压力控制, 大大降低生产效率.3;大质量的电压力锅发热板造成压力波动幅度大,现有电压力锅工作过程中 均有较大的压力波幅,究其原委当锅内压力达到压力开关设定值时停止供热,但 是发热板本身就是一个高温的热量库,热量仍源源不断的向内锅提供热量直至两 者之间达到热平衡.通常压力波幅在20-40Kpa之间,压力时高时低,影响烹饪效 果,在少水量加热时尤其突出,且具有安全隐患,很多厂家与技术人员均以所谓" 热惯性"来解释。4、外锅受力于底平面,由于距离侧壁远,力臂太长所以往往底部需要加强, 作为承压点,因此而带来成本增加。针对上述问题,美的电器的专利200520060470. 3,使用弹性板整板受压,将 发热板压力传递到外锅侧壁的底角部,该专利解决了压力传递的问题,但违背设 计原则。平板周边固定在外锅侧壁的底角部,中部进行悬臂梁式变形,在平板向下 变形过程必将拉动周边固定来补充变形带来的面积增加.平板易松动,变形过程 摩擦出较大的响声。在本发明人的专利200520066557. 1中的电压力锅承压结构 中以跳板式结构对该部分结构做出创新。提供合理的变形空间,成本较之有较大 下降,但弹性元件仍旧跨度较大,成本仍有下降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成本较低、使 用寿命长的电压力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压力锅,包括有内锅和 外锅以及发热板,在内锅和外锅之间围绕发热板周边还设置有弹性支撑体,弹性 支撑体的顶部与内锅接触,底部固定于外锅的底部。发热板的上表面面积等于内锅的锅底面积的30-60%。所述的弹性支撑体由支撑座和弹性元件组成,支撑座位于发热板的周围并通 过弹性元件与外锅连接。所述的发热板弹性固定于支撑座上,且先于支撑座接触内锅。 所述的发热板穿过支撑座与外锅的底部弹性连接,且先于支撑座接触内锅。所述的弹性元件为弹簧、弹片、波纹片或v形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本发明的设计宗旨为承压机构与发热机构必须分离成两套相对独立的机 构。由公知技术1:密闭压力容器内压力处处相等;2:在标准大气压下水蒸气 温度与压力有准确的对应值。可知,只要准确的控制好压力,就能得到均衡的内 锅温度。因此,本人结合十年来在电压力锅设计、生产中的经验在本专利中提出 了下述的解决方案首先,提出电压力锅使用小面积、小质量发热板的概念。电 压力锅的发热板可以用小面积传热方案来实施,同样可以获得较好温度均衡性与 烹饪效果,无需全面覆盖内锅底部。经实验证明发热板的上表面面积等于内锅的 锅底面积的30-60%可达到同样的烹饪效果。但是,用厚度更薄、面积更小的材 料来制造电压力锅发热板,成本可下降一半左右。同时小质量的发热板热藏量低, 压力波幅大大下降,波幅控制在10Kpa以内,是一举多得的方案,其解决了背景 技术中提到的"热惯性"的问题。其次,本人提出压力垂直传递到外锅侧壁的底 角部的概念。在电压力锅发热板外围空间可设计由承压部件及弹性元件组成的弹 性支撑体,承压部件可由铁板等低价金属冲压而成,价格便宜。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承压机构与发热机构完全分 离成两套相对独立的机构。发热板仅仅发挥其发热的本性,不再需要它承受过大 压力,也可以忽略其产生的热形变而造成的控压不准;压力由设于发热板周边的 弹性支撑体来承受,通过弹性支撑体的位移变化来感测压力。因此,对发热板及 弹性元件的材料、厚度、尺寸等要求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少了许多,产品整体成本 也随之降低,整个电压力锅的结构更加合理,易于电压力锅的推广普及。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如图l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压力锅由锅盖、外锅2、密封圈,内锅l,支承座4和弹性元件5构成的弹性支撑体、发热板3、压力开关等组成,在内锅1 和外锅2之间围绕发热板3周边还设置有弹性支撑体。弹性支撑体的顶部与内锅 l接触,底部固定于外锅2的底部。支承座4与弹性元件5也可以整设计由一个 元件,也可分开制作,弹性元件5可以是弹簧,弹片,V型片,波纹片的一种或 几种的组合。支承座4置于发热板3周围并通过弹性元件5固定在外锅2底部, 同样支承座5也可以是整体型或多个分散形周围布置于发热盘3周围,发热板3 通过弹簧6固定于支承座4上,先于支承座4接触内锅1。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说明如下装有食物和水的内锅1放置于发热盘3上,在内锅1重量作用下压縮发热 盘3下移,使内锅1与支承座4接触,合盖后接通电源,内锅1的食物和水被加 热,蒸汽压力上升,锅内纵向向下压通过支承座4,再通过弹性元件5传递到外 锅2的底部,向上压力通过锅盖传递到外锅上端外扣位,形成一对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的平衡力。当蒸汽到达工作压力值时,这一压力克服弹性元件5的张力,使内锅l连 同支承座4同时下移一定的数值,这一位移通过支承座4推动压力开关电源被切 断,发热板3停止加热,锅内蒸汽压力因散热而逐渐下降到一定数值时,支承座 4与内锅1上移一定量,使压力开关重新闭合,发热板3再次通电加热,这样周 期性的控制锅内压力,并与电压力锅的计时装置或IC程序配合实现电压力锅自 动控制。 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的发热板3穿过支撑座4与外锅2 的底部弹性连接,且先于支撑座4接触内锅1,内锅侧壁为台阶状。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 围,故凡依本发明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电压力锅,包括有内锅(1)和外锅(2)以及发热板(3),其特征在于在内锅(1)和外锅(2)之间围绕发热板(3)周边设置有弹性支撑体,弹性支撑体的顶部与内锅(1)接触,底部固定于外锅(2)的底部。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发热板(3)的上表 面面积等于内锅(1)的锅底面积的30-60%。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支撑体 由支撑座(4)和弹性元件(5)组成,支撑座(4)位于发热板(3)的周围并通 过弹性元件(5)与外锅(2)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热板 (3)弹性固定于支撑座(4)上,且先于支撑座(4)接触内锅(1)。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热板 (3)穿过支撑座(4)与外锅(2)的底部弹性连接,且先于支撑座(4)接触内锅(1)。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元件(5) 为弹簧、弹片、波纹片或V形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特指一种电压力锅,包括有内锅和外锅以及发热板,在内锅和外锅之间围绕发热板周边还设置有弹性支撑体,弹性支撑体的顶部与内锅接触,底部固定于外锅的底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承压机构与发热机构完全分离成两套相对独立的机构。发热板仅仅发挥其发热的本性,不再需要它承受过大压力,也可以忽略其产生的热形变而造成的控压不准;压力由设于发热板周边的弹性支撑体来承受,通过弹性支撑体的位移变化来感测压力。因此,对发热板及弹性元件的材料、厚度、尺寸等要求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少了许多,产品整体成本也随之降低,整个电压力锅的结构更加合理,易于电压力锅的推广普及。
文档编号A47J27/08GK101248957SQ20081002710
公开日2008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8日
发明者符井然 申请人:符井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