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或半自动烹调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332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或半自动烹调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房用具的烹调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指一种用于烹调的自动或半
自动烹调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调器具,其在加热的过程中,加热装置所提供的热量,除了使锅体内的温 度升高以给菜肴加热外,还会使烹调器具内的温度升高,一方面会造成热量损失,另一方 面,热量使烹调器具本身的温度升高,若人不小心碰到烹调器具,有可能会被烫到,发生危 险;再者,热量通过烹调器具传递到其周围,也会使其周围的热量升高,使人呆在烹调器具 附近会感觉不舒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或半自动烹调器具,其可克服现在烹调器具的缺
陷,使加热装置所提供的热量充分利用于锅体,避免使烹调器具的温度升高而存在安全隐 串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种自动或半自动烹调器具,其包括烹调器腔体、加热装置,配合锅体使用,另外, 该烹调器具还包括一隔离装置,隔离装置将烹调器腔体内的空间分隔为烹调空间和加热空 间,隔离装置上设有放置锅体且与锅体外形相配合的孔,锅体置于该孔上,加热装置位于加 热空间中。 上述的自动或半自动烹调器具,锅体的被加热部分位于加热空间中,锅口位于烹 调空间中。 上述的隔离装置,包括隔板和/或竖起的围板,所述的隔板和/或竖起的围板与锅 体配合形成相对独立的加热空间。 上述的隔板,其为片状,优选平板,隔板可以为平直隔板,也可以是成形为弓形或 其它形状的隔板。 上述的竖起的围板,其可以为具有独立空间的围合体(围合状隔离体),如桶状、 隔离圈等。例如可在加热装置的四周设一环形挡圈,环形挡圈可以独立或与隔板共同形成 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 上述竖起的围板,也可以是烹调器具的竖直的壳体。例如,利用隔板和隔板下方的 烹调器具的竖起的壳体,共同组成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 所述的加热空间设有开口 ,加热装置产生的烟气和/或热量通过开口或与开口相 连的烟道排放到烹调器腔体之外。 当隔离装置包括隔板和围合体,即上述的加热空间是由隔板和围合体形成时,可 在围合体或隔板上设开口 ,加热所产生的烟气和/或热量通过该开口或与开口相连的烟道 排放到烹调器腔体之外。
3
当隔离装置包括隔板和隔板下方的烹调器具竖起的壳体,即上述的加热空间是由 隔板和其下方烹调器具的竖起的壳体组成,可在壳体或隔板上设开口 ,加热所产生的烟气 和/或热量通过该开口或与开口相连的烟道排放到烹调器腔体外。 另外,所述的加热空间内,还可以再设一围合挡圈,但该围合挡圈与所述围合体或 隔板不相接触,可在该围合挡圈上设有缺口,其缺口可以对称设置,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优选地,将其中一个缺口设置在加热空间的开口附近,且设置在加热空间的开口 附近的缺口的大小较其它部位的缺口要小。这种情况下的围合挡圈的设置,一方面可避免 加热所产生的烟气和/或热量直接从加热空间开口或与开口相连的烟道排放,将锅体所需 热量带走,另一方面可避免使锅体受热不均匀,通常火焰会向开口方向偏斜,使得靠近开口 的部位受热多,远离开口的部位受热少,从而影响烹调效果,使加热装置所产生的热量集中 在围合挡圈所形成的空间内,集中对锅体进行加热,使火焰分布均匀;另外,烟气从远离加 热空间的开口的缺口排出时,首先会绕围合挡圈与加热空间围合体之间的内腔体一圈,然 后才从开口或与开口相连的烟道排出,这样,在循环的过程中,烟气中所附带的热量可再次 对锅体进行加热,充分利用能量,提高了加热装置的效率。再者,围合挡圈还可以起到隔热 的效果,使热量较少的直接通过加热装置传递到烹调外壳上。 上述的隔板可以直接与烹调外壳固设,例如用胶水固设在烹调外壳内壁,也可以 在烹调器内壁上设支撑座,隔板放置在支撑座上。另外,优选地,隔板四周与烹调外壳内壁 间还可设有密封圈,可进一步避免加热空间的热量通过隔板与烹调外壳内壁间的间隙传递 到烹调空间。 上述的密封圈截面优选成形为[形,可塞满隔板与烹调外壳间的间隙,充分将加 热空间和烹调空间隔离。 上述的隔离装置为隔热装置或内设隔热层。 上述的烹调空间设有开口,烹调油烟通过开口或与开口相连的烟道排放到烹调器 腔体之外。 采用上述结构后,使用时,由于隔离装置将烹调器腔体内的空间分为烹调空间和 加热空间,使加热装置所产生的热量集中应用于锅体,热量不能传递到烹调空间,与现有的 加热烹调器相比,本发明可使加热装置所提供的热量充分利用于锅体,避免使烹调器具的 温度升高而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可使加热装置的火焰分布均匀,增加加热装置的使用效率。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组合剖视图; 图2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去掉锅体后的组合剖视图; 图2C为图2A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加热空间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组合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组合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考图1、2A、2B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或半自动烹调设备,其包括烹调 器腔体1、隔离装置2、加热装置3及烟道4,配合锅体使用,其中 上述的隔离装置2,包括隔板21及设于隔板21下方的烹调器壳体22,该隔离装置 2将烹调器腔体1分隔成烹调空间11及加热空间12。隔板21上设有供锅体5放置且与锅 体5外形相配合的孔211,加热装置3和锅体5的被加热部分51位于加热空间12中,锅口 52位于烹调空间11中。 隔板21四周设有密封圈6,使隔板21与烹调器腔体1密封设置。
配合图2C所示,密封圈6的截面优选成形为[形,可塞满隔板21与烹调器腔体1 间的间隙,充分将烹调空间11和加热空间12隔离,可进一步避免加热空间12的热量通过 隔板21与烹调器腔体1内壁间的间隙传递到烹调空间11。 参考图2B所示,在加热空间12的烹调器壳体22上还设有一开孔221,一烟道4通 过该开孔221与加热空间12相连,该烟道4可以将加热空间12燃烧所产生的烟气排放到 空气中。 配合图3所示,加热空间12内还设有一环形挡圈7,环形挡圈7上设有缺口 71、 72、73、74,其中缺口 71设置靠近孔221,其它三个缺口 72、73、74分别对称设置,缺口 71的 大小较缺口 72、73、74要小。环形挡圈7的设置, 一方面,其可避免加热空间12燃烧所产生 的烟气直接从烟道4排放,将锅体5所需热量带走,使锅体5受热不均匀,影响烹调效果;另 一方面,其使加热装置3所产生的热量集中在环形挡圈7所形成的空间内,集中对锅体5进 行加热,使火焰分布均匀;再者,烟气需从远离烟道4的缺口 72、73、74排出时,首先会绕环 形挡圈7与烹调壳体间的腔体14 一圈,然后才从烟道4排出,这样,在循环的过程中,烟气 中所附带的热量可再次对锅体进行加热,充分利用能量,提高了加热装置的效率。环形挡圈 7还可以起到隔热的效果,使热量较少的直接通过加热装置3传递到烹调外壳上。
加热装置3设于环形挡圈7内。 参考图4所示,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一相比,其区别如 下 其隔离装置2,包括隔板21及环形挡圈7,且隔板21的下平面与环形挡圈7的上 平面相接触,该隔离装置2将烹调器腔体1分隔成烹调空间11及加热空间12。隔板21上 设有供锅体5放置且与锅体5外形相配合的孔211,加热装置3和锅体5的被加热部分51 位于加热空间12中,锅口 52位于烹调空间11中。
隔板21与环形挡圈7可以一体成形,也可以独立成形。 参考图5所示,其为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二相比,其区 别在于 隔板21与环形挡圈7 —体成形,且隔板21的大小与环形挡圈7的上配合。
权利要求
一种自动或半自动烹调器具,其包括烹调器腔体、加热装置,配合锅体使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隔离装置,所述的隔离装置将烹调器腔体内的空间分隔为烹调空间和加热空间,隔离装置上设有放置锅体且与锅体外形相配合的孔,锅体置于该孔上,加热装置位于加热空间中。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或半自动烹调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的被加热部分 位于加热空间中,锅口位于烹调空间中。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或半自动烹调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离装置是隔板 和/或竖起的围板,所述的隔板和/或竖起的围板与锅体配合形成相对独立的加热空间。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或半自动烹调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竖起的围板为一 围合体,所述的加热装置设于所述的围合体内。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或半自动烹调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围合体内设有一 围合挡圈,围合挡圈上设有一个或一组缺口 。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或半自动烹调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缺口在围合挡圈 上对称设置。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或半自动烹调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组缺口中,其中 一个缺口与其它缺口相比较小。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离装置为隔热装置或内设 隔热层。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或半自动烹调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空间设有开 口,加热所产生的烟气和/或热量通过开口或与开口相连的烟道排放到烹调器腔体之外。
10.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动或半自动烹调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烹调空间设有开 口,烹调油烟通过开口或与开口相连的烟道排放到烹调器腔体之外。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自动或半自动烹调器具,其包括烹调器腔体、加热装置,配合锅体使用,其还包括一隔离装置,所述的隔离装置将烹调器腔体内的空间分隔为烹调空间和加热空间,隔离装置上设有放置锅体且与锅体外形相配合的孔,锅体置于该孔上,加热装置和锅体的被加热部分位于加热空间中,锅口位于烹调空间中。与习用品相比,本发明可使加热装置所提供的热量充分利用于锅体,避免使烹调器具的温度升高而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可使加热装置的火焰分布均匀,增加加热装置的使用效率。
文档编号A47J27/00GK101731935SQ20081021736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17日
发明者刘信羽 申请人:刘信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