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锅与握把连接的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575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锅与握把连接的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件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用于锅与握把连接的 连接件。
技术背景
传统的锅与锅柄之间的连接多为螺栓式的固定连接,例如在锅体 上设置螺孔,锅柄上穿设螺栓然后通过螺栓与螺孔配合实现锅柄与锅 的连接,这种结构安装及拆卸均需其他工具完成,因此非常不便利。 目前,有设计者设计出安装及拆卸很方便的握把结构,其大致原理是 在握把上设置棘轮式弹性按钮机构(类似于弹性圆珠笔的弹性按钮机 构),在锅体上的形成一卡接部,该卡接部与弹性按钮机构可形成卡 接以及分离,因此可通过按动弹性按钮来实现锅体与握把的连接或分 离。这种握把要求锅体上必须设置相应的卡接部,然而,现有比较通 用的锅体上仍然只有螺孔机构,因此这种便于连接及分离的握把并不 适用于普通锅体,对握把的推广及使用带来一定的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握把与普通锅体不匹配的问题, 提供一种连接件。
本实用新型实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锅与握把连接的 连接件,所述的握把具有一容腔,该容腔内设有棘轮弹性机构,其中所述连接件呈中空状并具有与所述握把容腔形状相匹配之外形,且该 连接件的一端面设有与锅体上的螺孔连接之通孔,所述连接件的另一 端设有一开口 ,并形成有与所述开口相连、内径大于所述开口的宽度、 可容纳所述握把内的棘轮弹性机构的锁定头之卡孔。
使用本实用新型连接件时,先通过螺栓将连接件安装固定于锅体 上,然后再将握把的容腔套在所述连接件上,并使棘轮弹性机构相应 外径较小的部位(例如轴杆或棘轮上直径较小的部位)穿过连接件的 开口,然后通过按动握把的按钮,使棘轮弹性机构的锁定头定位于所 述卡孔之内,即将锁定头限制在卡孔之内,从而实现握把与连接件的 连接,进而达到握把与锅体连接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能使上述握把与普通只具有螺孔的锅 体连接,解决普通锅体连接以及拆卸不便等问题,提高连接和拆卸的 速度,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包装程序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图3、图4是握把的结构示意图5、图6是本实用新型与握把配合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 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件1采用金属材料一体成
型而制成,其呈中空状,大致为长方体形状,该连接件1的一端面设有一通孔ll,另一端设有一开口 12,并形成有与所述开口 12相连通、 内径大于所述开口 12的宽度的卡孔13。
结合图3 图6所示,连接件1的形状与握把3端部的容腔30 形状匹配;所述连接件1 一端面的通孔11系用于与锅体的螺孔通过 螺栓连接固定,连接件1另一端的开口 12是用于使握把3内的棘轮 弹性机构中锁定头31外径较小的部位32通过并进入所述卡孔13, 卡孔13的形状与锁定头31的形状匹配;而通过按动握把3外的按钮 33后,将锁定头31定位于所述卡孔13内,从而不会使锁定头31从 开口 12处退出,即实现了连接件1与握把3的连接;当再次按动按 钮33,又使锁定头31外径较小的部位32位于卡孔13内,从而可以 使之从开口12处退出,因此可实现连接件1与握把3的分离。
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简单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 启示,本实用新型连接件一端面的通孔结构也可变换为焊接螺杆结 构,即可以直接将连接件与锅体连接,而不用另用螺栓,其结构原理 和技术效果与本实用新型是一致的,因此也应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之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锅与握把连接的连接件,所述的握把端部具有一容腔,该容腔内设有棘轮弹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呈中空状并具有与所述握把容腔形状相匹配之外形,且该连接件(1)的一端面设有与锅体上的螺孔连接之通孔(11),所述连接件(1)的另一端设有开口(12),并形成有与所述开口(12)相连通、内径大于所述开口(12)的宽度、可容纳所述握把内的棘轮弹性机构的锁定头之卡孔(1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件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用于锅与握把连接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呈中空状并具有与所述握把容腔形状相匹配之外形,且该连接件的一端面设有与锅体上的螺孔连接之通孔,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设有一开口,并形成有与所述开口相连、内径大于所述开口的宽度、可容纳所述握把内的棘轮弹性机构的锁定头之卡孔。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能使上述握把与普通只具有螺孔的锅体连接,解决普通锅体连接以及拆卸不便等问题,提高连接和拆卸的速度,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包装程序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
文档编号A47J36/00GK201398874SQ20092014505
公开日2010年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5日
发明者李扬德 申请人:李扬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