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式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091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风式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风式吸尘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旋风式吸尘器,已知在旋风器主体(相当于本申请发明的旋风筒) 内设置形成有开口部的排出管(相当于本申请发明的筒状部),并且,在该排出管设置分隔 部件(相当于本申请发明的返回部)的旋风式吸尘器。在这些旋风式吸尘器中,加入到旋 回流中的尘埃在上述旋风器主体内从旋回流离心分离,此后,除去了尘埃的气流从上述排 出管流出。另外,虽然在上述气流中含有不能通过离心力分离的细小的尘埃,但是,这样的 细小的尘埃的一部分在气流越过上述分隔部件时,向沿上述旋风器主体的内壁流动的旋回 流转移,因此,从上述旋风器主体流出的情况得到抑制。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200082号公报但是,在这样的旋风式吸尘器中,可以说是由上述分隔部件抑制,存在尘埃超过上 述分隔部件,从上述排出管排出的问题。于是,在将过滤器等设置在该排出管的情况下,还 存在该过滤器由于细小的尘埃的附着而阻塞的问题。本发明以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点,减少从旋风筒排出的尘埃的旋风式吸尘 器为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发明记载的旋风式吸尘器是具有内置有电动送风机的吸尘器主体、 旋风筒、同轴地安装于该旋风筒内的筒状部,在该筒状部的侧面形成使上述旋风筒内和上 述电动送风机连通的通气孔的旋风式吸尘器,设置多个从上述筒状部开始遍及全周突出的 返回部。另外,本发明的第二发明记载的旋风式吸尘器是在第一发明中,以越过设置在上 述筒状部上的返回部的气流为基准,在与任意一个返回部相比的下游侧设置了上述通气 孔。发明效果本发明的第一发明记载的旋风式吸尘器以上述方式构成,据此,上述旋风筒内产 生的旋回流中所含的尘埃通过离心力分离。然后,在含有未从上述旋回流分离的细小的尘 埃的气流在越过上述返回部时,上述气流中所含的尘埃的一部分向旋回流转移,据此,超过 了上述返回部的气流中所含的尘埃的量降低。通过反复这种情况,能够减少通过了形成在 上述筒状部上的通气孔的气流中所含的尘埃的量。另外,通过以越过设置在上述筒状部上的返回部的气流为基准,在与任意一个返 回部相比的下游侧设置了上述通气孔,能够切实地使充分减少了尘埃的气流通向上述通气 孔。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旋风式吸尘器的主视图。图2是其左侧视图。图3是其主要部位概略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旋风式吸尘器的主视图。图5是其左侧视图。图6是其主要部位概略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旋风式吸尘器的主视图。图8是其左侧视图。图9是其主要部位概略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图1至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 方便,根据图1的姿势,限定上下以及前后。另外,因为图3是将本发明的主要部位简化的 图,所以,并非准确地与图1以及图2的剖面一致。1是本发明的立式电吸尘器。该立式电 吸尘器1通过具有吸尘器主体2、相对于该吸尘器主体2拆装自由地安装的旋风式集尘部 3、喷嘴4以及操作手柄5而构成。在上述吸尘器主体2内置着电动送风机6等。另外,在上述吸尘器主体2的上部 设置着用于将上述操作手柄5的杆状体7的下端侧嵌入并拆装自由地固定的嵌入部8。另 外,9是排气口。上述旋风式集尘部3安装在上述吸尘器主体2的下部,并且在被安装在该吸尘器 主体2的状态下,与上述电动送风机6连通。然后,上述旋风式集尘部3通过具有由透明的 合成树脂构成的集尘容器10、收纳于该集尘容器10的涡流产生部件11、收纳在该涡流产生 部件11的后述的筒状部16内的过滤器组装体12而构成。上述集尘容器10由上下两端开 放的圆筒状的导入部13和上端开放的圆筒状或倒圆锥状的旋风筒14 一体形成。然后,上 述涡流产生部件11从集尘容器10上端侧被插入在上述集尘容器10。另外,在上述集尘容 器10的导入部13的下端拆装自由地安装着上述喷嘴4。上述涡流产生部件11通过具有 方向转换部15、筒状部16而构成。上述方向转换部15以在将上述涡流产生部件11安装 在上述集尘容器10的状态下,覆盖上述导入部13的上端开口部的方式构成。然后,上述方 向转换部15以使在上述导入部13上升的气流Fl向沿着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的方向 转换的方式构成。另外,上述筒状部16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并且在其侧面16A形成多个通 气孔17。再有,在上述筒状部16的下端部形成第一返回部18,并在上述筒状部16的侧面 16A的下部形成第二返回部19。然后,上述过滤器组装体12通过具有形成了贯通孔20的 基部21、从上述贯通孔20的周围向下方延伸地设置的过滤器框22、被该过滤器框22支撑 的过滤器23而构成。详细阐述上述筒状部16。上述第一返回部18以从上述筒状部16的下端部开始遍 及全周向该筒状部16的竖直方向外侧突出,并且其前端侧弯曲,向下方延伸的方式构成。 另外,上述第二返回部19从上述筒状部16的侧面16A开始遍及全周向该筒状部16的竖直 方向外侧圆盘状地突出。再有,上述通气孔17形成在与上述第二返回部19相比的上方。然后,通过将上述涡流产生部件11安装在上述集尘容器10,在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和第 一返回部18之间形成比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和筒状部16的侧面16A的间隔窄的第 一缝隙部24,并且,在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和第二返回部19之间形成第二缝隙部25。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若使上述电动送风机6动作,则产生吸引气流F。该 吸引气流F与被清扫面的尘埃一起从上述喷嘴4流入上述导入部13,在该导入部13上升。 然后,在该导入部13上升的气流Fl由上述方向转换部15转换方向,一面沿上述旋风筒14 的内壁14A旋回,一面成为下降的涡流F2。此时,该涡流F2中含有的尘埃因离心力而被推 压向上述内壁14A。然后,上述涡流F2若到达上述旋风筒14的底部,则改变为上升。此时, 上述涡流F2中所含的尘埃滞留在上述旋风筒14的底部。然后,在上述旋风筒14内上升的 气流F3超越上述第一返回部18,在通过上述第一缝隙部24后,超越上述第二返回部19,通 过上述第二缝隙部25。然后,上述气流F3在通过了上述通气孔17后,通过上述过滤器23, 到达上述电动送风机6。再有,到达了该电动送风机6的气流F3从上述排气口 9向上述吸 尘器主体2外排出。另外,存在细小的尘埃没有分离,而是残留于在上述旋风筒14内上升的气流F3中 的情况。但是,因为上述上升气流F3在越过形成在上述筒状部16的下端部的上述第一返 回部18时,在上述第一缝隙部24接近沿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流动的旋回流F2,所以, 上述上升气流F3中所含的细小尘埃的一部分向上述旋回流F2转移。再有,因为上述上升 气流F3在越过形成在上述筒状部16的侧面16A且与上述第一返回部18相比的上方的上 述第二返回部19时,在上述第二缝隙部25接近沿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流动的旋回流 F2,所以,上述上升气流F3中所含的细小尘埃的一部分向上述旋回流F2转移。另外,因为 离心力作用于上述旋回流F2中的尘埃,所以,在上述各缝隙部24、25,旋回流F2中所含的尘 埃基本不向在其内侧流动的上升气流F3转移。这样一来,上述气流F3中所含的细小的尘 埃在越过上述各返回部18、19时,其量减少。然后,略微残留在气流F3中的细小的尘埃也 在上述气流F3通过上述过滤器23时基本被除去。另外,因为上述筒状部16的通气孔17 形成在与上述第二返回部19相比的上方,即,在上述上升气流F3的下游侧,所以,上述气流 F3以尘埃的量为最小限度的状态通过上述通气孔17,进而,通过上述过滤器23。因此,因为 能够减少由上述过滤器23捕捉的尘埃的量,所以,难以引起上述过滤器23的孔阻塞。另外,上述第一返回部18和第二返回部19的间隔、上述第一返回部18的直径、上 述第二返回部19的直径、上述各缝隙部24、25的宽度由于上述电动送风机6的输出、上述 旋风筒14的形状以及大小、上述筒状部16的形状以及大小、上述筒状部16在上述旋风筒 14内的位置等,其最佳值并非恒定。但是,若上述第一返回部18和第二返回部19的间隔 过窄,则存在超越了上述第一返回部18的上升气流F3会就这样顺畅地超越上述第二返回 部19,上述气流F3中所含的细小尘埃未被充分除去,阻塞上述通气孔17或附着在上述过滤 器23的可能性。因此,上述第一返回部18和第二返回部19的间隔如图3所示,有必要分 离成下述程度,即,上述上升气流F3在越过上述第一返回部18后,能够以偏向上述筒状部 16的侧面16A流动,进而,从上述筒状部16的侧面16A离开的方式超越上述第二返回部19 并流动的程度。换言之,上述第一返回部18和第二返回部19有必要离开在上述各缝隙部 24、25(较高的压力)和它们之间的空间(较低的压力)之间明显地产生压力差的程度。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旋风式吸尘器具有内置了电动送风机6的吸尘器主体2、集尘
5容器10和收纳于该集尘容器10的涡流产生部件11,上述集尘容器10具有旋风筒14,上述 涡流产生部件11具有被同轴安装于上述旋风筒14内的筒状部16,在该筒状部16的侧面 16A形成使上述电动送风机6与上述旋风筒14内连通的通气孔17,再有,在上述筒状部16 的下端部设置遍及全周突出的第一返回部18,并在上述筒状部16的侧面16A设置遍及全 周突出的第二返回部19,据此,在上升气流F3越过上述第一返回部18时,该气流F3中所 含的尘埃的一部分向旋回流F2转移,进而,在上升气流F3越过上述第二返回部19时,该气 流F3中所含的尘埃的一部分向旋回流F2转移,因此,能够减少在形成于上述筒状部16上 的通气孔17通过的气流F3中所含的尘埃的量。另外,通过将上述通气孔17设置在与上述第二返回部19相比的上方,S卩,相对于 上述上升气流F3设置在下游侧,能够切实地使尘埃充分减少了的气流F3通向上述通气孔 17。下面,根据图4至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 方便,根据图4的姿势,限定上下以及前后。另外,因为图6是将本发明的主要部位简化的 图,所以,并非准确地与图4以及图5的剖面一致。31是本发明的立式电吸尘器。该立式电 吸尘器31通过具有吸尘器主体2、相对于该吸尘器主体2拆装自由地安装的旋风式集尘部 32、喷嘴4以及操作手柄5而构成。在上述吸尘器主体2内置着电动送风机6等。另外,在上述吸尘器主体2的上部 设置着用于将上述操作手柄5的杆状体7的下端侧嵌入并拆装自由地固定的嵌入部8。另 外,9是排气口。上述旋风式集尘部32安装在上述吸尘器主体2的下部,并且在被安装于该吸尘器 主体2的状态下,与上述电动送风机6连通。然后,上述旋风式集尘部32通过具有由透明 的合成树脂构成的集尘容器10、收纳在该集尘容器10的涡流产生部件33、收纳在该涡流产 生部件33的筒状部34内的过滤器组装体12而构成。上述集尘容器10由上下两端开放的 圆筒状的导入部13和上端开放的圆筒状或倒圆锥状的旋风筒14 一体形成。然后,上述涡 流产生部件33从集尘容器10上端侧被插入在上述集尘容器10。另外,在上述集尘容器10 的导入部13的下端拆装自由地安装着上述喷嘴4。上述涡流产生部件33通过具有方向转 换部15、上述筒状部34而构成。上述方向转换部15以在将上述涡流产生部件33安装在上 述集尘容器10的状态下,覆盖上述导入部13的上端开口部的方式构成。然后,上述方向转 换部15以使在上述导入部13上升的气流Fl向沿着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的方向转换 的方式构成。另外,上述筒状部34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并且在其侧面34A形成多个通气孔 35。再有,在上述筒状部34的下端部形成第一返回部36,并在上述筒状部34的侧面34A的 下部,在上述筒状部34的轴向隔开间隔形成第二返回部37以及第三返回部38。然后,上述 过滤器组装体12通过具有形成了贯通孔20的基部21、从上述贯通孔20的周围向下方延伸 地设置的过滤器框22、被该过滤器框22支撑的过滤器23而构成。详细阐述上述筒状部34。上述第一返回部36以从上述筒状部34的下端部开始遍 及全周向该筒状部34的竖直方向外侧突出,并且其前端侧弯曲,向下方延伸的方式构成。 另外,上述第二返回部37以及第三返回部38从上述筒状部34的侧面34A开始遍及全周向 该筒状部34的竖直方向外侧圆盘状地突出。再有,上述通气孔35形成在与上述第三返回 部38相比的上方。然后,通过将上述涡流产生部件33安装在上述集尘容器10,在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和第一返回部36之间,形成比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和筒状部34的 侧面34A的间隔窄的第一缝隙部39,在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和第二返回部37之间形 成第二缝隙部40,并且在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和第三返回部38之间形成第三缝隙部 41。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若使上述电动送风机6动作,则产生吸引气流F。该 吸引气流F与被清扫面的尘埃一起从上述喷嘴4流入上述导入部13,在该导入部13上升。 然后,在该导入部13上升的气流Fl由上述方向转换部15转换方向,一面沿上述旋风筒14 的内壁14A旋回,一面成为下降的涡流F2。此时,该涡流F2中含有的尘埃因离心力而被推 压向上述内壁14A。然后,上述涡流F2若到达上述旋风筒14的底部,则改变为上升。此时, 上述涡流F2中所含的尘埃滞留在上述旋风筒14的底部。然后,在上述旋风筒14内上升的 气流F3超越上述第一返回部36,在通过上述第一缝隙部39后,超越上述第二返回部37,通 过上述第二缝隙部40,进而超越上述第三返回部38,通过上述第三缝隙部41。然后,上述气 流F3在通过了上述通气孔35后,通过上述过滤器23,到达上述电动送风机6。再有,到达 了该电动送风机6的气流F3从上述排气口 9向上述吸尘器主体2外排出。另外,存在细小的尘埃没有分离,而是残留于在上述旋风筒14内上升的气流F3中 的情况。但是,因为上述上升气流F3在越过形成在上述筒状部34的下端部的上述第一返 回部36时,在上述第一缝隙部39接近沿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流动的旋回流F2,所以, 上述上升气流F3中所含的细小尘埃的一部分向上述旋回流F2转移。另外,因为上述上升 气流F3在越过形成在上述筒状部34的侧面34A且与上述第一返回部36相比的上方的上 述第二返回部37时,在上述第二缝隙部40接近沿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流动的旋回流 F2,所以,上述上升气流F3中所含的细小尘埃的一部分向上述旋回流F2转移。再有,因为 上述上升气流F3在越过形成在上述筒状部34的侧面34A且与上述第二返回部37相比的 上方的上述第三返回部38时,在上述第三缝隙部41接近沿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流动 的旋回流F2,所以,上述上升气流F3中所含的细小尘埃的一部分向上述旋回流F2转移。另 外,因为离心力作用于上述旋回流F2中的尘埃,所以,在上述各缝隙部39、40、41,旋回流F2 中所含的尘埃基本不向在其内侧流动的上升气流F3转移。这样一来,上述气流F3中所含 的细小的尘埃在越过上述各返回部36、37、38时,其量减少。然后,略微残留在气流F3中的 细小的尘埃也在上述气流F3通过上述过滤器23时基本被除去。另外,因为上述筒状部34 的通气孔35形成在与上述第三返回部38相比的上方,即,形成在上述上升气流F3的下游 侧,所以,上述气流F3以尘埃的量为最小限度的状态通过上述通气孔35,进而,通过上述过 滤器23。因此,因为能够减少由上述过滤器23捕捉的尘埃的量,所以,难以引起上述过滤器 23的孔阻塞。另外,上述各返回部36、37、38彼此的间隔、上述各返回部36、37、38的直径、上述 各缝隙部39、40、41的宽度根据上述电动送风机6的输出、上述旋风筒14的形状以及大小、 上述筒状部34的形状以及大小、上述筒状部34在上述旋风筒14内的位置等,其最佳值并 非恒定。但是,若上述各返回部36、37、38彼此的间隔过窄,则存在超越了上述第一返回部 36的上升气流F3会就这样顺畅地超越上述第三返回部38,上述气流F3中所含的细小尘埃 未被充分除去,阻塞上述通气孔35或附着在上述过滤器23的可能性。因此,上述各返回部 36、37、38彼此的间隔如图6所示,有必要分离成下述程度,S卩,上述上升气流F3在越过上述第一返回部36后,以偏向上述筒状部34的侧面34A流动,从上述筒状部34的侧面34A离 开的方式超越上述第二返回部37并流动,进而,在偏向上述筒状部34的侧面34A流动后, 能够以从上述筒状部34的侧面34A离开的方式超越上述第三返回部38并流动的程度。换 言之,上述各返回部36、37、38彼此有必要离开在上述各缝隙部39、40、41 (较高的压力)和 它们之间的空间(较低的压力)之间明显地产生压力差的程度。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旋风式吸尘器31具有内置了电动送风机6的吸尘器主体2、集 尘容器10和收纳于该集尘容器10的涡流产生部件33,上述集尘容器10具有旋风筒14,上 述涡流产生部件33具有被同轴安装于上述旋风筒14内的筒状部34,在该筒状部34的侧面 34A形成使上述电动送风机6与上述旋风筒14内连通的通气孔35,再有,在上述筒状部34 的下端部设置遍及全周突出的第一返回部36,并在上述筒状部34的侧面34A,在上述筒状 部34的轴向隔开间隔,设置遍及全周突出的第二返回部37和第三返回部38,据此,在上升 气流F3越过上述第一返回部36时,该气流F3中所含的尘埃的一部分向旋回流F2转移,在 上升气流F3越过上述第二返回部37时,该气流F3中所含的尘埃的一部分向旋回流F2转 移,再有,在上升气流F3越过上述第三返回部38时,该气流F3中所含的尘埃的一部分向旋 回流F2转移,因此,能够减少在形成于上述筒状部34上的通气孔35通过的气流F3中所含 的尘埃的量。另外,通过将上述通气孔35设置在与上述第三返回部38相比的上方,即,相对于 上述上升气流F3设置在下游侧,能够切实地使尘埃充分减少了的气流F3通向上述通气孔 35。接着,根据图7至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 方便,根据图7的姿势,限定上下以及前后。另外,因为图9是将本发明的主要部位简化的 图,所以,并非准确地与图7以及图8的剖面一致。51是本发明的立式电吸尘器。该立式电 吸尘器51通过具有吸尘器主体2、相对于该吸尘器主体2拆装自由地安装的旋风式集尘部 52、喷嘴4以及操作手柄5而构成。在上述吸尘器主体2内置着电动送风机6等。另外,在上述吸尘器主体2的上部 设置着用于将上述操作手柄5的杆状体7的下端侧嵌入并拆装自由地固定的嵌入部8。另 外,9是排气口。上述旋风式集尘部52安装在上述吸尘器主体2的下部,并且在被安装于该吸尘器 主体2的状态下,与上述电动送风机6连通。然后,上述旋风式集尘部52通过具有由透明 的合成树脂构成的集尘容器10、收纳于该集尘容器10的涡流产生部件53、收纳在该涡流产 生部件53的筒状部54内的过滤器组装体12而构成。上述集尘容器10由上述两端开放的 圆筒状的导入部13和上端开放的圆筒状或倒圆锥状的旋风筒14 一体形成。然后,上述涡 流产生部件53从集尘容器10上端侧被插入在上述集尘容器10。另外,在上述集尘容器10 的导入部13的下端拆装自由地安装着上述喷嘴4。上述涡流产生部件53通过具有方向转 换部15、上述筒状部54而构成。上述方向转换部15以在将上述涡流产生部件53安装在 上述集尘容器10的状态下,覆盖上述导入部13的上端开口部的方式构成。然后,上述方向 转换部15以使在上述导入部13上升的气流Fl向沿着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的方向转 换的方式构成。另外,上述筒状部54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并且在其侧面54A形成多个通气 孔55。另外,上述筒状部54的下端到达上述旋风筒14的底部。再有,在上述筒状部54的侧面54A的大致中央部,在上述筒状部54的轴向隔开间隔,形成第一返回部56、第二返回部 57以及第三返回部58。然后,上述过滤器组装体12通过具有形成了贯通孔20的基部21、 从上述贯通孔20的周围向下方延伸地设置的过滤器框22、被该过滤器框22支撑的过滤器 23而构成。详细阐述上述筒状部54。上述第一返回部56、第二返回部57以及第三返回部58 从上述筒状部54的侧面54A开始遍及全周向该筒状部54的竖直方向外侧圆盘状地突出。 再有,上述通气孔55形成在与上述第三返回部58相比的上方。然后,通过将上述涡流产生 部件53安装在上述集尘容器10,在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和第一返回部56之间,形成 比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和筒状部54的侧面54A的间隔窄的第一缝隙部59,在上述旋 风筒14的内壁14A和第二返回部57之间形成第二缝隙部60,并且在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 14A和第三返回部58之间形成第三缝隙部61。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若使上述电动送风机6动作,则产生吸引气流F。该 吸引气流F与被清扫面的尘埃一起从上述喷嘴4流入上述导入部13,在该导入部13上升。 然后,在该导入部13上升的气流Fl由上述方向转换部15转换方向,一面沿上述旋风筒14 的内壁14A旋回,一面成为下降的涡流F2。此时,该涡流F2中含有的尘埃因离心力而被推 压向上述内壁14A。然后,上述涡流F2若到达上述旋风筒14的底部,则改变为上升。此时, 上述涡流F2中所含的尘埃滞留在上述旋风筒14的底部。然后,在上述旋风筒14内上升的 气流F3超越上述第一返回部56,在通过上述第一缝隙部59后,超越上述第二返回部57,通 过上述第二缝隙部60,进而,超越上述第三返回部58,通过上述第三缝隙部61。然后,上述 气流F3在通过了上述通气孔55后,通过上述过滤器23,到达上述电动送风机6。再有,到 达了该电动送风机6的气流F3从上述排气口 9向上述吸尘器主体2外排出。另外,存在细小的尘埃没有分离,而是残留于在上述旋风筒14内上升的气流F3中 的情况。但是,因为上述上升气流F3在越过形成在上述筒状部54的侧面54A的上述第一 返回部56时,在上述第一缝隙部59接近沿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流动的旋回流F2,所 以,上述上升气流F3中所含的细小尘埃的一部分向上述旋回流F2转移。另外,因为上述上 升气流F3在越过形成在上述筒状部54的侧面54A且与上述第一返回部56相比的上方的 上述第二返回部57时,在上述第二缝隙部60接近沿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流动的旋回 流F2,所以,上述上升气流F3中所含的细小尘埃的一部分向上述旋回流F2转移。再有,因 为上述上升气流F3在越过形成在上述筒状部54的侧面54A且与上述第二返回部57相比 的上方的上述第三返回部58时,在上述第三缝隙部61接近沿上述旋风筒14的内壁14A流 动的旋回流F2,所以,上述上升气流F3中所含的细小尘埃的一部分向上述旋回流F2转移。 另外,因为离心力作用于上述旋回流F2中的尘埃,所以,在上述各缝隙部59、60、61,旋回流 F2中所含的尘埃基本不向在其内侧流动的上升气流F3转移。这样一来,上述气流F3中所 含的细小的尘埃在越过上述各返回部56、57、58时,其量减少。然后,略微残留在气流F3中 的细小的尘埃也在上述气流F3通过上述过滤器23时基本被除去。另外,因为上述筒状部 54的通气孔55形成在与上述第三返回部58相比的上方,即,形成在上述上升气流F3的下 游侧,所以,上述气流F3以尘埃的量为最小限度的状态,通过上述通气孔55,进而,通过上 述过滤器23。因此,因为能够减少由上述过滤器23捕捉的尘埃的量,所以,难以引起上述过 滤器23的孔阻塞。
另外,上述各返回部56、57、58彼此的间隔、上述各返回部56、57、58的直径、上述 各缝隙部59、60、61的宽度根据上述电动送风机6的输出、上述旋风筒14的形状以及大小、 上述筒状部54的形状以及大小、上述筒状部54在上述旋风筒14内的位置等,其最佳值并 非恒定。但是,若上述各返回部56、57、58彼此的间隔过窄,则存在超越了上述第一返回部 56的上升气流F3会就这样顺畅地超越上述第三返回部58,上述气流F3中所含的细小尘埃 未被充分除去,阻塞上述通气孔55或附着在上述过滤器23的可能性。因此,上述各返回部 56、57、58彼此的间隔如图9所示,有必要分离成下述程度,S卩,上述上升气流F3在越过上述 第一返回部56后,以偏向上述筒状部54的侧面54A流动,从上述筒状部54的侧面54A离 开的方式超越上述第二返回部57并流动,进而,在偏向上述筒状部54的侧面54A流动后, 能够以从上述筒状部54的侧面54A离开的方式超越上述第三返回部58并流动的程度。换 言之,上述各返回部56、57、58彼此有必要离开在上述各缝隙部59、60、61 (较高的压力)和 它们之间的空间(较低的压力)之间明显地产生压力差的程度。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旋风式吸尘器51具有内置了电动送风机6的吸尘器主体2、集 尘容器10和收纳于该集尘容器10的涡流产生部件53,上述集尘容器10具有旋风筒14,上 述涡流产生部件53具有被同轴安装于上述旋风筒14内的筒状部54,在该筒状部54的侧面 54A形成使上述电动送风机6与上述旋风筒14内连通的通气孔55,再有,在上述筒状部54 的侧面54A,在上述筒状部54的轴向隔开间隔,设置遍及全周突出的第一返回部56、第二返 回部57以及第三返回部58,据此,在上升气流F3越过上述第一返回部56时,该气流F3中 所含的尘埃的一部分向旋回流F2转移,在上升气流F3越过上述第二返回部57时,该气流 F3中所含的尘埃的一部分向旋回流F2转移,再有,在上升气流F3越过上述第三返回部58 时,该气流F3中所含的尘埃的一部分向旋回流F2转移,因此,能够减少在形成于上述筒状 部54上的通气孔55通过的气流F3中所含的尘埃的量。另外,通过将上述通气孔55设置在与上述第三返回部58相比的上方,即,相对于 上述上升气流F3设置在下游侧,能够切实地使尘埃充分减少了的气流F3通向上述通气孔 55。另外,本发明并不被上述实施方式限定,在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 实施。例如,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形成了两个或三个返回部,但是,只要能够充分隔开 相互的间隔,也可以形成四个以上。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均为立式电吸尘器,但是,也 可以是卧式电吸尘器。符号说明1、31、51 立式电吸尘器;2 吸尘器主体;3、32、52 旋风式集尘部;6 电动送风 机;14 旋风筒;16,34,54 筒状部;16A、34A、54A 侧面;17,35,55 通气孑L ;18,36,56 第 一返回部(返回部);19、37、57 第二返回部(返回部);38、58 第三返回部(返回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旋风式吸尘器,所述旋风式吸尘器具有内置有电动送风机的吸尘器主体、旋风 筒、同轴地安装于该旋风筒内的筒状部,在该筒状部的侧面形成使上述旋风筒内和上述电 动送风机连通的通气孔,其特征在于,设置多个从上述筒状部开始遍及全周突出的返回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风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以越过设置在上述筒状部上的返 回部的气流为基准,在与任意一个返回部相比的下游侧设置了上述通气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从旋风筒排出的尘埃的旋风式吸尘器。本发明中具有内置了电动送风机(6)的吸尘器主体(2)、集尘容器(10)以及收纳于它的涡流产生部件(11),上述涡流产生部件(11)具有被同轴安装于上述集尘容器(10)的旋风筒(14)内的筒状部(16),在该筒状部(16)的侧面(16A)形成使上述电动送风机(6)与上述旋风筒(14)内连通的通气孔(17),再有,在上述筒状部(16)的下端部,设置遍及全周突出的第一返回部(18),并且在上述筒状部(16)的侧面(16A),设置遍及全周突出的第二返回部(19),据此,在上升气流(F3)越过上述各返回部(18)、(19)时,该气流(F3)中所含的尘埃的一部分向旋回流(F2)转移,因此,能够减少在形成于上述筒状部(16)上的通气孔(17)通过的气流(F3)中所含的尘埃。
文档编号A47L9/16GK101991391SQ20101022789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9日
发明者金安浩 申请人:珍巴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