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筒软化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7514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滚筒软化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滚筒软化锅,是应用在植物油加工领域制油的预处理工段, 对油料进行软化调质。
技术背景目前,油料的软化设备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为立式软化锅,该类型设备由于动力 消耗高、处理量小、制造及维修复杂、存在死角等问题,已不为大中型油脂企业所采用;第 二类为卧式软化锅,该类型设备以动力消耗低、处理量大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同时也暴露出 该类设备许多问题,主要缺点(1)由于加热管为类似鼠笼式结构,加热管受热胀冷缩的影 响,加热管两端与盘管焊接处应力集中,导致焊口经常开焊,并且开焊部位均为难以焊接的 部位,蒸汽及冷凝水从裂缝处流出,造成软化效果差,须经常停车维修。(2)由于结构原因, 造成旋转接头与设备的同心度不易保证,导致旋转接头处经常漏水、漏汽,密封环磨损严 重,须经常更换石墨密封环,影响正常生产,给企业造成浪费。(3)加热管内的冷凝水排出不 畅,导致加热管温度降低,软化效果下降。(4)生产时加热管内的空气无法排出,空气被封闭 在加热管内,由于空气的传热效果差,从而影响换热管的传热效率。(5)加热管内,蒸汽和冷 凝水从高端到低端同方向流动,蒸汽的潜热得不到充分利用。(6)料由出料口自由流出,料 位无法控制。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滚筒软化锅,解决现有卧式软化锅存在的加热管开 焊、旋转接头漏水漏汽、加热管内空气无法排出、冷凝水排出不畅、料位无法控制等问题,提 高加热管传热效率,降低故障率,提高油料的软化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如下方式实现的在筒体内排列若干加热管,筒体低端有 固定管板、汽室和回水集罐,加热管低端与固定管板固定连接,回水集罐处于筒体低端中 心,固定管板与筒体低端端面之间的外环面形成汽室,回水集罐外侧连接旋转接头,筒体高 端端面封有浮动支承板,浮动支承板上对应加热管设置浮动端套管,加热管的高端对应插 在浮动端套管内孔中。加热管与浮动端套管有间隙,加热管受热膨胀时可自由伸长,从而消 除了因热膨胀而引起的对加热管及其焊缝的损伤。有进汽管焊接在回水集罐的封头上,进汽管与旋转接头密封对接,有出水管与旋 转接头固定连接并穿过进汽管内孔进入回水集罐,蒸汽的进入和回水的排出,由同一个旋 转接头完成。老式卧式软化锅旋转接头漏水、漏汽及密封环磨损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安装时 旋转接头、软化锅进汽管、软化锅三者不同心,造成旋转接头内双转动体使石墨密封环不平 衡磨损而漏水、漏气。本实用新型把进汽管焊接在回水集罐的封头上,缩短了进汽管的长 度,增强了进汽管刚度,焊接时能有效保证进汽管与软化锅的同心度;同时改变冷凝水排出 方式,使出水管由原来的旋转改为静止,这样就使得旋转接头内双管转动改为单管转动,从 而降低了旋转接头近一半故障率,有效解决了旋转接头漏汽、漏水问题。加热管内,蒸汽由低端向高端推进,冷凝水由高端向低端流动,蒸汽潜热得到充分利用。出水管内侧端深入回水集罐底部形成虹吸管。老式卧式软化锅由于受结构和旋转 接头的限制,冷凝水只有超过设备中心以上时才会排出,这样就使软化锅一半加热管内积 存冷凝水。加热管与油料换热部位主要为中下部列管,由于管内冷凝水的积存,使得管壁温 度不高,影响油料升温,从而影响油料的软化效果,降低了蒸汽利用率。本实用新型冷凝水 排出采用虹吸排水装置,汽室可以被隔板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冷凝水通过自身重 力作用,随着筒体旋转到一定高度,都能从中心流到低端汽室的回水集罐中,在汽室内外压 差作用下,通过旋转接头内的虹吸管连续排出,流入疏水系统中。筒体高端固定排气集圈,加热管高端用排气软管与排气集圈相连,排气集圈上加 装排气阀。老式卧式软化锅工作时,加热管内会存有一定量的空气,这些空气无法排出,直 接影响加热管的传热效率。本实用新型通过排气阀只排空气而不排蒸汽,这样就可及时地 将加热管中的空气排出,提高传热效率。筒体低端沿圆周方向均布有若干卸料槽,卸料槽为沿筒体半径方向的双筒溢流 槽,卸料槽与筒体之间设置连接垫块。只有当料位高于料槽双筒时,料才能从两个卸料筒溢 流而出,调节卸料槽与筒体连接垫块厚度,可以调节料槽在筒体内的高度,从而达到调节料 位高度的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老式卧式软化锅加热管开焊、旋转接头漏水漏汽、加热管内空 气无法排出、冷凝水排出不畅、料位无法控制等问题,提高了蒸汽利用率,降低了设备故障 率,蒸汽潜热得到充分利用,节约了能源。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卸料槽布置在筒体上的位置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在筒体4内排列若干加热管5,筒体4低端有固定管板8、汽室9和 回水集罐10,加热管5低端与固定管板8固定连接,加热管5中部通过支承架6与筒体4 之间固定,回水集罐10处于筒体4低端中心,固定管板8与筒体4低端端面之间的外环面 形成汽室9,汽室9由汽室隔板17沿周向划分为6个单元格,回水集罐10外侧中心连接旋 转接头11,回水集罐10内侧为与汽室9相通的中心汽室18,筒体4高端端面封有浮动支承 板14,浮动支承板14上对应加热管5设置浮动端套管16,加热管5的高端对应插在浮动端 套管16内孔中。进汽管12焊接在回水集罐10的封头上,进汽管12与旋转接头11密封对 接,出水管13与旋转接头11固定连接并穿过进汽管12内孔进入回水集罐10底部形成虹 吸管,筒体4高端固定排气集圈2,加热管5高端用排气软管1与排气集圈2相连,排气集圈 2上加装排气阀3。筒体4低端沿圆周方向均布有6个卸料槽7,卸料槽7为沿筒体4半径 方向的双筒溢流槽,卸料槽7与筒体4之间设置连接垫块15。蒸汽从旋转接头11的外管,即进汽管12进入到回水集罐10,从回水集罐10进入 到中心汽室18,从中心汽室18的六个单元格进入到对应的汽室9的六个单元格,然后进入 加热管5,加热管5内的空气被蒸汽从低端压向高端,空气通过排气软管1进入排气集圈2,再由排气阀3排出,加热管5与物料换热后产生的冷凝水从加热管5的高端顺流到低端,与 管内蒸汽相向运行,进入到汽室9的六个单元,随着筒体4的旋转,进入到中心汽室18对 应的六个单元,从中心孔流到回水集罐10,利用罐内与外部的压力差,将冷凝水通过虹吸管 13压到设备外,进入疏水系统。加热管5在受热时,可以通过浮动端支承管板14上的套管 16而自由伸长,避免了焊缝被拉裂。物料由进料口进入设备内,随着筒体4的旋转及进出料 两端的高度差,物料逐步流动到低端的卸料槽7,当料位超过卸料槽7双筒高度时,溢流进 入卸料槽7双筒排出。通过调节卸料槽7与连接垫块15的厚度,来调节卸料槽7在设备内 的高度,从而达到调节料位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滚筒软化锅,在筒体内排列若干加热管,筒体低端有固定管板、汽室和回水集 罐,加热管低端与固定管板固定连接,回水集罐处于筒体低端中心,固定管板与筒体低端端 面之间的外环面形成汽室,回水集罐外侧连接旋转接头,其特征在于筒体(4)高端端面封 有浮动支承板(14),浮动支承板(14)上对应加热管( 设置浮动端套管(16),加热管(5) 的高端对应插在浮动端套管(16)内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筒软化锅,其特征在于有进汽管(1 焊接在回水集罐 (10)的封头上,进汽管(1 与旋转接头(11)密封对接,有出水管(1 与旋转接头(11)固 定连接并穿过进汽管(1 内孔进入回水集罐(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滚筒软化锅,其特征在于出水管(1 内侧端深入回水集罐 (10)底部形成虹吸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筒软化锅,其特征在于筒体(4)高端固定排气集圈0), 加热管(5)高端用排气软管(1)与排气集圈( 相连,排气集圈( 上加装排气阀(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筒软化锅,其特征在于筒体(4)低端沿圆周方向均布有 若干卸料槽(7),卸料槽(7)为沿筒体(4)半径方向的双筒溢流槽,卸料槽(7)与筒体(4) 之间设置连接垫块(15)。
专利摘要一种滚筒软化锅,在筒体内排列若干加热管,筒体低端有固定管板、汽室和回水集罐,回水集罐处于筒体低端中心,固定管板与筒体低端端面之间的外环面形成汽室,回水集罐外侧连接旋转接头,筒体高端端面封有浮动支承板,浮动支承板上对应加热管设置浮动端套管,加热管的高端对应插在浮动端套管内孔中,进汽管焊接在回水集罐的封头上,出水管穿过进汽管内孔进入回水集罐底部形成虹吸管,加热管高端连接排气集圈和排气阀,筒体低端沿圆周方向均布有若干卸料槽。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老式卧式软化锅加热管开焊、旋转接头漏水漏汽、管束内空气无法排出、冷凝水排出不畅、料位无法控制等问题,提高了蒸汽利用率,降低了设备故障率,蒸汽潜热得到充分利用,节约了能源。
文档编号C11B1/04GK201857385SQ20102058881
公开日2011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0日
发明者夏鹏, 杨爱国, 郑峰 申请人:济宁市机械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