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烧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1555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烧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烧烤用具,尤其涉及一种烧烤装置,属于烧烤用具技术的改进。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烧烤已成为人们喜欢的悠闲娱乐和联谊方式,烧烤的食物有其独特的风味,越来越多的人采用烧烤方式来烹调食物,具有广阔的市场。目前的烧烤炉主要有手动型烧烤炉和电动型烧烤炉,手动型烧烤炉通常为一个炭炉加一块烧烤网,烧烤食物用Y型烧烤叉手持烧烤或用烧烤针放在烧烤网上烤,手持烧烤方式需用手长时间拿着烧烤叉,会使手很累,一不注意就会把食物烤焦,而且烧烤的过程基本不能同时用手做别的事情;如果用烧烤针放在烧烤网上烤,由于烧烤网长时间被碳火烧着,加上食物滴下的油脂,会使烧烤网变黑,从而使食物表面变黑,烤黑了的食物吃了对人体有害;电动型烧烤炉主要是在烤炉上装有带动烧烤叉翻转的马达,电动型烧烤炉使用方便,烧烤效果也很好,但失去了亲自烹调的烧烤乐趣,而且结构复杂,成本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考虑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方便翻弄食物,提供多个烧烤角度均勻地烧烤食物,减少手握烧烤叉时间的烧烤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实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烧烤装置,包括烧烤炉和烧烤叉,其中,所述烧烤炉的上部设有支承烧烤叉的卡槽和限位槽,烧烤叉的一端放置在卡槽上,烧烤叉的另一端放置在限位槽上。上述烧烤叉包括有手柄和叉体,叉体安装在手柄的前端。进一步地,上述叉体包括有叉尖、叉身及叉根,叉尖、叉根分别固定在叉身的两端, 叉尖与叉身连接处有一锥角,叉尖为圆柱型或棱柱型,前端为顶尖状;叉身为扁形状,叉根为正四棱柱,叉体通过叉根末端固定在手柄的前端。上述卡槽的形状与叉根的形状在相互接触的位置彼此相对应。上述卡槽的形状为V型槽,V型槽的两槽面夹角为90度;或叉根的截面形状为扁平的长方形,卡槽的形状为T型。上述限位槽为十字槽,限位槽横向和竖向均与叉身间隙配合;上述限位槽也可为 U型槽或V型槽,优选十字槽。本方案中,上述烧烤炉包括外壳、内壳及底板,外壳为中空圆柱体,内壳为中空圆柱体或实心圆柱体,底板为圆盘状平板,外壳固定在底板的外圆周上,内壳固定在外壳的中空腔体内,内壳的几何中心与外壳的几何中心重合,卡槽均勻设在外壳上,限位槽均勻设在内壳上,卡槽与限位槽的数量一致并在同一径向对齐。进一步地,烧烤炉内设有烧烤网,烧烤网卡扣在外壳的内壁,内壳固定在烧烤网上表面中部。[0013]本方案中,上述烧烤炉包括外壳和底板,外壳和底板均为矩形,外壳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设有卡槽和限位槽,或外壳的其中一个侧面均设有卡槽及限位槽,与其相对的另一个侧面均设有卡槽及限位槽,且其中一个侧面上的卡槽与另一个侧面设的限位槽相对齐。本实用新型在烧烤炉两端分别设有卡槽和限位槽,再把专用的烧烤叉放置在卡槽与限位槽上,烧烤叉通过卡槽和限位槽定位,避免由于串在叉体上食物的不平衡导致烧烤叉整体翻转,而且也不需要长时间手握烧烤叉进行烧烤作业,只需要隔一段时间转换一下烧烤叉的角度就可以烤出美味的食物,根据烧烤炉上开设卡槽与限位槽的数量,适应不同规模的食物同时烧烤,甚至一个人可以同时控制多个烧烤叉,本实用新型避免了食物与烧烤网接触,解决了由于烧烤网把食物弄黑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实用烧烤装置。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烧烤叉结构示意图。[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烧烤炉内壳结构示意图。[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烧烤炉结构示意图。[00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烧烤炉结构示意图。[002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烧烤炉结构示意图。[002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卡槽的主视图。[0022]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烧烤叉的叉根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烧烤装置,包括烧烤炉1和烧烤叉2,其中烧烤炉1包括外壳13、内壳14及底板,外壳13为中空圆柱体,内壳14 为中空圆柱体或实心圆柱体,底板为圆盘状平板,外壳13固定在底板的外圆周上,内壳14 固定在底板的中部,内壳14的几何中心与外壳13的几何中心重合,卡槽11均勻等距设置在外壳13上,限位槽12均勻等距设置在内壳14上,卡槽11与限位槽12的数量一致并在同一径向对齐,烧烤叉2的一端放置在卡槽11上,另一端放置在限位槽12上。本实施例中,卡槽11为V型槽,V型槽的两槽面夹角为90度;限位槽12为十字槽。为了使本实用新型使用效果更佳,上述的叉体5包括有叉尖51、叉身52及叉根 53,叉尖51、叉根53分别固定在叉身52的两端,叉尖51与叉身52连接处有一锥角,叉尖 51为圆柱型或棱柱型,前端为顶尖状;叉身52为扁形状,叉根53为正四棱柱,叉体5通过叉根53末端固定在手柄4的前端。上述的十字槽的横向和竖向均与叉身52间隙配合。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先在烧烤炉1把木炭点燃,再把串好食物的烧烤叉2放在烧烤炉1上,烧烤叉2的叉尖51放置在限位槽12,叉根53放置在卡槽11,在烧烤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将烧烤叉2提起然后转换一下烧烤叉2的角度,再把烧烤叉2放回卡槽11和限位槽12上,这样每隔一段时间反复翻转烧烤叉2直到把食物烤熟。[0029]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类似,其区别在于,烧烤炉1内还设有烧烤网3,烧烤网 3缘边卡扣在外壳13的内壁中部,内壳14固定在烧烤网3上表面中部。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先在烧烤炉1把木炭点燃,再把串好食物的烧烤叉2放在烧烤炉1上,烧烤叉2的叉尖51放置在限位槽12,叉根53放置在卡槽11,在烧烤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将烧烤叉2提起然后转换一下烧烤叉2的角度,再把烧烤叉2放回卡槽11和限位槽12上,这样每隔一段时间反复翻转烧烤叉2直到把食物烤熟。实施例3本实用新型烧烤炉1的结构示意图4、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烧烤炉1整体为矩形,烧烤炉1包括外壳13和底板,外壳13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设有卡槽11和限位槽12, 或外壳13的其中一个侧面均设有卡槽11及限位槽12,与其相对的另一个侧面均设有卡槽 11及限位槽12,且其中一个侧面上的卡槽11与另一个侧面设的限位槽12相对齐。本实施例中,卡槽11和限位槽12均为V型槽;或卡槽11为V型槽,限位槽12为十字槽。本实用新型使用方式与实施例1类似。实施例4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与实施例1类似,其区别在于,如图7、图8所示,叉根53的截面形状为扁平的长方形,卡槽11的形状为T型。本实用新型使用方式与实施例1类似。
权利要求1.一种烧烤装置,包括烧烤炉(1)和烧烤叉(2),其特征在于,所述烧烤炉(1)的上部设有支承烧烤叉(2)的卡槽(11)和限位槽(12),烧烤叉(2)的一端放置在卡槽(11)上,烧烤叉(2 )的另一端放置在限位槽(12 )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烧烤叉(2)包括有手柄(4)和叉体(5 ),叉体(5 )安装在手柄(4 )的前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烧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叉体(5)包括有叉尖(51)、叉身 (52)及叉根(53);叉尖(51)、叉根(53)分别固定在叉身(52)的两端,叉尖(51)与叉身(52) 连接处有一锥角,叉尖(51)为圆柱型或棱柱型,前端为顶尖状;叉身(52)为扁形状,叉根 (53 )为正四棱柱,叉体(5 )通过叉根(53 )末端固定在手柄(4 )的前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烧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11)的形状与叉根(53)的形状在相互接触的位置彼此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烧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11)的形状为V型槽,V型槽的两槽面夹角为90度;或叉根(53)的截面形状为扁平的长方形,卡槽(11)的形状为T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槽(12)为十字槽,限位槽(12)横向和竖向均与叉身(52)间隙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12)为U型槽或V型槽。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烧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烧烤炉(1)包括外壳(13)、内壳(14)及底板,外壳(13)为中空圆柱体,内壳(14)为中空圆柱体或实心圆柱体,底板为圆盘状平板,外壳(13)固定在底板的外圆周上,内壳(14)固定在外壳(13)的中空腔体内,内壳(14)的几何中心与外壳(13)的几何中心重合,卡槽(11)均勻设在外壳(13)上,限位槽(12)均勻设在内壳(14)上,卡槽(11)与限位槽(12)的数量一致并在同一径向对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烧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烧烤炉(1)内设有烧烤网(3),烧烤网(3)卡扣在外壳(13)的内壁,内壳(14)固定在烧烤网(3)上表面中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烧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烧烤炉(1)包括外壳(13)和底板,外壳(13)和底板均为矩形,外壳(13)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设有卡槽(11) 和限位槽(12),或外壳(13)的其中一个侧面均设有卡槽(11)及限位槽(12),与其相对的另一个侧面均设有卡槽(11)及限位槽(12),且其中一个侧面上的卡槽(11)与另一个侧面设的限位槽(12)相对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烧烤装置。一种烧烤装置,包括烧烤炉和烧烤叉,其中烧烤炉的上部设有支承烧烤叉的卡槽和限位槽,烧烤叉的一端放置在卡槽上,烧烤叉的另一端放置在限位槽上,烧烤叉通过卡槽和限位槽定位,避免了由于串在叉体上食物的不平衡导致烧烤叉整体翻转,而且也不需要长时间手握烧烤叉进行烧烤作业,本实用新型还避免了食物与烧烤网接触,解决了烧烤网把食物弄黑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实用。
文档编号A47J37/04GK202069485SQ201120197170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3日
发明者李衡 申请人:李衡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