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带照明装置的吸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设备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带照明装置的吸管组件。
背景技术:
吸尘器广泛应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如车内)等,给人们的清洁作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然而,大面积区域要逐一打扫时人们可能会因为看不清环境状况而清理得不够干净,尤其是室内或车内无法照到的角落,很容易留下卫生死角,不利于环境卫生的维护。因此,如何克服以上缺点是业内亟待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带照明装置的吸管组件,其更好地照亮吸嘴周边环境,给吸尘提供了方便,且有效避免了电能浪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带照明装置的吸管组件,包括有吸管和连接于吸管上的软管接嘴,该吸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吸嘴,该软管接嘴具有套接于吸管外围的套接部;该套接部内壁上连接有沿吸管插入方向延伸的弹性抵推件,该弹性抵推件包括有弹性臂和连接于弹性臂自由端的抵推部;对应弹性抵推件所在位置,该套接部上形成有供弹性抵推件形变让位的通槽;该软管接嘴上设置有相互电连接的发光元件、电源、电路板及开关,其中,该开关正对前述抵推部设置,当吸管插入软管接嘴内后,吸管紧抵于弹性抵推件上,弹性抵推件向下发生弹性形变,抵推部向下抵压于开关上,发光元件处于工作状态;当拔下吸管后,弹性抵推件向上复位,抵推部解除对开关的抵压,发光元件处于非工作状态。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性抵推件一体成型连接于前述软管接嘴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软管接嘴外覆盖有一可拆卸式盖板,该盖板与软管接嘴外壁围合形成一收容空间,该收容空间具有一朝向吸管开设的开口,前述发光元件、电源、电路板及开关位于该收容空间内,并发光元件位于该开口处,于该开口处设置有一灯罩。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软管接嘴外部一体连接有定位部,前述开口形成于该定位部与软管接嘴之间,前述灯罩安装于该定位部上;并前述软管接嘴外壁形成有沿软管接嘴方向延伸的凸部,该凸部与外壁之间形成卡扣槽,前述盖板一端组装于该定位部上,另一端扣合于该卡扣槽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吸管包括有水平延伸的连接部和自连接部前端往前斜向下延伸设置的斜管部,前述吸嘴设置于斜管的延伸尾端;前述发光元件设置于软管接嘴下方。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源为钮扣电池。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对应电池安装位置,前述软管接嘴外壁形成有一凹腔,前述电池位于该凹腔内。[00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开关为轻触开关。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吸嘴斜向设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发光兀件为LED灯。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其有益效果在于一、于靠近吸管的位置设置发光元件,并利用吸管插入软管接嘴时紧抵弹性抵推件向下触动开关,接通电源,发光元件照亮吸嘴周边环境,方便吸尘,有利于提高清洁质量,特别是室内或车内灯光无法照到的角落;而吸尘完毕拔下吸管后,发光元件自动熄灭,有效避免了因未及时关闭照明装置而造成的电能浪费,保证电源使用的时间更长;二、其采用钮扣电池提供给发光元件电源,设置的可拆卸式盖板方便于更换电池,其设计十分人性化。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截面分解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0、吸管11、连接部12、斜管部13、吸嘴20、软管30、软管接嘴31、套接部32、弹性抵推件321、弹性臂322、抵推部33、通槽34、定位部35、凸部36、卡扣槽37、凹腔40、LED 灯50、灯罩60、电池70、盖板80、电路板90、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具有吸嘴20的吸管10和连接吸管10上的软管接嘴30,该软管接嘴30的另一端可以与浪
管等软管连接。该吸管10包括有水平延伸的连接部11和自连接部11前端往前斜向下延伸设置的斜管部12,前述吸嘴20开设于斜管部12的延伸尾端且斜向设置;该连接部11插入下述软管接嘴30的套接部31内。该软管接嘴30具有套接于吸管10外围的套接部31,该套接部31内壁上一体成型连接有沿吸管10插入方向延伸的弹性抵推件32,该弹性抵推件32包括有弹性臂321和连接于弹性臂321自由端的抵推部322 ;对应弹性抵推件32所在位置,该套接部31上形成有供弹性抵推件32形变让位的通槽33。该软管接嘴30外部下方位置覆盖有一可拆卸式盖板70,该盖板70与软管接嘴30外壁围合形成一收容空间,该收容空间具有一朝向吸管20开设的开口,前述LED灯40、电源、电路板80及开关90位于该收容空间内,并LED灯40位于该开口处,于该开口处设置有一灯罩50 ;本实施例中采用轻触开关90,其设置于电路板80上,该轻触开关90正对前述抵推部322设置;当吸管10插入软管接嘴30内后,吸管10紧抵于弹性抵推件32上,弹性抵推件32向下发生弹性形变,抵推部322向下抵压于开关90上,LED灯40处于工作状态(其结构如图2所示);当拔下吸管10后,弹性抵推件32向上复位,抵推部322解除对开关90的抵压,LED灯40处于非工作状态(其结构如图3所示)。下面,说明一下前述灯罩50及盖板70与软管接嘴30的组装关系在前述软管接嘴30外部一体连接有定位部34,前述开口形成于该定位部34与软管接嘴30之间,前述灯罩50安装于该定位部34上;并前述软管接嘴30外壁形成有沿软管接嘴30方向延伸的凸部35,该凸部35与外壁之间形成卡扣槽36,前述盖板70 —端组装于该定位部34上,另一端扣合于该卡扣槽36内。前述电源优选钮扣电池60,本实施例中选用三节电池60并联使用,对应电池60安装位置,前述软管接嘴30外壁形成有一凹腔37,前述电池60位于该凹腔37内,使得前述盖板70凸于软管接嘴30外表面的体积不会太大。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系通过于靠近吸管的位置设置LED灯,并利用吸管插入软管接嘴时紧抵弹性抵推件向下触动开关,接通电源,LED灯照亮吸嘴周边环境,方便吸尘,有利于提高清洁质量,特别是室内或车内灯光无法照到的角落;而吸尘完毕拔下吸管后,LED灯自动熄灭,有效避免了因未及时关闭照明装置而造成的电能浪费,保证电源使用的时间更长;其次是,采用钮扣电池提供给LED灯电源,设置的可拆卸式盖板方便于更换电池,其设计十分人性化。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带照明装置的吸管组件,包括有吸管和连接于吸管上的软管接嘴,该吸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吸嘴,其特征在于该软管接嘴具有套接于吸管外围的套接部;该套接部内壁上连接有沿吸管插入方向延伸的弹性抵推件,该弹性抵推件包括有弹性臂和连接于弹性臂自由端的抵推部;对应弹性抵推件所在位置,该套接部上形成有供弹性抵推件形变让位的通槽;该软管接嘴上设置有相互电连接的发光元件、电源、电路板及开关,其中,该开关正对前述抵推部设置,当吸管插入软管接嘴内后,吸管紧抵于弹性抵推件上,弹性抵推件向下发生弹性形变,抵推部向下抵压于开关上,发光元件处于工作状态;当拔下吸管后,弹性抵推件向上复位,抵推部解除对开关的抵压,发光元件处于非工作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照明装置的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抵推件一体成型连接于前述软管接嘴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照明装置的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接嘴外覆盖有一可拆卸式盖板,该盖板与软管接嘴外壁围合形成一收容空间,该收容空间具有一朝向吸管开设的开口,前述发光元件、电源、电路板及开关位于该收容空间内,并发光元件位于该开口处,于该开口处设置有一灯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照明装置的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接嘴外部一体连接有定位部,前述开口形成于该定位部与软管接嘴之间,前述灯罩安装于该定位部上; 并前述软管接嘴外壁形成有沿软管接嘴方向延伸的凸部,该凸部与外壁之间形成卡扣槽, 前述盖板一端组装于该定位部上,另一端扣合于该卡扣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照明装置的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管包括有水平延伸的连接部和自连接部前端往前斜向下延伸设置的斜管部,前述吸嘴设置于斜管的延伸尾端;前述发光元件设置于软管接嘴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照明装置的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为钮扣电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照明装置的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对应电池安装位置,前述软管接嘴外壁形成有一凹腔,前述电池位于该凹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照明装置的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为轻触开关。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照明装置的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斜向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照明装置的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为LED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带照明装置的吸管组件,包括有吸管和连接于吸管上的软管接嘴,该吸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吸嘴,该软管接嘴具有套接于吸管外围的套接部;该套接部内壁上连接有沿吸管插入方向延伸的弹性抵推件,该弹性抵推件包括有弹性臂和连接于弹性臂自由端的抵推部;对应弹性抵推件所在位置,该套接部上形成有通槽;该软管接嘴上设置有相互电连接的发光元件、电源、电路板及开关,该开关正对抵推部设置,吸管插入软管接嘴内,吸管紧抵弹性抵推件向下触动开关,接通电源,灯亮;拔下吸管,弹性抵推件向上复位,开关复位,灯灭;藉此,发光元件的设置给吸尘作业提供了方便,并发光元件的开启与关闭直接由吸管的插、拔控制,非常节能。
文档编号A47L9/24GK202821205SQ201220408060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7日
发明者陈启文 申请人:陈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