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能集热炒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8875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聚能集热炒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烹饪工具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节能炒锅。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聚能锅”一般采用复合锅底设计,其存在如下缺陷:1、复合锅底的炒锅锅体笨重,一般中国家庭女子承担家务多一些,老弱、妇女使用时手腕力度、臂力难以承受;2、中国式炒菜的特点在于不同菜式炒制之后冲洗锅体时必遭冷却,重新加热时远不如原旧式炒锅(特点是轻薄)加热速度快,某种意义上理解,该设计与节能环保反其道。3、与旧式炒锅一样,复合锅底的炒锅同样未解决富裕热能沿锅体散发至空气中的问题,浪费能源。显然,复合锅底的锅体结构不适合炒锅,更适合于蒸锅之类;因而仍需要对所述“聚能锅”的锅体结构进行创新。中国专利ZL94213696.9还公开了一种“锅背面带翅片的炒锅”,它是将锅背面做出有一些锅底壁的互不相联的翅片,使各翅片从锅底中心向锅口园形边缘成弧形散开状延伸,翅片凸出锅底壁的宽度是从锅底中心向锅口方向是逐渐凸出来的,使各翅片凸出的边缘在锅底组成一较大的平行于锅口圆形边缘的平面;该种炒锅因为背面凸出有弧形散开状的翅片,当过火加热时,火焰沿着翅片与翅片间的扇形空槽作螺旋形上升,延长了火焰与锅底接触的时间,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显然,该炒锅设置的弧形散开状的翅片,并没改变火焰热上升通道,虽然对节能有一定功效,但其对热源利用仍不充分,因此,其节能效果也并不明显;因此,仍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所增加的重量远低于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复合锅底结构的重量,改变炒锅受热面火焰上升的通道,形成回旋涡流,促使火焰、热能回射锅底,增强锅底热能聚集,显著提高热效率的聚能集热炒锅。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聚能集热炒锅,适用于弧形锅底,其特征在于:炒锅锅底合适位置设置有集热圈,所述集热圈横截面上设置有一构成火焰旋回的内弧。本发明借助于烹饪时火焰燃烧上升对锅底进行加热的效应,通过集热圈横截面上的内弧所构成的弧度,透导火焰遇阻顺势旋回锅底,瞬间提升热力,加速锅内食物受热,或通过降低火力即减少燃气供应量达到使用该设计前火候,达到节能目的。考虑到添加集热圈后对锅体变形的微小影响,所述炒锅锅底设置有多个同心分布的集热圈,形成多道环形阻集热系统,达到相应目的。本发明结构新颖、实用性强,生产工艺简单,具有安全、节能、环保的特点。
图1是本发明所述集热圈所在锅体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锅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所述另一实施例中集热圈所在锅体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锅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附图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显而易见,所述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提供一种聚能集热炒锅,锅体I采用弧形锅底11,包括锅沿12,炒锅锅底11设置有集热圈13,所述集热圈13横截面上设置有一构成火焰旋回的内弧131。本发明借助于烹饪时火焰燃烧上升对锅底11进行加热的效应,通过集热圈13横截面上的内弧131所构成的弧度,把火力在合适位置阻挡并顺势旋回锅底,瞬间提升热力,加速锅内食物受热,或通过降低火力(减少燃气供应量)达到使用该设计前火候,达到节能目的。参见图3和图4,考虑到添加集热圈131后对锅体变形的微小影响,所述炒锅锅底11设置有多个同心分布的集热圈13,形成多道环形阻集热系统,达到相应目的。上文虽然已示出了本发明的详尽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实质的前提下,还可对本发明进行部分修改和变更;上文的描述和附图中提及的内容仅作为说明性的例证,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具有上述技术特征的聚能集热炒锅,均落入本专利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聚能集热炒锅,包括弧形锅底,其特征在于:炒锅锅底设置有集热圈,所述集热圈横截面上设置有一构成火焰旋回的内弧。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集热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炒锅锅底设置有由多个集热圈形成的多道环形阻集热系统。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集热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集热圈呈同心分布。
专利摘要一种聚能集热炒锅,包括弧形锅底,其特征在于炒锅锅底设置有集热圈,所述集热圈横截面上设置有一构成火焰旋回的内弧;本实用新型借助于烹饪时火焰燃烧上升对锅底进行加热的效应,通过集热圈横截面上的内弧所构成的弧度,把火力在合适位置阻挡并顺势旋回锅底,瞬间提升热力,加速锅内食物受热,或通过降低火力即减少燃气供应量达到使用该设计前火候,达到节能目的;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实用性强,生产工艺简单,具有安全、节能、环保的特点。
文档编号A47J27/00GK202919897SQ201220595369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3日
发明者魏胤 申请人:魏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