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控式电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131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控式电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控式电压力锅,包括锅体、锅盖和控制电路,锅体包括保温罩,锅盖与保温罩旋转扣合,保温罩内设有发热盘和内锅,发热盘底部设有多个支脚并通过所述支脚安装在保温罩底部,内锅置于发热盘上,且内锅和发热盘可一起在保温罩内产生位移,所述多个支脚和保温罩底部之间分别设有弹性件和提高保温罩强度的加强件,相同压力下发热盘连接弹性件的支脚下沉量大于连接加强件的支脚下沉量,所述发热盘的额定功率为300W-3000W。从而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具有兼顾弹性大和低成本的优势。
【专利说明】一种压控式电压力锅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烹饪器具,尤其是一种能够自动调压的压控式电压力锅。
【背景技术】
[0002]现有自动调压的电压力锅,大部分利用安装在保温罩和电热盘间的弹性件变形来实现电热盘和保温罩之间的相对位移,其中一种弹性件为盘状结构,盘状结构弹性件具有承压能力大的优点,但存在压力过大时弹性件无法恢复的缺点;另一种结构采用保温罩底加叠簧状弹性支撑装置的方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0910231276.X公开的弹性支撑装置,保温罩底部上方设置发热盘,发热盘和保温罩底之间设有多组弹性支撑结构,弹性支撑结构包括叠簧状弹性板和底座,该结构具有成本较低、控压精度较高的优点,但由于弹性支撑结构包括叠簧状弹性板和底座,造成装配复杂,而且叠簧装弹性板成本也较高,因而对进一步降低电压力锅的成本造成了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装配相对简单、成本较低的电压力锅。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压控式电压力锅,包括锅体、锅盖和控制电路,锅体包括保温罩,锅盖与保温罩旋转扣合,保温罩内设有发热盘和内锅,发热盘底部设有多个支脚并通过所述支脚安装在保温罩底部,内锅置于发热盘上,且内锅和发热盘可一起在保温罩内产生位移,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脚和保温罩底部之间分别设有弹性件和提高保温罩强度的加强件,相同压力下发热盘连接弹性件的支脚下沉量大于连接加强件的支脚下沉量,所述发热盘的额定功率为 300W-3000W。
[000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为刚性平板,所述刚性平板的底面积大于其上支脚的底面积。
[0007]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紧贴保温罩底面,且保温罩底面对应加强件的区域为平面。
[000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温罩底部设有与加强件紧贴的表面为平面的凸台,或者所述保温罩底面为平面。
[0009]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温罩底部设有支撑凸起,加强件安装在支撑凸起上,加强件上方的支脚与其相对两侧相邻支撑凸起间的距离不大于6mm。
[001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上设有至少两个定位口,所述保温罩底部设有与定位口对应的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穿过定位口将加强件在保温罩底部定位。
[001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的厚度与其上支脚的长度和等于所述加强件的厚度与其上支脚的长度和,所述压力锅上压后所述内锅和发热盘向弹性件一侧倾斜。[001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叠簧状弹性板和支撑弹性板的底座,所述发热盘、支脚、弹性板、底座和保温罩底依次连接。
[001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加强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弹性件、两加强件两两间的距离相等。
[001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温罩底部设有压力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与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下方设有触动所述压力检测装置动作的垫片,所述发热盘、支脚、弹性件、保温罩底和垫片依次连接。
[0015]由于多个支脚和保温罩底部之间分别设有弹性件和提高保温罩强度的加强件,相同压力下发热盘连接弹性件的支脚下沉量大于连接加强件的支脚下沉量,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多个支脚和保温罩底部之间分别设有弹性件和提高保温罩强度的加强件,从而支脚和保温罩底部之间不都是设置弹性件,而加强件的成本比弹性件的成本低,从而降低了电压力锅的成本。
[0017]2、本实用新型虽然减少了弹性件的数量,由于压力检测装置是检测压力锅上压后弹性件侧的形变量,从而本实用新型弹性支撑结构控压精度相对前案不会降低。
[0018]3、本实用新型将支脚和保温罩底部之间的部分的弹性件替换为加强件,由于加强件是直接安装在支脚和保温罩底部之间,不需要底座的设计,相对前案加强件的安装不需要繁琐的装配工艺,因而简化了安装。进一步的,所述加强件上设有定位口,通过定位件穿过定位口将加强件定位在保温罩底部,进一步简化了安装。
[0019]4、由于不是将支脚直接固定在保温罩底部,而是在支脚和保温罩底部之间设有加强件,而加强件将内锅的压力分散传递到保温罩底部,从而保温罩底部不容易变形。由于保温罩底部设有支撑凸起,加强件安装在支撑凸起上,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保温罩的强度,从而保温罩底部进一步不容易变形。
[0020]5、当电压力锅工作异常时,内锅压力过大,内锅和发热盘向弹性件一侧继续下沉,从而导致弹性件这侧的内锅锅沿部分与密封圈之间出现泄压口,从而可以实现压力锅的定向泄压,减少了异常泄压对用户的伤害,因而增加了压力锅的安全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压力锅的剖面图;
[0023]图2为图1左边圆形区域的放大图;
[0024]图3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弹性板的立体图;
[0025]图4为图1右边圆形区域的放大图;
[0026]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加强件的立体图;
[0027]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电压力锅的剖面图;
[0028]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圆形区域的放大图;[0029]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加强件的立体图;
[0030]附图标记:
[0031]10:锅盖11:密封圈
[0032]20:锅体;21:保温罩
[0033]22:支撑凸起30:内锅
[0034]40:发热盘41:支脚
[0035]411:第一支脚412:第二支脚
[0036]50:弹性件51:弹性板
[0037]52:底座60:加强件
[0038]61:定位口62:定位件
[0039]70:压力检测装置81:垫片
[0040]82:连接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 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2]第一实施例
[004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控式电压力锅,请参照图1-图5,该电压力锅包括锅盖
10、锅体20和控制电路(图中未显示),锅体20包括保温罩21,锅盖10与保温罩21旋转扣合,具体而言,锅盖10上设有锅牙,保温罩21上设有盖牙,锅盖10和保温罩21通过锅牙和盖牙旋转扣合,保温罩21内设有发热盘40、内锅30,发热盘40的额定功率为300W-3000W,发热盘40底部设有多个支脚41并通过所述支脚41安装在保温罩21底部,支脚41与发热盘40 —体成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所述支脚还可以与发热盘分体成型,支脚固定在发热盘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脚41的个数优选为三个(为了清楚表示图示中只显示了 2个支脚),内锅30置于发热盘40上,内锅30与锅盖10之间设有密封圈11,以用于对内锅30和锅盖10进行密封,电压力锅工作时,内锅30和发热盘40可一起在保温罩21内产生位移,具体来说是产生纵向的位移,即上下方向的位移,保温罩21底部设有压力检测装置70,用于检测内锅30和发热盘40 —起在保温罩21内产生的位移,压力检测装置70与控制电路电连接,控制电路通过压力检测装置70传输的信息,获得内锅30内的压力状况,以用于控制电压力锅的加热。
[0044]支脚41包括第一支脚411和第二支脚4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脚411的数量为一个,第二支脚412的数量为两个,第一支脚411与保温罩21底部之间设有弹性件50,第二支脚412与保温罩21底部之间设有提高保温罩21强度的加强件60,且在相同压力作用下弹性件50的形变量大于加强件60的形变量,即相同环境下弹性件50的劲度系数(又叫倔强系数)要小于加强件60的劲度系数,从而相同压力下第一支脚411下沉量大于第二支脚412下沉量,电压力锅上压后,内锅30中的压力传递到发热盘40,发热盘40通过支脚41分别作用到弹性件50和加强件60,从而触发弹性件50和加强件60形变,且弹性件50受到压力产生压缩形变量大于加强件60的压缩形变量,从而导致内锅30和发热盘40向弹性件50 一侧下沉。
[004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50的厚度与第一支脚411的长度和等于所述加强件60的厚度与第二支脚412的长度和,而保温罩21的底部为平面,从而发热盘40和内锅30呈水平安装在保温罩21底部,当压力锅上压后,随着压力的增大,内锅30和发热盘40向弹性件50 —侧下沉,从而保温罩21和发热盘40向弹性件50 —侧逐渐倾斜,且倾斜角度逐渐增大。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内锅30和发热盘40向弹性件50 —侧下沉解释不限于本实施例的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内锅和发热盘向弹性件一侧下沉还可解释为以下情况:在未上压状态下发热盘和内锅可以一开始就向加强件那侧倾斜,即弹性件的厚度与第一支脚的长度和大于所述加强件的厚度与第二支脚的长度和,压力锅上压后,由于相同压力作用下弹性件的压缩形变量大于加强件的压缩形变量,从而内锅和发热盘会逐渐向弹性件一侧回位,即,使发热盘和内锅倾向于水平,即发热盘与水平面的夹角在上压后逐渐变小,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发热盘和内锅到达水平后还可以继续向弹性件一侧倾斜,即发热盘与水平面的夹角在上压后首先减少,例如减小到O度,然后夹角再逐渐增大。
[0046]请继续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脚411的长度小于第二支脚412的长度,所述弹性件50的厚度大于所述加强件60的厚度,从而可使所述弹性件50的厚度与第一支脚411的长度和等于所述加强件60的厚度与第二支脚412的长度和,所述第一支脚411和第二支脚412固定在发热盘40上。
[0047]请继续参见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50包括弹性板51和支撑弹性板51的底座52,所述弹性板51为叠簧状,为了增加弹性变形量,所述弹性板51上还可以设置有多个花键齿,所述底座52与保温罩21分体成型,所述发热盘40、第一支脚411、弹性板51、底座52和保温罩21底依次连接,由于叠簧状弹性板51有比较大的变形量,从而控压精
度较高。
[0048]请继续参见图4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加强件60为刚性平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60为经过淬火处理后的锰钢,因而所述加强件60的强度、硬度高,不容易变形,从而受到压力后,所述加强件60不变形或者产生微量形变,但本实用新型的加强件不限于经过淬火处理后的锰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其他习知的强度、硬度较高的材料也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004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60为方形,加强件60紧贴在保温罩21底面,且保温罩21底面对应加强件60的区域为平面,即加强件60与保温罩21底面为面接触,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温罩21底面整面都为平面,从而加强件60与所述保温罩21底面贴合,从而能比较好的将第二支脚412传递给加强件60的压力扩散到保温罩21底部。本实用新型保温罩底面对应加强件的区域为平面不限于所述保温罩底面整面为平面的情况,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保温罩底面对应加强件的区域为平面还可以解释为以下情况:保温罩底面对应加强件的区域为平面,保温罩底面其他区域可以不为平面;或者,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保温罩底部设有凸台,凸台与保温罩一体成型,凸台由所述保温罩底部上凸形成,即保温罩底面包括凸台上表面,凸台上表面为平面,加强件紧贴凸台上表面。
[0050]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加强件60的底面积大于第二支脚412的底面积,从而加强件60将第二支脚412上比较集中的压力进行扩散,从而减小保温罩21的应力集中,从而可提高保温罩21底部的强度。
[0051 ] 请继续参见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加强件60的安装,加强件60上设有至少两个定位口 61,两个定位口 61位于加强件60相对两侧,所述定位口 61为缺口。保温罩21底部设有与定位口 61对应的定位件6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件62为一螺钉,并螺接固定在保温罩21底部。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通过定位件62对加强件60进行定位,从而在安装过程中防止加强件60的偏移,从而简化了安装过程。另外,所述加强件60中心还设有一通孔,对应的,所述第二支脚412上设有一螺孔,通过连接装置82穿过加强件60通孔和第二支脚412上的螺孔实现两者的连接。
[0052]与第一支脚411和第二支脚412对应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50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加强件60的数量为两个(图示中只显示了一个加强件),为了使保温罩21受力均匀,所述弹性件50、两加强件60两两间的距离相等,本实施例中所指的距离相等是指所述弹性件50的中心、两加强件60的中心两两间的距离相等,也即所述第一支脚411、两第二支脚412两两间的距离相等。
[0053]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所述加强件的数量为一个,对应的,所述第一支脚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二支脚的数量为一个,从而,电压力锅上压触发弹性件变形,内锅和发热盘向两弹性件的连线一侧下沉。
[0054]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脚的数量优选为3个,即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的数量总和为3个。但本实用新型所述支脚的数量不限于3个,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正支脚的数目,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支脚的数量还可以大于三个,例如,所述支脚的数目可以为4个,当支脚数目为4个时,存在以下3种情况:
[0055]第一种情况:第一支脚的数量为I个,第二支脚的数量为3个,对应的,所述弹性件的数量为I个,所述加强件的数量为3个,电压力锅上压触发弹性件变形,内锅和发热盘向I个弹性件那侧下沉。
[0056]第二种情况:第一支脚的数量为2个,第二支脚的数量为2个,即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都为多个,对应的,所述弹性件的数量为2个,所述加强件的数量为2个,2个弹性件位置上相邻,2个加强件位置上相邻,即2个弹性件的连线段与2个加强件的连线段不会出现交叉,从而电压力锅上压触发弹性件变形,内锅和发热盘向两个弹性件的连线一侧下沉。
[0057]第三种情况:第一支脚的数量为3个,第二支脚的数量为I个,对应的,所述弹性件的数量为3个,所述加强件的数量为I个,电压力锅上压触发弹性件变形,内锅和发热盘向3个弹性件那侧下沉。
[0058]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支脚的数量还可以为大于4个的情况,即弹性件和加强件的数目总和为大于4个的情况,弹性件和加强件的位置关系参照支脚为4个的情况。
[0059]请继续参见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0的下方设有触动压力检测装置70动作的垫片81,所述垫片81和压力检测装置70安装在所述保温罩21底部,所述发热盘40、第一支脚411、弹性板51、底座52、保温罩21底部和垫片81通过连接装置82依次连接,所述连接装置82为一螺钉,或者螺母和螺柱的组合,所述第一支脚411上对应设有螺孔。所述连接装置82随第一支脚411的向下位移而移动,且所述连接装置82带动所述垫片81 —起向下位移,垫片81向下位移触动压力检测装置70动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力检测装置70为压力开关,所述压力开关可以为单压力开关、双压力开关或者多段压力开关,本实用新型的压力检测装置不限于压力开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知道的其他公知的压力检测装置也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所述压力检测装置70与所述垫片81底面接触,所述压力检测装置70可侦测到所述垫片81的向下位移量,并根据所述垫片80的向下位移量来控制电压力锅的加热。
[0060]在本实施例中,用户使用电压力锅的过程中,先将内锅30放置在发热盘40上,然后将锅体20和锅盖10扣合,上压后,随着内锅30中烹饪压力的增大,发热盘40向下压弹性件50和加强件60,相同压力下发热盘40连接弹性件50的第一支脚411下沉量大于连接加强件60的第二支脚412下沉量,因而内锅30和发热盘40向弹性件50 —侧倾斜,同时第一支脚411也随之向下产生位移,并带动垫片81向下产生位移,当锅内压力达到设定压力值时,垫片81向下位移到一定程度,触动压力检测装置70向控制电路发出停止加热的电信号,从而实现控制发热盘40工作的目的。
[0061]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通过密封圈11将内锅30和锅盖10进行密封,在上压后内锅30和发热盘40向弹性件50 —侧下沉,从而当电压力锅工作异常时,例如压力检测装置70损坏或者控制电路等出现问题,导致内锅30内压力持续增大,内锅30和发热盘40继续向下位移,且内锅30和发热盘40向弹性件50 —侧下沉,当内锅40和发热盘50向下位移到一定程度时,弹性件50这侧的内锅30锅沿部分与密封圈11之间会出现泄压口,由于泄压口的位置由所述弹性件50的位置决定,从而泄压口的位置设计人员可以确定,从而可以实现定向泄压,从而设计人员可以将泄压口设置在远离用户的位置,从而减少了异常泄压排出的高温蒸汽对用户的伤害,因而增加了电压力锅的安全性能。
[0062]第二实施例
[0063]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电压力锅的剖面图,图6的结构与图1的结构相似,因此相同的元件符号代表相同的元件,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不同点为加强件与保温罩底部之间设有支撑凸起。
[0064]请合并参见图6-图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温罩21底部设有至少两条状支撑凸起22,支撑凸起22固定在所述保温罩21底面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凸起22与保温罩21底部一体成型,支撑凸起22为相互平行的长条形凸筋,且所述支撑凸起22的数量为两条,加强件60安装在支撑凸起22上,加强件60上设有通孔,连接装置82穿过通孔将加强件60固定到第二支脚412上。一般说来,由于加强件60的刚性比较大,从而加强件22的变形量比较小,当压力迫使加强件60变形量比较大时,例如到达一定阈值时,加强件60就很容易断裂,为了防止加强件60的断裂,在本实施例中,加强件60上用于将其固定到第二支脚412上的通孔位于两支撑凸起22之间,通孔与其相对两侧相邻支撑凸起22间的距离不大于6_,在本实施例中,通孔与其左边相邻的支撑凸起22间的距离不大于6_,通孔与其右边相邻的支撑凸起22的距离不大于6mm,即加强件上方的第二支脚412与其相对两侧相邻的支撑凸起22间的距离不大于6mm,这里的距离是指通孔的中心与其相对两侧邻近的支撑凸起22最近的边间的距离L,即第二支脚412的中心点与其相对两侧邻近的支撑凸起22最近的边间的距离L,请参见图7。由于通孔与支撑凸起22的距离比较小,从而第二支脚412作用到加强件60上的压力主要传递到支撑凸起22上,从而加强件60不容易断裂。另夕卜,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凸起的数量还可以不限于两条,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支撑凸起的数目,例如还可以在本实施例两支撑凸起的外围增加支撑凸起。而且,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通孔还可以直接与支撑凸起相接触,即第二支脚直接位于支撑凸起的正上方,在此种情况下,所述支撑凸起的数目还可以为一个,较佳的,所述支撑凸起的面积要设计比较大。
[0065]另外,请继续参见图7-图8,所述加强件上设有至少两个定位口 61,对应的,所述支撑凸起22上设有定位件6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口 61为两个,都为通孔,所述定位件62为一圆柱杆,所述定位件62与所述支撑凸起22 —体成型,所述定位件62穿过所述定位口 61对加强件60进行定位。
[006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凸起22为条形凸筋,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凸起还可以为圆环状的凸筋,加强件安装在支撑凸起上,力口强件上用于将其固定到第二支脚上的通孔位于圆环状支撑凸起内,通孔与相对两侧相邻支撑凸起的距离不大于6mm,即加强件上方的第二支脚与其相对两侧相邻支撑凸起间的距离不大于6mm,这里的距离是指通孔中心与相邻支撑凸起内缘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不大于6mm,所述圆环状支撑凸起可以连续,也可以间断设置。
[0067]在以上两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为方形,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还可以为圆形等其他已知的形状。
[0068]在以上两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叠簧状弹性板和支撑弹性板的底座,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对弹性件的变形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0069]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多个支脚和保温罩底部之间分别设有弹性件和提高保温罩强度的加强件,且相同压力下发热盘连接弹性件的支脚下沉量大于连接加强件的支脚下沉量,由于弹性件具有较大的弹性形变,而加强件的成本较低,从而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具有兼顾弹性大和低成本的优势。
[007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压控式电压力锅,包括锅体、锅盖和控制电路,锅体包括保温罩,锅盖与保温罩旋转扣合,保温罩内设有发热盘和内锅,发热盘底部设有多个支脚并通过所述支脚安装在保温罩底部,内锅置于发热盘上,且内锅和发热盘可一起在保温罩内产生位移,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脚和保温罩底部之间分别设有弹性件和提高保温罩强度的加强件,相同压力下发热盘连接弹性件的支脚下沉量大于连接加强件的支脚下沉量,所述发热盘的额定功率为 300W-3000W。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控式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为刚性平板,所述刚性平板的底面积大于其上支脚的底面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控式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紧贴保温罩底面,且保温罩底面对应加强件的区域为平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控式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罩底部设有与加强件紧贴的表面为平面的凸台,或者所述保温罩底面为平面。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控式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罩底部设有支撑凸起,加强件安装在支撑凸起上,加强件上方的支脚与其相对两侧相邻支撑凸起间的距离不大于6mmο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控式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上设有至少两个定位口,所述保温罩底部设有与定位口对应的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穿过定位口将加强件在保温罩底部定位。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控制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厚度与其上支脚的长度和等于所述加强件的厚度与其上支脚的长度和,所述压力锅上压后所述内锅和发热盘向弹性件一侧倾斜。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控式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叠簧状弹性板和支撑弹性板的底座,所述发热盘、支脚、弹性板、底座和保温罩底依次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控式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加强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弹性件、两加强件两两间的距离相等。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控式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罩底部设有压力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与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下方设有触动所述压力检测装置动作的垫片,所述发热盘、支脚、弹性件、保温罩底和垫片依次连接。
【文档编号】A47J36/34GK203447086SQ201320295600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27日
【发明者】朱泽春, 于凌振 申请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