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和电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和电压力锅,包括:转动开盖组件,转动开盖组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电压力锅的煲盖的内盖上,转动开盖组件与电压力锅的煲盖的锅盖相连接,且转动开盖组件可带动锅盖一起旋转,转动转动开盖组件至第二设定位置时,锅盖上的锅牙与电压力锅的煲体上的锅牙相分离;转动开盖组件继续转动至第三设定位置时,转动开盖组件可与安装在内盖上并与煲体卡接的煲盖卡扣相连接,转动开盖组件可带动煲盖卡扣动作,使煲盖卡扣与煲体相分离;该电压力锅的开盖过程简单,便于消费者使用;此外,该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整体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制造,生产成本低。
【专利说明】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和电压力锅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和包 含有该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的电压力锅。
【背景技术】
[0002] 电压力锅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电器,从市场表现上看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电压力 锅,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其优点很多,如绿色环保、操作较简单、烹饪快捷、能满 足多种烹饪需求等。
[0003] 目前市场中常见有连体式的旋转铰接式电压力锅,其煲盖可旋转地并且可翻转地 与煲体相连接,电压力锅上设置有旋转手柄和开盖按钮,一般在开盖过程中需要两步操作, 即第一步先转动旋转手柄,使煲盖的锅牙与煲体的锅牙相分离,第二步按开盖按钮,使煲盖 上的扣牙与煲体上的扣位分离后,才能使煲盖在铰链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弹开,这样由 两种开盖装置分步开盖的结构,不仅消费者在使用时颇为不便,在结构上也体现出较为复 杂,增大了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可靠、生产制造成本低的电压力锅的 开盖装置。
[0006]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该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的电 压力锅,该电压力锅便于消费者安全操作使用、易于生产制造、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生产 成本更低。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压力锅的开盖装 置,包括:转动开盖组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电压力锅的煲盖的内盖上,所 述转动开盖组件与所述电压力锅的煲盖的锅盖相连接,且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带动所述锅 盖一起旋转,转动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至第二设定位置时,所述锅盖上的锅牙与所述电压力 锅的煲体上的锅牙相分离;所述转动开盖组件继续转动至第三设定位置时,所述转动开盖 组件可与安装在所述内盖上并与所述煲体卡接的煲盖卡扣相连接,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带 动所述煲盖卡扣动作,使所述煲盖卡扣与所述煲体相分离。
[0008] 转动开盖组件可先后带动锅盖上的锅牙与煲体上的锅牙分离和煲盖卡扣与煲体 分离,煲盖与煲体间可拆卸地连接部分均分离后,煲盖在铰链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弹开, 在该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中仅对转动开盖组件进行操作即可控制煲盖的开、合,实现一键 开盖,结构可靠性高,开盖的过程更为简便,便于消费者使用;此外,该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 整体结构相比传统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的结构更为简单,易于生产制造,还可降低生产成 本;此外,转动开盖组件后,锅盖上的锅牙与电压力锅的煲体上的锅牙先分离,煲盖卡扣与 煲体后分离,可避免出现当锅牙没有完全分离时,用户按压煲盖卡扣时,锅盖可以打开,此 时锅内仍有压力,出现锅内食物或热蒸汽突然地溢出使消费者被烫伤的情况。
[0009]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 加技术特征:
[00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还可与所述电压力锅的排汽阀 相连接,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转动至第一设定位置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带动所述排汽阀 与排汽阀芯相分离而排汽;电压力锅开盖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先转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 置,继而转动至所述第二设定位置,最后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
[001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包括:旋转凸轮和复位弹簧,所 述复位弹簧安装在所述内盖上并与所述旋转凸轮相对应;所述旋转凸轮的侧边上设置有排 汽滑道和悬臂,所述排汽滑道与所述排汽阀相连接,所述悬臂可与所述煲盖卡扣相连接;所 述煲盖卡扣上设置有扣牙,所述煲盖卡扣通过所述扣牙与所述煲体上的扣位相卡接;所述 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置时,所述排汽滑道可带动所述排汽阀排汽;所述旋转凸 轮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时,所述悬臂可作用于所述煲盖卡扣上,使所述煲盖卡扣上的 扣牙与所述煲体上的扣位相分离;其中,当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并失去 旋转作用力后,所述旋转凸轮在所述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可与所述煲盖卡扣相脱离。
[001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包括:旋转凸轮、连动滑块和扭 簧;所述扭簧安装在所述旋转凸轮和所述连动滑块之间,且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卡压在所 述旋转凸轮和所述连动滑块上;所述旋转凸轮的侧边上设置有排汽滑道和悬臂,所述排汽 滑道与所述排汽阀相连接,所述悬臂可与所述煲盖卡扣相连接;所述煲盖卡扣上设置有扣 牙,所述煲盖卡扣通过所述扣牙与所述煲体上的扣位相卡接。
[001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动滑块与所述旋转凸轮同轴可转动地安装 在所述内盖上;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置时,所述排汽滑道可带动所述排汽 阀排汽;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时,所述悬臂可作用于所述煲盖卡扣上,使 所述煲盖卡扣上的扣牙与所述煲体上的扣位相分离;其中,当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 三设定位置并失去旋转作用力后,所述旋转凸轮在所述扭簧的作用下可与所述煲盖卡扣相 脱离。
[001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旋转凸轮和所述连动滑块可转动地安装在电 压力锅的煲盖的内盖上,且所述旋转凸轮的转动中心与所述连动滑块的转动中心不同心; 所述悬臂上设置有圆柱体,所述连动滑块上设置有滑槽,所述圆柱体可在所述滑槽的两端 之间往复滑动,且所述旋转凸轮通过所述圆柱体与所述滑槽的配合还带动所述连动滑块转 动;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置时,所述旋转凸轮带动所述排汽滑道转动,进而 所述排汽滑道带动所述排汽阀排汽,同时所述圆柱体由所述滑槽的一端滑动至所述滑槽的 另一端;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二设定位置时,所述旋转凸轮通过所述圆柱体与所述 滑槽的配合带动所述连动滑块转动,进而带动所述锅盖转动,使所述锅盖上的锅牙与所述 电压力锅的煲体上的锅牙相分离;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时,所述悬臂可 作用于所述煲盖卡扣上,使所述煲盖卡扣上的扣牙与所述煲体上的扣位相分离;其中,当所 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并失去旋转作用力后,所述旋转凸轮在所述扭簧的作 用下可与所述煲盖卡扣相脱离。
[001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还包括:排汽顶杆,所述 排汽顶杆的一端与所述排汽滑道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排汽阀相连接,且所述排汽顶杆可 上下移动;所述排汽滑道包括:滑道第一台阶和滑道第二台阶,所述滑道第一台阶高于所 述滑道第二台阶,所述排汽顶杆的一端可在所述滑道第一台阶和所述滑道第二台阶之间滑 动;其中,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旋转凸轮带动所述排汽滑 道转动,所述排汽顶杆的所述一端自所述滑道第二台阶向所述滑道第一台阶滑动,带动所 述排汽顶杆向上移动,所述排汽顶杆带动所述排汽阀一起向上移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置 时,使所述排汽阀与所述排汽阀芯相分离而排汽。
[001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时,所述 旋转凸轮上的所述悬臂可按压、抬升所述煲盖卡扣的一端,或者所述悬臂可带动所述煲盖 卡扣径向移动,或者,所述悬臂可带动所述煲盖卡扣沿所述上盖的周向移动,使所述煲盖卡 扣上的扣牙与所述煲体上的扣位相分离。
[001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还包括:旋转把手;所述旋转 把手与所述旋转凸轮相连接,转动所述旋转把手可带动所述旋转凸轮转动;或所述旋转把 手与所述锅盖相连接,转动所述旋转把手可带动所述锅盖转动。
[0018]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压力锅,包括有上述任一实施例 所述的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
[0019] 装配有该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的电压力锅整体结构更为简单、可靠性更高,易于 生产制造,生产成本更低;此外,该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可实现一键排汽和开盖,因此,该电 压力锅本体更便于消费者操作和使用,也更受消费者的青睐,有助于提高该电压力锅的销 量。
[0020]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 型的实践了解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 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2]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中的所述煲盖的 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中的所述 煲盖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中的所述 煲盖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是图1所示的所述煲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 图5是图2所示的所述煲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7] 图6是图3所示的所述煲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8] 图7是图1所示的所述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中的所述旋转凸轮的立体结构示意 图;
[0029] 图8是图2所示的所述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中的所述旋转凸轮的立体结构示意 图;
[0030] 图9是图3所示的所述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中的所述旋转凸轮的立体结构示意 图。
[0031] 其中,图1至图9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32] 10旋转凸轮,101悬臂,102排汽滑道,1021滑道第一台阶,1022滑道第二台阶,103 圆柱体,20连动滑块,201滑槽,30扭簧,40旋转把手,50煲盖,501内盖,5011煲盖卡扣, 50111扣牙,502锅盖,5021锅牙,60排汽阀,70排汽阀芯,80排汽顶杆,90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 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 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4]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 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 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5] 实施例一:
[0036] 如图1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 包括:转动开盖组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电压力锅的煲盖50的内盖501上, 所述转动开盖组件与所述电压力锅的煲盖50的锅盖502相连接,且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带 动所述锅盖502 -起旋转,转动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至第二设定位置时,所述锅盖502上的锅 牙5021与所述电压力锅的煲体(图中未示出)上的锅牙5021相分离;所述转动开盖组件 继续转动至第三设定位置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与安装在所述内盖501上并与所述煲体 卡接的煲盖卡扣5011相连接,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带动所述煲盖卡扣5011动作,使所述煲 盖卡扣5011与所述煲体(图中未示出)相分离。
[0037] 转动开盖组件可先后带动锅盖上的锅牙与煲体上的锅牙分离和煲盖卡扣与煲体 分离,煲盖与煲体间可拆卸地连接部分均分离后,煲盖在铰链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弹开, 在该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中仅对转动开盖组件进行操作即可控制煲盖的开、合,实现一键 开盖,结构可靠性高,开盖的过程更为简便,便于消费者使用;此外,该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 整体结构相比传统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的结构更为简单,易于生产制造,还可降低生产成 本;此外,转动开盖组件后,锅盖上的锅牙与电压力锅的煲体上的锅牙先分离,煲盖卡扣与 煲体后分离,可避免出现当锅牙没有完全分离时,用户按压煲盖卡扣时,锅盖可以打开,此 时锅内仍有压力,出现锅内食物或热蒸汽突然地溢出使消费者被烫伤的情况。
[0038] 具体地,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还可与所述电压力锅的排汽阀60 相连接,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转动至第一设定位置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带动所述排汽阀 60与排汽阀芯70相分离而排汽;电压力锅开盖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先转动至所述第一设 定位置,继而转动至所述第二设定位置,最后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
[0039] 转动开盖组件转动时会先后带动煲盖卡扣与煲体相分离和排汽阀与排汽阀芯相 分离,从而采用转动开盖组件的连续旋转即可实现排汽和开盖,易于消费者使用。
[0040] 具体地,如图1、图4和图7所示,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包括:旋转凸轮10和复位弹 簧90,所述复位弹簧90安装在所述内盖501上并与所述旋转凸轮10相对应;所述旋转凸轮 10的侧边上设置有排汽滑道102和悬臂101,所述排汽滑道102与所述排汽阀60相连接, 所述悬臂101可与所述煲盖卡扣5011相连接;所述煲盖卡扣5011上设置有扣牙50111,所 述煲盖卡扣5011通过所述扣牙50111与所述煲体(图中未示出)上的扣位(图中未示出) 相卡接;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置时,所述排汽滑道102可带动所述排汽 阀60排汽;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时,所述悬臂101可作用于所述煲盖 卡扣5011上,使所述煲盖卡扣5011上的扣牙50111与所述煲体(图中未示出)上的扣位 (图中未示出)相分离;其中,当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并失去旋转作 用力后,所述旋转凸轮10在所述复位弹簧90的作用下可与所述煲盖卡扣5011相脱离。
[0041] 在旋转凸轮旋转时会带动悬臂和排汽滑道一起旋转,悬臂转动后可与煲盖卡扣相 接触,并作用于煲盖卡扣,使煲盖卡扣上的扣牙与煲体上的扣位相分离,排汽滑道转动后可 带动排汽阀与排汽阀芯相分离,从而采用旋转凸轮的连续旋转即可实现排汽和开盖,易于 消费者使用,且采用旋转凸轮上成型悬臂和排汽滑道的结构,简单、可靠并易于生产制造。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也可采用其他结构,例如传动杆等结构,来替代悬臂,以 将旋转凸轮上的旋转运动传递给所述煲盖卡扣,均应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不再赘述。
[0042] 具体地,如图1、图4和图7所示,所述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还包括:排汽顶杆80, 所述排汽顶杆80的一端与所述排汽滑道102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排汽阀60相连接,且所 述排汽顶杆80可上下移动;所述排汽滑道102包括:滑道第一台阶1021和滑道第二台阶 1022,所述滑道第一台阶1021高于所述滑道第二台阶1022,所述排汽顶杆80的一端可在所 述滑道第一台阶1021和所述滑道第二台阶1022之间滑动;其中,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至 所述第一设定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旋转凸轮10带动所述排汽滑道102转动,所述排汽顶杆 80的所述一端自所述滑道第二台阶1022向所述滑道第一台阶1021滑动,带动所述排汽顶 杆80向上移动,所述排汽顶杆80带动所述排汽阀60 -起向上移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置 时,使所述排汽阀60与所述排汽阀芯70相分离而排汽。
[0043] 对一般电压力锅而言,煲盖卡扣设置于煲体的前端,排汽阀设置于煲盖的中部,缩 短旋转凸轮与煲盖卡扣之间的距离,即该电压力锅中悬臂的长度,可减小悬臂转动并作用 煲盖卡扣所需的力矩,而排汽顶杆连接了旋转凸轮和排汽阀,有效减小了旋转凸轮与煲盖 卡扣之间的距离;排汽顶杆的一端与排汽滑道相连接,随着排汽滑道的转动,旋转凸轮带动 排汽顶杆向上移动,并使排汽阀与排汽阀芯相分离而排汽,排汽结构整体较为简单,易于生 产制造。
[0044] 具体地,如图1、图4和图7所示,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时, 所述旋转凸轮10上的所述悬臂101可按压、抬升所述煲盖卡扣5011的一端,或者所述悬臂 101可带动所述煲盖卡扣5011径向移动,或者,所述悬臂101可带动所述煲盖卡扣5011沿 所述上盖的周向移动,使所述煲盖卡扣5011上的扣牙50111与所述煲体(图中未示出)上 的扣位(图中未示出)相分离。
[0045] 煲盖卡扣沿内盖的周向可转动或可沿内盖的径向移动或可被按压、抬升地安装 于内盖上,当煲盖卡扣沿内盖的周向可移动地安装于内盖上时,在这种结构中无需煲盖卡 扣绕内盖上的转轴的转动或沿内盖的径向移动,因此无需预留出煲盖卡扣翻转时所需的空 间,可减小煲盖的径向尺寸,节省产品用料,继而降低生产成本;当煲盖卡扣沿内盖的径向 可移动地安装于内盖上时,悬臂作用于煲盖卡扣,使煲盖卡扣沿内盖的径向移动,使煲盖卡 扣上的扣牙和煲体上的扣位相分离,这种结构也很简单,同时易于生产制造;当煲盖卡扣可 被按压或抬升地安装于内盖上时,悬臂按压或抬升煲盖卡扣的一端以分离煲盖卡扣上的扣 牙和煲体上的扣位,这种结构简单,同时易于生产制造。
[0046]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7所示,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还包 括:旋转把手40 ;所述旋转把手40与所述旋转凸轮10相连接,转动所述旋转把手40可带 动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或所述旋转把手40与所述锅盖502相连接,转动所述旋转把手40 可带动所述锅盖502转动,锅盖502可带动旋转凸轮10转动,转动结构相同,只是主动件发 生了变化,在这里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选用将所述旋转把手40与所述旋转凸轮10相连 接,使所述旋转把手40可带动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
[0047] 通过旋转把手控制旋转凸轮的转动,更易于消费者对产品进行操作和使用,且旋 转把手固定在旋转凸轮上,便于安装和操作。
[0048] 实施例二:
[0049] 如图2和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 包括:转动开盖组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电压力锅的煲盖50的内盖501上, 所述转动开盖组件与所述电压力锅的煲盖50的锅盖502相连接,且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带 动所述锅盖502 -起旋转,转动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至第二设定位置时,所述锅盖502上的锅 牙5021与所述电压力锅的煲体(图中未示出)上的锅牙5021相分离;所述转动开盖组件 继续转动至第三设定位置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与安装在所述内盖501上并与所述煲体 卡接的煲盖卡扣5011相连接,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带动所述煲盖卡扣5011动作,使所述煲 盖卡扣5011与所述煲体(图中未示出)相分离。
[0050] 转动开盖组件可先后带动锅盖上的锅牙与煲体上的锅牙分离和煲盖卡扣与煲体 分离,煲盖与煲体间可拆卸地连接部分均分离后,煲盖在铰链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弹开, 在该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中仅对转动开盖组件进行操作即可控制煲盖的开、合,实现一键 开盖,结构可靠性高,开盖的过程更为简便,便于消费者使用;此外,该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 整体结构相比传统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的结构更为简单,易于生产制造,还可降低生产成 本;此外,转动开盖组件后,锅盖上的锅牙与电压力锅的煲体上的锅牙先分离,煲盖卡扣与 煲体后分离,可避免出现当锅牙没有完全分离时,用户按压煲盖卡扣时,锅盖可以打开,此 时锅内仍有压力,出现锅内食物或热蒸汽突然地溢出使消费者被烫伤的情况。
[0051] 具体地,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还可与所述电压力锅的排汽阀60 相连接,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转动至第一设定位置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带动所述排汽阀 60与排汽阀芯70相分离而排汽;电压力锅开盖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先转动至所述第一设 定位置,继而转动至所述第二设定位置,最后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
[0052] 转动开盖组件转动时会先后带动煲盖卡扣与煲体相分离和排汽阀与排汽阀芯相 分离,从而采用转动开盖组件的连续旋转即可实现排汽和开盖,易于消费者使用。
[0053] 具体地,如图2、图5和图8所示,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包括:旋转凸轮10、连动滑块 20和扭簧30 ;所述扭簧30安装在所述旋转凸轮10和所述连动滑块20之间,且所述扭簧30 的两端分别卡压在所述旋转凸轮10和所述连动滑块20上;所述旋转凸轮10的侧边上设置 有排汽滑道102和悬臂101,所述排汽滑道102与所述排汽阀60相连接,所述悬臂101可 与所述煲盖卡扣5011相连接;所述煲盖卡扣5011上设置有扣牙50111,所述煲盖卡扣5011 通过所述扣牙50111与所述煲体(图中未示出)上的扣位(图中未示出)相卡接,所述连 动滑块20与所述旋转凸轮10同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内盖501上;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 至所述第一设定位置时,所述排汽滑道102可带动所述排汽阀60排汽;所述旋转凸轮10转 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时,所述悬臂101可作用于所述煲盖卡扣5011上,使所述煲盖卡扣 5011上的扣牙50111与所述煲体上的扣位相分离;其中,当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至所述第 三设定位置并失去旋转作用力后,所述旋转凸轮10在所述扭簧30的作用下可与所述煲盖 卡扣5011相脱离。
[0054] 扭簧自身具有形状恢复的能力,克服扭簧的弹力转动旋转凸轮后,扭簧可带动旋 转凸轮恢复原位;此外扭簧自身具有一定的抗变形强度,在其强度范围之内,旋转凸轮旋转 时即可通过扭簧带动与扭簧连接的连动滑块旋转,上述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易于生产制 造;另外,在旋转凸轮旋转时会带动悬臂和排汽滑道一起旋转,悬臂转动后可与煲盖卡扣相 接触,并作用于煲盖卡扣,使煲盖卡扣上的扣牙与煲体上的扣位相分离,排汽滑道转动后可 带动排汽阀与排汽阀芯相分离,从而采用旋转凸轮的连续旋转即可实现排汽和开盖,易于 消费者使用,且采用旋转凸轮上成型悬臂和排汽滑道的结构,简单、可靠并易于生产制造。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也可采用其他结构,例如传动杆等结构,来替代悬臂,以 将旋转凸轮上的旋转运动传递给所述煲盖卡扣,均应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不再赘述。
[0055] 具体地,如图2、图5和图8所示,所述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还包括:排汽顶杆80, 所述排汽顶杆80的一端与所述排汽滑道102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排汽阀60相连接,且所 述排汽顶杆80可上下移动;所述排汽滑道102包括:滑道第一台阶1021和滑道第二台阶 1022,所述滑道第一台阶1021高于所述滑道第二台阶1022,所述排汽顶杆80的一端可在所 述滑道第一台阶1021和所述滑道第二台阶1022之间滑动;其中,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至 所述第一设定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旋转凸轮10带动所述排汽滑道102转动,所述排汽顶杆 80的所述一端自所述滑道第二台阶1022向所述滑道第一台阶1021滑动,带动所述排汽顶 杆80向上移动,所述排汽顶杆80带动所述排汽阀60 -起向上移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置 时,使所述排汽阀60与所述排汽阀芯70相分离而排汽。
[0056] 对一般电压力锅而言,煲盖卡扣设置于煲体的前端,排汽阀设置于煲盖的中部,缩 短旋转凸轮与煲盖卡扣之间的距离,即该电压力锅中悬臂的长度,可减小悬臂转动并作用 煲盖卡扣所需的力矩,而排汽顶杆连接了旋转凸轮和排汽阀,有效减小了旋转凸轮与煲盖 卡扣之间的距离;排汽顶杆的一端与排汽滑道相连接,随着排汽滑道的转动,旋转凸轮带动 排汽顶杆向上移动,并使排汽阀与排汽阀芯相分离而排汽,排汽结构整体较为简单,易于生 产制造。
[0057] 具体地,如图2、图5和图8所示,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时, 所述旋转凸轮10上的所述悬臂101可按压、抬升所述煲盖卡扣5011的一端,或者所述悬臂 101可带动所述煲盖卡扣5011径向移动,或者,所述悬臂101可带动所述煲盖卡扣5011沿 所述上盖的周向移动,使所述煲盖卡扣5011上的扣牙50111与所述煲体(图中未示出)上 的扣位(图中未示出)相分离。
[0058] 煲盖卡扣沿内盖的周向可转动或可沿内盖的径向移动或可被按压、抬升地安装 于内盖上,当煲盖卡扣沿内盖的周向可移动地安装于内盖上时,在这种结构中无需煲盖卡 扣绕内盖上的转轴的转动或沿内盖的径向移动,因此无需预留出煲盖卡扣翻转时所需的空 间,可减小煲盖的径向尺寸,节省产品用料,继而降低生产成本;当煲盖卡扣沿内盖的径向 可移动地安装于内盖上时,悬臂作用于煲盖卡扣,使煲盖卡扣沿内盖的径向移动,使煲盖卡 扣上的扣牙和煲体上的扣位相分离,这种结构也很简单,同时易于生产制造;当煲盖卡扣可 被按压或抬升地安装于内盖上时,悬臂按压或抬升煲盖卡扣的一端以分离煲盖卡扣上的扣 牙和煲体上的扣位,这种结构简单,同时易于生产制造。
[005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5和图8所示,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还包 括:旋转把手40 ;所述旋转把手40与所述旋转凸轮10相连接,转动所述旋转把手40可带 动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或所述旋转把手40与所述锅盖502相连接,转动所述旋转把手40 可带动所述锅盖502转动,锅盖502可带动旋转凸轮10转动,转动结构相同,只是主动件发 生了变化,在这里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选用将所述旋转把手40与所述旋转凸轮10相连 接,使所述旋转把手40可带动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
[0060] 通过旋转把手控制旋转凸轮的转动,更易于消费者对产品进行操作和使用,且旋 转把手固定在旋转凸轮上,便于安装和操作。
[0061] 实施例三:
[0062] 如图3和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 包括:转动开盖组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电压力锅的煲盖50的内盖501上, 所述转动开盖组件与所述电压力锅的煲盖50的锅盖502相连接,且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带 动所述锅盖502 -起旋转,转动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至第二设定位置时,所述锅盖502上的锅 牙5021与所述电压力锅的煲体(图中未示出)上的锅牙5021相分离;所述转动开盖组件 继续转动至第三设定位置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与安装在所述内盖501上并与所述煲体 卡接的煲盖卡扣5011相连接,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带动所述煲盖卡扣5011动作,使所述煲 盖卡扣5011与所述煲体(图中未示出)相分离。
[0063] 转动开盖组件可先后带动锅盖上的锅牙与煲体上的锅牙分离和煲盖卡扣与煲体 分离,煲盖与煲体间可拆卸地连接部分均分离后,煲盖在铰链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弹开, 在该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中仅对转动开盖组件进行操作即可控制煲盖的开、合,实现一键 开盖,结构可靠性高,开盖的过程更为简便,便于消费者使用;此外,该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 整体结构相比传统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的结构更为简单,易于生产制造,还可降低生产成 本;此外,转动开盖组件后,锅盖上的锅牙与电压力锅的煲体上的锅牙先分离,煲盖卡扣与 煲体后分离,可避免出现当锅牙没有完全分离时,用户按压煲盖卡扣时,锅盖可以打开,此 时锅内仍有压力,出现锅内食物或热蒸汽突然地溢出使消费者被烫伤的情况。
[0064] 具体地,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还可与所述电压力锅的排汽阀60 相连接,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转动至第一设定位置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带动所述排汽阀 60与排汽阀芯70相分离而排汽;电压力锅开盖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先转动至所述第一设 定位置,继而转动至所述第二设定位置,最后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
[0065] 转动开盖组件转动时会先后带动煲盖卡扣与煲体相分离和排汽阀与排汽阀芯相 分离,从而采用转动开盖组件的连续旋转即可实现排汽和开盖,易于消费者使用。
[0066] 具体地,如图3、图6和图9所示,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包括:旋转凸轮10、连动滑块 20和扭簧30 ;所述扭簧30安装在所述旋转凸轮10和所述连动滑块20之间,且所述扭簧30 的两端分别卡压在所述旋转凸轮10和所述连动滑块20上;所述旋转凸轮10的侧边上设置 有排汽滑道102和悬臂101,所述排汽滑道102与所述排汽阀60相连接,所述悬臂101可 与所述煲盖卡扣5011相连接;所述煲盖卡扣5011上设置有扣牙50111,所述煲盖卡扣5011 通过所述扣牙50111与所述煲体(图中未示出)上的扣位(图中未示出)相卡接,所述旋 转凸轮10和所述连动滑块20可转动地安装在电压力锅的煲盖50的内盖501上,且所述旋 转凸轮10的转动中心与所述连动滑块20的转动中心不同心;所述悬臂101上设置有圆柱 体103,所述连动滑块20上设置有滑槽201,所述圆柱体103可在所述滑槽201的两端之间 往复滑动,且所述旋转凸轮10通过所述圆柱体103与所述滑槽201的配合还带动所述连动 滑块20转动;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置时,所述旋转凸轮10带动所述排 汽滑道102转动,进而所述排汽滑道102带动所述排汽阀60排汽,同时所述圆柱体103由 所述滑槽201的一端滑动至所述滑槽201的另一端;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至所述第二设定 位置时,所述旋转凸轮10通过所述圆柱体103与所述滑槽201的配合带动所述连动滑块20 转动,进而带动所述锅盖502转动,使所述锅盖502上的锅牙5021与所述电压力锅的煲体 (图中未示出)上的锅牙5021相分离;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时,所述 悬臂101可作用于所述煲盖卡扣5011上,使所述煲盖卡扣5011上的扣牙50111与所述煲 体(图中未示出)上的扣位(图中未示出)相分离;其中,当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至所述 第三设定位置并失去旋转作用力后,所述旋转凸轮10在所述扭簧30的作用下可与所述煲 盖卡扣5011相脱离。
[0067] 旋转凸轮通过圆柱体带动滑槽转动,进而带动连动滑块转动,结构简单,易于生产 制造;扭簧自身具有形状恢复的能力,克服扭簧的弹力转动旋转凸轮后,扭簧可带动旋转凸 轮恢复原位;此外扭簧自身具有一定的抗变形强度,在其强度范围之内,旋转凸轮旋转时即 可通过扭簧带动与扭簧连接的连动滑块旋转,上述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易于生产制造; 另外,在旋转凸轮旋转时会带动悬臂和排汽滑道一起旋转,悬臂转动后可与煲盖卡扣相接 触,并作用于煲盖卡扣,使煲盖卡扣上的扣牙与煲体上的扣位相分离,排汽滑道转动后可带 动排汽阀与排汽阀芯相分离,从而采用旋转凸轮的连续旋转即可实现排汽和开盖,易于消 费者使用,且采用旋转凸轮上成型悬臂和排汽滑道的结构,简单、可靠并易于生产制造。当 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也可采用其他结构,例如传动杆等结构,来替代悬臂,以将 旋转凸轮上的旋转运动传递给所述煲盖卡扣,均应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不再赘述。 [0068] 具体地,如图3、图6和图9所示,所述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还包括:排汽顶杆80, 所述排汽顶杆80的一端与所述排汽滑道102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排汽阀60相连接,且所 述排汽顶杆80可上下移动;所述排汽滑道102包括:滑道第一台阶1021和滑道第二台阶 1022,所述滑道第一台阶1021高于所述滑道第二台阶1022,所述排汽顶杆80的一端可在所 述滑道第一台阶1021和所述滑道第二台阶1022之间滑动;其中,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至 所述第一设定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旋转凸轮10带动所述排汽滑道102转动,所述排汽顶杆 80的所述一端自所述滑道第二台阶1022向所述滑道第一台阶1021滑动,带动所述排汽顶 杆80向上移动,所述排汽顶杆80带动所述排汽阀60 -起向上移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置 时,使所述排汽阀60与所述排汽阀芯70相分离而排汽。
[0069] 对一般电压力锅而言,煲盖卡扣设置于煲体的前端,排汽阀设置于煲盖的中部,缩 短旋转凸轮与煲盖卡扣之间的距离,即该电压力锅中悬臂的长度,可减小悬臂转动并作用 煲盖卡扣所需的力矩,而排汽顶杆连接了旋转凸轮和排汽阀,有效减小了旋转凸轮与煲盖 卡扣之间的距离;排汽顶杆的一端与排汽滑道相连接,随着排汽滑道的转动,旋转凸轮带动 排汽顶杆向上移动,并使排汽阀与排汽阀芯相分离而排汽,排汽结构整体较为简单,易于生 产制造。
[0070] 具体地,如图3、图6和图9所示,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时, 所述旋转凸轮10上的所述悬臂101可按压、抬升所述煲盖卡扣5011的一端,或者所述悬臂 101可带动所述煲盖卡扣5011径向移动,或者,所述悬臂101可带动所述煲盖卡扣5011沿 所述上盖的周向移动,使所述煲盖卡扣5011上的扣牙50111与所述煲体(图中未示出)上 的扣位(图中未示出)相分离。
[0071] 煲盖卡扣沿内盖的周向可转动或可沿内盖的径向移动或可被按压、抬升地安装 于内盖上,当煲盖卡扣沿内盖的周向可移动地安装于内盖上时,在这种结构中无需煲盖卡 扣绕内盖上的转轴的转动或沿内盖的径向移动,因此无需预留出煲盖卡扣翻转时所需的空 间,可减小煲盖的径向尺寸,节省产品用料,继而降低生产成本;当煲盖卡扣沿内盖的径向 可移动地安装于内盖上时,悬臂作用于煲盖卡扣,使煲盖卡扣沿内盖的径向移动,使煲盖卡 扣上的扣牙和煲体上的扣位相分离,这种结构也很简单,同时易于生产制造;当煲盖卡扣可 被按压或抬升地安装于内盖上时,悬臂按压或抬升煲盖卡扣的一端以分离煲盖卡扣上的扣 牙和煲体上的扣位,这种结构简单,同时易于生产制造。
[007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6和图9所示,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还包 括:旋转把手40 ;所述旋转把手40与所述旋转凸轮10相连接,转动所述旋转把手40可带 动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或所述旋转把手40与所述锅盖502相连接,转动所述旋转把手40 可带动所述锅盖502转动,锅盖502可带动旋转凸轮10转动,转动结构相同,只是主动件发 生了变化,在这里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选用将所述旋转把手40与所述旋转凸轮10相连 接,使所述旋转把手40可带动所述旋转凸轮10转动。
[0073] 通过旋转把手控制旋转凸轮的转动,更易于消费者对产品进行操作和使用,且旋 转把手固定在旋转凸轮上,便于安装和操作。
[0074] 实施例四:
[0075]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压力锅,所述电压力 锅包括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
[0076] 装配有该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的电压力锅整体结构更为简单、可靠性更高,易于 生产制造,生产成本更低;此外,该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可实现一键排汽和开盖,因此,该电 压力锅本体更便于消费者操作和使用,也更受消费者的青睐,有助于提高该电压力锅的销 量。
[0077] 在实施例一中,电压力锅的开盖过程为:
[0078] 烹调完毕后,转动旋转把手40,带动旋转凸轮10转动,当转动至第一设定位置时, 旋转凸轮10上的排汽滑道102带动排汽顶杆80向上移动,进而排汽顶杆80带动排汽阀60 与排汽阀芯70相分离并排出蒸汽;
[0079] 至排汽完毕后,继续旋转凸轮10,则旋转凸轮10带动锅盖502转动,当转动至第二 设定位置时,锅盖502上的锅牙5021和煲体(图中未示出)上的锅牙5021相分离;
[0080] 继续转动旋转把手40,旋转凸轮10克服复位弹簧90的弹力转动至第三设定位置 时,旋转凸轮10上的悬臂101的自由端的下表面按压煲盖卡扣5011的一端,带动煲盖卡扣 5011绕其转轴转动,使得煲盖卡扣5011上的扣牙50111与煲体(图中未示出)上的扣位 (图中未示出)相分离,在煲盖50和煲体之间弹性铰链的作用下,使得煲盖50自动弹开;
[0081] 松开旋转把手40,即旋转凸轮10失去旋转作用力后,复位弹簧90可带动旋转凸轮 10恢复原位,即使得旋转凸轮10相对于内盖501,向与原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至上述 的第二设定位置,使得旋转凸轮10上的悬臂101与所述煲盖卡扣5011相脱离,为下一次顺 利合盖做好准备,至此完成一个完整的排汽和开盖过程,且该开盖过程中,使用者只要转动 旋转把手40即可,无需现有技术中的按压煲盖卡扣5011,真正实现"一键排气和开盖",方 便了使用者的排汽和开盖操作。
[0082] 在实施例二中,电压力锅的开盖过程为:
[0083] 烹调完毕后,转动旋转把手40,带动旋转凸轮10转动至第一设定位置时,旋转凸 轮10上的排汽滑道102带动排汽顶杆80向上移动,进而排汽顶杆80带动排汽阀60与排 汽阀芯70相分离并排出蒸汽,此过程中,因为电压力锅内的压力使得锅盖502锅牙5021和 煲体(图中未示出)锅牙5021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大于扭簧30的弹力,从而使得旋转 凸轮10克服扭簧30的弹力转动带动排汽顶杆80而排汽,但锅盖502保持不动。
[0084] 至排汽结束后,继续转动旋转把手40,带动旋转凸轮10旋转,同时旋转凸轮10带 动连动滑块20转动,继续转动旋转凸轮10,旋转凸轮10带动连动滑块20转动,连动滑块 20带动锅盖502转动,当转动至第二设定位置时,锅盖502上的锅牙5021和煲体(图中未 不出)上的锅牙5021相分尚;
[0085] 继续转动旋转把手40,连动滑块20和锅盖502均保持不动,而旋转凸轮10克服 扭簧30的弹力相对于连动滑块20继续转动至第三设定位置时,旋转凸轮10上的悬臂101 的自由端的下表面按压煲盖卡扣5011的一端,带动煲盖卡扣5011绕其转轴转动,使得煲盖 卡扣5011上的扣牙50111与煲体(图中未示出)上的扣位(图中未示出)相分离,在煲盖 50和煲体之间弹性铰链的作用下,使得煲盖50自动弹开;
[0086] 松开旋转把手40,即旋转凸轮10失去旋转作用力后,扭簧30可带动旋转凸轮10 恢复原位,即使得旋转凸轮10相对于连动滑块20,向与原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至上述 的第二设定位置,使得旋转凸轮10上的悬臂101与所述煲盖卡扣5011相脱离,为下一次顺 利合盖做好准备,至此完成一个完整的开盖过程,且该开盖过程中,使用者只要转动旋转把 手40即可,无需现有技术中的按压煲盖卡扣5011,真正实现"一键排汽和开盖",方便了使 用者的排汽和开盖操作。
[0087] 在实施例三中,电压力锅的开盖过程为:
[0088] 烹调完毕后,转动旋转把手40,带动旋转凸轮10转动至第一设定位置时,旋转凸 轮10上的排汽滑道102带动排汽顶杆80向上移动,进而排汽顶杆80带动排汽阀60与排 汽阀芯70相分离并排出蒸汽,此过程中,因为电压力锅内的压力使得锅盖502锅牙5021和 煲体(图中未示出)锅牙5021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大于扭簧30的弹力,从而使得旋转 凸轮10克服扭簧30的弹力转动带动排汽顶杆80而排汽,但锅盖502保持不动。
[0089] 至排汽结束后,继续转动旋转把手40,带动旋转凸轮10旋转,同时旋转凸轮10通 过圆柱体103和滑槽201的配合带动连动滑块20转动,继续转动旋转凸轮10,旋转凸轮10 带动连动滑块20转动,连动滑块20带动锅盖502转动,当转动至第二设定位置时,锅盖502 上的锅牙5021和煲体(图中未示出)上的锅牙5021相分离;
[0090] 继续转动旋转把手40,连动滑块20和锅盖502均保持不动,而旋转凸轮10克服 扭簧30的弹力相对于连动滑块20继续转动至第三设定位置时,旋转凸轮10上的悬臂101 的自由端的下表面按压煲盖卡扣5011的一端,带动煲盖卡扣5011绕其转轴转动,使得煲盖 卡扣5011上的扣牙50111与煲体(图中未示出)上的扣位(图中未示出)相分离,在煲盖 50和煲体之间弹性铰链的作用下,使得煲盖50自动弹开;
[0091] 松开旋转把手40,即旋转凸轮10失去旋转作用力后,扭簧30可带动旋转凸轮10 恢复原位,即使得旋转凸轮10相对于连动滑块20,向与原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至上述 的第二设定位置,使得旋转凸轮10上的悬臂101与所述煲盖卡扣5011相脱离,为下一次顺 利合盖做好准备,至此完成一个完整的开盖过程,且该开盖过程中,使用者只要转动旋转把 手40即可,无需现有技术中的按压煲盖卡扣5011,真正实现"一键排汽和开盖",方便了使 用者的排汽和开盖操作。
[0092]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 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 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 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93]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 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 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 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94]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 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 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 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 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〇〇9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 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 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转动开盖组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电压力锅的煲盖的内盖上,所 述转动开盖组件与所述电压力锅的煲盖的锅盖相连接,且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带动所述锅 盖一起旋转,转动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至第二设定位置时,所述锅盖上的锅牙与所述电压力 锅的煲体上的锅牙相分离; 所述转动开盖组件继续转动至第三设定位置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与安装在所述内 盖上并与所述煲体卡接的煲盖卡扣相连接,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带动所述煲盖卡扣动作, 使所述煲盖卡扣与所述煲体相分离。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还可与所述电压力锅的排汽阀相连接,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转动至第 一设定位置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可带动所述排汽阀与排汽阀芯相分离而排汽; 电压力锅开盖时,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先转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置,继而转动至所述第 二设定位置,最后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包括:旋转凸轮和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安装在所述内盖上并与 所述旋转凸轮相对应;所述旋转凸轮的侧边上设置有排汽滑道和悬臂,所述排汽滑道与所 述排汽阀相连接,所述悬臂可与所述煲盖卡扣相连接; 所述煲盖卡扣上设置有扣牙,所述煲盖卡扣通过所述扣牙与所述煲体上的扣位相卡 接; 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置时,所述排汽滑道可带动所述排汽阀排汽; 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时,所述悬臂可作用于所述煲盖卡扣上,使所 述煲盖卡扣上的扣牙与所述煲体上的扣位相分离; 其中,当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并失去旋转作用力后,所述旋转凸轮 在所述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可与所述煲盖卡扣相脱离。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开盖组件包括:旋转凸轮、连动滑块和扭簧; 所述扭簧安装在所述旋转凸轮和所述连动滑块之间,且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卡压在所 述旋转凸轮和所述连动滑块上; 所述旋转凸轮的侧边上设置有排汽滑道和悬臂,所述排汽滑道与所述排汽阀相连接, 所述悬臂可与所述煲盖卡扣相连接; 所述煲盖卡扣上设置有扣牙,所述煲盖卡扣通过所述扣牙与所述煲体上的扣位相卡 接。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动滑块与所述旋转凸轮同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内盖上; 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置时,所述排汽滑道可带动所述排汽阀排汽; 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时,所述悬臂可作用于所述煲盖卡扣上,使所 述煲盖卡扣上的扣牙与所述煲体上的扣位相分离; 其中,当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并失去旋转作用力后,所述旋转凸轮 在所述扭簧的作用下可与所述煲盖卡扣相脱离。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凸轮和所述连动滑块可转动地安装在电压力锅的煲盖的内盖上,且所述旋转 凸轮的转动中心与所述连动滑块的转动中心不同心; 所述悬臂上设置有圆柱体,所述连动滑块上设置有滑槽,所述圆柱体可在所述滑槽的 两端之间往复滑动,且所述旋转凸轮通过所述圆柱体与所述滑槽的配合还带动所述连动滑 块转动; 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置时,所述旋转凸轮带动所述排汽滑道转动,进 而所述排汽滑道带动所述排汽阀排汽,同时所述圆柱体由所述滑槽的一端滑动至所述滑槽 的另一端; 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二设定位置时,所述旋转凸轮通过所述圆柱体与所述滑槽 的配合带动所述连动滑块转动,进而带动所述锅盖转动,使所述锅盖上的锅牙与所述电压 力锅的煲体上的锅牙相分离; 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时,所述悬臂可作用于所述煲盖卡扣上,使所 述煲盖卡扣上的扣牙与所述煲体上的扣位相分离; 其中,当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并失去旋转作用力后,所述旋转凸轮 在所述扭簧的作用下可与所述煲盖卡扣相脱离。
7. 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排汽顶杆,所述排汽顶杆的一端与所述排汽滑道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排汽阀 相连接,且所述排汽顶杆可上下移动; 所述排汽滑道包括:滑道第一台阶和滑道第二台阶,所述滑道第一台阶高于所述滑道 第二台阶,所述排汽顶杆的一端可在所述滑道第一台阶和所述滑道第二台阶之间滑动; 其中,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旋转凸轮带动所述排汽 滑道转动,所述排汽顶杆的所述一端自所述滑道第二台阶向所述滑道第一台阶滑动,带动 所述排汽顶杆向上移动,所述排汽顶杆带动所述排汽阀一起向上移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 置时,使所述排汽阀与所述排汽阀芯相分离而排汽。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凸轮转动至所述第三设定位置时,所述旋转凸轮上的所述悬臂可按压、抬升 所述煲盖卡扣的一端,或者所述悬臂可带动所述煲盖卡扣径向移动,或者,所述悬臂可带动 所述煲盖卡扣沿所述上盖的周向移动,使所述煲盖卡扣上的扣牙与所述煲体上的扣位相分 离。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压力锅的开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开盖组件还包括:旋转把手; 所述旋转把手与所述旋转凸轮相连接,转动所述旋转把手可带动所述旋转凸轮转动; 或 所述旋转把手与所述锅盖相连接,转动所述旋转把手可带动所述锅盖转动。
10. -种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电压 力锅的开盖装置。
【文档编号】A47J27/08GK203828667SQ201420222350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30日
【发明者】吴建新, 张小林, 陈华亮 申请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