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套式节能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6187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套式节能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日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将锅炉内热原理运用于普通水壶内部的,适用于无烟炉的速沸水壶。
现有技术中较为相关的是由中国专利局公开的87210177U“高效节能水壶”,它是由导管、夹壁、内胆、壶壁、壶嘴、排气孔、壶把和壶盖组成。其特征是内胆呈圆柱形,内胆口低于水壶壶口,内胆侧面下半部呈波纹状,在内胆底部有三个均布的小孔。夹壁呈圆柱形,其壁口与内胆口铆合,夹壁侧面下半部呈波纹状,底部有一个稍小于底面的中心通孔。壶壁呈圆柱形,底部也有一个稍小于底面的中心通孔和三个均布的小孔,其中心通孔与夹壁底部的中心通孔铆合,从而在壶壁与夹壁之间形成一个圆周空腔,并使夹壁与内胆之间成为一个圆周通道。在壶壁和夹壁的上半部分,有一圈把壶壁与夹壁焊合的部位,它将圆周空腔分成上下两部分,在这个部位上有四个均布的扁圆形排气孔。内胆底部的三个小孔与壶壁底部的三个小孔相对位错一个角度,三根导管分别将彼此相距较近的三个小孔连通,使内胆与下圆周空腔连通。三根导管同时也做为水壶的脚支撑。其不足之处是构造较复杂,工艺要求较高,制作较难,由于其内胆与夹壁通过导管连通,故使内胆容量减少,导管同时作为水壶的脚支撑,容易损坏且使用不甚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较简单,制作较容易,内胆容量较大的高效水套式节能壶。
本实用新型所说的水套式节能壶是由壶把1、壶盖2、鸣笛3、壶身4、水道5、内胆6、水套7、壶嘴8、外胆9、火道10组成。其特征在于内胆6与水套7封闭连通形成若干等分条形竖直水道5的同时形成了等量的圆弧环形竖直的火道10,内胆6口略高于壶口形成一圆环形开口与位于壶口边缘的圆弧形火道10的顶部构成圆环形排气道。


图1为实用新型实施的结构示意图。图2、3是
图1的A-A、B-B的剖面图。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中内胆6与水套7通过预压形成长条型凸台,然压冲孔、翻边、扣筋,连为一体,并形成等分的3~4个垂直向上的圆弧型火道10,及相同数量的长条型水道5。内胆口高于壶口3mm,形成一圆环形开口与位于壶口边缘的圆弧形火道10的顶部构成园环形排气道,以利废气逸出。水套7上部与壶口通过滚压联接,下部与壶身底部也通过滚压联接形成一空心柱状外胆9。整个水壶除为保持容积略高于普通水壶1.3cm外,外型与普通铝制水壶无太大差别。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壶极大范围地扩大了热传导,幅射的面积,改善了水的对流以利最大限度地吸收热能并使余热由壶的底部以最大流程和加热面积流经壶的内部得以充分利用,是一种理想的高效家用节能,省时的水壶。以24cm水壶为例,由于其内胆6略高于壶口,且通过水道5与外胆9连通故比现有技术的内胆容量大。本壶的受热面积为普通水壶的4.3倍。壶底凹进壶身形成一突出边缘,这一突出6~8mm的边缘能有效地阻上火焰向外部逸出,而令其沿火道10竖直向上流动,水套7与内胆9底部园角较大为R20-30mm,利于火焰流动,火道10总面积为普通水壶底面积的3.3倍,火道10有效高度为180mm。环形排气道于废气逸出非常有利,热能的吸收非常充分。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工艺要求不高,适于采用机械化冷作批量生产。仅比普通水壶增加了内胆6,水套7和鸣笛3,成本增加不多,却美观实用而节能效果异常显著(经实物实验测定为节能34-36%),实际使用与普通水壶无异;向内胆6内注水,长形的水道5令水套7内的外胆9水面高度与内胆6水面高度一致,且在加热中令其温度趋于一致。水沸时鸣笛3发出声响,提醒使用者及时提壶,避免不必要的能耗甚至烧坏水壶发生事故。
权利要求1.水套式节能壶,由壶把1、壶盖2、鸣笛3、壶身4、壶嘴8、内胆6和水套7构成,其特征在于内胆6与水套7封闭连通形成若干等分条形竖直水道5的同时形成了等量的园弧环形竖直的火道10,水套7上、下部分别与壶口,壶底密封联接构成外胆9,水道5连通内、外胆6、9,火道10自壶底向上直通壶口顶部呈一敞口,内胆口略高于壶口形成一园环形开口与位于壶口边缘的火道10顶部的敞口构成园环形排气道,壶底凹进壶身形成一突出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套式节能水壶,其特征在于火道10最佳为3~4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套式节能水壶,其特征是水道5最佳亦为3~4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套式节能水壶,其特征是壶底凹进壶身形成的突出边缘为4~8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套式节能水壶,其特征是水套7与内胆6的底部园角为R20~30mm。
专利摘要水套式节能壶,由壶把、壶盖、鸣笛、壶身、壶嘴、内胆和水套构成,其特征在于内胆与水套封闭连通形成若干等份条形竖直水道的同时形成了等量的圆弧环形竖直的火道,水套上、下部分别与壶口,壶底密封联接构成外胆,水道连通内、外胆,火道自壶底向上直通壶口顶部呈一敞口,内胆口略高于壶口形成一圆环形开口与位于壶口边缘的火道顶部的敞口构成圆环形排气道,壶底凹进壶身形成一突出边缘。本壶结构合理,热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适宜批量生产。
文档编号A47J27/21GK2106569SQ91228110
公开日1992年6月10日 申请日期1991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1991年11月2日
发明者李琼芬 申请人:李琼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