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229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玩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玩偶装置,尤指一种玩偶头部可呈上、下伸缩运动,并可使躯体同时作转动、左右摆动的动作,以形成特殊动感及摆饰效果良好的玩偶。
请参阅


图12、13所示,此案为创作人于先前申请的第八七二00六八八号的玩偶的摆动装置新型专利,且业于八十七年六月二十一日公告第三三四八三七号在案可稽,而此玩偶为利用动力装置带动扇形齿轮来使六轴点的结构设计,进而形成躯体及腿部间的左右摆动状态,然而消费者于购买该类产品时,因其诉求方向皆以玩耍及摆饰为主,更为了满足小孩的好奇心及趣味性来做为选购的主要条件,但往往发现一般玩具动作的变化性较为不足,故创作人即另行设计出完全异于常用的技术及动作特性的玩偶,并突破常用产品的已有模式,以提供更多摆饰空间及玩赏乐趣。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玩偶可使头部产生上、下震动的状态,以形成特殊的视觉效果及动作特性。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乃在于玩偶的头部于震动时可同时使躯体产生转动的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乃在于玩偶的头部于震动时可同时使躯体与足部产生摆动的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玩偶装置,包括有座体、驱动装置及摆动壳组;该座体,于底座上设有复数以供驱动装置的传动组各齿轮定位的定位轴柱,且具有可与底座结合的上盖部,上表面设有对正于连动齿轮的中空孔;该驱动装置的马达定位于盖体,且带动传动组的各齿轮,传动组的传动齿轮带动摆动组的各构件转动,摆动组中的第一偏心齿轮的凸柱位于摆动壳组的固定座的横向槽道中,第二偏心齿轮位于后摆动座的纵向槽道内,另其传动组的连动齿轮的容置槽迫持有前、后转动盖的结合部,及该摆动壳组的二外壳内具有前、后转动盖,且后转动盖与该侧外壳间收容有二足部,后摆动盖外侧的凸柱穿入于二足部的轴孔中,再于前、后转动盖内枢设有可呈摇摆状态的前、后摆动座,且后摆动座的外侧凸出的定位柱穿过后转动盖的弧槽而位于二足部间的板边,前、后摆动座与二外壳固定,前、后摆动座间具有一可上、下移动的固定座。
由上述构成,当启动马达时,便可带动传动组及摆动组的各齿轮转动,其中该第一偏心齿轮会让前、后摆动座及足部呈左右摆动,又第二偏心齿轮则会带动固定座上下震动,另传动组的连动齿轮则会带动摆动壳组旋转,以达到玩偶可同时作上、下震动、转动及摇摆的动作特性。
该驱动装置的马达可带动传动组的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依序传动于第二齿轮、第三齿轮、连动齿轮、第四齿轮及传动齿轮旋转,并带动摆动组的齿杆转动。
该传动组利用一盖体定位于底座上,且盖体上表面透设有与上盖部的中空孔对正的中空孔。
该传动齿轮上具有一抵持部,其中央设有一轴槽,而轴槽的外径穿过连动齿轮的轴孔,并露出于盖体及上盖部的中空孔。
该摆动组的齿杆一端具有齿轮,且齿杆的下方设有一抵挡部,另一端与传动齿轮的轴槽插接的结合端,并以齿轮啮合于变向齿轮的纵向齿轮上,而变向齿轮依序带动第一偏心齿轮及第二偏心齿轮转动。
该齿杆的抵挡部置入于摆动壳组的定位槽内。
该变向齿轮以轴件穿过后摆动座的透空弧槽,定位于后转动盖的定位柱上。
该第一偏心齿轮以轴件固定在后摆动座的槽柱上。
该前摆动座内设有一供后摆动座的定位部啮入的容置槽,且与前转动盖作一结合,前摆动座的外侧结合于另一躯体的定位孔槽上。
该后摆动座上方设有一固定部,且套设有一弹簧于其上,并以一盖体与固定座的颈部罩覆于固定部外。
本实用新型由于具有以上结构,当启动马达时,便可带动传动组及摆动组的各齿轮转动,其中该第二偏心齿轮会带动玩偶头部上下震动,而传动组的连动齿轮则会带动摆动壳组旋转,另第一偏心齿轮会让玩偶躯体与足部呈左右摆动,以达到玩偶可同时作头部上、下震动、躯体转动及摇摆的动作特性,以展现出极具摆饰性及特殊动感的效果。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构造,本实用新型所采用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构造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座体组与传动组结合后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座与摆动组结合后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组合于各部位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于组合后的透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于组合后动作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向右摆动而足部向左摆动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向左摆动而足部向右摆动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上下动作时的示意图。
图12为常用的立体图。
图13为常用的正面透视图。
请参阅
图1、2、3图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及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可由图中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架构,其包括有座体1、驱动装置2及摆动壳组3所组成,就本案的主要结构详述如后;其中该座体1的底座11上设有复数轴柱111,其轴柱111可供驱动装置2的马达21及传动组22的各齿轮的轴心定位,而上盖部12则可与底座11作一结合,并顶面设有一中空孔121。
该驱动装置2,其马达21的轴心转轮透过皮带连接于传动组22的第一齿轮221的转轮上,并使第一齿轮221依序啮合于第二齿轮222、第三齿轮223、连动齿轮226、第四齿轮224及传动齿轮225,而传动齿轮225上具有一抵持部2251,其中央设有一轴槽2252,而轴槽2252的外径可穿过连动齿轮226的轴孔2261,且轴孔2261外形成有一容置槽2262,上述传动组22利用一盖体23定位于底座11上,且座体23上表面设有可露出容置槽2262的中空孔231;另其摆动组24的齿杆241一端具有齿轮2411,且齿杆241的下方设有一抵挡部2412,而另一端可与传动齿轮225的轴槽2252插接的结合端2413,并以齿轮2411啮合于变向齿轮242的纵向齿轮2421,而变向齿轮242则可依序带动第一偏心齿轮243及第二偏心齿轮244且于第一偏心齿轮243一侧表面设有一凸块2431,而第二偏心齿轮244则具有一凸柱,另设立一弹簧245套设于固定座33的固定部335的外径上。
该摆动壳组3的后转动盖31的末端向下延伸出一结合部311,而结合部311上方设有一定位槽3111,且后转动盖31内凹处设有一透空弧槽312,而弧槽312上方具有一定位柱313,并于另侧表面设有一凸柱314来与足部32的轴孔321结合;另于后摆动座33内亦设有一透空弧槽331,且上方设有一槽柱332及定位部333,并由定位部333剖设出一槽道3331,再由另侧板面及设有一定位柱334,且后摆动座33顶端为延设有一固定部335,并将后摆动座33的外侧结合于躯体38的定位槽孔381上;再者,其固定座34下方设有一槽道341,且槽道34上方设有一中空定位槽342及延伸出一颈部343,而颈部343上设有一纵向槽道3431,而颈部343可与盖体35结合,其盖体35内则设有一容置槽351;其前摆动座36内设有一供后摆动座33的定位部333啮入的容置槽361,且可与前转动盖37作一结合,并使前摆动座36的外侧结合于另一躯体38的定位槽孔381上;而上述的前转动盖37底侧端亦延伸出一结合部371,而内侧表面则以一凸柱372枢接于前转动盖37的中空轴柱上。
请参阅
图1、2、6所示,首先将驱动装置2的马达21与传动组22的各构件结合于底座11的复数定位轴柱111及盖体23中,其中该马达21的转轮以皮带接合于第一齿轮221的转轮上,而第一齿轮221可带动第二齿轮222及第三齿轮223,其第三齿轮223则可带动连动齿轮226,且该连动齿轮226啮合于第四齿轮224,并以第四齿轮224来带动穿设于连动齿轮226的轴孔2261的传动齿轮225旋转,且使连动齿轮226穿过盖体23的中空孔231(如图3所示);续将上盖部12与底座11结合,而上方的中空孔121亦使之对正于连动齿轮226;再将后转动盖31的定位柱313穿过后摆动座33的弧槽331而略下方的弧槽312亦套合于定位柱334,再把足部32结合在后转动盖31外侧凸柱314上,并使定位柱334穿过二足部32的间隙中,再把摆动组24的齿杆241置入于后转动盖31上,并使其上的抵挡部2412啮入于结合部311的定位槽3111中,续把变向齿轮242以轴件定位于后转动盖31的定位柱313上,而纵向齿轮2421则啮合于齿杆241的齿轮2411上,再将第一偏心齿轮243以轴件固定在后摆动座33的槽柱332上,且将其啮合至变向齿轮242,续把一弹簧255套合于固定部335的外径,再将固定座34与后摆动座33结合,而第一偏心齿轮243的凸块2431即已穿入固定座34的横向槽道341中(如图4所示),且后摆动座33拱起的定位部333则嵌入固定座34的定位槽342,续把盖体35与固定座34的颈部343结合,其弹簧255便位于盖体35的容置槽351内定位,再将第二偏心齿轮244的偏心杆定位于后摆动座33的纵向槽道3331中,并与第一偏心齿轮243啮合,再将前摆动座36与后摆动座33结合,其第二偏心齿轮244的轴心定位于前转动盖37的内凹处,前摆动座36上方的柱体便穿过固定座34颈部343的槽道3431(如图5所示),再将前转动盖37与后转动盖31结合,续以二躯体38的定位孔槽381结合于前摆动座37及后摆动座33的外侧;当上述构件到达定位后,再将前转动盖37与后转动盖体31的结合端311、371穿过上盖部12的中空孔121及盖体23的中空孔232,进而迫入于连动齿轮226的容置槽2261中,且使齿杆241的结合端2413迫入于传动齿轮225的轴槽2252中,即可完成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组装。
请参阅图2、7、8所示,当启动马达21时,其组合于马达21轴心转轮的皮带会带动另侧传动组22的各齿轮转动(如图4所示),而传动组2中的连动齿轮226便会带动迫固的前转动盖37、后转动盖31旋转,进而使玩偶的躯体38形成自转;另其传动组2的传动齿轮225则会带动摆动组24的传动轴杆241,而传动轴杆24会依序带动变向齿轮242及第一偏心齿轮243,而第一偏心齿轮243的凸块2431因位于固定座34的槽道341中形成左右移动,而玩偶向右摆动时,其后摆动座33的定位柱334便会抵压左边足部3的板边322向外推移(如图9所示),玩偶向左摆动时则会使右边足部3向外推移,即可使玩偶形成摇摆状态(如
图10所示),另第一偏心齿轮243亦会带动第二偏心齿轮244,而第二偏心齿轮244的凸块2431因位于固定座34的槽道341中,其第二偏心齿轮244的凸块2431只能作上下位移,可使玩偶头部作上下震动(如
图11所示),进而达到同时可作头部上、下震动、躯体转动及摇摆的动作。
权利要求1.一种玩偶装置,包括有座体、驱动装置及摆动壳组;其特征在于该座体,于底座上设有复数以供驱动装置的传动组各齿轮定位的定位轴柱,且具有可与底座结合的上盖部,上表面设有对正于连动齿轮的中空孔;该驱动装置的马达定位于盖体,且带动传动组的各齿轮,传动组的传动齿轮带动摆动组的各构件转动,摆动组中的第一偏心齿轮的凸柱位于摆动壳组的固定座的横向槽道中,第二偏心齿轮位于后摆动座的纵向槽道内,另其传动组的连动齿轮的容置槽迫持有前、后转动盖的结合部;及该摆动壳组的二外壳内具有前、后转动盖,且后转动盖与该侧外壳间收容有二足部,后摆动盖外侧的凸柱穿入于二足部的轴孔中,再于前、后转动盖内枢设有可呈摇摆状态的前、后摆动座,且后摆动座的外侧凸出的定位柱穿过后转动盖的弧槽而位于二足部间的板边,前、后摆动座与二外壳固定,前、后摆动座间具有一可上、下移动的固定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装置的马达可带动传动组的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依序传动于第二齿轮、第三齿轮、连动齿轮、第四齿轮及传动齿轮旋转,并带动摆动组的齿杆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玩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动组利用一盖体定位于底座上,且盖体上表面透设有与上盖部的中空孔对正的中空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玩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动齿轮上具有一抵持部,其中央设有一轴槽,而轴槽的外径穿过连动齿轮的轴孔,并露出于盖体及上盖部的中空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玩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摆动组的齿杆一端具有齿轮,且齿杆的下方设有一抵挡部,另一端与传动齿轮的轴槽插接的结合端,并以齿轮啮合于变向齿轮的纵向齿轮上,而变向齿轮依序带动第一偏心齿轮及第二偏心齿轮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玩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齿杆的抵挡部置入于摆动壳组的定位槽内。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玩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变向齿轮以轴件穿过后摆动座的透空弧槽,定位于后转动盖的定位柱上。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玩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偏心齿轮以轴件固定在后摆动座的槽柱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前摆动座内设有一供后摆动座的定位部啮入的容置槽,且与前转动盖作一结合,前摆动座的外侧结合于另一躯体的定位孔槽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后摆动座上方设有一固定部,且套设有一弹簧于其上,并以一盖体与固定座的颈部罩覆于固定部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玩偶装置,座体内设有复数定位轴柱以容置驱动装置中马达及传动组的齿轮,摆动壳组的前、后转动盖及摆动座与固定座结合,其内置有驱动装置摆动组的齿轮,马达带动传动组及摆动组的齿轮转动,第二偏心齿轮带动玩偶头部上下震动,传动组的连动齿轮带动摆动壳组旋转,第一偏心齿轮让玩偶躯体与足部呈左右摆动,达到玩偶可同时作头部上、下震动、躯体转动及摇摆的动作特性,使之极具摆饰性及特殊动感。
文档编号A63H29/22GK2432988SQ0024358
公开日2001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13日
发明者康兆锋 申请人:诠丰玩具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