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3263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型舵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型舵机,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紧凑、转动灵敏的模型舵机。
背景技术
舵机作为运动方向的控制部件,最早出现在航空模型领域。在航空模型中,飞机的飞行姿态是通过调节发动机和各个控制舵面来实现的。以简单的四通飞机为例,飞机上至少有如下几处需要控制1.发动机进气量(用以控制发动机的拉力或推力);2.副翼舵面(用以控制飞机的横滚运动);3.水平尾舵面(用以控制飞机的俯仰角);4.垂直尾舵面(用以控制飞机的偏航角)。
航模遥控器有四个通道,分别对应四个舵机,而舵机又通过连杆等传动元件带动舵面的转动,从而改变飞机的运动状态。故而,舵机因此得名控制舵面的伺服电机。所以说,舵机本质上是可定位的马达,当其接受到一个位置指令,就会运动并定位于该指定的位置。
之后,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舵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在航空模型中,在其它的模型中亦可看到它的应用船模上用来控制尾舵,车模中用来转向等等。由此可见,凡是需要操作性动作时都可以用舵机来实现。
目前,在业界常见的模型舵机基本包括如下部件小型直流马达、变速齿轮组、反馈可调电位器及电控线路板。该等元件固设于一舵机主体内,彼此之间并以一定的方式进行连接。其中,小型直流马达用以提供原始动力,并将该原始动力传输给变速齿轮组;变速齿轮组用以调节扭力大小,并传输该扭力给外部模型的摆杆,进而通过该摆杆实现模型的转向动作;反馈可调电位器用以将模型摆杆的旋转信号反馈至电控线路板;电控线路板一方面用于接受外部信号,从而启动小型直流马达运动,另一方面用于接受反馈可调电位器的反馈信号,由此控制小型直流马达的正反转及旋转角度,进而使整个舵机精确定位。
然而,上述传统的模型舵机直接将反馈可调电位器与所述外部模型的摆杆上、下固结在变速齿轮组一侧,使得该传统模型舵机整体的结构比较松散,体积较大,进而影响转动的灵敏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型舵机,其结构紧凑、体积较小,具有较高的转动灵敏度及衍接力度,能够更有效的完成转向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模型舵机包括舵机主体。该舵机主体下部收容线路板,上部收容变速齿轮组,中部收容马达及电位器。该马达电性连接于所述线路板一侧,顶面连接马达轴。该电位器电性连接于所述线路板另一侧,顶面连接电位器轴。所述变速齿轮组包括对应马达所在一侧布置的马达齿轮、对应电位器所在一侧布置的第四、第五变速齿轮及布置于该两侧之间的第一、第二、第三变速齿轮,所述第一变速齿轮包括大齿及固结于该大齿底面的小齿,所述第二、三、四、五变速齿轮均包括大齿及固结于该大齿顶面的小齿,所述马达齿轮架设于所述马达轴上;所述第一变速齿轮与第二变速齿轮大致水平相邻布置,第一变速齿轮邻近马达所在一侧,并架设于一第一齿轮轴上,第二变速齿轮邻近电位器所在一侧,并架设于一第二齿轮轴上;所述第三变速齿轮架设于一第三齿轮轴上,并位于第二变速齿轮上方;所述第四、第五变速齿轮架设于所述电位器轴上,且该第五变速齿轮位于第四变速齿轮上方;所述马达齿轮与第一变速齿轮的小齿啮合;所述第一变速齿轮的大齿与第二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所述第二变速齿轮的小齿与第四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所述第四变速齿轮的小齿与第三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所述第三变速齿轮的小齿与第五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通过整组齿轮的交错、集中布置,以及将所述电位器轴向上穿过变速齿轮组的第四、第五变速齿轮,使得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结构紧凑、体积较小,进而提高转动的灵敏度及衍接力度,从而更能有效的完成转向任务。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的立体分解图。
图中各元件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模型舵机1 舵机主体123下盖10中盖20上盖30螺钉40线路板 50马达60马达轴 61电位器 70电位器轴71变速齿轮组 80第一变速齿轮81第二变速齿轮82第三变速齿轮83第四变速齿轮84第五变速齿轮85马达齿轮86
第一齿轮轴87第二齿轮轴88第三齿轮轴89大齿 801小齿 802 摆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例举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予说明。
请参阅
图1,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1为4.3g舵机,装设于一直升飞机模型(图中未示)内,用于控制该直升飞机模型的转向操作。该模型舵机1具有舵机主体123,该舵机主体123自下而上包括下盖10、中盖20及上盖30,三者均大致呈横向布置的矩形箱体状,其中,下盖10的四条纵向棱处、中盖20的四条纵向棱处及上盖30的底面四角处均开设螺钉孔(图中未标),供一组螺钉40自下而上穿过,由此而将下盖10、中盖20及上盖30锁盖为一体。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1在下盖10与中盖20盖合后的空间中组装线路板50、马达60及电位器70;在上盖30与中盖20盖合后的空间中组装变速齿轮组80。
下盖10内部水平嵌设所述线路板50。所述直升飞机模型内的一个模型控制装置(图中未示)通过若干信号线电性连接于该线路板50,由此实现该模型控制装置与线路板50之间的信号传输。
中盖20锁盖于下盖10上方,内部一侧收容所述马达60,另一侧收容所述电位器70。该马达60及电位器70均置于所述线路板50上方,进而与该线路板50分别电性连接,由此实现马达60及电位器70与该线路板50之间的信号传输。且,马达60及电位器70分别于顶面中部向上连接柱状马达轴61及电位器轴71。
上盖30锁盖于中盖20上方,二者之间收容所述变速齿轮组80。该变速齿轮组80包括对应马达60所在一侧布置的马达齿轮86、对应电位器70所在一侧布置的第四、第五变速齿轮84、85及布置于该两侧之间的第一、第二、第三变速齿轮81、82、83。所述变速齿轮81、82、83、84、85均由一组同轴的大齿801及小齿802组成,其中,第一变速齿轮81的小齿802固结于大齿801的底面中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变速齿轮82、83、84、85的小齿802则固结于大齿801的顶面中部。该等齿轮81、82、83、84、85、86具有如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啮合关系第一变速齿轮81与第二变速齿轮82大致于同一水平面上相邻布置,第一变速齿轮81邻近马达60所在一侧,第二变速齿轮82邻近电位器70所在一侧;第三变速齿轮82位于第二变速齿轮81的正上方,二者并间隔适当距离;第四变速齿轮84位于第三变速齿轮83的正上方,二者并间隔适当距离;马达齿轮86与第一变速齿轮81的小齿802位于同一水平面,二者并彼此啮合;第一变速齿轮81的大齿801与第二变速齿轮82的大齿801位于同一水平面,二者并彼此啮合,且第一变速齿轮81的大齿801的直径小于第二变速齿轮82的大齿801的直径;第二变速齿轮82的小齿802与第四变速齿轮84的大齿801位于同一水平面,二者并彼此啮合;第四变速齿轮84的小齿802与第三变速齿轮83的大齿801位于同一水平面,二者并彼此啮合;第三变速齿轮83的小齿802与第五变速齿轮85的大齿801位于同一水平面,二者并彼此啮合。
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1于组装时,所述马达60的马达轴61向上穿过中盖20及马达齿轮86,该马达齿轮86架设于该马达轴61的顶端,并通过公知结构的设计而可与该马达轴61同步旋转。所述电位器70的电位器轴71向上穿过中盖20、第四变速齿轮84、第五变速齿轮85及上盖30,该第四变速齿轮84及第五变速齿轮85架设于该电位器轴71中上部,该第五变速齿轮84的小齿802向上凸伸出上盖30而与所述直升飞机模型的摆杆2啮合。所述第一变速齿轮81架设于一纵向布置的第一齿轮轴87的顶端,该第一齿轮轴87的底端嵌设于中盖20内。所述第二变速齿轮82架设于一纵向布置的第二齿轮轴88的顶端,该第二齿轮轴88的底端端嵌设于中盖20内。所述第三变速齿轮83架设于一纵向布置的第三齿轮轴88的底端,该第三齿轮轴88的顶端嵌设于上盖30内。
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1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所述直升飞机模型的模型控制装置通过信号线向线路板50传输旋转作动信号,线路板50接受该信号并启动马达60旋转作动,进而带动变速齿轮组80同步旋转作动。此时,一方面,变速齿轮组80之第五变速齿轮85的小齿802带动该直升飞机模型的摆杆2同步旋转,从而开始进行该直升飞机模型的转向操作,另一方面所述第五变速齿轮85通过公知结构带动电位器70的电位器轴71同步旋转,进而该电位器70将该旋转信号反馈给线路板50,从而通过线路板50控制该直升飞机模型,使其能够精确旋转到预定方向。
于上述工作过程中,变速齿轮组80的扭力传动方式大致如下首先,马达60带动马达轴61同步旋转;然后,马达轴61带动马达齿轮86同步旋转;之后,马达齿轮86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一变速齿轮81的小齿802同步旋转,第一变速齿轮81的大齿801亦同步旋转;随后,第一变速齿轮81的大齿801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二变速齿轮82的大齿801同步旋转,第二变速齿轮82的小齿802亦同步旋转;接着,第二变速齿轮82的小齿802带动与其啮合的第四变速齿轮84的大齿801同步旋转,第四变速齿轮84的小齿802亦同步旋转;进而,第四变速齿轮84的小齿802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三变速齿轮83的大齿801同步旋转,第三变速齿轮83的小齿802亦同步旋转;跟着,第三变速齿轮83的小齿802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五变速齿轮85的大齿801同步旋转,第五变速齿轮85的小齿802亦同步旋转;最后,第五变速齿轮85的小齿802带动与其啮合的所述直升飞机模型的摆杆2同步旋转。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1通过整组齿轮的交错、集中布置,以及将所述电位器轴7 1向上穿过变速齿轮组80的第四、第五变速齿轮84、85,使得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1结构紧凑、体积较小,进而提高转动的灵敏度及衍接力度,从而更能有效的完成转向任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模型舵机通过上述实施例及相关图式说明,已具体、详实的揭露了相关技术,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据以实施。而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来界定。至于本文中所述元件数目的改变或等效元件的代替等仍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模型舵机,包括舵机主体,该舵机主体下部收容线路板,上部收容变速齿轮组,中部收容马达及电位器,该马达电性连接于所述线路板一侧,顶面连接马达轴,该电位器电性连接于所述线路板另一侧,顶面连接电位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齿轮组包括对应马达所在一侧布置的马达齿轮、对应电位器所在一侧布置的第四、第五变速齿轮及布置于该两侧之间的第一、第二、第三变速齿轮,所述第一变速齿轮包括大齿及固结于该大齿底面的小齿,所述第二、三、四、五变速齿轮均包括大齿及固结于该大齿顶面的小齿,所述马达齿轮架设于所述马达轴上;所述第一变速齿轮与第二变速齿轮大致水平相邻布置,第一变速齿轮邻近马达所在一侧,并架设于一第一齿轮轴上,第二变速齿轮邻近电位器所在一侧,并架设于一第二齿轮轴上;所述第三变速齿轮架设于一第三齿轮轴上,并位于第二变速齿轮上方;所述第四、第五变速齿轮架设于所述电位器轴上,且该第五变速齿轮位于第四变速齿轮上方;所述马达齿轮与第一变速齿轮的小齿啮合;所述第一变速齿轮的大齿与第二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所述第二变速齿轮的小齿与第四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所述第四变速齿轮的小齿与第三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所述第三变速齿轮的小齿与第五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舵机主体自下而上包括下盖、中盖及上盖,三者锁盖为一体,其中在下盖与中盖盖合后的空间中组装所述线路板、马达及电位器;在上盖与中盖盖合后的空间中组装所述变速齿轮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齿轮架设于所述马达轴的顶端,并与该马达轴同步旋转。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变速齿轮的小齿及电位器轴的顶端均向上凸伸出所述舵机主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速齿轮架设于所述第一齿轮轴的顶端,所述第二变速齿轮架设于所述第二齿轮轴的顶端,所述第三变速齿轮架设于所述第三齿轮轴的底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模型舵机,内部收容线路板、变速齿轮组、马达及电位器。变速齿轮组包括布置在马达一侧的马达齿轮、布置在电位器一侧的第四、五变速齿轮及布置于两侧之间的第一、二、三变速齿轮。马达齿轮架设于马达轴上并与第一变速齿轮的小齿啮合;第一变速齿轮的大齿与第二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第二变速齿轮的小齿与第四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第四变速齿轮的小齿与第三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第三变速齿轮的小齿与第五变速齿轮的大齿啮合;电位器的电位器轴向上穿过第四、五变速齿轮而与直升飞机模型的摆杆连接。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元件的交错、集中布置,使其结构紧凑、转动灵敏。
文档编号A63H27/00GK2936368SQ20062005824
公开日2007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26日
发明者罗之洪 申请人:罗之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