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变化玩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1112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形态变化玩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交通工具或动物等的一个形态变化为机器人等的其 他形态、而且相反在两形态之间相互地变化形态的形态变化玩具,特 别涉及能够利用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自动地使形态变化的形态变化玩 具。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使形态变化玩具的形态变化而玩耍时,必须将结构部件 一个一个地通过手动操作,操作的顺序很复杂,所以提出了能够通过 简单的操作使玩具的形态变化的形态变化玩具(例如日本特开平
9-10442号公报)。该形态变化玩具的一个形态是交通工具形态,另一 个形态是机器人形态,在后部件上前后滑动自如地设有滑动部件,在 该滑动部件上形成有齿条,并且一部分露出到后部件的上部而安装操 作体,如果操作操作体而使滑动部件向前方滑动,则形成在该滑动部 件上的齿条向前方滑动。在该齿条上啮合着形成在连结连杆的端部上 的齿轮,连结连杆一边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一边折叠。在连结连杆上 转动自如地连结着前部件,并且该前部件可弯折地连结在后部件上, 所以前部件相对于后部件被弯折,通过前部件和后部件构成作为另一 形态的一部分的机器人形态的身体部。
上述形态变化玩具是在滑动部件上形成有齿条、在连结连杆上设 有与齿条啮合的齿轮、通过滑动部件的滑动操作来驱动连结连杆的结 构,所以在到目前为止的以往的形态变化玩具中没有的齿轮是不可或 缺的,齿轮露出而外观损害,如果变形部位较多则卡住的齿轮也变多, 有耗费制造、组装的成本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虽然在视觉上与以往的 形态变化玩具同样主要部件可转动地连结、但是不使用齿轮、能够自 动地使形态变化的新的构想的形态变化玩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关本发明的形态变化玩具,
是使形态从一个形态向另 一形态可逆地变化的形态变化玩具,其 特征在于,
形态变化玩具的一个形态是箱状的形态,另一形态是机器人的形
态;
形态变化玩具在箱状的形态下被上下二分割并且被前后二分割,
由上部前部件、上部后部件、下部前部件及下部后部件构成;
在形态变化玩具的内部,配置有支承上部前部件、上部后部件、 下部前部件及下部后部件的框架;
架上,;且丄部前部::丄部后部件可;i地连结r —
在框架与上部前部件或上部后部件的连结部上,设有对上部前部 件或上部后部件向将上部前部件与上部后部件折叠的方向施力的弹性
部件;
下部前部件由1对第1元件构成,该第1元件分别可转动地连结
在框架的前部两侧;
下部后部件由1对第2元件构成,该第2元件分别可转动地连结 在框架的后部两侧;
上的卡合部,在该卡合部向上部后部件的卡合时使下部后部件的第2 元件分别向外方转动,利用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使形态从一个形态变化 为另一个形态。
并且,优选的是,在上部前部件与上部后部件的折叠时,上部前 部件构成机器人的胸部,上部后部件构成机器人的背部,向外方转动 了的下部后部件的第2元件构成机器人的手臂部。
另外,在下部后部件的第2元件与框架的连结部上,设有克服上 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而作用的第2弹性部件,该第2弹性部件的弹性 力只要设定得比上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小就可以。
此外,优选的是,在上部前部件与上部后部件之间,设有克服弹 性部件的弹性力而阻止上部后部件的转动的锁止机构。
根据本发明,由于所有的主要部件不经由齿轮等而单纯可转动地 连结,所以在形态变化时不会看到齿轮等的与形态无关的物体,即使
5与以往的形态变化玩具在外观上相同也能够自动地使形态变化,能够 提供能够在视觉上带来惊奇的新的构想的形态变化玩具。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如果在弹性部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上 部后部件向后方转动,则与该上部后部件联动而上部前部件与下部后 部件转动,能够瞬间变化为机器人的形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在通过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使形态从一
个形态变化为另一个形态时第2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被抵消,但如果使 用外力克服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而使上部后部件回位移动,则发挥第2 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下部后部件向内侧转动,所以能够简单地回到一 个形态。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形态变化玩具的一个形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形态变化玩具变化为另一形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形态变化玩具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A 图4D是表示使形态从一个形态变化为另一形态的过程的 说明图。
图5是表示形态变化玩具变化为另一形态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A 图6C是表示使形态从一个形态变化为另一形态的过程的 说明图。
图7是表示形态变化玩具变化为另一形态的状态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形态变化玩具A的一个形态的一例,该一 个形态呈箱状的形态,该箱状的形态模仿行进体而构成,并且如果使 形态变化为另一形态,则如图2所示,能够使形态变化为机器人的形 态。
形态变化玩具A在作为箱状的形态的行进体的形态中,被上下二 分割,并且在前后分别被二分割,由构成对应于前部座席的棚顶的上 部前部件B1、构成对应于后部座席的棚顶的上部后部件B2、构成机罩 的下部前部件B3、以及构成门面板的下部后部件B4这4个部件构成。 下部前部件B3被左右二分割,由l对作为第l元件的左机罩部B3a和
6右才几罩部B3b构成,下部后部件B4由1对作为第2元件的左门面板部 B4a、右门面板部B4b构成。
并且,在形态变化玩具A的内部,配置有分别可转动地连结上述 4个部件B1 B4的框架1。
图3是表示上述形态变化玩具A的基本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上部前部件B1的设在下面上的轴承2经由轴5连结在连杆4的前端上, 该连杆4通过轴3可转动地连结在框架1的前部上。上部后部件B2的 设在下面上的轴承6经由轴7可沿前后方向转动地连结在框架1的后 部上。设在上部前部件Bl的后端下部的轴承8和设在上部后部件B2 的前端下部的轴承9经由轴IO连结,上部前部件Bl与上部后部件B2 构成为,使其以轴10为支点折叠。在上部前部件Bl与上部后部件B2 折叠的状态下,安装在上部前部件Bl的后面上的机器人的头部11露 出。
另外,在上部后部件B2与框架1的连结部上,安装有作为弹性部 件的弹簧15,通过该弹簧15的弹性力将上部后部件B2施力以使其以 轴7为中心向后方转动。
并且,在上部前部件Bl与上部后部件B2之间,设有克服弹簧15 的弹性力而阻止上部后部件B2的转动的锁止机构C。该锁止机构C由 从上部后部件B2的前部突出到上部前部件Bl的内部而形成的具有凹 型的卡合部的第1钩16、和可上下移动地配置在上部前部件Bl的内部 并且被弹簧17向上方施力的具有凸型的卡合部的第2钩18构成,在 第2钩的上面上向上方突出而形成有操作按钮19。该操作按钮19被弹 簧17施力而从上部前部件Bl的上面向上方突出,能够从上按压操作。
左机革部B3a及右机罩部B3b分别经由接头部件20连结在框架1 上。接头部件20的形成在内侧面上的嵌合凹部20a可转动地松动嵌插 在从框架l的前部两侧部分别向左右突出而形成的接头轴21上,形成 在前端上的轴承20b与形成在左才几軍部B3a、右才几罩部B3b的前端上 的轴承22通过轴23分别可转动地连结。
另一方面,左门面板部B4a及右门面板部B4b分别经由接头部件 26连结在转动部件25上,该转动部件25可转动地安装在从由框架1 向后方伸出的臂la向下方突出的支轴27上。在转动部件25上形成有 作为卡合部的伸出片28,伸出片28被弹簧(第2弹性部件)29施力,以使其向抵接到从上部后部件B2的后端向下方伸出而形成的卡合板 30上的方向转动。该弹簧29的弹性力设定得比弹簧15的弹性力小。
另外,转动部件25在固定于支轴27的下端上的环31的作用下不 会从支轴27脱离。在转动部件25的伸出片28的前面上突出形成有接 头轴32,使形成于接头部件26上的嵌合凹部26a松动嵌插在接头轴32 的前端上,所以左门面板部B4a和右门面板部B4b分别能够相对于转 动部件25自由地改变方向。
基于图4A 图4D说明使上述结构的形态变化玩具A的形态变化 的过程。图4A~图4D的形态的变化是说明上部前部件Bl与上部后部 件B2折叠的状态的,在图4A所示的行进体的形态下,如果按下从上 部前部件Bl的上面突出的操作按钮19,则如图4B所示,第2钩18 的凸型卡合部从第1钩16的凹型卡合部脱离,锁止状态被解除,所以 上部后部件B2被弹簧15施力,以轴7为中心相对于框架1向后方转 动。
由于上部前部件Bl与上部后部件B2经由轴IO可转动地连结,所 以上部前部件Bl被向后方拉伸,但上部前部件Bl由于经由连杆4连 结在框架1的前端上,所以相对于框架1大致维持水平状态而向后方 移动(参照图4C)。上部后部件B2由于受弹簧15施力,所以转动直 到卡合板30的下端抵接在框架1的底面上,但此时,由于上部前部件 Bl的后端通过轴10连结在上部后部件B2上、前部通过连杆4连结在 框架1上,所以上部前部件Bl移动以使其重叠在框架1的上面上,上 部前部件Bl与上部后部件B2成为以轴10为支点折叠的状态,上部前 部件Bl构成机器人的形态中的胸部,上部后部件B2构成背部,并且 设在上部前部件B1上的机器人的头部11露出(参照图4D及图5)。
接着,基于图6A 图6C,说明随着上部后部件B2的转动而下部 后部件B4沿左右打开的过程。图6A是从底面侧观察图4A的状态的 形态变化玩具A的图,表示操作按钮19被按下之前的状态。在该状态 下,支承在支轴27上的转动部件25被弹簧29施力,伸出片28成为抵 接在卡合板30上的状态,此时,经由接头部件26连结在伸出片28上 的左门面板B4a、右门面板B4b向内方转动,在行进体的形态中,如 图1所示,分别构成门面板。
如果按下操作按钮19而将锁止解除,则上部后部件B2被弹簧15施力,开始以轴7为中心相对于框架1向后方转动,所以如图4C所示, 卡合板30迂回到框架1的下方。
由于设在转动部件25上的伸出片28被弹簧29施力而抵接在卡合 板30上,所以如果该伸出片28被卡合板30推压,则转动部件25开始 以支轴27为中心向外側转动,所以使经由接头部件26安装在伸出片 28上的左门面板部B4a、右门面板部B4b分别以支轴27为中心向外侧 转动(参照图6B)。
如果上部后部件B2转动直到卡合板30的下端抵接在框架1的下 面上(参照图4D),则由于伸出片28代替卡合板30被上部后部件B2 的侧面进一步推压,所以转动部件25以支轴27为中心进一步向外侧 转动,左门面板部B4a、右门面板部B4b转动直到相对于上部后部件 B2的侧面大致成为直角(参照图6C)。
在此状态下,如图7所示,头部ll从上部前部件Bl的上方露出, 左门面板部B4a、右门面板部B4b大致成为水平状态,所以机器人成 为将手臂左右伸展的状态,形态变化为另一形态。为了形成更完美的 机器人的形态,将接头部件26相对于伸出片28朝下转动,使左门面 板部B4a、右门面板部B4b朝下,机器人成为将手臂垂下的状态,通 过使左机軍部B3a和右机罩部B3b相对于接头部件20向前方转动,构 成机器人的形态的脚,能够使形态变化为图2所示那样的、作为另一 形态的机器人。
另外,在从机器人的形态回到行进体的形态的情况下,使构成了 手臂的下部后部件B4 (左门面板部B4a、右门面板部B4b)回到水平 的状态,使构成了脚的下部前部件B3 (左机罩部B3a、右机罩部B3b) 向后方转动,成为图7所示那样的状态后,如果使上部后部件B2克服 弹簧15而强制地向上方转动,则第1钩16的凹型卡合部与第2钩18 的凸型卡合部啮合,锁止机构C发挥作用,上部前部件Bl和上部后部 件B2成为被锁止的状态,通过构成了胸部和背部的上部前部件Bl和 上部后部件B2构成行进体的棚顶,并且上部后部件B2的卡合部30对 转动部件25的推压被解除,所以转动部件25受弹簧29的弹性力施力, 以支轴27为中心向内侧转动,构成了手臂部的下部后部件B4(左门面 板部B4a、右门面板部B4b)分别能够不动手而自动地恢复为行进体的 车门,所以能够从作为机器人的形态的另一形态容易地回到作为行进
9体的形态的一个形态。
在上述形态变化玩具中,以行进体说明了作为一个形态的箱状的 形态,但该箱状的形态并不限于行进体的形态,也可以是大厦那样的 建筑物或油轮等船舶。在这些情况下,与行进体不同,能够变形为比 例较大的机器人的形象,所以有震撼力,并且可以欣赏没有预想到的 东西向机器人变化的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形态变化玩具,是使形态从一个形态向另一形态可逆地变化的形态变化玩具,其特征在于,形态变化玩具的一个形态是箱状的形态,另一形态是机器人的形态;形态变化玩具在箱状的形态下被上下二分割并且被前后二分割,由上部前部件、上部后部件、下部前部件及下部后部件构成;在形态变化玩具的内部,配置有支承上部前部件、上部后部件、下部前部件及下部后部件的框架;上部前部件和上部后部件分别直接或经由连杆可转动地连结在框架上,并且上部前部件与上部后部件可折叠地连结;在框架与上部前部件或上部后部件的连结部上,设有对上部前部件或上部后部件向将上部前部件与上部后部件折叠的方向施力的弹性部件;下部前部件由1对第1元件构成,该第1元件分别可转动地连结在框架的前部两侧;下部后部件由1对第2元件构成,该第2元件分别可转动地连结在框架的后部两侧;在下部后部件上设有在上部后部件的转动时卡合在该上部后部件上的卡合部,在该卡合部向上部后部件的卡合时使下部后部件的第2元件分别向外方转动,利用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使形态从一个形态变化为另一个形态。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态变化玩具,其特征在于,在上部前部 件与上部后部件的折叠时,上部前部件构成机器人的胸部,上部后部 件构成机器人的背部,向外方转动了的下部后部件的第2元件构成机 器人的手臂部。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态变化玩具,其特征在于,在下部后部 件的第2元件与框架的连结部上,设有克服上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而 作用的第2弹性部件,该第2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设定得比上述弹性部 件的弹性力小。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形态变化玩具,其特征在于,在上部 前部件与上部后部件之间,设有克服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而阻止上部后部件的转动的锁止机构。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虽然只是与以往的形态变化玩具同样各部件可转动地连结、但是能够自动地使形态变化的形态变化玩具。从箱状的形态变化为机器人的形态的形状变化玩具(A)在箱状的形态下在上下及前后被二分割,由上部前部件(B1)、上部后部件(B2)、下部前部件(B3)及下部后部件(B4)构成,在内部配置有支承上述各部件的框架(1)。上部前部件(B1)和上部后部件(B2)分别直接或经由连杆(4)可转动地连结在框架(1)上,并且上部前部件(B1)与上部后部件(B2)可折叠地连结。在框架(1)与上部后部件(B2)的连结部上设有将上部前部件(B1)和上部后部件(B2)向折叠方向施力的弹性部件(15)。
文档编号A63H3/00GK101507878SQ20091000671
公开日2009年8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14日
发明者江岛多规男 申请人:株式会社多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