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康复训练阶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301阅读:14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康复训练阶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康复训练阶梯,特别涉及一种可以用于患者进行行走、上下坡和上下楼训练的多功能康复训练阶梯,属于医疗康复器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某些残疾、中风、偏瘫、脊椎损伤和需要术后恢复的病人来说,如能在治疗期间,坚持配合使用相应的康复器材进行康复训练,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对于某些患者,需要进行增强下肢力量,进而恢复其行走、上下坡及日常上下楼能力的训练。在专利号为200920046506. 0的中国专利中就公开了一种康复训练用的阶梯,该阶梯由中间平台及围绕中间平台设置的训练用阶梯组合而成,中间平台和阶梯上均设置有扶手杆,可供患者进行上下楼梯练习,恢复患者日常上下楼的能力。但上述的康复训练用阶梯,功能单一,只能进行上下楼梯的训练,只有当患者的下肢恢复到一定程度后,才能使用该器材,进行难度更大一点的上下楼梯训练,而对于更为基本的、简单的行走和上下坡训练,上述的康复训练用阶梯则无法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同时满足患者进行行走、上下坡及上下楼能力训练的多功能康复训练阶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种多功能康复训练阶梯,包括中间平台、围绕所述中间平台设置的阶梯、设置在所述中间平台和阶梯上的撑杆及设置在所述撑杆上的扶手杆,在至少一侧的所述阶梯上设置有转动机构,该阶梯上的各个台阶相互分隔设置并分别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该阶梯设置有用于固定支撑所述台阶的支撑架,所述台阶与支撑架之间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带动所述台阶在水平与倾斜两个位置之间转动。优选地,所述转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台阶下方的中间位置。优选地,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一组丝杆和螺母,所述螺母固定连接一联动杆,在每个所述台阶与所述联动杆之间设置有一连杆,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销轴与所述台阶和联动杆可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一对相互啮合的伞齿轮组,所述伞齿轮组中的大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丝杆的头部,所述伞齿轮组中的小齿轮上连接一转动把手。优选地,至少在最上部的台阶下方设置一当所述台阶位于水平位置时用于支撑所述台阶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通过支撑杆连接于所述丝杆上。优选地,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台阶的两侧,所述支撑架的顶端固定于所述中间平台上,所述支撑架的底端设置一底座。优选地,所述底座具有一用于地面向第一级台阶过渡的斜面。优选地,在所述两侧的支撑架之间对应于每个所述台阶设置有一个转轴,所述台阶与转轴固定连接并绕所述转轴的轴心线转动。优选地,所述台阶的断面呈L形,所述转轴固定在所述L形台阶的拐角处。优选地,所述撑杆为可调高度的套管式结构,其上设置有用于定位的升降定位器。综上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康复训练阶梯,可以在平阶走台和阶梯走台之间相互灵活转换,根据不同程度残疾病人的特点,可以在该器材上进行行走、上下坡及上下楼的多种训练。该训练阶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也更加安全可靠。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中间平台1,阶梯2,撑杆3,扶手杆4,支撑柱5,升降定位器6, 台阶7,支撑架8,底座9,转动机构10,丝杆11,螺母12,联动杆13,连杆14,销轴15,销轴 16,大齿轮17,小齿轮18,转动把手19,转轴20,斜面21,支撑板22,支撑杆23,轴承M。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多功能康复训练阶梯,包括中间平台1,中间平台1通过四个支撑柱5固定在地面上,围绕中间平台1的侧边设置有阶梯2,本实施例中,只在中间平台1的两侧各设置有一阶梯2,在中间平台1和阶梯2上都设置有撑杆3,在撑杆3上设置有扶手杆4。为满足不同患者的要求,撑杆3采用可调高度的套管式结构,其上设置有用于定位的升降定位器6,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训练师可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随意调整扶手杆4的高度,使患者使用起来更为舒适,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训练项目的要求。每个阶梯2都包括有多级的台阶7,如图1和图2所示,左侧的阶梯加包括有四级台阶7,右侧的阶梯2b包括有五级台阶7,在台阶7的两侧各设置有一支撑架8,支撑架8 的顶端固定于中间平台1上,支撑架8的底端可以直接放置在地面上,但为了固定更为牢固可靠,本实施例中,在支撑架8的底部设置了一个底座9,底座9放置在地面上,支撑架8的底部与底座9固定在一起。撑杆3和扶手杆4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架8上。为了满足不同患者对康复训练器材的使用需求,本实施例中,左侧的阶梯加中的台阶7为固定设置的,台阶7直接固定在其两侧的支撑架8上,该阶梯加专供患者进行恢复日常上下楼能力的训练。本实施例中,右侧的阶梯2b采用了可变化的结构,可以在平阶走台和阶梯走台之间相互转换,当患者需要进行行走和上下坡训练时,将阶梯2b转换成平阶走台的形式,即所有台阶7均向上倾斜设置,形成一向上的平坡,当患者需要进行上下楼训练时,将阶梯2b转换成阶梯走台的形式,与左侧的阶梯加相同。为了实现平阶走台和阶梯走台之间的转换,本实施例中,在右侧的阶梯2b上设置有一套转动机构10,该转动机构10设置在台阶7下方的中间位置。如图3所示,转动机构 10包括一组丝杆11和螺母12,螺母12再固定连接一联动杆13,联动杆13沿阶梯2b的纵向通长设置,在右侧的阶梯2b上的各个台阶7相互分隔设置,在每个台阶7与联动杆13之间设置有一连杆14,连杆14的一端通过销轴15与台阶7的底面可转动连接,连杆14的另一端通过销轴16与联动杆13可转动连接。当旋转丝杆11时,螺母12会沿着丝杆11的轴向进行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联动杆 13上下移动。当螺母12沿着丝杆11向上移动时,联动杆13也随之向上移动,同时每个连杆14的底端也会向上移动,由于台阶7的位置相对固定,所以随着连杆14的底部向上移动,连杆14的顶端就会向下落,从而带着相应的台阶7向下移动,直至台阶7到达水平的位置。向相反方向旋转丝杆11,就会向上提升台阶7,使台阶7处于向上倾斜的位置,多个台阶7 —起连接成平坡的状态。整个转动机构10通过连杆14的起落实现台阶7的升降,从而实现平阶与阶梯之间的转换。转动机构10中还包括一对相互啮合传动的伞齿轮组,伞齿轮组中的大齿轮17固定连接在丝杆11的头部,伞齿轮组中的小齿轮18上连接一转动把手19,通过伞齿轮组的设置,进而改变力的传动方向,转动把手19固定在阶梯2b的侧面,方便使用者使用。使用者转动转动把手19,通过小齿轮18和大齿轮17的传动,就可以旋转丝杆11,从而使螺母12 在丝杆11上上下移动。为实现台阶7的转动,在两侧的支撑架8之间对应于每个台阶7设置有一个通长的转轴20,转轴20的两端可转动连接在支撑架8上,台阶7与转轴20再固定连接,台阶7 绕转轴20的轴心线转动。台阶7可以为平板式结构,台阶7的底面与连杆14连接,台阶7的底边与转轴20 固定连接,当台阶7处于向上倾斜的位置时,五个台阶7连接一平坡,当台阶7处于水平位置时,五个台阶7形成五级台阶,台阶7的顶边搭置在联动杆13上,此时,联动杆13起到了一定的支撑台阶7重量的作用,为了提高台阶7的承重能力,也可以在台阶7的下方再设置几根承重梁(图中未示出)等结构。当台阶7采用平板式结构时,当台阶7处于水平位置时,上下两级台阶7之间会产生相当大的空隙,这样对于患者来说是极为不安全的,所以,本实施例,如图3所示,台阶7 的断面优选呈L形,转轴20则固定在L形台阶7的拐角处,这样,当台阶7处于水平位置时, 相邻两级台阶7之间不会再存在空隙,此时,台阶7的另一折边起到了一个挡板的作用。对于阶梯2b底部的底座9,为保证实现行走和上下坡的训练,底座9上具有一用于地面向第一级台阶7过渡的斜面21,同时底座9对于第一级台阶7来说也具有一定的限位作用。处于最上部的台阶7在踩上去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发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该台阶7下方设置有支撑板22,当台阶7处于水平位置时,该支撑板22用于支撑台阶7,支撑板22通过支撑杆23连接于丝杆11的尾部,由于丝杆11是转动部件,所以支撑杆23与丝杆11之间通过轴承M连接。当阶梯2b处于平坡状态,而使用者需要进行上下楼训练时,使用者可以逆时针旋转转动把手19,通过伞齿轮组的传动,带动丝杆11转动,进而使螺母12向上移动,联动杆13也随之向上移动,此时,连杆14落下,台阶7绕转轴20的轴心线转动,向下移动至水平位置,完成由平坡走台向阶梯走台的转换。如使用者需要进行行走和上下坡训练时,使用者可以顺时针旋转转动把手19,通过伞齿轮组的传动,带动丝杆11转动,进而使螺母12向下移动,联动杆13也随之向下移动,此时,连杆14升起,台阶7绕转轴20的轴心线转动,向上移动至倾斜位置,完成由阶梯走台向平坡走台的转换。 如上所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康复训练阶梯,包括中间平台、围绕所述中间平台设置的阶梯、设置在所述中间平台和阶梯上的撑杆及设置在所述撑杆上的扶手杆,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侧的所述阶梯上设置有转动机构,该阶梯上的各个台阶相互分隔设置并分别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该阶梯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支撑所述台阶的支撑架,所述台阶与支撑架之间可转动连接, 所述转动机构带动所述台阶在水平与倾斜两个位置之间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康复训练阶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台阶下方的中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康复训练阶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一组丝杆和螺母,所述螺母固定连接一联动杆,在每个所述台阶与所述联动杆之间设置有一连杆,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销轴与所述台阶和联动杆可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康复训练阶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一对相互啮合的伞齿轮组,所述伞齿轮组中的大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丝杆的头部,所述伞齿轮组中的小齿轮上连接一转动把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康复训练阶梯,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最上部的台阶下方设置一当所述台阶位于水平位置时用于支撑所述台阶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通过支撑杆连接于所述丝杆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康复训练阶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台阶的两侧,所述支撑架的顶端固定于所述中间平台上,所述支撑架的底端设置一底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康复训练阶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具有一用于地面向第一级台阶过渡的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康复训练阶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侧的支撑架之间对应于每个所述台阶设置有一个转轴,所述台阶与转轴固定连接并绕所述转轴的轴心线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功能康复训练阶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的断面呈L形, 所述转轴固定在所述L形台阶的拐角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康复训练阶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为可调高度的套管式结构,其上设置有用于定位的升降定位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康复训练阶梯,包括中间平台、围绕所述中间平台设置的阶梯、设置在所述中间平台和阶梯上的撑杆及设置在所述撑杆上的扶手杆,在至少一侧的所述阶梯上设置有转动机构,该阶梯上的各个台阶相互分隔设置并分别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该阶梯设置有用于固定支撑所述台阶的支撑架,所述台阶与支撑架之间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带动所述台阶在水平与倾斜两个位置之间转动。该训练阶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根据不同程度残疾病人的特点,进行行走、上下坡及上下楼的多种训练。
文档编号A63B17/00GK202061309SQ20112003819
公开日2011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14日
发明者邢汝玲 申请人:青岛和兴工贸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