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棋盘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棋盘装置,包括底座、支撑杆以及棋盘,其特征是在底座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杆,在支撑杆的上部均设置有转动轴,棋盘的两端连接有空心的转筒,转筒插入到转动轴内,并且转筒可以绕转动轴转动,在转筒和转动轴的中线处均设置有空心孔,棋盘的一面刻有象棋棋格,棋盘的另一面刻有围棋棋格,将棋盘的象棋棋格或者围棋棋格所在的面转动到水平面的位置处时转动轴的空心孔和转筒的空心孔正好处于同一直线上,在空心孔内插入销子就可以将棋盘固定,这样人们根据自己想要下的棋种调整棋盘的面即可,另外,在支撑杆上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高度调节装置可以调节支撑杆的高度,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专利说明】一种新型祺盘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棋盘,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新型棋盘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棋盘是现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物品,人们可以使用棋盘下棋,有些人喜欢下象棋,有些人喜欢下围棋,为了同时满足下象棋和下围棋人的喜欢,可以生产一种既能下象棋又能下围棋的棋盘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一种新型棋盘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0005]一种新型棋盘装置,包括底座(I)、支撑杆(2)以及棋盘(7),其特征是在底座(I)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杆(2),在支撑杆(2)的上部均设置有转动轴(4),棋盘(7)的两端连接有空心的转筒(6),在转筒(6)和转动轴(4)的中线处均设置有空心孔。
[0006]所述转筒(6 )插入到所述转动轴(4 )内,并且所述转筒(6 )可以绕所述转动轴(4 )转动。
[0007]所述棋盘(7)的一面刻有象棋棋格,所述棋盘(7)的另一面刻有围棋棋格,将所述棋盘(7)的象棋棋格或者围棋棋格所在的面转动到水平面的位置处时所述转动轴(4)的空心孔和所述转筒(6)的空心孔正好处于同一直线上,这时在空心孔内插入销子(5)可以将所述棋盘(7)固定。
[0008]在所述支撑杆(2)上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3)。
[000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由于采用将象棋的棋盘设计成既可以下象棋又可以下围棋的结构,这样就可以同时满足下象棋和下围棋的人们的喜欢;由于采用在棋盘上设置高度调节装置,这样就可以方便人们调节棋盘所在位置的高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中:1、底座,2、支撑杆,3、高度调节装置,4、转动轴,5、销子,6、转筒,7、棋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参照附图1如下:
[0013]一种新型棋盘装置,包括底座1、支撑杆2、高度调节装置3、转动轴4、销子5、转筒6以及棋盘7,其特征是在底座I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杆2,在支撑杆2的上部均设置有转动轴4,棋盘7的两端连接有空心的转筒6,转筒6插入到转动轴4内,并且转筒6可以绕转动轴4转动,在转筒6和转动轴4的中线处均设置有空心孔,棋盘7的一面刻有象棋棋格,棋盘7的另一面刻有围棋棋格,将棋盘7的象棋棋格或者围棋棋格所在的面转动到水平面的位置处时转动轴4的空心孔和转筒6的空心孔正好处于同一直线上,在空心孔内插入销子5就可以将棋盘7固定,这样人们根据自己想要下的棋种调整棋盘7的面即可,另外,在支撑杆2上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3,高度调节装置3可以调节支撑杆2的高度,这样人们根据自己下棋的位置调整棋盘7所在位置的高度即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0014]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创作,凡在本创作的精神及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创作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棋盘装置,包括底座(I)、支撑杆(2)以及棋盘(7),其特征是在底座(I)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杆(2 ),在支撑杆(2 )的上部均设置有转动轴(4 ),棋盘(7 )的两端连接有空心的转筒(6),在转筒(6)和转动轴(4)的中线处均设置有空心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棋盘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转筒(6)插入到所述转动轴(4)内,并且所述转筒(6)可以绕所述转动轴(4)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棋盘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棋盘(7)的一面刻有象棋棋格,所述棋盘(7)的另一面刻有围棋棋格,将所述棋盘(7)的象棋棋格或者围棋棋格所在的面转动到水平面的位置处时所述转动轴(4)的空心孔和所述转筒(6)的空心孔正好处于同一直线上,这时在空心孔内插入销子(5)可以将所述棋盘(7)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棋盘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支撑杆(2)上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3)。
【文档编号】A63F3/02GK204219747SQ201420544530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2日
【发明者】范玉兰 申请人:范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