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滑行体和用于环绕行进的带的驱动装置的运动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64707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具有滑行体和用于环绕行进的带的驱动装置的运动器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如权利要求1中给出的运动器械。



背景技术:

由US 2,625,229 A已知一种运动器械,特别是爬坡滑雪板或登山滑雪板,所述运动器械为了对人力提供辅助具有内燃机形式的驱动装置。对于每个滑雪板这里构成两个驱动履带,所述驱动履带的形式是两个分别环绕运行的防滑皮。所述两个防滑皮中的每一个都张紧在两个转向轮之间。这两个带有两个分别设置给驱动履带的转向滚轮的驱动履带这里总体上在背离该运动器械的滑动覆层的上侧上安装在运动器械上。两个驱动履带这里这样安装在运动器械上,使得沿行驶方向观察一个驱动履带设置在滑雪板固定器的前面,一个驱动履带设置在滑雪板固定器的后面。为了爬坡,运动器械这样布置,使得驱动履带支承在地面上,例如支承在雪地上。在顺坡滑行时,运动器械翻转,使得滑雪板的滑动覆层支承在地面上,并且两个驱动履带位于上侧上。为了能够在爬坡模式和顺坡滑行模式之间进行切换而设定,滑雪板的设定为用于容纳固定器的中间部段能绕滑雪板纵轴线旋转180°,从而在使用所述运动器械时,滑雪鞋与滑雪板固定器的耦合可以总是在运动器械背离地面的侧面上进行。此外设定,滑雪板顶端也能翻转180°,从而滑雪板顶端始终向上定向或者说总是指向背离地面的方向。设有内燃机作为驱动装置,所述内燃机位于滑雪者的背部并提供必要的驱动功率。内燃机的驱动功率这里通过柔性的驱动轴传递到安装在滑雪板固定器后面的驱动履带上。此外可以设定,在后面的和前面的驱动履带之间构成轴传动机构或传动链条,以便也能够将后驱动履带的驱动力传递到前驱动履带上。

在US 2,625,229 A中记载的运动器械的缺点是,其结构非常沉重。特别是在利用滑雪板的滑行功能的顺坡行驶时或者说在顺坡滑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大的缺点,即不能实现对滑雪板希望的、有利的操控。因此利用这种滑雪板会大大影响使用或滑行乐趣,或者能够实现的成绩令人满意的程度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一种改进的运动器械,该运动器械重量尽可能轻并且特别是在下坡模式中具有改进的操控特性。

本发明的所述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构成一种运动器械,特别是登山滑雪装置,所述运动器械是成对使用的,给使用者的每只脚分配一个运动器械或登山滑雪装置。包括:滑行体,在所述滑行体上将下侧构造成滑行面;设置在滑行体的上侧的固定器,特别是登山固定器,用于根据需要能松开地连接使用者的运动鞋;以及驱动装置和至少一个用于带的第一转向装置。所述带在第一部段中邻近地配设给滑行体的下侧,而所述带在第二部段中邻近地配设给滑行体的上侧,并且至少滑行体长度的主要部分由环绕的、闭合的所述带包围。所述带通过驱动装置至少在纵向方向上能相对于滑行体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优点在于,所述运动器械的结构保持尽可能简单。由此,所述运动器械具有尽可能小的质量,由此一方面便于携带运动器械,并且此外还改进在滑行体的顺坡滑行状态下滑行体的操控特性。通过运动器械所给出的结构还可以实现,带可以较为简单地从运动器械上取下,从而能够快速且简单地将运动器械从爬坡状态转入顺坡滑行装置,反之亦然。此外,由于所述运动器械简单的结构,实现了尽可能少的活动部件数量,由此降低了运动器械的易出错性,或者说降低发生功能故障的可能性。根据本发明的结构方案的另一个优点在于,能够实现对由驱动装置施加的驱动力到地面、例如雪地或冰面较好的力传递。另一个优点在于,几乎可以使用传统的滑行器械或滑雪板,所述滑行器械在实践中已经一再得到检验。特别是对于滑行器械不需要结构上复杂的特殊结构,由此可以保持制造运动器械的成本尽可能低。此外,通过所给出的措施,保持使用者相对于地面的站立高度较低。

此外,可能适宜的是,驱动装置配设给滑行体第一纵向端部,而将转向装置配设给滑行体相对置的第二纵向端部,从而滑行体在其长度方面由环绕分布的带完全包围。这里有利的是,所述运动器械能够特别快速和简单地由爬坡状态改装到顺坡滑行状态,并且反之亦然。这个措施的另一个优点在于,为了实现所述运动器械,可以使用能够以较大件数制造的滑行体,例如符合标准的或近似符合标准的登山滑雪板,而不必对滑行体进行复杂的适配调整。通过优选在滑行体的整个长度上环绕的带,还可以实现相对于地面特别良好和稳定地保持所述带。根据一种适宜的实施形式,这里所述带在外部绕前部和后部的滑雪板端部延伸,特别是绕滑雪板前部和后部向上弯曲的板翘延伸。

此外可以设定,第二部段在固定器的鞋站立平面下方的自由空间中穿过。这里有利的是,所述带由此可以设计成环绕运行的或环形闭合的,并且还可以简单地引回。此外,由此可以避免,所述带在带纵向上观察必须有斜角地扭转或侧向偏转。

此外可以设定,所述自由空间在用于铰接地将固定器与滑行体连接的连接装置与滑行体上侧之间构成,或者在用于铰接地将运动鞋与固定器连接的连接元件与滑行体之间构成。在所述区域中设置自由空间是特别有利的,因为所述自由空间能够很好地引入固定器中或引入在固定器下面装入的垫板中,或者可以通过用于固定器的基座式的保持结构简单和稳定地实现。

这样的特征也是有利的,根据该特征,所述带可以构造成环状的、防倒滑锁定的爬坡辅助结构,特别是构造成防滑皮。特别是相对于光滑或滑溜的地面,例如雪地或冰面,这种带可以与行走步伐和驱动运动相结合确保实现良好的防倒滑,从而可以实现可靠的前进或者说较为有效和省力的爬坡。此外,由此能够实现重量较轻的结构。此外还有,在存在可能出现的、逐渐的磨损现象或疲劳现象时,可以简单地且较为经济地更换所述带。

根据一个改进方案,所述带可以能通过根据需要激活或失效的耦合装置环形地闭合和打开。这里有利的是,环形闭合的带由于可以打开能够容易地穿入运动器械或安装到运动器械上,并由此用于在鞋站立面下方穿过带的所述自由空间不必具有用于能够引入闭合的环状带的方案或措施。此外,从运动器械上拆除的这种带在打开状态下能够容易地卷起来并且由此能够装进背包中或能够以紧凑的形式运输。

备选于此地可以设定,环状的带具有不可分地相互连接、特别是相互焊接的带端部。在这个实施方案中有利的是,可以使这种带具有高稳定性或抗拉强度。此外,这种带可以良好地或者说无阻力地、特别是较为均匀和协调地绕驱动滚轮引导或绕转向轮分布。通过这个技术措施还可以优化坚固性和结构成本。

此外可能适宜的是,驱动装置在设置在滑行体沿前进运动方向观察后端部段上并且第一转向装置设置在滑行体前端部段上。这里有利的是,由驱动装置传递到带上的力可以在尽可能直接或者说最短的路径上传递到地面中,并且因此可以转换为前进运动。由此实现了,向后行进的第二部段受到尽可能小的拉力、即预紧力的加载。此外由此将较重的驱动装置设置在滑行体后面的端部上,由此,在爬坡状态下或在爬坡期间的步行运动过程中,对于运动器械的操控特性是有利的。

此外可以设定,驱动装置和/或第一转向装置通过至少一个耦合装置在需要时能安装和拆除地保持在滑行体上。这里有利的是,由此特别是能够改进滑行体在顺坡滑行状态下的操控特性,因为驱动装置和/或第一转向装置的附加质量不再作用在滑行体上或不与滑行体耦合。

在一个改进方案中可以设定,所述至少一个耦合装置包括第一耦合元件和与第一耦合元件相对应的第二耦合元件,第一耦合元件和第二耦合元件的耦合运动基本上沿滑行体的纵向方向进行并且沿朝滑行体纵向中心的方向定向。这里有利的是,通过这种耦合元件可以将驱动装置或转向装置套插到滑行体上并且通过带的预紧将其保持就位。因此,不需要专门的用于固定驱动装置或转向装置的工具。因此,从爬坡状态向顺坡滑行状态或相反的转换可以尽可能快速和简单地并且不要附加工具地实现。

备选于此地,可以设定,驱动装置和/或转向装置能够在在运动器械的爬坡状态期间张紧带的工作位置和在滑行体的顺坡滑行状态期间释放带的初始位置之间调整,特别是摆动。这里有利的是,在滑行体的顺坡滑行状态中不必将驱动装置或转向装置装进背包中携带,而是可以使它们保留在滑行体上并且可以这样定位,使得驱动装置或转向装置尽可能少地干扰顺坡滑行。

此外可以设定,关于滑行体的纵向延伸在固定器的前面和后面设置至少一个第三和第四转向装置,特别是至少一个滑动导向件或转向滚轮,通过所述第三和第四转向装置引导带的第二部段和/或使带的第二部段转向。这里有利的是,由此带、特别是第二部段可以很好地在固定器的下面穿过,而不必与固定器的这个部分本身发生接触。因此可以避免,带由于固定器受到损坏。此外由此可以保持由此出现的摩擦损失尽可能小,这对于带的使用寿命和能量供应源的可实现的使用时长是有利的。

根据一个特殊的特征,带可以在其内侧上至少局部地具有横向板条或具有在带的内侧和外侧之间延伸的通口,以便形成齿部,所述齿部与驱动装置的驱动滚轮的对应齿部处于啮合的嵌接。这里有利的是,由此,由驱动装置施加的功或所提供的转矩可以很好地传递到带上并由此传递到地面上,驱动装置不会相对于带滑动。此外特别有利的是,通过这个措施可以保持带的预紧力较小,从而可以快速且简单或省力地实现将运动器械从顺坡滑行状态转换到爬坡状态并且反之亦然,因此,使用者由此不必花费特别大的力,如张紧力。

根据一种有利的改进方案可以设定,所述带在其内侧上具有沿带纵向至少局部地延伸的至少一个板条,所述板条分布在滑行体的滑行面中的对应凹口中。这里有利的是,这种板条可以用作侧向导向部。由此可以实现,即使在出现横向于纵向定向的、从地面传递到带上的力时,所述带也不会沿侧向从滑行体上滑下。此外,由此所述带还可以尺寸或厚度较小时具有高的抗拉强度,从而使用者相对于地面的站立高度保持尽可能小。

此外可能有利的是,带内侧上的所述至少一个纵向分布的板条包括多个相互间隔开的横向肋部,所述肋部构成用于与驱动装置的驱动滚轮啮合连接的齿部。这里有利的是,所述齿部同时可以构造成板条。因此,可以降低带的制造耗费并将带构造得尽可能轻和简单。此外由此对于带可以实现尽可能小的转向半径,不会出现高的阻力或内部摩擦力,所述阻力或内部摩擦力对能实现的使用寿命或必要的耗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此外可能适宜的是,所述板条的宽度只在带宽度的部分区段上延伸并且相对于带的横截面至少外部区段在带内侧上具有相对于滑行体的滑行面减小摩擦的滑动表面。这里有利的是,除了通过至少一个优选沿纵向居中构成的板条实现的对带的引导,还可以实现带相对于滑行体的滑行面的更好的灵活性,因此能由此保持摩擦损失尽可能小。此外由此可以避免带或滑行面的过度磨损并且还可以延长电池组的耐久性或者说提高能效。

此外可以设定,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并且必要时包括减速器。这里有利的是,相对于内燃机,电机的噪声非常低。此外电机可以构造得尽可能小并且节省重量。此外,电机需要的维护特别少或者不需要维护,并且在其驱动特性或其驱动功率方面能够很好地控制或调节。电机的另一个很大的优点在于,电机可以环保地运行并且不必携带可燃的液体或其他危险的燃料。

此外可以设定,驱动装置设计成无轴的,其方式是,驱动装置的驱动滚轮在至少一个端侧末端具有旋转支承件,通过所述旋转支承件驱动滚轮与固定在滑行体上的支承座能旋转运动地连接。这里有利的是,由此驱动装置可以尽可能节省重量地且简单地构成,此外,这种实施形式是特别坚固的或者承载能力特别高的,并且可以设计成长时间无磨损的。

这样的特征也是有利的,根据该特征,驱动滚轮可以构造成薄壁的空心圆柱体并且电机以及必要时设置的减速器可以设置在空心圆柱形的驱动滚轮的内部。这里有利的是,通过这种实施形式可以进一步节省重量。此外,可以节省空间地并且针对环境影响保护地容纳电机和传动装置。此外,由此实现了高的坚固性或者说不敏感性,因为电机和必要时实现的传动装置定位在空心圆柱形驱动滚轮的内部并且由此可以良好地受到保护,免受环境影响,例如撞击载荷、降水、灰尘、湿气或其他天气影响。此外,由此还可以实现特别紧凑的结构。

根据一个改进方案,所述驱动滚轮可以在其空心圆柱形的内壁上具有齿圈,通过所述齿圈借助于电机或借助于中间接入的减速器能够驱动所述驱动滚轮。这里有利的是,通过这个措施实现了确定的转速降低。由此可以将可能必要的减速器设计得较小,或者整体上避免使用减速器。由此还可能有利于实现紧凑性和功能可靠性或者技术上的耐用性。

此外可能适宜的是,驱动装置包括轮边电机,所述轮边电机的转子限定或容纳驱动滚轮。这里有利的是,这种轮边电机可以是得到检验的或优化的批量产品,这种批量产品能够特别经济地生产或供应,并且还能够良好地集成到驱动滚轮中。

此外可以设定,设有能量供应源,所述能量供应源的形式为电化学的电池组,特别是铅酸电池、镍铬(NiCd)电池、镍氢(NiMH)电池或锂离子(Li-Ion)电池,通过所述能量供应源能够给驱动装置供应电能。这种电池组例如在电动自行车中使用并且可以最佳地用于与根据本发明的运动器械相关的使用目的。这种能量供应源可以提供优化的重量功率比,确保经济的可获得性和保证方便或简单的操控。

此外可以设定,电技术的控制单元与驱动装置连接并构造成用于控制驱动装置,所述控制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数字式的输入装置或电位计,通过所述控制单元能预先规定或可变地调整转速并由此能预先规定或可变地调整运动速度和/或电机的接通时长或开关时刻。这里有利的是,这种电技术的控制单元能够对于电机适配性特别强地并且可靠地进行过程特定的操控。此外有利的是,可以可变地调整电机的转速和开关时长或开关时刻。由此可以根据相应使用者的需求适配和调整行驶或前进运动速度、步频、电机的助力功率。开关时长的可调性的优点在于,由此可以使运动器械的行驶路径与使用者的步长相适配。由此可以将所述运动器械设置成用于由不同的使用者使用。

根据一个特殊的特征,所述控制单元可以与至少一个检测器件,例如开关触点或电技术的传感器连接,以便检测用于驱动装置的激活指令。这里有利的是,驱动装置的激活指令能由使用者方面预先规定或至少影响或参与决定。特别是由此确保了,使用者有意识地激活或关闭和/或影响驱动装置的助力功率。运动器械的特性由此可以自发地或良好地与使用者的个体需求或与变化的状况和环境条件相适配。

此外可以设定,所述至少一个检测器件构造成用于检测由使用者主动或有意识启动的控制指令和/或用于检测通过生理运动过程引起的运动状态、例如预先确定的旋转角度位置或压力载荷,并且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检测器件的检测状态来操控驱动装置。这里有利的是,使控制响应于使用者有意或手动设置的指令和/或相应于无意或自动设置的、特别是与生理上的行走或运动过程相关联的指令,并且由此可以使运动器械最佳地运行或优化地使用运动器械。

此外可能适宜的是,检测器件构造成加速传感器,通过加速传感器检测使用者的运动,并且基于检测状态来操控驱动装置。这里有利的是,加速传感器可以构造得很小。此外,加速传感器可以良好地检测使用者当前的运动状态,以便由此生成用于激活驱动装置的控制指令。

最后可以设定,固定器包括固定器驱动装置,通过所述固定器驱动装置,主动地将固定器摆动或转动到一个旋转角度位置。这里有利的是,由此,在使用者的行走运动期间可以附加地向使用者提供助力,通过固定器驱动装置,使用者或者至少使用者的踵部可以由运动器械主动地抬高,并且由此可以提高使用者的势能。这里适宜的是,这种固定器驱动装置包括用于固定器或用于脚趾侧的鞋保持器、特别是用于运动鞋的前保持体的摆动驱动装置。

步长是指使用者在正常行走运动中将一只脚置于另一只脚前面的尺寸。步长明显取决于使用者的腿长。此外,对于一个使用者步长也可以改变并且例如可能与地面的特性、使用者当前的身体状况等相关。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根据下面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其中分别用非常简化的示意图:

图1示出处于其爬坡状态的具有环绕的带的运动器械的透视图,运动鞋处于未摆动的初始位置;

图2示出处于顺坡滑行状态的没有环绕的带的运动器械的透视图,该运动器械处于没有耦联运动鞋的状态;

图3示出运动器械的驱动装置的一个实施形式的透视图;

图4示出带有能摆动收起和摆动出来的驱动装置和转向装置的运动器械的侧视图,所述运动器械处于顺坡滑行状态或者说没有用于在爬坡或前进运动时提供助力的带元件;

图5示出根据图1中的剖切线V-V的剖面的透视图;

图6示出用于运动器械的驱动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透视图;

图7示出根据图6的驱动装置的剖视图,特别是根据图6中的剖切线VII-VII的剖视图;

图8示出带有用于固定器的承载结构的运动器械的一个实施方案的透视图;

图9示出承载装置连同固定器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透视图;

图10示出带有绑定在其脚或运动鞋上的、处于爬坡状态的运动器械的使用者的透视图;

图11示出处于爬坡状态或上坡模式的运动器械的侧视图,能摆动运动的固定器处于平行于滑雪板的位置;

图12示出处于爬坡状态或上坡模式的运动器械的侧视图,固定器处于摆动抬高的位置;

图13示出处于爬坡状态的运动器械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侧视图,用于运动鞋的固定器与滑雪板平行定向或未起作用;

图14示出处于爬坡状态或上坡模式的运动器械的侧视图,带有配设给固定器的用于固定器的摆动驱动装置的固定器处于摆动抬高的位置;

图15示出驱动装置连同能主动驱动的带的透视图,所述带具有通口,驱动装置的齿部接合到所述通口中;

图16示出带有通口的带根据图15中剖切线XV-XV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应确定,在不同地说明的实施形式中,相同的部件具有相同附图标记或相同构件名称,包含在整个说明书中的公开内容能够合理地转用到具有相同附图标记或相同构件名称的相同部件。在说明书中选用的位置说明,如例如上、下、侧等涉及当前说明的以及示出的附图并且在位置变化时这些位置说明能合理地转用带新的位置。

图1示出运动器械1、特别是登山滑雪板装置的透视图,所述运动器械处于用于完成里程或场地坡道或山区路段的爬坡状态或前进模式。在图2中示出处于顺坡状态或顺坡滑行模式的运动器械1,在这个状态或模式中利用所述运动器械的滑行功能。

运动器械1包括滑行体2,在所述滑行体上将下侧3构成为滑行面4。滑行体2的下侧3特别是可以包括相对于雪地或冰面尽可能低摩擦的并且同时耐磨损的滑动面覆层,例如由聚乙烯组成的滑动面覆层,或者由这种滑动面覆层形成。在滑行体2的上侧5上设置固定器5,所述固定器用于容纳使用者8的运动鞋7。固定器6这里可以视为耦合装置,所述耦合装置至少使得能在运动鞋和运动器械1之间建立在需要时能激活或能取消的连接。

滑行面4优选在滑行体2的整个长度9上延伸并且在滑行体2的整个宽度10上延伸,并且因此在其尺寸上大致对应于滑行体2的外部轮廓。由此滑行体2的下侧2的大部分或主要面积部分特别是由滑行面4覆盖或由滑行面构成。这里一个例外主要可能是所谓的钢边缘或控制边缘,所述钢边缘或控制边缘可以在两个纵向侧面边缘上安装在滑行体2的下侧3上。换而言之,滑行面4基本上对应于朝滑行体2的上侧5投影的面11。

滑行面4是指在滑行体2的在图2所示的顺坡滑行状态下贴靠在地面12、如例如雪地或冰面上的面。滑行体2的前面的板翘部段可能构成的后面的板翘部段在朝向地面的下侧上构成优选同样降低滑动摩擦的滑行面4。

此外,在图1中示出的运动器械1包括环绕运行的带13。所述环绕运行的、本身闭合的带13用于,在运动器械的在图1中所示的爬坡状态下实现运动器械1、特别是滑行体2相对于地面12的相对运动并且由此在使用者的行走运动中或在使用者的前进运动中对使用者提供助力。

环绕运行的环形闭合的带13具有第一部段14或者说下带回行段,所述下带回行段邻近地配设给滑行体2的下侧3,特别是直接贴靠或支承在滑行体2的下侧3或滑行面4上。为了限定一种环状带,带13还具有返回行进的第二部段15或上带回行段,所述第二部段邻近地配设给滑行体2的上侧5。这里特别是使得可以实现带13的循环运行。通过这种设计方案,带13可以设计成环绕运行的,并且围绕滑行体2分布或绕滑行体的纵向端部引导。

换而言之,适宜的是,关于滑行体2的纵向方向16,滑行体2至少接近在其长度9上或在其整个长度9上由被引导环绕行进的、环状闭合的带13围绕或包围。

为了能够在滑行体2上引导或保持环绕行进的带13,设有至少一个驱动装置17和至少一个第一转向装置18,在驱动装置和第一转向装置之间可以张紧所述带13。

所述第一部段14在所示实施例中设置成,使得第一部段贴靠在滑行体2的滑行面4上或沿滑行面滑动,所述带至少在固定器6前面和后面的滑行体部分区段中直接贴靠在其下侧3上或贴靠在滑行面4上。第二部段15靠近滑行体2的上侧5设置。

如图1中可以很好地看出的那样,运动器械1类似于驱动履带地构成,以便在图1中所示的爬坡状态下在使用者的行走运动上对使用者提供助力,并且使得使用者能够更为容易地爬上山坡或走过里程。

驱动装置17为此由外部的能量供应源19供应所需的外来能量,以便将运动器械1连同站立在其上的使用者8一起置于运动或者在使用者生理上的运动或行走过程中对使用者提供辅助。能量供应源19的能量特别是用于使得使用者易于实现前进运动,就是说,使得使用者能以较少的努力实现前进运动,和/或能够对这种前进运动进行加速或持久地执行这种前进运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形式中,驱动装置17配设给滑行体2的第一纵向端部20并且驱动装置在第一纵向端部20处固定或保持在滑行体2上。第一转向装置18设置在滑行体2的与第一纵向端部20相对置的第二纵向端部21上。

根据一个有利的实施例,如图1示出的实施例,第一纵向端部20以及由此还由驱动装置17关于运动器械1的正常的前进运动方向22设置在运动器械1的后端部段23上。因此,第二纵向端部21以及由此还有第一转向装置18设置在运动器械1的前纵向端部24上。

备选于上面所述的实施形式,也可以将驱动装置17设置在运动器械1的前端部段24上,而将第一转向装置18定位在运动器械1的后端部段23中。

在另一个实施形式中也可以设想,在前端部段24和后端部段23上设置第一转向装置18和另一个转向装置,而驱动装置17设置在带13的其他位置,特别是设置在第二部段15的其他位置。对此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在图13中示出。这里驱动装置17定位在滑行体2的后纵向端部20和前纵向端部21之间的部段中。

为了实现对带13、特别是上部的或者说第二部段15在运动器械1上有利的引导,可以设定,第二部段15在固定器6的鞋站立平面26下方的自由空间25中穿过。由此可以实现,第二部段15有利地在运动器械1的上侧上被引导,而不会由第二部段15限制使用者8的运动自由度。

根据一个适宜的实施例上部的或第二部段隔开间距地在滑行体2的上方被引导。特别是可以设定,上部的或第二部段15至少在其长度的大部分上不与滑行体2的上侧5接触,由此可以使摩擦力最小化。根据所示的实施形式,上部的或第二部段15在固定器6前面和/或后面的部分区段中能自由行进地张紧,特别是一直自由行进到驱动装置17和/或自由行进到转向装置18。

在这种类型的运动器械1中使用的固定器6优选设计成登山式固定器,通过所述登山式固定器能够实现行走运动,特别是在行走步伐中能够实现运动鞋7相对于滑行体1的相对运动。固定器6特别是限定了一个摆动轴线,所述摆动轴线横向于滑行体2或运动器械1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由此使得可以在使用者的运动鞋7和滑行体2或运动器械1之间发生摆动运动式的相对调整。

对于这种登山固定器,存在不同的实施形式。一方面已知一种实施形式,其中构成鞋容纳元件27,所述鞋容纳元件通过连接装置28与固定器6固定在滑行体2上的部分旋转铰链式地连接。

登山固定器的另一个实施方案这样构成,使得两个销轴形式的连接元件29直接嵌入运动鞋7中,或者在运动鞋的脚趾部分铰链式地保持运动鞋7的鞋底,从而在运动鞋7和连接元件29之间建立能摆动运动的连接。

与固定器6的各个实施方案无关,有利的是,第二部段15在滑行体2和摆动或转动轴线之间穿过,所述摆动或转动轴线由连接装置28或连接元件29形成。因此,带13或其上部段15优选在固定器6的摆动或转动轴线下方分布或定位。

为了使第二部段15能良好地穿过位于鞋站立平面26下方并且基本上通过狭窄的通道构成的自由空间25,可以设定,在固定器30的前面或在固定器安装区域的前面设置第三转向装置31并且在固定器32的后面或者在固定器安装区域的后面设置第四转向装置33,所述通道的横截面尺寸设计成至少略微大于带13的横截面。这里关于在固定器6前面和后面的说明涉及运动器械1的正常前进运动方向22。第三转向装置31和第四转向装置33这里例如可以构造成转向滚轮34。对此附加地或备选地可以设想,第三转向装置31和/或第四转向装置33包括滑动导向部35,通过所述滑动导向部引导带13。这里目的是,是带13尽可能自由地或者说低摩擦地、特别是还受保护地延伸穿过鞋站立平面26下方的自由空间25。

所述自由空间25可以直接集成到固定器6中,或者集成到在已安装的固定器6下方引入的承载结构36中。固定器6或承载结构36的设计方案还将在下面更为详细地解释和说明。

带13优选构造成环状的、防倒滑的爬坡辅助机构37,所述爬坡辅助机构例如可以设计成防滑皮。这种防滑皮如本身已知那样具有多个统一定向并且通常相对于载体材料倾斜延伸的细毛或纤维,以便实现防倒滑作用。与此相对,这种防滑皮沿正常或预期的前进方向相对于地面、特别是相对于雪地具有尽可能小的滑动阻力或摩擦阻力。这里也可以将环状的带13构造成载体结构并且将防滑皮形式的爬坡辅助机构37例如通过粘接连接安装到带13上。

此外可以设定,带13能够通过根据需要能激活和失效的耦合装置38环状地闭合和打开。这种耦合装置38可以例如构造成相互嵌接的卡爪的形式。同样也可以设想铰链式的实施方式。备选于此地可以设定,环形的带13具有不可分地相互连接的、特别是相互焊接的带端部39。与此类似地,带13也可以构造成一体闭合的,特别是通过注塑技术上的措施制造成环形的。这种具有不可分地相互连接的带端部39的环状带的安装或拆卸在下面还将详细说明。

此外可以设定,驱动装置17和/或第一转向装置18通过耦合装置40、41能根据需要安装和拆卸地保持在滑行体2上。这种取下驱动装置17或第一转向装置18的可能性可以特别是在顺坡滑行状态下对于滑行体2的行驶特性产生有利的影响。特别是由此可以降低位于滑行体2上的质量,这里这对于顺坡滑行特性起到有利的作用。为了能够拆除驱动装置17和/或第一转向装置18,可以设定,耦合装置40、41包括第一耦合元件42和与其相对应的第二耦合元件43。第二耦合元件43这里固定在滑行体2上、特别是构造成相对于滑雪板固定的,而第一耦合元件42配设给驱动装置17或转向装置18并与驱动装置或转向装置构成结构上的单元/整体。第一耦合元件42和第二耦合元件43之间的耦合运动44在理想情况下基本上沿滑行体2的纵向方向16进行并且分别对准滑行体2的纵向中心45的方向。对于这种耦合运动44的限位止挡这里可以限定相对于滑行体2的额定位置或末端位置。

第一耦合元件42例如可以是具有矩形横截面的杆,所述杆插入空心型材形式的对应的第二耦合元件43中。第一耦合元件43这里固定地与第一转向装置18或与驱动装置17连接,而第二耦合元件43与滑行体2连接或一体地在滑行体中成型。

备选于所示的实施方案,对于第一耦合元件42也可以采用与所示轮廓不同的形式。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可以设定,第一耦合元件42构造成,使得第一耦合元件可以直接套插在滑行体2上并且不需要与第一耦合元件42配合作用的第二耦合元件43。

在所有实施方案中有利的是,如图3所示,耦合运动44沿滑行体2的纵向方向16进行,从而由此驱动装置17或第一转向装置18可以通过带13的预紧保持就位或可以实现一种实用的且功能可靠的结构。

带13必要的预紧这里可以通过滑行体2保持,所述滑行体通过其弯曲或预紧、特别是通过其在固定器安装区域的范围内的弯曲预紧或预紧高度如同弹簧一样起作用,并由此可以张紧带13或者说可以将带保持在张紧状态下。此外,在第一和/或第二耦合元件42、43上可以构成位置可变的止挡47,通过所述止挡可以使驱动装置17或第一转向装置18相对于滑行体2可变地定位并由此可以改变或单独地调节必要的预紧。

备选于此地,如图4所示,可以设定,驱动装置17和/或第一转向装置18能在张紧带13的工作位置48和释放带13的初始位置之间调节,特别是能绕横向于滑行体2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轴线摆动。由此驱动装置17和/或第一转向装置18的质量可以更为靠近地朝固定器6的方向或相对于滑行体2更为靠近中央地偏移,由此改进在顺坡滑行状态或顺坡滑行模式中滑行体2的操控特性。

根据一个适宜的实施形式,滑行体2在几何形状和/或结构方面设计成所谓的登山滑雪板的形式。这里特别适宜可能是,滑行体2或登山滑雪板设计成所谓的“双向板头滑雪板”,其中,前面的和后面的纵向端部都构成所谓的板翘,特别是分别具有弧形地向上弯曲的端部段。由于由此驱动装置17和第一转向装置18可以突出地定位,特别是相对于地面更大地抬高或间隔开,这种通常称为“Full-Rocker”的滑雪板结构或滑雪板几何形状因此是特别是适宜的。这主要带来了驱动技术上的优点,因为特别是可以使雪在带13转向区域中的积聚最小化或防止出现积聚。

图3示出运动器械1的驱动装置17的透视图。如图3所示,驱动装置17包括驱动滚轮50,所述驱动滚轮适于将由电机51施加的转矩传递到带13上。为了能够更好地将由电机51施加的转矩传递到带13上,可以设定,在带13的内侧53上设置齿部52。所述齿部52可以与驱动滚轮50的对应的齿部54啮合嵌接。由此相对于具有平坦内侧53的带13和具有光滑外轮廓的驱动滚轮50的实施形式可以实现更高转矩。当然,尽管如此这种实施形式也可以具有平皮带和平皮带盘。

此外可以设定,驱动滚轮50在其周边侧的外壳上具有隆起55,通过所述隆起可以改进带13居中的或朝中央定向的分布或者可以防止带13出现侧向的滚动运动。这种隆起55适宜地设计成,使得驱动滚轮50关于轴向中心具有略大于在其轴向端侧末端上的直径的直径。

此外可以设定,覆盖驱动装置17、特别是覆盖带13在驱动滚轮50上行进的区域。如果雪进入带13和驱动滚轮50之间,则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由于所述雪带13倾斜地行进。这种覆盖带来了这样的优点,即,防止出现这种倾斜行进,因为可以使雪尽可能远离驱动滚轮50。这种覆盖例如可以通过塑料制成的盖板实现。

根据在图3中示出的实施形式,电机51可以构造成轮边电机56。这里合理的是,轮边电机56的轴57容纳在相应的容纳叉件58中或与容纳叉件相固定。这里轮边电机56的轴57特别是不可相对旋转地与容纳叉件58连接。容纳叉件58可以直接与耦合装置41的第一耦合元件42连接。在具有轮边电机56的实施方案中合理的是,轮边电机56的绕轴57构成的、空心圆柱形的转子59直接容纳驱动滚轮50。此外,可以设定,轮边电机56的转子59在其外侧的周边上直接构造成驱动滚轮50。

图5用透视图示出带13、特别是下部的或第一部段14的示意性模型,所述部段贴靠在滑行体2的下侧3上并且在其上延伸或相对运动地沿滑行体滑动。如在这个附图中可见的那样,可以设定,带13在其朝向滑行体2的内侧53上至少局部地具有横向板条60或在带的内侧53或外侧61之间延伸的通口62,见图15。这种横向板条60或通口62可以构成齿部52。可以设定,齿部52在带13的整个宽度63上延伸。

但在另一个在图5中示出的实施方案中也可以设定,带13在其内侧53上具有至少一个沿带纵向64至少局部地延伸的板条65,所述板条在滑行体2的滑行面4中的对应凹口66中延伸或形锁合地嵌接到所述凹口66中。在图5中示出的实施例中,板条65同时构造成齿部52,由此齿部52不是在带13的整个宽度63上延伸。相反,这里示出的板条65仅在带13的宽度63的部分区段68上延伸。这里适宜的是,板条65相对于带13纵向居中地构成。

此外有利的是,在带13的宽度63上观察,在带13的内侧53上构成至少两个位于外部的或较靠外的部段69,作为降低摩擦的滑动表面70。带13的这种滑动表面70在运动器械1的爬坡状态下与滑行体2的滑行面4相对地设置,并所述滑行面接触。降低摩擦的滑动表面70可以通过带内侧上的塑料表面或通过带涂层或设有润滑剂的表面构成,以便相对于滑行体2常见的由塑料、特别是聚乙烯构成的下侧3降低滑动摩擦或磨损或者使滑动摩擦或磨损最小化。

在图6和7中示出驱动装置17的另一个并且必要时本身独立的实施形式,其中对于相同的部件也适用和前面的图1至4相同的附图标记或构件名称。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参见或参考前面的图1至4中的详细说明。

图6示出驱动装置17的透视图,图7示出根据图6中的剖切线VII-VII的剖视图。这里所示的驱动装置17装备有至少一个保持卡爪46,从而驱动装置可以直接套插到滑行体2上或固定在滑行体上,而在滑行体2上不需要与所述至少一个保持卡爪46相对应的相应耦合装置。由此,滑行体2在顺坡滑行状态下可以尽可能没有附加的部件。

如图7所示,可以设定,驱动装置17包括电机51并且必要时还包括耦合在电机51上的减速器0。此外可以设定,驱动装置17设计成无轴的,其方式是,驱动装置17的驱动滚轮50在至少一个轴向端侧末端72上/优选在两个轴向的端侧末端72上具有旋转支承件73并且通过所述旋转支承件72以转动环的形式实现无轴的变速。通过带有横向于纵向方向16基本上平行于滑行体2的下侧3延伸的旋转轴线的所述旋转支承件73,驱动滚轮50可以与固定在滑行体2上的支承座74能旋转运动地连接。通过这种实施形式可以将驱动滚轮50设计成尽可能薄壁的,以便使驱动滚轮50的重量最小化。此外通过驱动滚轮50和支承座74之间的这种转动环形式的旋转支承件73还可以在重量较小的同时实现高坚固性或承载能力。

为了进一步节省重量,可以设定,旋转支承件73例如构造成滑动支承件。但备选于此地可以设定,旋转支承件73设计成滚动支承件,例如设计成滚针轴承。这种滑动或滚动支承件的直径可以适宜地设计成仅略小于驱动滚轮50的直径。由此可以实现在稳定性和平顺运行上的优点。支承座74可以同时用作用于保持卡爪46的壳体和/或容纳部,由此驱动装置17能够直接固定在滑行体2上。此外,支承座74可以同时用作用于电机50和加速器0的容纳部或固定结构。

另外如图7所示,可以设定,驱动滚轮50构造成薄壁的空心圆柱体75,并且电机51以及必要时设置的减速器0设置在空心圆柱形的驱动滚轮50的内部。由此,可以将驱动装置17构成得尽可能紧凑和节省空间,同时附加地针对环境影响保护电机51以及减速器0。根据一个适宜的措施,也可以设定,支承座74板状的承载元件在驱动滚轮50的轴向端侧末端构成覆盖件或盖板,所述覆盖件或盖板相对于外部环境限定或密封驱动滚轮50空心圆柱形的内腔。

支承座74上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元件76,通过所述固定元件电机51或减速器0能够固定在支承座74上或不可相对旋转地保持在支承座上。所述至少一个固定元件76可以通过保持架或螺钉限定。

此外可以设定,驱动滚轮50在其空心圆柱形的内壁77上具有或构成齿圈78,通过所述齿圈,驱动滚轮50能由电机51或中间接入的减速器0驱动。由此可以在电机51和驱动滚轮50之间实现一种坚固和简单或者说节省重量的减速器71‘,所述减速器使得在必要时可以不再构成附加的减速器71。

通过驱动装置17上面所述的特征实现了,电机51以及减速器0通过支承座74刚性地与滑行体2连接。由此,驱动滚轮50可以通过电机51或者减速器0置于旋转运动并由此可以主动驱动环绕行进的带13。

如图7所示,电机51或减速器0可以如下设置。电机51优选这样安装,使得电机设置在驱动滚轮50的内部或者较为靠近空心圆柱形的内壁77设置。电机51的位置这里优选这样选择,使得电机51的轴线79平行于驱动滚轮50的轴线80延伸。在驱动滚轮50内部剩余的空间中可以设定为设置减速器0。这里也有利的是,减速器0的轴线81平行于驱动滚轮50的轴线80延伸。由此电机51和减速器0彼此轴线平行地定向并且这样容纳在驱动滚轮50的内部。为了从电机51向减速器0传递转矩可以设定,在电机51的输出侧和减速器0的输入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齿轮82。备选于这种齿轮82组成的齿轮对,也可以设定,在电机51和减速器0之间设置用于传递转矩的齿形带传动机构或其他转矩传递装置。

减速器0本身例如可以设计成行星齿轮传动装置或具有直齿的传动装置。减速器0的从动侧可以设定为设置小齿轮83,所述小齿轮啮合到齿圈78中并且由此由电机51施加的转矩能传递到驱动滚轮50上。小齿轮83这里与齿圈78相比设计得尽可能小,从而可以实现尽可能大的减速,如前面已经说明的那样。通过小齿轮83和齿圈78之间的这种减速比可以降低在可能设置的减速器0中的必要的减速比,由此可以将减速器设计得较小。

图8示出了承载结构36的可能的第一实施形式,所述承载结构安装在滑行体2的上侧5上。承载结构36用作固定器6的容纳部或用于承载地支撑至少固定器6的所谓前固定器并在固定器6的内部保留出用于穿过带13、特别是穿过第二部段15的自由空间25。

图9中示出承载结构36另外的并且必要时独立的实施形式,这里对于相同的部件也采用和图8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或构件名称。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参见或参考在前面的图8中进行的详细描述。

所有在图8和9中记载的实施特征或实施形式这里不必设计成结构上独立的承载结构36,而是也可以设想将这些设计特征或功能直接集成到固定器6中,特别是集成到固定器的前固定器或脚趾侧的保持元件中和/或集成到后固定器或踵部侧的保持元件中。

承载结构36或固定器6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带13是否具有耦合装置38或带是否焊接成环状的或设计成一体的。在带13具有耦合装置38的设计方案的情况下,将自由空间25引入承载结构36中并且将承载结构设计成刚性的或不能取下或不能摆动打开的元件就足够了。

为了相对于运动器械1安装或拆卸带13,这里可以松开带13的耦合装置38,由此,两个带端部39相互分开并且带13可以沿滑行体2的纵向方向16穿入承载结构36的自由空间25或从自由空间中抽出。

但如果使用焊接成环状或构造成一体的带13,则必要的是,承载结构36具有一个机构,以便能够将带13引入鞋站立平面26下方的自由空间25以及将带重新从自由空间中取出。这种机构的一个可能的实施形式在图8和9中示出和描述。

在图8中示出的实施形式中,承载结构36包括上部元件84和下部元件85,所述元件通过旋转铰接件86相互连接,从而构成摆动轴线87。摆动轴线87适宜地平行于滑行体2的纵向方向16延伸,特别是基本上轴线平行于滑行体2的纵轴线。由此,在实施摆动运动88时,安装有固定器6或至少安装有固定器6的前部和/或后部部件的上部元件84能相对于下部元件85摆动,由此带13,特别是带13的第二部段15能容易地引入自由空间25中。在置入带13之后,重新摆动闭合或向下翻转上部元件84。上部元件84、特别是第三转向装置31和/或第四转向装置33在向下摆动上部元件84时同时用作张紧装置,由此,带13可以被预紧或张紧。通过摆动闭合过程施加到带13上的预紧力通过滑行体2略微的弹性变形或通过滑行体2的刚度吸收并存储在滑行体2中。由此,滑行体2用作用于吸收带13上的预紧力的弹簧。通过相应的实施形式,可以实现容易且简单的操作,因为承载结构36由此也可以用作操作辅助装置或用作杆杠机构,用于简单地安装或便捷地张紧带13。

通过例如可以设计成螺钉或卡锁装置或棘爪的固定机构89,可以在关闭上部元件84之后将承载结构36固定在其闭合的、运行就绪的位置中。

图9示出承载结构36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其中上部元件84和下部元件85通过侧向的板条90刚性地相互连接。在这个实施方案中,带13可以通过与侧向的板条90相对设置的侧向开口91引入自由空间25中。通过承载结构36的这种侧向开口91或通过这种侧向的导入缝隙,相对于滑行体2能实现带13简单的安装和拆除。此外,为此所需的结构措施简单且坚固。

为了防止带13沿侧向从自由空间25中滑出或者为了使承载结构36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或不可退让性,可以设定,承载结构36包括封闭元件92,所述封闭元件封闭所述侧向开口91。所述封闭元件优选能摆动地设置在上部元件84上,从而可以容易地打开上部元件或将其重新关闭。封闭元件92这里可以在有效或关闭状态下也可以用作用于上部元件84的支撑元件,如在图9中示意性示出的那样。

图10示出一个运动器械1或两个运动器械1的透视图,使用者处于所述运动器械上。如图所示设定,运动器械1成对使用,第一运动器械1分配给使用者8的左脚,另一个运动器械1分配给使用者8的右脚。使用者8的运动鞋7特别是能通过固定器6根据需要相对于运动器械1耦合或脱离耦合。如该图中进一步示出的那样,可以设定,使用者8携带背包93,在背包中设有电化学电池组形式的能量供应源19,特别是铅酸电池、镍镉(NiCd)电池、镍氢(NiMH)电池或锂离子电池(Li-Ion)。备选或与此结合地,也可以将蓄能器或能量供应源19设置在使用者的腰带或上衣中。

通过这种能量供应源19可以给驱动装置17供应电能。此外可以设定,在能量供应源19和驱动装置17之间接入调节或控制单元94,通过所述调节或控制单元有调节或控制地给驱动装置17供应电能。

控制单元94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数字式输入装置0、95’或电位计,通过所述输入装置或电位计能够预先规定或可变地调整转速和由此还有运动速度和/或驱动装置17的接通时长或开关时刻。这里用于驱动装置17的电驱动能量可以通过任意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控制及调节装置调整或调节和改变。

在图11、12中示出运动器械1的侧视图。在根据图11的图示中,固定器6处于其基本位置中,在所述基本位置中,鞋站立平面26基本上平行于位于固定器6下方的滑行体1的滑行面46定向。

图12示出根据图11的运动器械1的侧视图,在这个视图中,固定器6处于其行走位置中或摆动抬高的位置中,并且由此相对于基本位置存在一定地旋转角度位置96。下面说明的运动器械1工作的功能流程参考和共同考察图10、11、12来描述。

只是为了完整起见要指出的是,替代所示出的带有跟随摆动的后自动固定器或踵部保持元件的固定器,当然也可以设置这样的固定器6,在所述固定器中,没有设置这种踵部保持元件,或者在所述固定器中,踵部保持元件相对于滑雪板固定地定位并且因此不会跟随摆动。由中性位置出发,如图10中示出的那样,使用者8以其右脚向前迈出一步。在前进运动方向22上观察,现在使用者8的右脚比使用者8的左脚更为靠前。现在使用者8开始讲起左脚向前迈进。在这个左脚从位于右脚后面的位置出发向右脚前面移动的运动期间,固定在左脚上的运动器械1的驱动装置17通过输入装置0或95‘手动激活和/或通过控制单元94自动或半自动地激活。由此驱动带13并且因此安装在使用者8的左脚上的运动器械1沿前进运动方向22运动。通过运动器械1的这种主动的或者说电机式的运动,使用者8在其行走运动中通过运动器械1得到辅助。

根据一个有利的措施,控制单元94可以这样编程,使得使用者8仅需通过输入装置0、95‘向控制单元94发出一个启动脉冲,据此,固定在左脚上的运动器械1移动对应于使用者8的步长的预先确定的行程。备选于此或与此相结合地,也可以使输入装置0、95‘的操作时长对于驱动装置17的激活时长或对于运动器械1最终的移动行程是决定性的。备选于此或与此相结合地,也可以在适当的位置、特别是在使用者的抓握区域中和/或在固定器6的区域中设置传感器式的和/或手动操作的检测器件97、97‘,或者使其与控制单元94连接。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驱动装置17的激活和关闭。

如果现在使用者8的左脚向右脚的前面移动了相应的距离,则固定在左脚上的运动器械1的行驶运动停止。现在使用者8可以将其右脚向前移动,此时类似于已经说明的过程,安装在右脚上的运动器械1的驱动装置17被置于运动。

用于启动运动器械1的运动过程的输入装置95‘或检测器件0例如可以设计成按键或控制杆的形式,所述按键或控制杆可以固定在一个滑雪杖98上或集成到一个滑雪杖98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使用者主动和有意地给出控制指令。

备选于此或与此相结合地,可以设定,如前面说明的那样,检测器件0‘配设给运动器械1,例如集成在固定器6中,这种传感器式的检测器件97‘用于检测在行走期间使用者8的由生理原因引起的运动状态,如图11、12中示意性示出的那样。这例如可以是预先确定的旋转角度位置96,在这个旋转角度位置中,固定器6在使用者8的一次迈步的过程中发生摆动。

备选于此或与此相结合地,也可以设定,在固定器6中或者也可以在承载结构36中安装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作传感器式的检测器件0‘。由此例如可以在使用者8施加在运动器械1上的载荷改变时给出用于启动行驶运动的指令。此外可以设定,必须施加到固定器6上以便激活检测器件0‘的压力可以预先设定。由此运动器械1可以设置为用于由不同的使用者8使用。作用在固定器6上用于激活检测器件0‘的可调的压力可以在使用者体重的70%至100%之间,优选在80%至90%之间。由此,用于启动行驶运动的脉冲也可以通过行走运动的生理过程给出,由此使用者8不必有意识地启动行驶运动。

在另一个解决方案中可以设定,检测器件0‘包括加速传感器。这种加速传感器可以检测例如作用到固定器6上的加速度并且根据所测得的值启动驱动装置17的行驶运动。

在另一个解决方案中可以设定,检测器件0‘包括非接触式的距离测量器件。所述距离测量器件可以设定为用于检测安装在左脚上的运动器械1的固定器6到安装在右脚上的运动器械1的固定器6的距离并且根据使用者8在行走运动中的实际脚步顺序控制驱动装置17。

在又一个另外的备选方案中也可以设想,在驱动装置17中或在带13的转向装置18中安装运动传感器。通过这种运动传感器同样可以发出用于根据使用者的初始运动启动前进运动或驱动运动的脉冲。

图13示出运动器械1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驱动装置17直接或紧邻地定位在固定器6的后面。这里可以借助于转向滚轮99扩大带13绕驱动装置17的围绕角。

图14中示出运动器械1的另一个并且可能本身独立的实施形式,其中,对于相同的部件也使用与前面的图1至13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或构件名称。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参见或参考前面的图1至13中的详细说明。

根据按图14的实施形式可以设定,附加于用于带13的驱动装置17,可以在运动器械1上、特别是在运动器械1的固定器6上安装固定器驱动装置100。固定器驱动装置100用于,在使用者的行走运动中附加地对使用者8提供辅助。特别是通过固定器驱动装置100主动地使固定器6摆动到一个旋转角度位置96中。所述固定器驱动装置100因此通过用于固定器6的摆动驱动装置形成。由此,主动地使得使用者8或者至少其踵部向上抬起,由此提高使用者的势能。固定器驱动装置100可以包括电机,所述电机根据需要经由减速器耦合在固定器6上。

此外可以设定,固定器驱动装置100通过单向离合器101耦合到另一个用于驱动带13的驱动滚轮102上。当在行走运动期间使用者8以其体重加载摆动到旋转角度位置96中或摆动抬高位置中的固定器6,则可以设定,所述另外的驱动滚轮102通过固定器6从摆动抬起的旋转角度位置96到基本位置的摆动运动激活和驱动,从而驱动滚轮102驱动带13。由此所存储的势能能够转化为使运动器械1前进运动的动能。优选集成在驱动滚轮102中的单向离合器这时必要的,因为,当带通过驱动装置17驱动时,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使驱动滚轮102自由地与带13一起运行。

在图15和16中示出运动器械1的另一个并且必要时本身独立的实施形式,其中,对于相同的部件也使用与前面的图1至13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或构件名称。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参见或参考前面的图1至13中的详细说明。

图15示出驱动装置17的透视图,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具有外齿部54的驱动滚轮50。如图15所示,齿部54可以构造成,使得所述齿部仅设置在驱动滚轮50的中间部段103中。由驱动装置17驱动的带13这里可以构造成,使得在带13的纵向中央设有或依次排列多个通口62,驱动滚轮50的齿部与这些通口相对应。

此外可以设定,通口62由圈环104包围或至少局部地覆盖。由此可以提高通口62的承载能力。如图15中所示,这里可能适宜的是,齿部54在带13绕驱动滚轮50环绕行进期间嵌接到通口62中并穿过通口62。这里有利的是,在齿部54和通口62之间可以建立良好的形锁合连接,由此可以传递较高的驱动力。附加地可以设定,齿部54和通口62用作用于带13的侧向导向件。

为了改进带13的侧向导向或环绕行进,也可以设定,齿部54的各个齿具有侧面的和/或正面或背面的斜面,从而使得齿能容易地导入通口62中。

这种如在图15中记载的实施方案还具有这样的优点,即贴靠或积聚在带12或其内侧上的雪被向下推压通过通口62。因此,雪不会进入或者不会持续地堆积到齿部54和带13之间并在这里导致驱动装置17的功能故障。特别是由此可以避免或防止出现带13逐渐增大的转向阻力或滚动阻力。

如在图16的剖视图中示出的那样,可以设定,圈环104同时用作带13的侧向导向件,其方式是,圈环104相对于带13或相对于其内侧53突出的部分区域105与引入滑行体2或引入滑行体下侧3中的凹口66相对应。

备选或附加于此地可以设定,圈环104具有至少一个板条106,所述板条与引入滑行体2中的凹口66相对应并且因此用作相对于滑行体2的侧面导向件。

运动器械1特别是适于进行登山滑雪运动或越野滑雪运动,其中这种运动器械主要可以使得使用者8易于完成里程或爬坡。

各实施例示出运动器械1的可能的实施变型方案,其中在这里应指出的是,本发明不限于特别示出的实施方案本身,而是各个实施方案彼此间不同的组合也是可能的并且这种方案可能性基于通过本发明对技术手段的教导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

此外所示和所述的不同的实施例的各个特征或特征组合也可以构成本身独立的、创造性的或属于本发明的解决方案。

这些独立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的目的可以由说明书得出。

在具体的说明中的全部关于数值范围的说明应这样理解,即其同时包括其中任意的和所有的部分范围,例如说明1至10应这样理解,即,同时包括从下限1和上限10出发的全部部分范围,就是说,以1或更大的下限开始以及以10或更小的上限结束的全部部分范围,例如1至1.7、或3.2至8.1、或5.5至10。

特别是在图1至16中示出的实施形式可以构成独立的、属于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主题。与此相关的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和解决方案可以由对这些附图的详细说明得出。

为了符合规定,最后还应指出,为了更好地理解运动器械1的结构,所述运动器械或其组成部分有时不是符合比例地,和/或是放大和/或缩小地示出的。

附图标记列表

1 运动器械

2 滑行体

3 下侧

4 滑行面

5 上侧

6 固定器

7 运动鞋

8 使用者

9 滑行体的长度

10 滑行体的宽度

11 投影面

12 地面

13 带

14 第一部段

15 第二部段

16 滑行体纵向

17 驱动装置

18 第一转向装置

19 能量供应源

20 第一纵向端部

21 第二纵向端部

22 前进运动方向

23 后端部段

24 前端部段

25 自由空间

26 鞋站立平面

27 鞋容纳元件

28 连接装置

29 连接元件

30 固定器前面

31 第三转向装置

32 固定器后面

34 第四转向装置

35 滑动导向部

36 承载结构

37 爬坡辅助机构

38 带耦合装置

39 带端部

40 耦合装置

41 耦合装置

42 第一耦合元件

43 第二耦合元件

44 耦合运动

45 滑行体的纵向中心

46 保持卡爪

47 止挡

48 工作位置

49 初始位置

50 驱动滚轮

51 电机

52 齿部

53 内侧

54 对应的齿部

55 隆起

56 轮边电机

57 轴线

58 容纳叉件

59 转子

60 横向板条

61 外侧

62 通口

63 带的宽度

64 带纵向方向

65 板条

66 凹口

67 板条的宽度

68 部分区段

69 部段

70 减小摩擦的滑动表面

71、71’ 减速器

72 端侧末端

73 旋转支承件

74 支承座

75 空心圆柱体

76 固定元件

77 内壁

78 齿圈

79 电机轴线

80 驱动滚轮轴线

81 传动装置轴线

82 齿轮

83 小齿轮

84 上部元件

85 下部元件

86 旋转铰接件

87 摆动轴线

88 摆动运动

89 固定机构

90 侧向板条

91 侧向开口

92 封闭元件

93 背包

94 控制单元

95、95’ 输入装置

96 旋转角度位置

97、97’ 检测器件

98 滑雪杖

99 转向滚轮

100 固定器驱动装置

101 单向离合器

102 另外的驱动滚轮

103 中间部段

104 圈环

105 圈环的部分区域

106 板条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