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舒适型自行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8562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舒适型自行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助力鞋,特别是涉及一种单向自行鞋。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申请了专利号为201180025791.8的“一种步行单向自行鞋”。这种鞋主要包括一鞋本体,该鞋本体的鞋底的前部相对其后部稍翘起,该鞋底的前部下底面开设有一开口状容置腔,该容置腔内设有轴向沿垂直上述鞋本体长度方向设置的滑轮体,该滑轮体轮面的最低点伸出上述容置腔的开口至多与上述鞋底的后部相齐平,且该滑轮体上设有控制其作单向转动以带动上述鞋底前行的单向控制件。该自行鞋能够同现有护脚步行鞋一样稳定地行走,滑轮体能作带动鞋底前行的单向旋转,则在平稳的路面上能够进行可控的稳定行走、当需要借助步行单向自行鞋进行较快的前进时,特别是在下斜坡时,可以将脚底的重心稍偏向前部,则借由地心引力作用,滑轮体向前单向旋转,即可实现自行效果,倘若需要恢复步行,只需将脚底的重心恢复平稳即可,简单又方便。

但是,上述鞋子的前鞋底底面与后鞋底底面及轮底底面不在同一线面上存在结构性科学失衡问题,当踩在后鞋底至前鞋底处时会被单向轮顶住卡住,只有艰难用力踩踏单向轮翻越才能行走,不能顺利平稳的踩在前鞋底上行走。在行走过程中,后脚掌难翻越,前脚掌都会不同程度地上翘顶住,导致穿鞋者在行走过程中极为不适、痛苦,而且前脚掌上翘还会导致重心不稳,另外还会不同程度地导致脚底相关穴位受到压迫,进而对穿鞋者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在滑行过程中灵敏度、灵活度不够,未能舒展发挥滑轮的功能能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舒适型自行鞋,能提高穿鞋者的舒适性、灵动性。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舒适型自行鞋,包括鞋本体,鞋本体的鞋底面设有开口状容置腔,容置腔处设有滑轮助行机构,且滑轮助行机构的动力行走方向垂直于鞋本体长度方向,至少所述鞋本体的前部鞋底面开设有鞋槽,且靠近鞋槽处设置所述滑轮助行机构,对应滑轮助行机构的鞋前底底面与鞋后底底面形成台阶状。

所述鞋前底底面与鞋后底底面形成台阶处设置有鞋槽。

所述滑轮助行机构包括滑轮,滑轮轮面的最低点伸出容置腔的开口至多与鞋底的后部相齐平;和/或

所述容置腔为一个或两个以上,所述容置腔之间设置有所述鞋槽。

至少其中一个所述容置腔内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助行机构。

所述助行机构还包括轮轴;

所述轮轴上设置一个或两个以上滑轮;和/或

所述轮轴为一个或两个以上,各轮轴上分别对应设置所述滑轮;和/或

所述轮轴上设置所述滑轮;和/或

所述轮轴上设置有双向双向旋转轮;和/或

所述轮轴上设有轴支撑,轴支撑的一端部顶在所述容置腔的腔底壁上,轴支撑的一端部呈弧面至多与所述轮轴面相齐平。

所述滑轮助行机构包括固定轴,固定轴的两端部为扁平状的扁平端,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与扁平端相适配的台阶状轴座;和/或

所述固定轴的轴端部凸出形成轴凸,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与该轴凸相适配的轴凸槽;和/或

所述容置腔内的轴座的截面呈倒Ω型,所述固定轴的轴端部为与该轴座相适配的形状。

所述鞋本体上还设有智能装置,智能装置包括电源、芯片、输入出端口和输出端口,电源连接芯片,输入出端口连接到芯片的对应输入端口,芯片的对应输出端连接输出端口。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的一种舒适型自行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科学解决了鞋前底体与鞋后底体及滑轮体三者流线面失衡的难题。穿上一种舒适型自行鞋,在行走过程中,当脚踩在滑轮助行机构上用力时,滑轮助行机构处的凹部或斜面在脚踩的作用力下轮面与鞋后底底面基本齐平不会向下变形,这样,在行走、站立、脚踩过程中,前脚掌都不会有明显的上翘的脚感,穿鞋者在行走过程中感觉极为舒适。而且前脚掌不会上翘,行走、站立、脚踩过程中重心极稳,而且脚底相关穴位也不会受到额外脚踩力的压迫,有利于身心健康。

二、滑行过程中,第一享受既可以行走又可以上楼梯也可以借地心引力滑行的舒适性。第二享受既可以行走又可以上楼梯也可以随意滑行的灵活性。第三享受既可以行走又可以随意滑行也可以技能发挥花样滑行的功能,给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a为本发明一腔一轴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b为本发明一腔一轴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c为本发明一腔一轴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3a为本发明一腔双轴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b为本发明一腔双轴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a为本发明双腔双轴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b为本发明双腔双轴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a为本发明一轴3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b为图5a中的A-A向剖视图。

图5c为本发明一轴3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

鞋本体1、台阶部11、鞋槽12、容置腔2、轴座21、轴凸槽22、滑轮助行机构3、双向旋转轮30、滑轮31、固定轴32、扁平端33、轴凸34、轴支撑3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c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舒适型自行鞋包括鞋本体1,鞋本体1的鞋底面设有开口状容置腔2,容置腔2处设有滑轮助行机构3,且滑轮助行机构3的动力行走方向垂直于鞋本体1长度方向。至少鞋本体1的前部鞋底面开设有鞋槽12,且靠近鞋槽12处设置滑轮助行机构3,对应滑轮助行机构3的鞋底面向内凹进以形成减少鞋底翘起的凹部,或者对应滑轮助行机构3的鞋底面向内向内倾斜,以形成减少鞋底翘起的斜面。较佳地,鞋前底底面与鞋后底底面形成前低、后高的台阶部。

鞋槽12可为多个,多个鞋槽12间隔设置在鞋底面上。

鞋本体1的鞋底的前部相对其后部稍翘起,鞋底的前部下底面设置开口状容置腔2,容置腔2内设有轴向沿垂直鞋本体1长度方向设置的滑轮31。滑轮31轮面的最低点伸出容置腔2的开口至多与鞋底的后部相齐平,滑轮31只能作单向转动,即向前转动。另外,滑轮31上也可设置控制其作单向转动以带动鞋底前行的单向控制件,单向控制件可采用如前所述的专利号为201180025791.8的“一种步行单向自行鞋”中涉及的单向控制件。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滑轮助行机构包括滑轮,滑轮31通过轮轴安装在容置腔2内。其中,滑轮、轮轴、容置腔的装配方式可采用以下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本实施例中,滑轮助行机构包括单向轮,单向轮31通过轮轴安装在容置腔2内。其中,单向轮、轮轴、容置腔的装配方式可采用以下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1、容置腔2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容置腔2之间设置有鞋槽12。

2、至少其中一个容置腔2内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向助行机构3,即设置多个单向轮31、轮轴等。

3、轮轴为多个时,每个轮轴上或者其中一个轮轴上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向轮31。

4、轮轴为多个时,每个轮轴上或者其中一个轮轴上设置一个或两个以上双向轮30。

5、轮轴上可设置一个单向轮31,一个双向旋转轮30,在一个轮轴上可组合装配单向轮31和旋转轮30,构成组合轮。

6、轮轴上可只设置单向轮31,轮轴上也可只设置双向旋转轮30。

7、轮轴上设有轴支撑35,轴支撑35的一端部顶在容置腔2的腔底壁上,轴支撑35的一端部呈弧面且至多与轮面相齐平。这样可在一个轮轴上安装2个单向轮31或者组合轮,在2轮之间可设置轴支撑35。

轮轴上只配置单向轮,科学的解决了舒适型滑轮自行鞋既可以行走又可以上楼梯也可以借地心引力滑行。

轮轴上单向轮与双向轮同时组合配置,科学的解决了舒适型滑轮自行鞋既可以行走又可以上楼梯也可以随意滑行的功能。

轮轴上只配置双向轮,解决了舒适型滑轮自行鞋既可以行走又可以随意滑行也可以技能发挥花样滑行。

根据人们的需求爱好不同,技能熟练程度不同可选用适合自己的配置方式。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滑轮助行机构中的轮轴可由固定轴32替代。固定轴32的两端部为扁平状的扁平端33,容置腔2内设置有与该扁平端33相适配的台阶状轴座21。固定轴32的轴端部凸出形成轴凸34,容置腔2内设置有与该轴凸34相适配的轴凸槽22。较佳地,容置腔2内的轴座21的截面呈倒Ω型,固定轴32的轴端部为与该轴座21相适配的形状。这样固定轴32装配在轴座21内,既不会打滑,又能卡装得很紧。

滑轮助行机构中的轮轴及滑轮是可以随时方便快捷更换的,根据自身技能熟练程度不同可选用更换适合自身的滑轮配置。

在行走、站立、脚踩过程中,前脚掌都不会有明显的上翘的脚感,穿鞋者在行走过程中感觉极为舒适。而且前脚掌不会上翘,行走、站立、脚踩过程中重心极稳,而且脚底相关穴位也不会受到额外脚踩力的压迫,在滑行过程中给生活增添无限的快乐,有利于身心健康。

实施例四

鞋本体上还设有智能装置,智能装置主要包括电源、芯片、输入出端口和输出端口。电源连接芯片,输入出端口连接到芯片的对应输入端口,芯片的对应输出端连接输出端口。芯片主要有以下功能:

1、记录穿鞋者的各种每日里程、行走速度、每日行走时间等各类运动参数等,且通过输出端口或通过无线方式与各种电子终端,例如手机、IPAD进行数据交换,以获取相关记录参数,追踪穿鞋者的路径等。

2、控制电路板具有定位功能,以便追踪路径、寻找穿鞋者等。

3、电源可采用现有的运动发电的结构,通过人的行走给电源充电,这样可通过输出端口给手机、IPAD等应急充电。

4、还可实现溯源、防伪、打假、读送等功能。

实施例五

轴支撑35固定在也轮轴上,且需要滑行时,轴支撑35支撑轮轴,使轮轴上的滑轮的轮面突出于容置腔2。当不需要滑行时,轴支撑35转动一定角度,使轮轴上的滑轮的轮面位于容置腔2内即可,轮轴上的滑轮的轮面至多与鞋后跟平齐。本实施例中,一鞋两用,既可自如滑行,又可收叠滑轮,在路面上行走。

上述实施例和附图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