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国象棋的棋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2436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国象棋的棋盘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棋类玩具和脑中风预警小工具,特别是一种在传统中国象棋棋盘的基础上经过变式、使其更具有实战效果并能增加娱乐性、适合训练老年人手指的灵活性及头脑的反应能力、同时又能判断脑中风先兆的一种中国象棋的棋盘。



背景技术:

传统中国象棋在中国有三千多年历史且一直沿用平面的棋盘,传统平面的棋盘上明摆着双方各16个棋子,下棋时,棋子在棋盘上滑动推移着进行,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这样对弈着,特别是男性老年人几乎将大部分空闲时间都泡在社区的中国象棋角上,医学专业人士知,老年人如夹菜等一些精细动作不能完成时就预示可能即将脑中风,而这些异样动作往往是一过性的,不容易被察觉,如果能及时发现就医,就能预防小中风、防止大中风,为了增加下棋兴趣及用于判断训练老年人手指的灵活及头脑的反应能力,所述一种中国象棋的棋盘区别于传统平面棋盘,能增加娱乐性,也给中国象棋棋盘提供多样性选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利用老年人酷爱中国象棋的特点提供一种脑中风预警小工具,将传统平面的棋盘改为具有“鸿沟”和凹坑的棋盘,下棋时需要越“鸿沟”和过凹坑,更具有实战效果;同时,下棋时恰好对方双眼紧盯着你的手,能快速发现一过性的异样而及时送医。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方案是:

所述一种中国象棋的棋盘是针对传统中国象棋棋盘的改进,采用的棋子相同于传统中国象棋的双方各16个棋子,采用的对弈双方格线亦相同于传统中国象棋的棋盘格线,所述对弈双方格线之间是界河,所述棋盘具有一定厚度,所述棋盘中间位置横跨着一长方体沟槽,所述长方体沟槽上方开口的周线即为所述对弈双方格线中间的界河,在所述对弈双方格线围成的64个正方形区域内均设置有立方体凹坑,所述立方体凹坑的边长略小于所述正方形边长,所述立方体凹坑与所述长方体沟槽的深度相等。所述棋盘的凹坑或沟槽可贮存棋子并且不破坏所述双方格线的完整,仍能在所述格线之上摆棋子。

区别于传统中国象棋棋盘的棋子可以随意滑动推移,所述棋盘具有长方体沟槽的界河和64个正方体凹坑,下棋时,沿所述格线走棋,并需要避免棋子落入凹坑或需要提起棋子越过界河(鸿沟),这样,对于老年人来说是“精细动作”,就象走在高架桥上,能检验老年人手指的灵活及头脑的反应能力,为了增加下棋兴趣和实战效果,可以添加规则:如果棋子不小心掉入“鸿沟”或凹坑,那么该棋子不能连续走两次,即只能在己方其它棋子走完一次后才可以启动该棋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所述一种中国象棋的棋盘设计合理,所述棋盘凹坑或沟槽可贮存棋子且不破坏所述双方格线的完整,下棋时需要避免棋子落入凹坑或需要提起棋子越过界河,增加了下棋兴趣和实战效果,适合训练老年人手指的灵活性及头脑的反应能力,同时能间接提示脑中风先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图形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上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中,1.长方体沟槽,2.正方形,3.立方体凹坑。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是本实用新型上面示意图,采用的对弈双方格线相同于传统中国象棋的棋盘,传统中国象棋所述对弈双方格线之间的界河是标有“楚河汉界”字样来表示“鸿沟”,本实用新型的棋盘中间位置横跨着一长方体沟槽(1)即形成事实上的“鸿沟”,所述长方体沟槽(1)上方开口的周线为所述对弈双方格线中间的界河,在所述对弈双方格线围成的64个正方形(2)区域内均设置有立方体凹坑(3)且其边长略小于所述正方形(2)边长,即所述立方体凹坑(3)不破坏所述双方格线的完整,仍能在所述格线之上摆棋子。

如图2是图1的仰视图,反映所述棋盘的厚度,所述立方体凹坑(3)与所述长方体沟槽(1)的深度相等,所述立方体凹坑(3)与所述长方体沟槽(1)能容纳掉落下来的棋子。

所述一种中国象棋的棋盘是针对传统中国象棋棋盘的改进,采用的棋子相同于传统中国象棋的双方各16个棋子,采用的对弈双方格线亦相同于传统中国象棋的棋盘格线,所述对弈双方格线之间是界河,所述棋盘具有一定厚度,所述棋盘中间位置横跨着一长方体沟槽(1),所述长方体沟槽(1)上方开口的周线即为所述对弈双方格线中间的界河,在所述对弈双方格线围成的64个正方形(2)区域内均设置有立方体凹坑(3),所述立方体凹坑(3)的边长略小于所述正方形(2)边长,所述立方体凹坑(3)与所述长方体沟槽(1)的深度相等。

下棋时,沿所述格线走棋,并需要避免棋子落入凹坑或需要提起棋子越过界河(鸿沟),为了增加下棋兴趣和实战效果,可以添加规则:如果棋子不小心掉入“鸿沟”或凹坑,那么该棋子不能连续走两次,即只能在己方其它棋子走完一次后才可以启动该棋子。如果老年人经常地将棋子掉入“鸿沟”或凹坑,建议脑中风排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