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玩具,具体是涉及一种拼装玩具组合体。
背景技术:
目前,玩具行业中的组合玩具种类越来越多,现有的组合式儿童玩具虽然具有变形功能,从而可变换成各种不同的造型,深得儿童喜欢,但是,现有的这类玩具具有一定缺点。比如:变形之后的各种造型都是在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做出的微小变动,例如基本造型为金刚的话,其各种变形后的造型也是不同姿态的金刚,或手持武器的金刚;又比如:其变形是通过各个玩具单体相互变换位置而实现的,单个玩具单体不具备完整的独立造型,缺乏玩耍趣味性。因此总体上给人的感觉还是略显单调和乏味,尤其是少年儿童,更容易对这种单调乏味的组合玩具失去兴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各玩具单体既可作为独立玩耍,又能相互组合成多种不同造型的拼装玩具组合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拼装玩具组合体,包括有多个玩具单体,其特点是所述玩具单体至少包括为挖泥机造型的第一机械单体和为破山机造型的第二机械单体,每个玩具单体均由多个可拆卸连接或可转动连接的部件组成,通过将每个玩具单体的相应部件拆卸和/或转动之后,将所有玩具单体或其中两个玩具单体相互拼装组合成玩具组合体。
其中,所述第一机械单体包括有相互连接的带有机器人头部造型的机身造型、转臂造型以及挖铲造型。
为了提高第一机械单体的可玩性,所述第一机械单体的转臂造型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机身造型上端,所述挖铲造型可拆卸的插接在所述转臂造型上,所述机器人头部造型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机身造型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机械单体包括有相互连接的机体造型和破山器造型,所述机体造型由左右两个半机体造型相互对接形成。
为了提高第二机械单体的可玩性,所述第二机械单体的两个半机体造型可拆卸地对接而形成机体造型,在机体造型上端可拆卸地连接有一机座造型,所述破山器造型可转动地连接在机座造型前端。
更进一步的,所述玩具单体还包括有第三机械单体,所述第三机械单体为爆破车造型,所述第三机械单体包括有相互连接的车体造型和爆破枪造型。
同样为了提高第三机械单体的可玩性,所述第三机械单体的车体造型后端可拆卸地连接有枪座造型,所述爆破枪造型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枪座造型的上端。
本实用新型的玩具单体可以组合成至少两种不同造型的组合体:所述第一机械单体和第二机械单体通过转动后相互拼装组合成工程车组合体。所述第一机械单体、第二机械单体和第三机械单体通过拆卸和转动后相互拼装组合成机器人组合体。
具体的,所述第一机械单体的部件拆卸和/或转动后形成机器人的上半身和背包;所述第三机械单体的车体造型拆下后前端朝下竖起并连接到所述第一机械单体下端形成机器人的下半身和左手;所述第二机械单体的部件拆卸和/或转动后形成机器人的双脚和右手。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由多个具有独立形状的玩具单体通过至少两个相组合成至少两种外形和风格完全不同的组合体造型的结构,比如两个玩具单体可组合成上述的工程车组合体,又比如三个玩具单体可组合成上述的机器人组合体,不但体现了玩具组合的灵活性,使小孩子可根据玩耍兴趣而进行变化组合,提高该玩具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提高小孩子的动手和动脑能力,而且各个玩具单体本身可以拆装重组或可以转动而实现变形,因此更具独特性和可玩性,从而提高了小孩子的玩耍乐趣,能够获得家长和小孩的青睐。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个玩具单体组合成机器人组合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组合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机械单体和第二机械单体组合成工程车组合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机械单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机械单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机械单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机械单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机械单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机械单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拼装玩具组合体,包括有三个玩具单体,其中这三个玩具单体分别为第一机械单体1、第二机械单体2和第三机械单体3,每个玩具单体均由多个可拆卸连接或可转动连接的部件组成,这三个玩具单体或其中两个玩具单体通过拆卸和转动后相互拼装组合成玩具组合体,比如图1所示的机器人组合体,是通过这三个玩具单体拼装而成;又比如图3所示的工程车组合体,是通过第一机械单体1和第二机械单体2这两个玩具单体拼装而成。这两种组合体造型的外形和风格完全不同,因此不但体现了玩具组合的灵活性,使小孩子可根据玩耍兴趣而进行变化组合,提高该玩具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提高小孩子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如图4和图5所示,该实施例的第一机械单体1为挖泥机造型,该第一机械单体1包括带有机器人头部造型111的机身造型11、转臂造型12以及挖铲造型13;其中,该机身造型11的上端中间设有轴孔座,该转臂造型12由两个间隔放置的弧弯臂121和连接在这两弧弯臂121一端之间连接臂122组成,两个弧弯臂121的另一端设有轴孔,将轴孔与机身造型11的轴孔座对齐后插入连接轴而实现转臂造型12可相对机身造型11转动,该转臂造型12的连接臂122可转到机身造型11的前下方位置,也可转到机身造型11的上方位置;该机器人头部造型111同样也是可以转动的连接在机身造型11上端,当其向后翻转时形成机器人的头部;该实施例在弧弯臂121靠近连接臂122的端部位置设有一个“Ⅰ”形扣件52,该挖铲造型13上对应设有一对“Ⅱ”形扣槽51,通过该“Ⅰ”形扣52与“Ⅱ”形扣槽51相扣接而实现挖铲造型13固定在转臂造型12上,该挖铲造型13的前端设有一对挖钳,这对挖钳的下钳131可相对上钳132转动。该实施例的机身造型11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八角连接孔41,机身造型11的后端设有八角连接柱42,该八角连接柱42可转动的安装在机身造型11上,可转到后端,也可转动上端;该机身造型11的后端还设有两个左右间隔布设的“Ⅰ”形扣件52;该机身造型11的底部设有一个八角连接柱42。将转臂造型12转到连接臂122朝机身造型11上方的位置,并将挖铲造型13插接到转臂造型12上,从而形成如图4所示的挖泥机造型。
如图6和图7所示,该实施例的第二机械单体2为破山机造型,该第二机械单体2包括有机体造型21和破山器造型22,该机体造型21由左右两个半机体造型210相互对接形成,在其中一个半机体造型210的对接面上设有一个“Ⅱ”形扣槽51,在另一个半机体造型210的对接面上设有一个“Ⅰ”形扣52,通过该“Ⅰ”形扣52与“Ⅱ”形扣槽51相扣接而实现两个半机体造型210可拆卸地对接,另外在设有“Ⅰ”形扣52的半机体造型210的对接面上还设有一个向上竖起八角连接柱42,该八角连接柱42可转动地安装在对接面靠上的位置,在其下端位置开有凹槽211,在另一个半机体造型210的对应位置也设有凹槽2101,故在两个半机体造型210对接时,可将该八角连接柱42转动下方,从而使该八角连接柱42隐藏到两个凹槽2101中;在每个半机体造型210的前端设有一个方形孔61;在每个半机体造型210的后端设有机器人脚掌造型块211,该机器人脚掌造型块211上设有“T”形插槽71,对应的在半机体造型210的后端面上设有“T”形插板72,通过“T”形插槽71与“T”形插板72相插接的方式连接在半机体造型210上;该机器人脚掌造型块211的脚底设有“Ⅱ”形扣槽51。该实施例在机体造型21上端可拆卸地连接有一机座造型23,该机座造型23下端设有八角连接孔41与半机体造型210上的向上竖起的八角连接柱42相插接,该机座造型23的上端旁边设有可转动的八角连接柱42,该八角连接柱42转到朝上,也可以转到朝侧边位置。该实施例的破山器造型22可转动地连接在机座造型23前端,具体是在破山器造型22后端设有一个连接件24,该连接件24的前端与破山器造型22的后端转动连接,同时该连接件24的后端设有八角连接柱42,对应的机座造型23的前端设有八角连接孔41,通过八角连接柱42与八角连接孔41相插接而实现该连接件24和破山器造型22可拆卸地与机座造型23相连接。将两半机体造型210对接,同时将机座造型23插接到机体造型21上端,破山器造型22连接到机座造型23前端,从而形成如图6所示的破山机造型。
如图8和图9所示,该实施例的第三机械单体3为爆破车造型,该第三机械单体3包括有车体造型31和爆破枪造型32,该车体造型31后端可拆卸地连接有枪座造型33,具体是在该车体造型31后端设有一个八角连接孔41和一个“Ⅱ”形扣槽51,而在枪座造型33的前端对应设有一个八角连接柱42和一个“Ⅰ”形扣件52,通过“Ⅰ”形扣52与“Ⅱ”形扣槽51相扣接以及八角连接柱42与八角连接孔41相插接,从而实现枪座造型33固接在车体造型31后端;该车体造型31的前端左右各设有一个方形柱62;该车体造型31的底面靠后的位置设有一对“Ⅰ”形扣件52。当枪座造型33与车体造型31拆开后,为了不让枪座造型33前端的八角连接柱42和一个“Ⅰ”形扣件52露在外面,在该枪座造型33的前端两侧位置设有可转动盖合的半腔盒331,当两个半腔盒331相盖合后可将八角连接柱42和一个“Ⅰ”形扣件52隐藏在两半腔盒331内;该枪座造型33的侧面还设有一个八角连接柱42,该八角连接柱42是可转动地连接侧面的。该实施例的爆破枪造型32可转动地连接在枪座造型33的上端,具体是在爆破枪器造型32后端设有一个连接件34,该连接件34的上端与爆破枪造型32中部下端转动连接,同时该连接件34的下端设有八角连接柱42,对应的枪座造型33的上端设有八角连接孔41,通过八角连接柱42与八角连接孔41相插接而实现该连接件34和爆破枪造型32可拆卸地与枪座造型33相连接;该爆破枪造型32的侧面设有一个八角连接孔41。将两半腔盒331打开后,将枪座造型33插接到车体造型31后端,同时将爆破枪造型32插接到枪座造型33上端,从而形成如图8所示的爆破车造型。
如图3所示工程车组合体的组装过程如下:首先将第二机械单体2上端的破山器造型22连同机座造型23从机体造型21上拆出来,然后调转180°后重新插接到机体造型21的八角连接柱42上,即将破山器造型22朝向机体造型21的后端,接着将破山器造型22转动到差不多水平的角度,故此该第二机械单体2变形成了工程车组合体的后半部分;接着将第一机械单体1的挖铲造型13从转臂造型12上拆卸下来,然后将转臂造型12转到使其连接臂122位于机身造型11的前下端位置,然后将挖铲造型13翻转到上端朝下后再将其插到转臂造型12上,故此第一机械单体1变形成了工程车组合体的前半部分,而挖铲造型13形成工程车组合体的挖铲部分;最后,将第一机械单体1的机身造型11后端的两个“Ⅰ”形扣件52与第二机械单体2的机体造型21上两个机器人脚掌造型块211的脚底的“Ⅱ”形扣槽51相扣接,从而组合成完整的工程车组合体。
如图2所示,首先将第一机械单体1的挖铲造型13从转臂造型12上拆卸下来,然后将转臂造型12转到使其连接臂122位于机身造型11的前下端位置,此时该机身造型11和转臂造型12共同形成机器人组合体的上半身;将机身造型11上的机器人头部造型111向后转动使其脸面朝前,即为该机器人组合体的头部;接着将第三机械单体3的车体造型31与枪座造型33拆分开来,然后将车体造型31前端朝下竖起来,将该竖起来的车体造型31通过其后端(竖起来后处于朝上方向)的八角连接孔41与第一机械单体1的机身造型11下端的八角连接柱42(图中未示出)相插接,从而使该车体造型31变形成机器人组合体的下半身;从第一机械单体1上拆下来的挖铲造型13通过其上的一对“Ⅱ”形扣槽51与第三机械单体3的车体造型31(此时为机器人组合体的下半身)底面(此时处于后背方向)的一对“Ⅰ”形扣件52相扣接,从而使该挖铲造型13变形成机器人组合体的背包;再将第二机械单体2的两个半机体造型210拆下来并分开,每个半机体造型210使其后端朝下竖起,然后将其前端(竖起来后处于朝上方向)的方形孔61与第三机械单体3的车体造型31前端(此时处于朝下方向)的方形柱62相插接,从而使两个半机体造型210变形成机器人组合体的双脚,同时机器人脚掌造型块211刚才成为该机器人组合体的脚掌部分;最后,将第二机械单体2上拆分出来的破山器造型22连同机座造型23,通过机座造型23侧面的八角连接柱42与第一机械单体1的机身造型11(此时为机器人组合体的上半身)右侧的八角连接孔41上而形成该机器人组合体的右手;将第三机械单体3上拆分出来的爆破枪造型32连同枪座造型33,通过枪座造型33侧面的八角连接柱42与第一机械单体1的机身造型11左侧的八角连接孔41上而形成该机器人组合体的左手。通过上述的拆卸和转动后相互拼装即可组装变形成如图1所示的机器人组合体。
尽管本实用新型是参照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这种描述并不意味着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制。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都是可以预料的,这种的变化应属于所属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