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控制的跆拳道训练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3753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语音控制的跆拳道训练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体育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语音控制的跆拳道训练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跆拳道训练中,运动员通常需要与人对打才能提高训练水平,提升实战能力,这样的话,需要有帮助训练的陪练员,而陪练员毕竟是人,有一定的体力限度,且经常进行陪练的人员,身体容易受伤,而且运动员多数情况下较难找到与自身水平实力相当的陪练员,这种情况下不利于提高运动员的专业技能,针对这一情况,虽然也有跆拳道的训练装置,但通常结构较为单一,不能移动,对运动员的训练不够到位,自动化程度不高,对运动员训练强度受限,因此,需要对跆拳道训练用装置进行研究设置。

此外,运动员更换跆拳道训练用装置的训练模式操作繁琐,效率低,而且没有与语音控制技术相结合。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语音控制的跆拳道训练用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跆拳道训练用装置可方便出拳、能模拟陪练员出拳动作,也可与运动员进行对打且能够实现语音控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

一种语音控制的跆拳道训练用装置,包括:

框架,所述框架的顶部悬挂固定于支架上;所述框架的一侧或两侧设有出拳机构,所述出拳机构包括第一电机模块和固定于第一电机模块前端的第一拳手,所述第一电机模块带动第一拳手运动来实现水平方向跆拳道正拳动作;所述出拳机构还包括第二电机模块和固定于第二电机模块前端的第二拳手,所述第二电机模块带动第二拳手运动来实现平拳动作;所述出拳机构还包括第三电机模块和固定于第三电机模块端部的下压件以实现跆拳道下劈动作;

所述第一电机模块、第二电机模块和第三电机模块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第一电机模块动作带动第一拳手前进或后退;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第二电机模块动作带动第二拳手来实现张开收回动作;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第三电机模块动作带动第三拳手来实现跆拳道下劈及收回动作;

所述控制模块还与语音采集模块相连;所述第二拳手与一个向框架竖直中心弯折的拳杆连接,拳杆的端部与第二电机模块垂直连接;所述框架的外侧包覆有安全防护罩。

整个训练用装置,可实现跆拳道对打中正拳、平拳以及腿部的下劈的训练,实用性高。

所述第二拳手与一个向框架竖直中心弯折的拳杆连接,拳杆的端部与第二电机模块垂直连接。

所述支架呈门字型,包括间隔设定距离设置的两支撑架,以及设于二者之间的横梁,所述横梁中部设有空间,框架的顶部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的撑杆连接,连接件穿过空间设置,撑杆设于横梁上方。

所述支架的顶部呈环形,在支架上可固定多个框架实现多个点的跆拳道训练。此时,每个点顶部可不设置传送机构,若设置的话,每个点单独设置各自相应的传送机构。

在所述支架的顶部设有传送机构,所述框架的顶部通过撑杆与传送机构固定以实现框架的整体位移,进一步模拟实际两人对打中,一方在受到攻击后,主动向后回退的动作。

传送机构包括主动轴、传动轴和链条或传送带,由驱动机构带动设置于支架顶部的主动轴旋转,进而带动链条或传送带移动,为训练用,通常情况下,传送机构的移动是在设定范围内移动,因此不会过大或过小,在传送带前进一段距离后,再后退一段距离,保证框架不与传动轴或主动轴之间产生干涉。

所述出拳机构还包括分别与第一电机模块、第二电机模块和第三电机模块相连的第一旋转凸轮、第二旋转凸轮和第三旋转凸轮;

所述第一旋转凸轮与第一拳手接触,所述第一拳手上套有弹性件与框架相抵以实现第一拳手收回;所述第二旋转凸轮与第二拳手接触,所述第二拳手与框架之间设置弹性件实现第二拳手收回;所述第三旋转凸轮与下压件端部接触,所述下压件与框架之间也设有弹性件以实现下压件的收回。通过旋转凸轮等的设置,可以使得拳手出拳动作更加贴近人的出拳频率。

在所述框架的侧面设有第四旋转凸轮,第四旋转凸轮与一倾斜设置的拳杆接触,拳杆的另一端部与脚踢件固定以实现斜向踢腿动作;所述第四旋转凸轮与第四电机模块连接,第四电机模块与控制模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电机模块带动第一拳手、第二拳手、脚踢件以及下压件进行动作,实现与运动员的对打,由控制模块统一进行控制,能较好地实现与人对打训练的实战模拟,实用性高;

(2)通过传动机构的设置,可带动整体框架在对打中的后移或是前进,更加符合人与人对打训练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3)整个训练用装置一定程度上可代替陪练员,动作标准且多样化,训练效果好,而且使用寿命长;

(4)本实用新型的跆拳道训练用装置通过语音采集模块采集语音信号传送至控制模块,生成控制指令来实现语音控制训练用装置的出拳速度和时间,使得跆拳道训练用装置操作更加简单且更换训练模式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训练用装置的无防护罩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训练用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有第二拳手出拳机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部分装置的侧视图;

其中:1.传送机构,2.第一拳手,3.第二拳手,4.脚踢件,5.第一旋转凸轮,6.第三拳杆,7.弹簧,8.框架,9.支架,10.防护罩,11.第二旋转凸轮,12.弹性带,13.下压件,14.下压件的拳杆,15.第四旋转凸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遥控控制的跆拳道训练用装置包括框架8,所述框架8的顶部悬挂固定于支架9上;所述框架8的一侧或两侧设有出拳机构,所述出拳机构包括第一电机模块和固定于第一电机模块前端的第一拳手2,所述第一电机模块带动第一拳手2运动来实现水平方向跆拳道正拳动作;所述出拳机构还包括第二电机模块和固定于第二电机模块前端的第二拳手3,所述第二电机模块带动第二拳手3运动来实现平拳动作;所述出拳机构还包括第三电机模块和固定于第三电机模块端部的下压件13以实现跆拳道下劈动作;

所述第一电机模块、第二电机模块和第三电机模块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第一电机模块动作带动第一拳手2前进或后退;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第二电机模块动作带动第二拳手3来实现张开收回动作;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第三电机模块动作带动第三拳手来实现跆拳道下劈及收回动作;

所述控制模块还与语音采集模块相连;所述第二拳手与一个向框架竖直中心弯折的拳杆连接,拳杆的端部与第二电机模块垂直连接;所述框架的外侧包覆有安全防护罩。整个训练用装置,可实现跆拳道对打中正拳、平拳以及腿部的下劈的训练,实用性高。

其中,控制模块可采用PLC控制器或ARM单片机或51单片机来实现。语音采集模块可采用语音芯片ISD1730来实现。

支架9呈门字型,包括间隔设定距离设置的两支撑架,以及设于二者之间的横梁,所述横梁中部设有空间,框架9的顶部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的撑杆连接,连接件穿过空间设置,撑杆设于横梁上方。

支架9的顶部呈环形,在支架9上可固定多个框架实现多个点的跆拳道训练。此时,每个点顶部可不设置传送机构1,若设置的话,每个点单独设置各自相应的传送机构1。

在所述支架9的顶部设有传送机构1,所述框架9的顶部通过撑杆与传送机构1固定以实现框架的整体位移,进一步模拟实际两人对打中,一方在受到攻击后,主动向后回退的动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无线遥控控制的跆拳道训练用装置,包括框架8,框架的一侧或两侧设有出拳机构,出拳机构包括第一拳手2,第一拳手2穿过框架与第一旋转凸轮5接触,第一旋转凸轮5与第一电机模块连接带动第一拳手2以实现跆拳道正拳出拳;第一拳手2上套有弹性件(弹簧7)与框架8相抵以实现第一拳手2收回,第一拳手2水平设置有多处,每处高度不同,以适应不同身高高度的运动员,如图1所示,出拳机构还包括第二拳手3,第二拳手3的一端部与第二旋转凸轮11接触,第二旋转凸轮11与第二电机模块连接带动第二拳手3实现跆拳道平拳出拳相当于拳击中摆拳运动,第二拳手3与框架8之间设置弹簧实现第二拳手3收回,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训练的安全性,框架8的外侧最好包覆有安全防护罩。所述控制模块还与语音采集模块相连;所述第二拳手与一个向框架竖直中心弯折的拳杆连接,拳杆的端部与第二电机模块垂直连接。

其中,控制模块可采用PLC控制器或ARM单片机或51单片机来实现。语音采集模块可采用语音芯片ISD1730来实现。

另外,如图4所示,为满足跆拳道的训练,出拳机构还包括下压件13,下压件13端部与第三旋转凸轮15接触,第三旋转凸轮15与第三电机模块连接以带动下压件13动作实现跆拳道下劈动作;下压件13形似人脚的形状,或者简易地,可以是圆形,下压件13与中部弯折的下压件的拳杆14的一端部连接,拳杆的另一端部与第三旋转凸轮15接触,该拳杆的中部活动固定在框架8上,可实现拳杆带动下压件13在竖直平面内上下运动,且拳杆与框架8之间设有弹簧,实现拳杆的快速回位。

框架8包括与连接件连接的主架和与主架垂直设置的副架,第一拳手通过一根长直拳杆与第一电机模块连接,长直拳杆穿过框架8的副架,所述第二拳手与一个向框架8竖直中心弯折的第二拳杆一端连接,第二拳杆可以是圆弧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第二拳杆的另一端部与第二旋转凸轮11接触,第二拳杆的中部套于框架8上,在第二旋转凸轮11的运动下,带动第二旋转凸轮11的旋转,第二拳杆以及相应的第二拳手3设置不同高度的多个,满足不同身高需求的训练员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拳手2和第二拳手3均相对于框架8的竖直中心线在于运动员对打面处各自对称设置,左右各一处,相当于人的左右手、左右脚,此外,在横梁的顶部每间隔设定距离设置阻挡块,因框架8整体在位移一段距离后,速度减慢,通过阻挡块实现对框架8的快速减速。

在所述框架8的侧面设有第四旋转凸轮,第四旋转凸轮与一倾斜设置的第三拳杆6接触,第三拳杆6倾斜角度可以是45°或60°;第三拳杆6的中部套于框架8,第三拳杆6的另一端部与脚踢件4固定实现斜向踢腿动作,第四旋转凸轮与第四电机模块连接,第四电机模块与控制模块连接,脚踢件4的形状与人踢腿时,脚伸长的状态相同,同样最好是橡胶材质。

支架9,框架8的顶部悬挂固定于支架9,为了保证安全性,在框架8外侧设置防护罩对出拳机构进行保护。

第一拳手2和第二拳手3,均是模拟人手型所造的,最好是橡胶材质,在拳手击中运动员时,不易给训练者造成较大的痛苦。

在所述支架9的顶部设有带或链传送机构1,所述框架8的顶部通过撑杆与传送机构1固定以实现框架8的整体位移,进一步模拟实际两人对打中,一方在受到攻击后,主动向后回退的动作。

所述传送机构1由第五电机模块带动移动,第五电机模块与控制模块连接,传送机构1包括主动轴、传动轴和链条或传送带,由第五电机模块带动设置于支架9顶部的主动轴旋转,进而带动链条或传送带移动,为训练用,通常情况下,传送机构的移动是在设定范围内移动,因此不会过大或过小,在传送带前进一段距离后,再后退一段距离,保证框架8不与传动轴或主动轴之间产生干涉。

所述支架9呈门字型,包括间隔设定距离设置的两支撑架,以及设于二者之间的横梁,所述横梁中部设有空间,框架8的顶部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的撑杆连接,连接件穿过空间设置,在横梁上方和下方均设置撑杆,上下设置的撑杆与连接件固定为一体,横梁两端上下表面均设有滑槽,撑杆的两端均设有滑轮,滑轮设于滑槽内进行滑动,有效避免传送机构在带动框架移动时,造成的磨损。

或者,为了实现多个运动员的同时训练,所述支架9的顶部呈环形,在支架9上可固定多个框架实现多个点的跆拳道训练,此时,每个点顶部可不设置传送机构,若设置的话,每个点单独设置各自相应的传送机构。

为了提高训练强度,也可以在支架9上设置弹性带10,弹性带10设于支架9设于支撑架的上方和下方,在运动员训练时,将弹性带10的一端束缚运动员的隔壁或者腿部,则有利于加强训练。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