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分离式自动卡位结构的大型弹跳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2662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具有分离式自动卡位结构的大型弹跳床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卡位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具有分离式自动卡位结构的大型弹跳床。



背景技术:

参阅图1,一种先前技术文献TW M285374专利案所提出的一可折式弹跳床,是利用一第二框杆12的枢柱121卡设于相对应的一第一框杆11的枢接槽111后,将该第二框杆12于一未展开位置操作至一展开位置,最后将一定位组件13插入相对应的定位孔122固定限位,展开该弹跳床,但是,该弹跳床的网布单元(图未示)具有较强的弹性收缩力,一来若该枢柱121没有完整地卡设于相对应的枢接槽111,该第二框杆12于该未展开位置操作至该展开位置时,该枢柱121会弹出该枢接槽111,再者,假若将该第二框杆12于该未展开位置操作至该展开位置的过程中施力中断,该网布单元的弹性收缩力会夹合该第一框杆11与该第二框杆12,会造成夹伤的意外,最后,即使将该第二框杆12操作至该展开位置,还需要再将该定位组件13插入该定位孔122,在此之间,必须施力维持该第二框杆12恒处于该展开位置,否则会造成该第二框杆12受该网布单元拉扯而回弹伤害使用者,着实危险。

参阅图2与图3,当要将一第二框杆12于一未展开位置操作至一展开位置时,皆需要施力维持该第二框杆12位于该展开位置,接着再将一定位组件13插入一定位孔122固定限位,同样也会遇到上述的问题,着实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提升操作安全性的的具有分离式自动卡位结构的大型弹跳床。

于是,本新型具有分离式自动卡位结构的大型弹跳床,包含一框架单元,及一网布单元。

该框架单元包括一第一框杆、一与该第一框杆连结呈中空环圈状的第二框杆、二分别能穿过该第一、第二框杆连接处的定位组件,及多数由该第一、第二框杆向下延伸的支撑杆座,该第一框杆沿一环向延伸并具有二相反设置的第一端部,及二分别设置于该等第一端部的固定板。

每一固定板具有一形成于前端的端面、二分别凹陷形成于该等端面且沿该环向延伸的卡制槽、多数分别与该等端面相交且位于底端的底面、二分别由每一底面向内凹陷形成的枢接槽,及二分别由每一枢接槽远离该端面的一端部沿该环向延伸的限位槽。

该第二框杆沿该环向延伸并具有二相反设置的第二端部、二分别形成于该等第二端部底端的底缘、二分别与该等底缘连接设置且能通过相对应枢接槽并嵌套于限位槽的枢柱,及多数分别凹陷形成于该等第二端部且位于相对应该等枢柱的两侧的定位孔,该等枢柱与该等定位孔是与该环向垂直设置。

该网布单元张挂于该框架单元,并包括一网布本体与多数固接于该网布本体周缘的连结件,该等连结件连结该第一、第二框杆。

该第二框杆可由该等定位孔与相对应的卡制槽呈错开的一未展开位置,操作成该等定位孔与相对应的卡制槽呈对合的一展开位置,当该第二框杆位于该展开位置时,该等定位组件是分别穿设在相对应的定位孔及卡制槽中,且该等枢柱是卡设于相对应的限位槽中。

本新型的功效在于:透过该等枢接槽与该等限位槽的设计,使该等定位组件可以先插入相对应的定位孔,再把该等枢柱卡设于相对应的枢接槽后,将该第二框杆由该未展开位置操作成该展开位置,此时该等定位组件是分别穿设在相对应的定位孔及卡制槽中,且该等枢柱是卡设于相对应的限位槽中,完成展开的动作,由此设计,以提升本产品的操作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不完整的局部立体分解图,说明一枢接槽、一枢柱、一定位组件,及一定位孔的相对位置;

图2是现有技术的一不完整的局部立体分解图,说明一定位组件与一定位孔的对应位置;

图3是现有技术的一不完整的局部立体分解图,说明一定位组件与一定位孔的对应位置;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分离式自动卡位结构的大型弹跳床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说明一框架单元与一网布单元的结合关系;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局部立体放大图,说明一第一框杆与一第二框杆受一定位单元穿设卡固的状态;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局部立体分解图,说明一枢接槽、一限位槽、一枢柱、一定位孔,及一定位组件的对应位置;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立体图,说明要展开该时,翻转该第一框杆与该第二框杆的状态;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局部剖视示意图,说明该第二框杆位于该未展开位置,且该等定位孔与相对应的卡制槽是呈现错开的状态;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局部剖视示意图,说明该第二框杆位于一展开位置,且该等定位孔与相对应的卡制槽是呈现对合的状态。

上述说明书附图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第一框杆 30………………第二框杆

111…………………枢接槽 31………………第二端部

12…………………第二框杆 32………………底缘

121…………………枢柱 33………………枢柱

122…………………定位孔 34………………辅撑件

13…………………定位组件 35………………挡止块

200…………………框架单元 36………………定位孔

20……………………第一框杆 37………………穿槽

21…………………第一端部 40………………定位组件

22…………………固定板 41………………杆体

221…………………端面 42………………卡块

222…………………卡制槽 43………………保险杆

223…………………底面 50………………支撑杆座

224…………………枢接槽 51………………连接管

225…………………限位槽 52………………脚架

226…………………限位块 600……………网布单元

227…………………板侧面 60………………网布本体

228…………………上槽壁 70………………连结件

229…………………下槽壁 80………………分离式连接片

230…………………槽侧壁 X…………………环向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4、图5与图6,本新型具有分离式自动卡位结构的大型弹跳床的一实施例,包含一框架单元200,及一网布单元600。

该框架单元200包括一第一框杆20、一与该第一框杆20连结呈中空环圈状的第二框杆30、二分别能穿过该第一、第二框杆30连接处的定位组件40、多数由该第一、第二框杆30向下延伸的支撑杆座50,及多数分别设置于该第一框杆20与该第二框杆30外周缘的分离式连接片80,该第一框杆20沿一环向延伸并具有二相反设置的第一端部21,及二分别设置于该等第一端部21的固定板22。

每一固定板22具有一形成于前端的端面221、二分别凹陷形成于该等端面221且沿该环向延伸的卡制槽222、多数分别与该等端面221相交且位于底端的底面223、二分别由每一底面223向内凹陷形成的枢接槽224、二分别由每一枢接槽224远离该端面221的一端部沿该环向延伸的限位槽225、多数分别位于相对应的底面223、枢接槽224与限位槽225间的限位块226,及多数分别位于每一固定板22的两侧且对应该等枢接槽224与该等限位槽225的板侧面227。

每一限位槽225是由一对应该底面223的上槽壁228、一与该上槽壁228相对设置的下槽壁229,及一介于该上、下槽壁228、229间的槽侧壁230相配合界定而成。于本实施例中,每一固定板22的截面是呈倒U型,且开口朝下地固接于该等第一端部21,但也能利用两平板固定于相对应的第一端部21两侧,也能达到相同的功效,并不以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为限制。

该第二框杆30沿该环向延伸并具有二相反设置的第二端部31、二分别形成于该等第二端部31底端的底缘32、二分别与该等底缘32连接设置且能通过相对应枢接槽224并嵌套于限位槽225的枢柱33、二两端分别连接相对应的底缘32与枢柱33的辅撑件34、多数形成于每一枢柱33两端部的挡止块35、多数分别凹陷形成于该等第二端部31且位于相对应该等枢柱33的两侧的定位孔36,及多数与相对应的定位孔36相连通的穿槽37。其中,每一上槽壁228、下槽壁229,及槽侧壁230能抵顶限位相对应的枢柱33,该等枢柱33与该等定位孔36是与该环向垂直设置。

每一定位组件40具有一杆体41、多数由该杆体41的外周面凸伸的卡块42,及一呈弯弧状的保险杆43,其中,每一杆体41与相对应的该等卡块42分别对应该等定位穿孔与该等穿槽37,每一保险杆43的一端是框接在相对应的杆体41其中一侧端,每一保险杆43的另一端是呈可拆卸地套设于相对应的杆体41的另一侧端。其中,该等定位组件40具有自动卡位的效果,使该第一框杆20能与该第二框杆30相互卡抵固定,其使用方法如习知技术中已有提及,在此不予赘述。

该支撑杆座50具有多数相间隔地设置并与该第一、第二框杆20、30的外周缘相连接的连接管51,及多数连接相对应的该等连接管51的脚架52,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该等连接管51是以焊接的方式与该第一、第二框杆20、30相连接,并且每一连接管51的设置位置是邻近相对应的分离式连接片80。

该网布单元600张挂于该框架单元200,并包括一网布本体60与多数固接于该网布本体60周缘的连结件70,该等连结件70连结该第一、第二框杆30。

参阅图7、图8与图9,该实施例一般为了便于收纳及运输,该第一框杆20是与该第二框杆30呈分离的状态,以节省空间,当要将该实施例展开使用时,先将其翻转至背面后,把该等定位组件40插入相对应的定位孔36,并将该等枢柱33卡设于相对应的枢接槽224,接着,将该第二框杆30由该等定位孔36与相对应的卡制槽222呈错开的一未展开位置(见图8),下压到该等定位组件40位于相对应卡制槽222的槽口前,接着将该等枢柱33沿该环向移动至相对应的限位槽225中,使该第二框杆30被操作到位于该等定位孔36与相对应的卡制槽222呈对合的一展开位置(见图9)。

其中,当该第二框杆30位于该展开位置时,该等定位组件40是分别穿设在相对应的定位孔36及卡制槽222中,且该等枢柱33是卡设于相对应的限位槽225中,并受该限位块226抵挡限位,值得一提的是,当在该未展开位置与该展开位置间操作时,该等挡止块35能抵顶相对应的板侧面227(见图6),避免该第二框杆30于该第一、展开位置间操作时,该等枢柱33出现垂直于该环向的位移的情形发生。

综上所述,本新型具有分离式自动卡位结构的大型弹跳床,相较于习知技术要施力将该第二框杆30维持在该展开位置,才能将该等定位组件40插入相对应的定位孔36,该实施例能在展开前就先将该等定位组件40插入相对应的定位孔36,接着把该等枢柱33卡设于相对应的枢接槽224后,将该第二框杆30由该等定位孔36与相对应的卡制槽222呈错开的该未展开位置,操作成该等定位孔36与相对应的卡制槽222呈对合的该展开位置,即完成展开的动作,避免需长时间施力维持在该展开位置而发生危险的情况,以提升本产品的操作安全性,故确实能达成本新型的目的。

以上所记载,仅为利用本创作技术内容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项技艺者运用本创作所做的修饰、变化,皆属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