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省力调节上下肢康复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9965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省力调节上下肢康复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康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省力调节上下肢康复设备。



背景技术:

机械辅助肢体恢复一直是医疗康复器械研究的重点,由于机械辅助肢体恢复具有安全、适应范围广且具有定向运动恢复等特征,因此可以有效地提高肢体运动恢复的效果,减轻家庭、医院康复中心的压力,最重要的是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酌情选择训练强度。

但目前的肢体康复设备一般重点考虑安全性因素影响,在设备尺寸调节方面做的并不是很灵活,这就导致了患者在使用康复仪器训练时,不能够有效的进行设备的局部方向或者长度调整,这对于患者的康复训练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省力调节上下肢康复设备,放置在床旁或床尾,并且方便对康复设备的调节,以便有针对性地适应患者实际的训练需求,达到更好地康复训练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省力调节上下肢康复设备,包括立柱、横梁、训练部分,所述横梁设置在立柱的上端,所述横梁与立柱管壁内的丝杠传动机构联接,所述丝杠传动机构与联轴器,所述联轴器由管壁外手柄控制,手柄控制所述横梁与立柱构成竖直方向的位置可调式配合,所述训练部分设置在横梁的悬臂端,所述训练部分的悬臂端设置有训练机构,所述训练部分与横梁的悬臂端构成位置可调式配合。

本实用新型还存在下列技术特征:

所述训练部分与横梁的悬臂端构成水平面的转动副。

所述训练部分与横梁的悬臂端构成可调的移动副。

所述立柱内壁固定设置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与位于立柱管壁内的第一导轨构成沿立柱长度方向的直线导向配合,所述第一导轨上固定有第一移动杆,所述第一移动杆垂直内壁设置有第一丝杠螺母,所述第一丝杠螺母与第一丝杠构成丝杠螺母机构,第一丝杠转动式设置在立柱内设置的内轴承座上,所述内轴承座的固定面与所述立柱内壁垂直,第一手轮转动布置在立柱的外壁,第一手轮与第一丝杠之间通过联轴器联接,所述横梁固定设置在第一移动杆的上端。

所述横梁的悬臂端设置有第二移动杆,所述第二移动杆与横梁的悬臂端构成水平方向的位置可调式配合,所述训练部分转动式设置在第一移动杆的悬伸端。

所述训练部分的杆端设置有第三移动杆,所述第三移动杆与训练部分构成水平方向的位置可调式配合,所述训练机构设置在第三移动杆的杆端。

所述第二移动杆的悬伸端设置有转动联接座,所述训练部分的杆端与转动联接座铰接且铰接轴竖直,所述转动联接座上设置有调节螺栓与限位螺栓,所述调节螺栓用于调节训练部分的转动锁死,所述限位螺栓用于调节训练部分的安全限位。

所述立柱的上端设置有移动扶手,信息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横梁上。

所述立柱、横梁以及训练部分上均设置调节螺栓用于控制移动锁死。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实用新型的康复设备可放置在床旁或床尾,让患者在床上进行康复训练,而且通过旋转手轮等形式调节各移动部分,可以精确、省力而方便地调节各移动副的伸出长度,对于不同的待康复患者,可以自主进行尺寸调节,进而更好地训练上肢或者下肢,且应用的丝杠螺母机构本身具有自锁特性,使得各移动副在移动时安全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一种省力调节上下肢康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省力调节上下肢康复设备中的立柱与第一移动杆的联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省力调节上下肢康复设备中的横梁与第二移动杆的联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一种省力调节上下肢康复设备中的训练部分与第三移动杆的联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一种省力调节上下肢康复设备中的第二移动杆与训练部分转动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一种省力调节上下肢康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一种省力调节上下肢康复设备,包括立柱10、横梁20、训练部分30,所述横梁20设置在立柱10的上端,所述横梁20与立柱10管壁内的丝杠传动机构联接,所述丝杠传动机构与联轴器联接,所述联轴器由管壁外手柄控制,手柄控制所述横梁20与立柱10构成竖直方向的位置可调式配合,所述训练部分30设置在横梁20的悬臂端,所述训练部分30的悬臂端设置有训练机构31,所述训练部分30与横梁20的悬臂端构成位置可调式配合;

结合图1所示,由于待康复训练的患者一般需要卧躺在床上方能进行上肢或者下肢的康复训练,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实际设计时,极为必要考虑用于康复训练的训练机构31的空间位置,以适应患者的实际的康复训练要求;

具体就是通过调节横梁20位于立柱10上的高度,进而可调整训练机构31与卧躺在床上的待康复患者的训练竖直方向高度相适应,调节训练部分30在横梁20上的水平位置调节水平方向尺寸,调节第三移动杆32在训练部分30的位置调节距离患者的距离,以方便待康复患者的康复训练,通过转动训练部分30,进而将训练机构31调整至待康复患者适合训练的位置,总之,本实用新型的康复训练设备,十分方便患者的康复训练使用。

结合图1、图4和图5所示,作为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所述训练部分30与横梁20的悬臂端构成水平面的转动副;

上述实施例中主要针对上肢康复训练的患者使用,通过转动调节训练部分30与横梁20悬臂端的位置,进而将训练机构31调节至患者合适的位置,并且将患者的上肢搭设在训练机构31上进行康复训练。

结合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所述训练部分30与横梁20的悬臂端构成可调的移动副。

上述实施例中主要针对下肢康复训练的患者使用,通过转动调节训练部分30与横梁20悬臂端的位置,进而将训练机构31调节至患者合适的位置,并且将患者的下肢搭设在训练机构31上进行康复训练。

作为上述两种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立柱10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移动杆11,所述第一移动杆11与立柱10构成竖直方向的位置可调式配合,所述横梁20设置在第一移动杆11的上端;

上述的两种实施例中,通过调节第一移动杆11位于立柱10上的位置,进而调整训练机构31的高度,以适应与待康复患者的竖直位置;

上述的两种实施例中,第一移动杆11与立柱10之间构成竖直方向的位置可调式配合的方式如下:

结合图2所示,所述立柱10整体呈竖直布置的方管状结构,位于立柱10的管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一滑块13,第一滑块13与立柱10管壁内的第一导轨14构成沿立柱10长度方向的直线导向配合,所述第一移动杆11固定在第一导轨14上,所述第一移动杆11上设置有第一丝杠螺母15,所述第一丝杠螺母15与第一丝杠16构成丝杠螺母机构,第一丝杠16转动式设置在立柱10内设置的内轴承座17上,所述内轴承座17的固定面与所述立柱10侧壁垂直;

为方便进行竖直方向高度的调节,第一手轮18可以转动布置在立柱10的外壁,第一手轮18与第一丝杠16之间可通过联轴器19联接,进而实现当转动所述第一手轮18时,带动与所述联轴器19固定的所述第一丝杠16的转动,进而带动与所述第一丝杠螺母15固定的所述第一移动杆11位于所述立柱10内上下移动。

优选地,所述横梁20的悬臂端设置有第二移动杆21,所述第二移动杆21与横梁20的悬臂端构成水平方向的位置可调式配合,所述训练部分30转动式设置在第二移动杆21的悬伸端;

上述的两种实施例中,为更方便实现对训练机构31与康复患者位置之间的调整,通过调节第二移动杆21与横梁20的位置,从而实现对训练机构31的位置与患者训练位的调节;

上述的两种实施例中,第二移动杆21与横梁20之间构成的位置可调式配合方式如下:

结合图3所示,所述横梁20整体呈水平布置的方管状结构,位于横梁20的管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二滑块23,第二滑块23与横梁20管壁内的第二导轨24构成沿横梁20长度方向的直线导向配合,所述第二移动杆21固定在第二导轨24上,所述第二移动杆21上设置有第二丝杠螺母25,所述第二丝杠螺母25与第二丝杠26构成丝杠螺母机构,第二丝杠26转动式设置在横梁20上设置的横梁轴承座27上,第二手轮28设置在横梁20的后端,所述第二手轮28与第二丝杠26之间通过第二联轴器29联接;

待康复患者或者护理人员通过转动第二手轮28,从而调节与第二导轨24固定的第二移动杆21位于第二滑块23上的往复移动,进而使得第二移动杆21位于横梁20上往复移动,调整训练机构31与待康复患者的水平位置。

上述的第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训练部分30的杆端设置有第三移动杆32,所述第三移动杆32与所述训练部分30构成水平方向的位置可调式配合,所述训练机构31设置在第三移动杆32的杆端;

上述的第一种实施例中,通过调节第三移动杆32位于训练部分30上的位置,进而调整训练机构31与待康复患者之间的距离,以适应待康复患者的训练位置;

上述的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三移动杆32与训练部分30之间构成水平方向的位置可调式配合的方式如下:

结合图4所示,所述训练部分30整体呈水平布置的方管状结构,位于训练部分30的管壁内设置有第三滑块33,第三滑块33与第三移动杆32上固定的第三导轨34构成沿训练部分30长度方向的直线导向配合,所述第三移动杆32上设置有第三丝杠螺母35,所述第三丝杠螺母35与第三丝杠36构成丝杠螺母机构,第三丝杠36转动式设置在训练部分30上设置的第三轴承座37上,第三轴承座37的固定面与训练部分30内壁垂直;

第三手轮38固定在训练部分30的端面上,轴心与第三丝杠36轴心固定,通过转动第三手轮38,从而带动与第三移动杆32固定的第三导轨34在第三滑块33上往复移动,进而使得第三移动杆32位于训练部分30内往复移动,调整训练机构31与待康复患者的位置。

上述第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移动杆21的悬伸端固定设置有转动联接座40,所述训练部分30的杆端侧壁与转动联接座40铰接且铰接轴竖直,所述转动联接座40上设置有调节螺栓41和限位螺栓44,所述调节螺栓41用于调节训练部分30的转动锁死,所述限位螺栓44调节训练部分30的安全限位;

结合图5所示,上述转动联接座40包括设置在第二移动杆21外的第一圆环42,所述训练部分30上设置有第二圆环43,与第一圆环42之间留有一定间隙,第二圆环43转动式设置在第一圆环42内,第一圆环42与第二圆环43之间设置有限位螺栓44,所述限位螺栓通过分布在第二圆环43上的支耳实现对第一圆环42以及第二圆环43的转动限位,所述调节螺栓41设置在第一圆环42的外壁,从而实现对第一圆环42与第二圆环43的锁死,所述训练部分30的铰接面上还固定设置有阶梯轴45,转动阶梯轴45的悬伸伸入第二移动杆21内,且通过一对轴承座和覆盖在第二移动杆21外壁的转动端盖46实现转动配合。

为便于患者或者护理人员实现对设备的移动,所述立柱10的上端设置有移动扶手12,可通过信息显示屏50来显示康复患者的训练情况,信息显示屏50可设置在所述立柱10或所述横梁20上。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