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肺活量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53165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一种肺活量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改进呼吸功能的训练器械,尤其是一种肺活量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正常成人安静时呼吸一次为6.4秒为最佳,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大约为500毫升,称为潮气量。

目前,肺活量的降低是人到老年以后较容易发生多种肺部健康的疾病,例如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另外,肺部手术或喉部手术亦可能造成肺活量降低,现有的医疗器械没有专门针对病人肺部训练的医疗器械,游泳可以锻炼病人的肺活量,但这种方式受限于场地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携带方便的肺活量训练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肺活量训练装置,其包括一呼吸罩、一箱体和两吹气管,在所述的吹气管上分别设有控制阀,箱体的上部设有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吹气管的一端与呼吸罩相连通,在吹气管的另一端上分别连通有支管,在所述的支管上分别垂直连通有若干出气管,在所述的出气管内分别限位设有浮动球,所述的支管、出气管设置在所述的箱体内且支管按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的箱体上设有一制氧机,在该制氧机的出口与一输氧管的一端相连通,输氧管的另一端延伸至呼吸罩内且连通有两鼻吸管,在所述的输氧管上设有输氧控制阀。

所述的呼吸罩的罩口上设有翻边,在所述的翻边上套装有硅胶圈。

在所述的两吹气管外侧设有护管套。

所述的支管固定在所述的箱体的底壁上。

本实用新型是在箱体内水平设有支管,在支管上垂直连通有若干出气管,在出气管内分别限位设有浮动球,支管经吹气管与呼吸罩相连通,训练时,病人通过呼吸罩将气体吹经支管后由出气管排出,出气管内的浮动球根据出气量而上下浮动,从而达到肺部锻炼的作用。该肺活量训练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方便携带。制氧机经一输氧管与呼吸罩内两鼻吸管相连通,通过鼻吸管对病人输入氧气,解决了病人长时间呼气锻炼造成的缺氧、眩晕问题,提高了训练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向视图。

图中标记:1.呼吸罩,2.第一吹气管,3.第二吹气管,4.第一控制阀,5.第二控制阀,6.护管套,7.箱体,8.第一支管,9.第二支管,10.第一出气管,11.第二出气管,12.浮动球,13.制氧机,14.输氧管,15.输氧控制阀,16.第一鼻吸管,17.第二鼻吸管,18.翻边,19.硅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一种肺活量训练装置,其包括呼吸罩1、箱体7、第一吹气管2和第二吹气管3。其中,箱体7的上部设有开口,用于空气的流通。

在图1、图2中,第一吹气管2、第二吹气管3的一端与呼吸罩1相连通。如图1所示,在第一吹气管2、第二吹气管3的另一端上分别对应连通有第一支管8、第二支管9,在第一支管8上分别垂直连通有三第一出气管10,在第二支管9上分别垂直连通有三个第二出气管11,在第一出气管10、第二出气管11内分别限位设有浮动球12。

为了控制通过吹气管的气体流量,如图1所示,在第一吹气管2上设有第一控制阀4,在第二吹气管3上设有第二控制阀5。

如图1所示,第一支管8、第二支管9、第一出气管10、第二出气管11设置在箱体7内。其中,第一支管8、第二支管9是按水平方向固定在箱体7的底壁上。

在图1中,在箱体7上设有一制氧机13,在制氧机13上分别设有用于控制制氧机13的启动与停止的启动按钮、停止按钮。

如图1、图2所示,在制氧机13的出口与一输氧管14的一端相连通,输氧管14的另一端延伸至呼吸罩1内且连通有第一鼻吸管16、第二鼻吸管17。制氧机13制出的氧气经输氧管14送至第一鼻吸管16、第二鼻吸管17,对病人输入氧气,病人不会由于长时间呼气造成缺氧、眩晕,提高了训练效率。

为了调节输氧管14内的氧气流量,如图1所示,在输氧管14上设有输氧控制阀15。

为了实现呼吸罩与病人脸颊的密封,如图1所示,在呼吸罩1的罩口上设有翻边18,在翻边18上套装有硅胶圈19。硅胶圈19可拆卸,大大方便了拆洗或消毒。

为了解决吹气管缠绕问题及对吹气管的保护,如图1所示,在第一吹气管2、第二吹气管3外侧设有护管套6。

在使用时,首先将呼吸罩1罩扣在病人的鼻、嘴部位,再打开在第一吹气管2上的第一控制阀4,然后对着呼吸罩1吹气,气体经第一吹气管2、第一支管8吹动第一出气管10内的浮动球12,使浮动球12在第一出气管10内上下移动,来实现训练的目的。由于在呼吸罩1上连通有第一吹气管2、第二吹气管3,病人可以先通过第一吹气管2进行小肺活量吹气训练,后期加大训练强度可通过第一吹气管2、第二吹气管3同时进行肺活量吹气训练。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的优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