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软体积木的软体棍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8978发布日期:2018-09-07 22:37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体棍梁结构,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软体积木的软体棍梁结构。



背景技术:

积木结构,主要是使用不同的积木件进行拼装,配合连接件,造型件等组成不同的结构,有利于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但现有积木存在造型单一,刻板,以长方体为主体形状,不能搭出角度多变的造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及使用效果良好的用于软体积木的软体棍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软体积木的软体棍梁结构,包括软质本体,所述软质本体由至少两个连接套和设置在相邻两个连接套之间的软质连接梁组成;各软质连接梁沿长度方向的中部沿周向设有若干个让位缺口。

上述的一种用于软体积木的软体棍梁结构中,所述软质连接梁沿径向截面为十字型;各让位缺口位于软质连接梁四个凸起自由端端部沿长度方向的左右两端。

上述的一种用于软体积木的软体棍梁结构中,所述连接套沿轴向的两端设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的内径大于连接套的内径。

上述的一种用于软体积木的软体棍梁结构中,所述定位环的外径与连接套的外径相同;所述定位环与连接套为一体成型的整体结构。

上述的一种用于软体积木的软体棍梁结构中,所述两个连接套之间的间距为18-22cm。

上述的一种用于软体积木的软体棍梁结构中,各连接套呈等距分布。

上述的一种用于软体积木的软体棍梁结构中,所述连接套和定位环的外径均为8-10cm、高度总和为9-11cm;所述连接套的内径为4-6cm,所述定位环的内径为7-9cm。

上述的一种用于软体积木的软体棍梁结构中,所述软质连接梁相对两个凸起部自由端端面之间间距为5-7cm。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连接套跟软质连接梁的配合,解决了几种构件相互之间联接搭建模型形状角度单一的问题。增加了柔性连接的方式,丰富了构件间的搭建联接方式,使搭建的模型表面平整,形状角度多变。同时,让位缺口不仅可使外部连接件在连接过程中夹紧软质连接梁,使得联接方式更加稳固;同时还可以使软质连接梁可以顺畅地弯折成任意角度,使其与外部构件配合形成多样的造型。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中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C-C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软质本体1、连接套1a、软质连接梁1b、让位缺口1c、定位环1d。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软体积木的软体棍梁结构,包括软质本体 1,所述软质本体1由至少两个连接套1a和设置在相邻两个连接套1a之间的软质连接梁1b 组成。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使用TPE柔性材料制作,可使软质本体弯曲造型,亦可切割出适合的长度,配合各种形态随意变换。所述两个连接套1a之间的间距为18-22cm。各连接套 1a呈等距分布。各软质连接梁1b沿长度方向的中部沿周向设有若干个让位缺口1c。让位缺口不仅可使外部连接件在连接过程中夹紧软质连接梁,使得联接方式更加稳固;同时还可以使软质连接梁可以顺畅地弯折成任意角度,使其与外部构件配合形成多样的造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软质连接梁1b沿径向截面为十字型;各让位缺口1c位于软质连接梁1b四个凸起自由端端部沿长度方向的左右两端。采用这种结构,可方便构件间的联接,使得联接更加稳固。优选地,所述软质连接梁1b相对两个凸起部自由端端面之间间距为5-7cm。

在连接套1a沿轴向的两端设有定位环1d。所述定位环1d的内径大于连接套1a的内径。方便连接套与外部构件连接。优选地,所述定位环1d的外径与连接套1a的外径相同。所述定位环1d与连接套1a为一体成型的整体结构。这样可以使连接套与定位环形成完整的整体,使外形美、简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套1a和定位环1d的外径均为8-10cm、高度总和 9-11cm,即连接套和定位环组合后的总高度为9-11cm。所述连接套1a的内径为4-6cm,所述定位环1d的内径为7-9cm。当然,连接套和定位环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组合连接方式,两者所形成的外部结构,也不仅限于圆形,可以是三角形、方形或是其它多边形结构。同时,其参数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上述变化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获得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再赘述。

使用时,将外部构件联接在连接套内,并通过定位环固定位置,再通过软质连接梁和让位缺口的配合弯成多种不同的角度,或者通过让位缺口与外部连接件连接,组成多样造型。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