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离合正反转差速变速箱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8977发布日期:2018-09-07 22:37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离合正反转差速变速箱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设计上存在的不足,还没有一种可实现一杆式操控机器差速转弯的同时,还可控制机器其它多种工作控制模式,即单手同时可控制机器差速转弯、旋耕机升降等工作控制,大幅降低操控机器的劳动强度的液压离合正反转差速变速箱总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液压离合正反转差速变速箱总成,通过与动力源(发动机等)连接,可实现一杆式操控机器差速转弯的同时,还可控制机器其它多种工作控制模式,即单手同时可控制机器差速转弯、旋耕机升降等工作控制,大幅降低操控机器的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压离合正反转差速变速箱总成,包括变速箱扭矩输出控制机构、行走扭矩输出无级变速控制机构、正反转差速转向控制机构;

所述正反转差速转向控制机构包括油缸、联杆、顶杆、弹簧、密封定位套、连接压盖、第十七轴承、联接卡块、推力球轴承、第十八轴承、转向爪、第六齿轮、第四垫片、纸基内摩擦片、外摩擦片、差速输出齿轮、第二十五轴承、第七齿轮、齿轮轴;

所述油缸与连接压盖顶端相连,连接压盖底端固定在变速箱壳体;密封定位套固定在变速箱壳体上,顶杆穿过密封定位套,联杆固定在顶杆一端,联接卡块固定在另一端,弹簧串在联杆与密封定位套之间,推力球轴承固定在联接卡块卡槽内,第十八轴承通过卡簧固定在转向爪上,转向爪安装在齿轮轴上,第六齿轮通过第十八轴承安装在齿轮轴上并同时通过第六齿轮端面的凸齿与转向爪端面的凹齿连接,第四垫片通过卡簧安装在齿轮轴上,纸基内摩擦片串装在差速输出齿轮上,外摩擦片通过内齿安装在差速输出齿轮上外齿安装在转向爪,差速输出齿轮通过第二十五轴承安装在齿轮轴上,第七齿轮固定在齿轮轴上;齿轮轴另一端对称安装油缸、联杆、顶杆、弹簧、密封定位套、连接压盖、第十七轴承、联接卡块、推力球轴承、第十八轴承、转向爪、第六齿轮、第四垫片、纸基内摩擦片、外摩擦片、差速输出齿轮、第二十五轴承。

进一步,所述变速箱扭矩输出控制机构包括离合器输入轴、输入轴压盖、第一轴承、第一双联齿轮、第一齿轮隔垫、第二轴承、第二双联齿轮、轴承隔垫、第三轴承、第二齿轮隔垫、第四轴承、端盖、第五轴承、挡圈、第六轴承、轴承隔套、三联齿轮、第七轴承、第三齿轮隔垫、第一齿轮、第八轴承、输出轴、第九轴承、输出轴压盖、第一拨叉、第一拨叉轴、输出轴换挡曲轴、第十轴承、轴承套;

所述离合器输入轴通过输入轴压盖、第一轴承、第四轴承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第一双联齿轮安装在离合器输入轴上,第二双联齿轮通过第二轴承、轴承隔垫、第三轴承安装在离合器输入轴上,输出轴通过端盖、第五轴承、第八轴承、第九轴承、输出轴压盖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三联齿轮通过挡圈、第六轴承、轴承隔套、第七轴承、第三齿轮隔垫安装在输出轴上,第一齿轮通过安装在输出轴上,轴承套固定在变速箱盖板上,输出轴换挡曲轴一端通过第十轴承及轴承套固定,另一端圆柱头卡在第一拨叉槽内,第一拨叉一端孔穿透第一拨叉轴另一端半圆叉口卡在双联齿轮第一卡槽内,第一拨叉轴两端固定在变速箱壳体上。

进一步,所述行走扭矩输出无级变速控制机构包括变速箱壳体、离合器输入轴、小锥度齿、大锥度齿、无级变速输入轴、伞齿隔套、第十一轴承、第一压盖、无级变速器、无级变速器联接套、第二拨叉、第二拨叉轴、第十二轴承、换挡曲轴、无级变速器输出齿轮、第二压盖、第十三轴承、第二齿轮、制动轴、三联换档齿轮、第十四轴承、制动安装法兰、制动盘、第三压盖、第十五轴承、换挡轴、第三齿轮、第四齿轮、齿轮套、第五齿轮、第十六轴承、第四压盖、连接压盖、第十七轴承、推力球轴承、第十八轴承、转向爪、第六齿轮、第七齿轮、齿轮轴、第五压盖、第十九轴承、垫圈、第一二联齿轮、轴承隔套、第二十轴承、齿轮隔套、第一轴、第六压盖、第二十一轴承、第一垫片、第二二联齿轮、第二十二轴承、第二轴、第八齿轮、第二十三轴承、驱动轴套管、驱动轴、第二十四轴承、第二垫片、驱动轮、第三垫片;

所述小锥度齿安装在离合器输入轴上,大锥度齿与无级变速输入轴连接,无级变速输入轴通过伞齿隔套、第十一轴承、第一压盖、无级变速器、无级变速器联接套连接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第一压盖、无级变速器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轴承套固定在变速箱盖板上,换挡曲轴一端通过第十二轴承及轴承套固定,另一端圆柱头卡在第二拨叉槽内,第二拨叉一端孔穿透第二拨叉轴另一端半圆叉口卡在三联换档齿轮卡槽内,第二拨叉轴两端固定在变速箱壳体上,无级变速器输出齿轮通过内花键安装在无级变速器输出轴上,制动轴通过第二压盖、第十三轴承、第十四轴承、制动安装法兰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制动安装法兰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制动盘一半固定安装在制动安装法兰,另一半安装在制动轴上,第二齿轮、三联换档齿轮与制动轴安装;换挡轴通过第三压盖、第十五轴承、第十六轴承、第四压盖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第三压盖、第四压盖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与换挡轴安装;齿轮轴通过对称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的连接压盖、第十七轴承固定,第十八轴承、转向爪、第六齿轮、第七齿轮对称安装在齿轮轴两端;第一轴通过对称安装的第五压盖、第十九轴承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对称安装的压盖螺栓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垫圈、第一二联齿轮、轴承隔套、第二十轴承在第一轴的两端对称安装,齿轮隔套安装在对称安装的第一二联齿轮中间;第二轴通过对称安装的第六压盖、第二十一轴承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第六压盖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第一垫片、第二二联齿轮、第二十二轴承对称安装在第二轴的两端;驱动轴通过第二十三轴承、驱动轴套管、第二十四轴承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驱动轴套管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第八齿轮与驱动轮与驱动轴安装,第二垫片穿装在驱动轴,第三垫片固定在驱动轴上。

进一步,第一双联齿轮通过内花键结构安装在离合器输入轴外花键上。

进一步,第一齿轮通过内花键结构安装在输出轴上,轴承套通过螺栓固定在变速箱盖板上。

进一步,所述小锥度齿通过内花键安装在离合器输入轴上,大锥度齿通过内花键与无级变速输入轴外花键连接。

进一步,第二齿轮、三联换档齿轮通过内花键与制动轴外花键安装。

进一步,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通过内花键与换挡轴外花键安装。

进一步,第八齿轮与驱动轮通过内花键与驱动轴外花键安装。

进一步,转向爪通过内花键安装在带有外花键的齿轮轴上。

本实用新型液压离合正反转差速变速箱总成,可360°原地旋转,水田转向不臃泥,比同类产品结构简单合理,作业操控效果佳,实用性更强,可靠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 为沿图1中A-A线剖视图;

图3 为沿图2中C-C线剖视图;

图4 为沿图2中D-D线剖视图;

图5 为沿图1中B-B线剖视图;

图6 为沿图5中E-E线剖视图;

图7 为沿图5中F-F线剖视图;

图8 为沿图5中G-G线剖视图;

图9 为沿图5中H-H线剖视图;

图10为沿图5中I-I线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一种液压离合正反转差速无级变速箱总成,包括变速箱扭矩输出控制机构、行走扭矩输出无级变速控制机构、正反转差速转向控制机构。

所述变速箱扭矩输出控制机构包括离合器输入轴1、输入轴压盖2、第一轴承3、第一双联齿轮4、第一齿轮隔垫5、第二轴承6、第二双联齿轮7、轴承隔垫8、第三轴承9、第二齿轮隔垫10、第四轴承11、端盖12、第五轴承13、挡圈14、第六轴承15、轴承隔套16、三联齿轮17、第七轴承18、第三齿轮隔垫19、第一齿轮20、第八轴承21、输出轴22、第九轴承23、输出轴压盖24、第一拨叉27、第一拨叉轴28、输出轴换挡曲轴29、第十轴承30、轴承套31;

所述离合器输入轴1通过输入轴压盖2、第一轴承3、第四轴承11安装在变速箱壳体0上,第一双联齿轮4通过内花键结构安装在离合器输入轴1外花键上,第二双联齿轮7通过第二轴承6、轴承隔垫8、第三轴承9安装在离合器输入轴1上,输出轴22通过端盖12、第五轴承13、第八轴承21、第九轴承23、输出轴压盖24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0上,三联齿轮17通过挡圈14、第六轴承15、轴承隔套16、第七轴承18、第三齿轮隔垫19安装在输出轴22上,第一齿轮20通过内花键结构安装在输出轴22上,轴承套31通过螺栓固定在变速箱盖板上,输出轴换挡曲轴29一端通过第十轴承30及轴承套31固定,另一端圆柱头卡在第一拨叉27槽内,第一拨叉27一端孔穿透第一拨叉轴28另一端半圆叉口卡在双联齿轮第一4卡槽内,第一拨叉轴28两端采用螺栓固定在变速箱壳体0上。

工作时通过发动机所输出的扭矩传递给离合器输入轴1及通过花键连接的第一双联齿轮4上,输出轴换挡曲轴29在外力的作用下摆动时可控制拨叉27沿拨叉轴28直线滑,拨叉轴28上的定位槽(定位钢珠及弹簧组成)可控制第一双联齿轮4滑动的位置,既定位成高速档、空档、低速档,当第一双联齿轮4处于中位时,既不与三联齿轮17任何齿啮合,输出轴22不转动为空档,当第一双联齿轮4多齿端与三联齿轮17少齿端啮合时扭矩传递给啮合在三联齿轮17一端的第二双联齿轮7上,第二双联齿轮7同时将扭矩传递给第一齿轮20及与第一齿轮20花键结构安装在输出轴22上,此时转动为高速档。当第一双联齿轮4少齿端与三联齿轮17多齿端啮合,其它扭矩传递相同此时为低速档。

所述行走扭矩输出无级变速控制机构包括变速箱壳体0、离合器输入轴1、小锥度齿25、大锥度齿26、无级变速输入轴32、伞齿隔套33、第十一轴承34、第一压盖35、无级变速器36、无级变速器联接套37、第二拨叉38、第二拨叉轴39、第十二轴承40、换挡曲轴41、无级变速器输出齿轮42、第二压盖43、第十三轴承44、第二齿轮45、制动轴46、三联换档齿轮47、第十四轴承48、制动安装法兰49、制动盘50、第三压盖51、第十五轴承52、换挡轴53、第三齿轮54、第四齿轮55、齿轮套56、第五齿轮57、第十六轴承58、第四压盖59、连接压盖65、第十七轴承66、推力球轴承68、第十八轴承69、转向爪70、第六齿轮71、第七齿轮77、齿轮轴78、第五压盖79、第十九轴承80、垫圈81、第一二联齿轮82、轴承隔套83、第二十轴承84、齿轮隔套85、第一轴86、第六压盖87、第二十一轴承88、第一垫片89、第二二联齿轮90、第二十二轴承91、第二轴92、第八齿轮93、第二十三轴承94、驱动轴套管95、驱动轴96、第二十四轴承97、第二垫片98、驱动轮99、第三垫片100;

所述小锥度齿25通过内花键安装在离合器输入轴1上,大锥度齿26通过内花键与无级变速输入轴32外花键连接,无级变速输入轴32通过伞齿隔套33、第十一轴承34、第一压盖35、无级变速器36、无级变速器联接套37连接安装在变速箱壳体0上,第一压盖35、无级变速器36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0上,轴承套通过螺栓固定在变速箱盖板上,换挡曲轴41一端通过第十二轴承40及轴承套固定,另一端圆柱头卡在第二拨叉38槽内,第二拨叉38一端孔穿透第二拨叉轴39另一端半圆叉口卡在三联换档齿轮47卡槽内,第二拨叉轴39两端采用螺栓固定在变速箱壳体0上,无级变速器输出齿轮42通过内花键安装在无级变速器36输出轴上,制动轴46通过第二压盖43、第十三轴承44、第十四轴承48、制动安装法兰49安装在变速箱壳体0上,制动安装法兰49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0上,制动盘50一半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制动安装法兰49,另一半通过平键及螺栓安装在制动轴46上,第二齿轮45、三联换档齿轮47通过内花键与制动轴46外花键安装;换挡轴53通过第三压盖51、第十五轴承52、第十六轴承58、第四压盖59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0上,第三压盖51、第四压盖59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0上,第三齿轮54、第四齿轮55、第五齿轮57通过内花键与换挡轴53外花键安装;齿轮轴78通过对称安装在变速箱壳体0上的连接压盖65、第十七轴承66固定,第十八轴承69、转向爪70、第六齿轮71、第七齿轮77对称安装在齿轮轴78两端。第一轴86通过对称安装的第五压盖79、第十九轴承80安装在变速箱壳体0上,对称安装的压盖79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0上,垫圈81、第一二联齿轮82、轴承隔套83、第二十轴承84在第一轴86的两端对称安装,齿轮隔套85安装在对称安装的第一二联齿轮82中间。第二轴92通过对称安装的第六压盖87、第二十一轴承88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0上,第六压盖87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0上,第一垫片89、第二二联齿轮90、第二十二轴承91对称安装在第二轴92的两端。驱动轴96通过第二十三轴承94、驱动轴套管95、第二十四轴承97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0上,驱动轴套管95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0上,第八齿轮93与驱动轮99通过内花键与驱动轴96外花键安装,第二垫片98穿装在驱动轴96,第三垫片100通过螺栓固定在驱动轴96上。

工作时通过发动机所输出的扭矩传递给离合器输入轴1及通过花键连接的小锥度齿25与小锥度齿25啮合的大锥度齿26,换挡曲轴41在外力的作用下摆动时可控制第二拨叉38沿第二拨叉轴39直线滑动,第二拨叉轴39上的定位槽(定位钢珠及弹簧组成)可控制三联换档齿轮47滑动的位置,既定位成三档、空档、二档、空档、一档。

所述正反转差速转向控制机构包括油缸60、联杆61、顶杆62、弹簧63、密封定位套64、连接压盖65、第十七轴承66、联接卡块67、推力球轴承68、第十八轴承69、转向爪70、第六齿轮71、第四垫片72、纸基内摩擦片73、外摩擦片74、差速输出齿轮75、第二十五轴承76、第七齿轮77、齿轮轴78;

所述油缸60通过螺栓与连接压盖65顶端相连,连接压盖65底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变速箱壳体0;密封定位套64通过螺栓固定在变速箱壳体0上,顶杆62穿过密封定位套64,联杆61通过螺母固定在顶杆62一端,联接卡块67通过螺母固定在另一端,弹簧63串在联杆61与密封定位套64之间,推力球轴承68固定在联接卡块67卡槽内,第十八轴承69通过卡簧固定在转向爪70上,转向爪70通过内花键安装在带有外花键的齿轮轴78上,第六齿轮71通过第十八轴承69安装在齿轮轴78上并同时通过第六齿轮71端面的凸齿与转向爪70端面的凹齿连接,第四垫片72通过卡簧安装在齿轮轴78上,纸基内摩擦片73串装在差速输出齿轮75上,外摩擦片74通过内齿安装在差速输出齿轮75上外齿安装在转向爪70,差速输出齿轮75通过第二十五轴承76安装在齿轮轴78上,第七齿轮77通过焊接固定在齿轮轴78上;齿轮轴78另一端对称安装油缸60、联杆61、顶杆62、弹簧63、密封定位套64、连接压盖65、第十七轴承66、联接卡块67、推力球轴承68、第十八轴承69、转向爪70、第六齿轮71、第四垫片72、纸基内摩擦片73、外摩擦片74、差速输出齿轮75、第二十五轴承76。

工作时扭矩传递至第七齿轮77既焊接固定的齿轮轴78上,通过花键安装的转向爪70传递到第六齿轮71上(因第六齿轮71端面的凸齿与转向爪70端面的凹齿在弹簧63的作用下已经咬合连接),另一端同理将扭矩传递到驱动轮99,此时驱动轮99驱动旋转方向为同一方向,由无级变速器36控制机器前进或后退。当机器需要左(或右)转弯时,通过液压系统控制左(或右)油缸60的活塞推动联杆61与用螺母固定的顶杆62、联接卡块67及卡在联接卡块67卡槽内的推力球轴承68沿密封定位套直线运动将转向爪70与第六齿轮71分离,因外摩擦片74内齿安装在差速输出齿轮75上外齿安装在转向爪70上,转向爪70与第六齿轮71分离后同时对纸基内摩擦片73与外摩擦片施压传递扭矩至差速输出齿轮75上,差速输出齿轮75与第一二联齿轮82多齿端啮合,第一二联齿轮82少齿端与第二二联齿轮90啮合传递相反方向的扭矩到驱动轮99使机器向左(或右)正反转差速转转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