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升降VR线下体验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9853发布日期:2018-09-11 20:46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VR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旋转升降VR线下体验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已经在多个领域应用了VR技术,大体观影、房地产虚拟环境展示、旅游及游戏娱乐或在模仿过山车、飞行等体验类影片行业都有较为成熟的应用。在目前的虚拟现实领域中,通过计算机产生一种人为的虚拟环境与现实中的体验设备结合起来,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参与者“投入”到该虚拟环境中,并通过现实体验设备的多角度旋转,实现参与者与虚拟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从而使得参与者在视觉上产生一种沉浸于虚拟环境的感觉,然而,现有的VR技术中的体验设备仅仅具有两个自由度的旋转,在进行VR体验时不能进行空间全方位的体验,存在体验死角。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空间全方位体验,没有体验死角的旋转升降VR线下体验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一种旋转升降VR线下体验设备,包括机架、转动架、升降机构、旋转机构和能够用于坐人的座舱,转动架铰接安装在机架上,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杆和用于驱动升降杆运动的升降电机,升降电机安装在机架上,升降杆的自由端与转动架的一端铰接,旋转机构包括转轴和用于驱动转轴旋转的旋转电机,旋转电机安装在转动架上,转轴的自由端从转动架的另一端伸出并与座舱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转动架的另一端还设有用于支撑所述转轴的轴承。

优选地,所述旋转机构还包括减速机,所述旋转电机通过减速机驱动所述转轴旋转。

优选地,所述减速机为蜗轮蜗杆减速机。

优选地,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套在所述机架、转动架、升降机构和旋转机构外面。

优选地,所述升降电机和/或所述旋转电机为伺服电机。

优选地,所述座舱包括一个一面开口的多边形舱体和设置在舱体内的安全座椅,安全座椅的正面朝向开口。

优选地,所述转轴与所述座舱的连接点为所述舱体的背面,舱体的背面为所述舱体开口侧相对的另一侧。

优选地,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与VR设备连接,输出端与所述升降电机、旋转电机连接以控制升降电机、旋转电机的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升降VR线下体验设备,通过升降电机带动转动架绕着机架上下转动,进而带动座舱进行升降运动,通过旋转电机带动座舱进行360°旋转,而且升降电机和旋转电机能够同步运动,从而实现座舱能达到空间全方位的体验,不存在体验死角。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升降VR线下体验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升降VR线下体验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图1中省略防护罩后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升降VR线下体验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中包括有:

1-机架,2-转动架,3-防护罩,4-座舱,41-舱体,42-安全座椅,51-升降杆,52-升降电机,61-转轴,62-旋转电机,63-减速机,7-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旋转升降VR线下体验设备包括机架和座舱4,机架上罩有防护罩3,旋转升降VR线下体验设备通过机架的底座放置在地面或者其他设备上。

如图2所示,座舱4包括一个一面开口的多边形舱体41和设置在舱体41内的安全座椅42,安全座椅42的正面朝向开口。

如图3所示,省略防护罩3后,可以看出,旋转升降VR线下体验设备包括机架1、转动架2、升降机构、旋转机构和能够用于坐人的座舱4,转动架2铰接安装在机架1上,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杆51和用于驱动升降杆51运动的升降电机52,升降电机52安装在机架1上,升降杆51的自由端与转动架2的一端铰接,旋转机构包括转轴61和用于驱动转轴61旋转的旋转电机62,旋转电机62通过减速机63驱动所述转轴61旋转,旋转电机62安装在转动架2上,转轴61的自由端从转动架2的另一端伸出并与座舱4固定连接,转动架2的另一端还设有用于支撑所述转轴61的轴承7,减速机63为蜗轮蜗杆减速机,升降电机52和旋转电机62均为伺服电机,所述转轴61与所述座舱4的连接点为所述舱体41的背面,舱体41的背面为所述舱体41开口侧相对的另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升降VR线下体验设备,通过升降电机52带动转动架2绕着机架1上下转动,进而带动座舱4进行升降运动,通过旋转电机62带动座舱4进行360°旋转,而且升降电机52和旋转电机62能够同步运动,从而实现座舱4能达到空间全方位的体验,不存在体验死角。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