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防护壳的呼吸训练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9575发布日期:2018-12-05 19:18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带有防护壳的呼吸训练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防护壳的呼吸训练仪。



背景技术:

人在正常吸气时,横膈膜收缩和外肋间肌收缩,当用力吸气时,还需吸气辅助肌,如斜方肌、斜角肌的协助,这些肌肉收缩的结果使得胸阔上举,胸腔空间扩大到极限,因此需要对吸气肌进行锻炼,呼吸家吸气训练器采用阻抗训练基础原理,使用者透过吸气训练器吸气时需费力去抵抗训练器设定的阻抗,以增加吸气肌力,借此增加呼吸肌强度与耐受度。

目前,公告号为CN20372471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呼吸训练仪,它包括壳体、吹气管、力度调节管、充气管和气球,在壳体上开设管架通路,管架通路的一端插接吹气管,管架通路的另一端插接力度调节管的前端,力度调节管的中部联通充气管,充气管联通气球。

这种呼吸训练仪虽然能够进行呼吸训练,但是其外部没有防护壳,容易被拆卸分解,影响呼吸训练的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防护壳的呼吸训练仪,其难以被拆卸分解,不会影响呼吸训练的正常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带有防护壳的呼吸训练仪,包括呼吸训练仪主体,其特征是:还包括装载壳和防护壳,所述装载壳上设有出气口,所述装载壳上设有第一空腔,所述呼吸训练仪主体设置在第一空腔内,所述呼吸训练仪主体包括进气管、出气管、气流箱,所述气流箱设置在第一空腔内,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连接气流箱,另一端贯穿装载壳并延伸至装载壳外,所述气流箱上设有第一通口,所述出气管连接于气流箱,出气管的中心轴线与第一通口的中心轴线共线,且所述出气管背离气流箱的一端朝向出气口,所述防护壳设置在第一空腔内,且所述防护壳处于呼吸训练仪主体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进行呼吸训练时,对准进气管吹气,吹出的气体通过进气管进入到气流箱内,再通过气流箱进入到出气管内,由出气管排放至出气口处,从而完成呼气训练,但是防护壳能够对第一空腔内的呼吸训练仪主体进行限位,使呼吸训练仪主体不易从第一空腔内取出,从而使其难以被拆卸分解,不会影响呼吸训练的正常进行。

进一步设置:所述装载壳上还设有进气口、显示器和电控板,所述进气管内设有流量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通过电控板连接显示器,所述呼吸训练仪主体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和压力调节装置,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包括电机、传动机构、中空状丝杠、螺母座、吸杆、弹簧,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设置为中空状,所述电机通过驱动壳设置在第一空腔内,所述驱动壳靠近进气口的一侧设有通风口,所述主动齿轮设置在电机上,所述吸杆通过支撑壳设置在第一空腔内,所述吸杆的一端贯穿支撑壳并延伸至气流箱内,所述吸杆的横截面为十字形,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支撑壳靠近气流箱的一侧,且所述吸杆穿过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电控板连接显示器,所述中空状丝杠套设在吸杆背离气流箱的一端,且所述中空状丝杠的长度小于吸杆的长度,吸杆与中空状丝杠之间形成气流通道,所述螺母座套设在中空状丝杠上,所述弹簧套设在吸杆上,且所述弹簧的一端抵触螺母座,另一端抵触压力传感器,所述从动齿轮通过滑移构件连接于中空状丝杠背离压力传感器的一端,所述滑移构件用于改变中空状丝杠与从动齿轮之间的相对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吸气时,启动电机,电机调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带动与其啮合的从动齿轮转动,从动齿轮带动中空状丝杠转动,中空状丝杠在转动过程中带动螺母座移动,在螺母座移动过程中,弹簧不断的朝向压力传感器方向压紧,从而改变压力传感器受到的压力,压力传感器受到的压力通过电控板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将压力传感器受到的压力调节至适当位置,患者对准进气管吸气,气体通过装载壳上的进气口进入,并通过通风口进入到吸杆与中空状丝杠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内,再通过气流通道进入到气流箱内,再通过进气管吸入,且吸杆朝向进气管方向移动,完成一次吸气过程,与通过普通的吸气管吸气相比,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恢复情况选择不同的阻抗,调节压力传感器受到的压力,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进一步设置:所述滑移构件包括滑片和滑槽,所述滑槽设置在从动齿轮的内侧壁上,所述滑片设置在中空状丝杠上,所述滑片插入滑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杆在移动过程中带着中空状丝杠移动,滑片随着中空状丝杠一起移动并从滑槽内脱离出来,避免中空状丝杠与从动齿轮之间固定连接,影响吸杆的运动。

进一步设置:所述防护壳与第一空腔之间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呼吸训练仪主体出现故障,可将防护壳从第一空腔内拆卸下来,从而实现对呼吸训练仪主体进行修复的目的。

进一步设置:所述防护壳与第一空腔之间通过螺钉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拆卸防护壳时,将螺钉拆卸下来,将防护壳从第一空腔内取出,从而实现将防护壳与第一空腔进行拆分的目的。

进一步设置:所述装载壳上还设有用于遮挡第一空腔的第一盖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盖板能够将第一空腔遮挡起来,避免杂质落入到第一空腔内,影响呼吸训练仪主体的洁净度。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盖板的一端铰接于装载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盖板与装载壳之间通过铰接的关系连接,在需要将第一空腔暴露出来时,只需翻转第一盖板即可,不需要将第一盖板完全从装载壳上拆卸下来,避免第一盖板与装载壳分离,导致第一盖板丢失。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空腔内设有用于支撑进气管的支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架能够对进气管进行支撑,以便提高进气管的稳定性。

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架包括底座和支撑块,所述底座设置在第一空腔内,所述支撑块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支撑块背离底座的一侧设有弧形槽,且所述弧形槽与进气管的管壁相匹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块上的弧形槽与进气管的管壁相匹配,能够进一步提高进气管的稳定性。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通口上设有格栅板,所述出气管靠近气流箱的一端设有限位杆,限位杆与格栅板之间的空间内设有呼吸软片,所述限位杆上设有插槽,所述格栅板上设有插杆,所述插杆穿过呼吸软片并插入插槽内,所述呼吸软片的中心轴线与插杆的中心轴线共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呼气时,气体通过格栅板朝向出气管方向运动,呼吸软片受到气流的压力发生形变,导致呼吸软片与出气管之间形成空隙,气体从呼吸软片与出气管之间的空隙排出;在吸气时,出气管外部的气压大于气流箱内的气压,呼吸软片紧贴在格栅板上,从而实现对出气管进行封堵的目的,使患者只能吸入吸杆与中空状丝杠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内的气体,避免外部的气体通过出气管进入到气流箱内,导致患者无法吸动吸杆,影响吸气训练。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防护壳的设置能够对第一空腔内的呼吸训练仪主体进行限位,使呼吸训练仪主体不易从第一空腔内取出,使其难以被拆卸分解,从而不会影响呼吸训练的正常进行;

2、防护壳与第一空腔之间可拆卸连接,以便呼吸训练仪主体出现故障时,将防护壳从第一空腔内拆卸下来,对呼吸训练仪主体进行修复;

3、呼吸软片的设置能够在吸气时将出气管靠近气流箱一端的管口封堵,使患者只能吸入吸杆与中空状丝杠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内的气体,避免外部的气体通过出气管进入到气流箱内,导致患者无法吸动吸杆,影响吸气训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装载壳与防护壳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出气口与进气口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出气管与气流箱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用于体现限位杆与出气管之间位置关系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7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压力传感器和压力调节装置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用于体现传动机构的B部结构放大图;

图9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装载壳与进气口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气流箱与吸杆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气流箱与压力传感器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用于体现弹簧与吸杆之间位置关系的C部结构放大图;

图13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中空状丝杠与从动齿轮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用于体现滑移构件的D部结构放大图。

图中,1、装载壳;2、出气口;3、进气口;4、呼吸训练仪主体;41、进气管;42、出气管;43、气流箱;44、压力传感器;45、压力调节装置;451、电机;452、传动机构;4521、主动齿轮;4522、从动齿轮;453、中空状丝杠;454、螺母座;455、吸杆;456、弹簧;5、第一通口;6、驱动壳;7、支撑壳;8、滑移构件;81、滑片;82、滑槽;9、显示器;10、电控板;13、格栅板;14、限位杆;15、呼吸软片;16、插槽;17、插杆;18、第一盖板;19、支架;191、底座;192、支撑块;20、防护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带有防护壳的呼吸训练仪,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呼吸训练仪主体4、装载壳1和防护壳20,装载壳1上设有显示器9、电控板10和第一空腔,如图2和图3所示,装载壳1的侧壁上设有出气口2、进气口3,呼吸训练仪主体4设置在第一空腔内,防护壳20设置在第一空腔内,且防护壳20处于呼吸训练仪主体4上方,防护壳20与第一空腔之间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装载壳1上还铰接有用于遮挡第一空腔的第一盖板18,第一盖板18处于防护壳20上方。

如图1和图4所示,呼吸训练仪主体4包括进气管41、出气管42、气流箱43,气流箱43设置在第一空腔内,进气管41的一端连接气流箱43,另一端贯穿装载壳1并延伸至装载壳1外,进气管41内设有流量传感器,流量传感器通过电控板10连接显示器9,以便时刻检测进气管41内的气流量,第一空腔内设有用于支撑进气管41的支架19,支架19包括底座191和支撑块192,底座191设置在第一空腔内,支撑块192设置在底座191上,支撑块192背离底座191的一侧设有弧形槽,且弧形槽与进气管41的管壁相匹配,如图4和图5所示,气流箱43上设有第一通口5,出气管42连接于气流箱43,出气管42的中心轴线与第一通口5的中心轴线共线,且出气管42背离气流箱43的一端朝向出气口2,如图6所示,第一通口5上设有格栅板13,出气管42靠近气流箱43的一端设有限位杆14,限位杆14与格栅板13之间的空间内设有呼吸软片15,限位杆14上设有插槽16,格栅板13上设有插杆17,插杆17穿过呼吸软片15并插入插槽16内,呼吸软片15的中心轴线与插杆17的中心轴线共线,且呼吸软片15由硅橡胶制成。

如图7和图8所示,呼吸训练仪主体4还包括压力传感器44和压力调节装置45,压力调节装置45包括电机451、传动机构452、中空状丝杠453、螺母座454、吸杆455、弹簧456,传动机构452包括主动齿轮4521和从动齿轮4522,从动齿轮4522设置为中空状,如图9所示,电机451通过驱动壳6设置在第一空腔内,驱动壳6靠近进气口3的一侧设有通风口,主动齿轮4521设置在电机451上,如图10和图11所示,吸杆455通过支撑壳7设置在第一空腔内,吸杆455的一端贯穿支撑壳7并延伸至气流箱43内,吸杆455的横截面为十字形,压力传感器44设置在支撑壳7靠近气流箱43的一侧,且吸杆455穿过压力传感器44,压力传感器44通过电控板10连接显示器9,如图12所示,中空状丝杠453套设在吸杆455背离气流箱43的一端,且中空状丝杠453的长度小于吸杆455的长度,吸杆455与中空状丝杠453之间形成气流通道,螺母座454套设在中空状丝杠453上,弹簧456套设在吸杆455上,且弹簧456的一端抵触螺母座454,另一端抵触压力传感器44,如图13和图14所示,从动齿轮4522通过滑移构件8连接于中空状丝杠453背离压力传感器44的一端,滑移构件8包括滑片81和滑槽82,滑槽82设置在从动齿轮4522的内侧壁上,滑片81设置在中空状丝杠453上,滑片81插入滑槽82内。

实施过程:在进行呼气训练时,对准进气管41吹气,吹出的气体通过进气管41进入到气流箱43内,气体通过格栅板13朝向出气管42方向运动,呼吸软片15受到气流的压力发生形变,导致呼吸软片15与出气管42之间形成空隙,气体从呼吸软片15与出气管42之间的空隙排出并进入到出气管42内,由出气管42排放至出气口2处,从而完成呼气训练。

进行吸气训练时,首先对吸气过程中遇到的抗组进行调节,启动电机451,电机451带动主动齿轮4521转动,主动齿轮4521带动从动齿轮4522转动,从动齿轮4522带动中空状丝杠453转动,中空状丝杠453在转动过程带动螺母座454移动,在螺母座454移动过程中,弹簧456不断的朝向压力传感器44方向压紧,从而改变压力传感器44受到的压力,压力传感器44受到的压力通过电控板10在显示器9上显示出来,从而实现调节吸气过程中遇到的阻抗的目的;患者对准进气管41吸气,出气管42外部的气压大于气流箱43内的气压,呼吸软片15紧贴在格栅板13上,呼吸软片15将出气管42的管口封闭,气体通过装载壳1上的进气口3进入,并通过通风口进入到吸杆455与中空状丝杠453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内,再通过气流通道进入到气流箱43内,再通过进气管41吸入,完成吸气训练。

第一空腔内的防护壳20能够对第一空腔内的呼吸训练仪主体4进行限位,将其封堵在第一空腔内,从而使呼吸训练仪主体4难以从第一空腔内取出,进而难以对呼吸训练仪主体4进行拆卸分解。

若呼吸训练仪主体4出现故障需要修复时,翻转第一盖板18,将第一空腔暴露出来,再将螺钉拆卸下来,将防护壳20从第一空腔内取出,将呼吸训练仪主体4暴露出来,以便对其进行修复。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