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移动让位功能的沙袋吊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3073发布日期:2018-12-28 19:26阅读:6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移动让位功能的沙袋吊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健身训练器材技术领域,尤指提供了一种具有移动让位功能的沙袋吊架。



背景技术:

随着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市场上出现各种沙袋吊架,综合市场现有的吊架情况,存在以下缺陷:

沙袋(拳靶)单一,沙袋架虽然能够旋转,但不具有类似与活体(如运动的人体)被击中时的自然让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移动让位功能的沙袋吊架。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应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具有移动让位功能的沙袋吊架,包括滑杆、滑行件、弹性件及支撑连接件,其中:滑杆包括一纵向滑杆和二横向滑杆;滑行件包括设在纵向滑杆上的第一滑行件和分别设在二横向滑杆上的第二、第三滑行件;支撑连接件包括二对称设置的前、后支撑件,二横向滑杆两端分别与前、后支撑件两端连接并形成方框,其中:第一滑行件在纵向滑杆上为滑动连接,并在第一滑行件下面设有沙袋吊袋件,第二、第三滑行件分别在二横向滑杆上也为滑动连接;纵向滑杆连接第二滑行件与第三滑行件之间,在靠近方框四直角位置的前、后支撑件上分别采用弹性件与第一滑行件连接,以此使得弹性件在方框形成X状。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滑行件为相同结构,并分别包括设于壳体内的滑轮。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壳体呈三角形状,为前、后壳体相互扣合构成,前、后壳体分别具有相互对应的定位孔。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定位孔为三个定位孔,其中:二定位孔呈水平设置壳体的壳面较上位置,一定位孔处于壳体的壳面较下位置,较下位置的一定位孔相对于较上位置二定位孔可连线形成等腰三角形。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滑轮为三个,且结构相同,其中:滑轮具有滚轮及贯穿滚轮的转轴,转轴两端分别具有螺丝部,两端的螺丝部分别穿过前、后壳体的定位孔,并通过螺帽将滚轮定位在壳体内。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滑轮匹配滑杆设有弧形凹圈。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三个滑轮中,通过较上位置的二定位孔定位的二个滑轮为承重滑轮,通过较下位置的一定位孔定位的滑轮为反限位滑轮,滑杆夹在承重滑轮与反限位滑轮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吊袋件包括连接板及设于连接板中的转轴件。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连接板具有基本部及基本部两端向上垂直延伸的一对对称的侧耳部,在基本部的中间设有第一转轴孔,在侧耳部上设有第二转轴孔,第二转轴孔经第一滑行件的定位反限位滑轮的转轴贯穿,并与定位该反限位滑轮的转轴形成活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转轴件包括连接帽、平面柱形珠轴承及垫片,其中:垫片置于基本部上面,并具有垫片孔,垫片孔与第一转轴孔以贯通形式对应;平面柱形珠轴承置于垫片上面,并具有轴承孔,轴承孔与垫片孔以贯通形式对应;连接帽具有杆部,杆部依次贯穿珠轴承、垫片孔及第一转轴孔,杆部连接有吊环或挂钩。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的效果:

一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移动让位功能的沙袋吊架,主要是通过改良沙袋与吊架之间的硬性挂接,使之符合人体被冲击而让位,以此不至于在拳击时“硬碰硬”,而出现损伤;

二是在移动让位功能方面,是通过在纵、横杆上设置滑行件,并结合弹性件支持,使沙袋受到冲击时自然向一侧让位,如此既符合活体被击中时产生让位的力学原理,也不至于沙袋与吊架之间因简单的硬性挂接而在频繁使用中松动或磨损,以此既能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也能避免因设备松动或磨损而存在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滑行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实用新型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它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组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组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请参阅图1并结合参阅图2所示,图中提供一种具有移动让位功能的沙袋吊架。该沙袋吊架包括滑杆10、滑行件20、弹性件30及支撑连接件40,其中:滑杆(也称“滑轨”)10为圆体杆,并包括一纵向滑杆11和二横向滑杆12;滑行件20包括设在纵向滑杆11上的第一滑行件21和分别设在二横向滑杆12上的第二、第三滑行件22、23;支撑连接件40包括二对称设置的前、后支撑件,二横向滑杆12两端分别与前、后支撑件两端连接而形成方框,纵向滑杆1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第三滑行件22、23,以此使得纵向滑杆11携第一滑行件21通过第二、第三滑行件22、23在二横向滑杆12上可作前、后滑动,同时也使得第一滑行件21在纵向滑杆11上可作左、右移位,从而使得第一滑行件21经外力作用能够移位到靠近方框内边缘的任何位置。为了限制第一滑行件21因外力冲击的滑行速度,本例中在别靠近方框的四直角位置分别采用弹性件30(如橡皮筋或弹簧)与第一滑行件21连接,以此牵制第一滑行件21放慢滑行速度(进而实现模拟人体被冲击后自然让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滑行件21、22、23为相同结构(如图2),为便于描述,仅以第一滑行件21为例予以说明。图2中第一滑行件21包括设于壳体内的滑轮212,其中:壳体211基于三角状,为前、后壳体相互扣合形成,在图2中为呈现滑轮212在壳体211中的结合形式,仅对壳体211及以壳体211为载体设置的相同结构的滑轮212以代表性结构作标注,例如:前、后壳体为扣合形成的壳体211,分别具有将滑轮212定位于壳体211中的定位孔2111,壳体211两侧为防止滑行时直接与相应结构冲撞,设有环形缓冲件2112。在本实施例中,壳体211中通过定位孔2111固定的是三个结构相同的滑轮212(如图2中滑轮A、滑轮B及滑轮C),其中:滑轮A与滑轮B在壳体211中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滑轮C处于滑轮A、B下方,并与滑轮A、B可连线形成等腰三角形。本例中的滑轮A、滑轮B及滑轮C分别具有滚轮2121及贯穿滚轮2121的转轴2122,各转轴2122两端分别具有螺丝部(未图示),两端的螺丝部分别穿过前、后壳体的定位孔2111,并通过螺帽21221拧紧,以此使得滚轮2121通过转轴2122定位在壳体211内。为了使滑轮212在滑杆10上匹配滑行,滑轮212中把滚轮2121外围设成符合限位滑杆10外形的弧形凹圈21211,以此既能降低二者之间的摩擦力而提升灵活性,也能使滑轮212不会与滑杆10自然脱位。为加强滑轮212在滑杆10承重及限位效果,本例中采用上方的承重滑轮212为二个(如滑轮A、B),下方为一个(如滑轮C),滑轮C与滑轮A、B形成三角形状的对应限位,使之滑杆10上、下滑轮212的夹持状态下,无法自然脱离。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承重及限位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为提升各滑轮212的灵活性,滚轮2121与转轴2122之间设有滚珠轴承2123,滚珠轴承2123能够提升灵活性的结构属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作更多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1并结合参阅图2所示,图2中还呈现了吊袋件24,吊袋件24设在滑轮C下方,并包括连接板241及设于连接板241中的转轴件242,其中:连接板241为金属板材成型,并具有基本部2411及基本部2411两端向上垂直延伸的一对对称的侧耳部2412,在基本部2411的中间设有第一转轴孔24111,在侧耳部2412上设有第二转轴孔24121,第二转轴孔24121经转轴2122贯穿,与滑轮C形成活动连接,使之连接板241通过侧耳部2412结合在滑轮C上,即两侧侧耳部2412分别紧贴在前、后壳体211外面,并使连接板241结合在滑轮C上能够左右摇摆;转轴件242包括连接帽2421、平面柱形珠轴承2422及垫片2423,组装时,首先将垫片2423置于基本部2411上面,并使之垫片2423孔与第一转轴孔24111相对应;其次将平面柱形珠轴承2422置于垫片2423上面,并使之平面柱形珠轴承2422孔与垫片2423孔对应,然后将连接帽2421杆部从上往下依次贯穿平面柱形珠轴承2422、垫片2423孔及第一转轴孔24111,再通过连接吊环或挂钩(未图示)与杆部连接,吊环或挂钩供沙袋(未图示)吊装,以此使得吊装于下方的沙袋因冲击时能够旋转自如。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连接帽2421与第一转轴孔24111的耐磨损性,在连接帽2421杆部套置有套筒243,套筒243贯穿平面柱形珠轴承2422孔、垫片2423孔及第一转轴孔24111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