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抛式玩具降落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4180发布日期:2019-06-14 23:22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抛式玩具降落伞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玩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玩具降落伞,尤其是一种抛式玩具降落伞。



背景技术:

玩具降落伞是现有儿童玩具中的一种,其通过模仿常规降落伞的结构与原理,将玩具降落伞抛向空中,待其缓缓降落,从而达到娱乐的效果,增添乐趣。

目前的玩具降落伞,通常都是抛掷式的,例如,申请号为201310095841.0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抛式玩具降落伞,包括伞面、伞绳和碗形伞坠,伞面上方内侧设有伞坠盖,将伞面、伞绳置于碗形伞坠内后通过伞坠盖形成伞球状,碗形伞坠虾米那有两根带,一根是伞球抛出带,一根是伞球延伸打开带,这种结构的玩具降落伞虽然具有娱乐效果,但同时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由于伞面与伞绳均置于碗形伞坠内且通过伞坠盖压住伞球状,当将整个伞球抛向孔中时,由于伞球为一个整体,碗形伞坠与伞坠盖无法快速、准确的打开,内置的伞面与伞绳也无法快速的撑开,造成整个降落伞直接落地,而无法达到缓慢降落的效果,其娱乐效果较差,使用体验感较差。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上述玩具降落伞存在的技术问题,需要设计一种伞体能快速打开、娱乐效果好、使用体验感较好的抛式玩具降落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伞体能快速打开、娱乐效果好、体验感较好的抛式玩具降落伞。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抛式玩具降落伞,包括

壳体,其有两个且闭合形成有一内腔,两壳体下端铰接连接且两壳体能相对转动;

伞体,其叠设于内腔内,伞体外周缘通过多根伞绳与其中一壳体上端相连;

拉绳,其位于壳体外部并与壳体下端活动相连;

锁定件,其与拉绳一端相连,所述锁定件能将闭合的两壳体上端锁住;

握持拉绳另一端并将壳体向上抛出,锁定件能自动脱离两壳体且两壳体张开,所述伞体移出壳体后撑开,且壳体随伞体同步缓慢下落。

在上述一种抛式玩具降落伞中,所述壳体上端凸设有方形的锁定座,所述锁定件为凹形卡扣,两锁定座位于凹形卡扣内并被凹形卡扣夹紧。

在上述一种抛式玩具降落伞中,所述凹形卡扣内设置有拉杆,拉杆一端与拉绳固连,所述锁定座的内侧贯穿设置有容纳槽且两容纳槽相通,所述拉杆位于容纳槽内。

在上述一种抛式玩具降落伞中,所述拉杆上套设有压簧且压簧的一端抵于凹形卡扣上,另一端抵于两锁定座外表面上。

在上述一种抛式玩具降落伞中,所述拉杆与凹形卡扣相邻的一端设置有固定部,固定部外径大于拉杆外径,压簧的一端套紧于固定部。

在上述一种抛式玩具降落伞中,所述锁定座外表面上凸设有限位块,所述凹形卡扣的两端能抵于相应限位块上。

在上述一种抛式玩具降落伞中,所述其中一壳体的周缘凸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向另一壳体方向延伸且将另一壳体部分挡住,所述挡板自该壳体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在上述一种抛式玩具降落伞中,两壳体的下端均凸设有铰接座,两铰接座交错设置且通过一铰接轴铰接连接,所述铰接轴上套设有一扭簧,扭簧两端分别抵在两壳体内表面上,锁定件脱离壳体后,扭簧能使两壳体张开。

在上述一种抛式玩具降落伞中,所述扭簧中部设置有伸出壳体的限位环,所述拉绳穿过限位环并能在限位环内移动。

在上述一种抛式玩具降落伞中,所述拉绳的另一端连接有拉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伞体置于壳体内并通过锁定件将其锁住,向上抛掷过程中,壳体处于失重状态,壳体不会打开,当壳体飞行至最高点时,失重结束,锁定件会与壳体分离,壳体瞬间打开,伞体也随之散开,而下落过程中,空气的阻力刚好使得伞体撑开,从而实现整个降落伞缓慢下落的娱乐效果,其娱乐效果较好,使用体验感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常规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常规状态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10、壳体;11、锁定座;11a、容纳槽;11b、限位块;12、挡板;13、铰接座;14、铰接轴;15、扭簧;15a、限位环;20、伞体;21、伞绳;30、拉绳;40、凹形卡扣;41、拉杆;41a、固定部;42、压簧;50、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抛式玩具降落伞,包括壳体10、伞体20、拉绳30、与锁定件。

壳体10有两个,两壳体10合围形成蛋球状结构且内部形成有一内腔,两壳体10下端铰接连接且两壳体10能相对转动,伞体20叠设于内腔内,伞体20外周缘通过多根伞绳21与其中一壳体10上端相连,拉绳30位于壳体10外部并与壳体10下端活动相连,锁定件与拉绳30一端相连,所述锁定件能将闭合的两壳体10上端锁住。

使用时,手动将锁定件锁住壳体10,握持拉绳30另一端,在壳体10及伞体20重力作用下,该锁定件无法与壳体10分离,保持壳体10的闭合状态,当通过拉绳30用力将壳体10向上甩出时,壳体10与锁定件处于失重状态,此时,壳体10也处于锁定状态,当壳体10达到最高点时,失重状态结束,此时,锁定件自动与壳体10分离,两壳体10转动至打开状态,伞体20移出壳体10并散开,下落过程中,空气的阻力刚好使得伞体20撑开,从而实现整个降落伞缓慢下落的娱乐效果。

本结构中,壳体10上升过程中,失重状态使得锁定件始终将壳体10锁定,避免伞体20提前打开而影响壳体10上升效果,失重状态结束后,锁定件自行与壳体10分离,使得壳体10迅速打开,伞体20在空气阻力下撑开,整个结构使得伞体20在必要时能迅速打开,从而达到伞体20与壳体10缓慢下落的效果。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对其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4所示,两壳体10上端均凸设有方形的锁定座11,每个锁定座11与相应的壳体10一体成型,所述锁定件为凹形卡扣40,两壳体10闭合状态下,两锁定座11合围成一方形结构,两锁定座11位于凹形卡扣40内并被凹形卡扣40夹紧。

通过凹形卡扣40与方形的锁定座11配合,实现了凹形卡扣40对两壳体10的锁定,避免两壳体10在上升过程中轻易打开,从而防止伞体20提前打开而影响整个降落伞结构的上升高度。

如图1-图4所示,所述凹形卡扣40内设置有拉杆41,拉杆41一端与拉绳30固连,所述锁定座11的内侧贯穿设置有容纳槽11a且两容纳槽11a相通,所述拉杆41位于容纳槽11a内。

拉杆41起到连接拉绳30与凹形卡扣40的作用,使用前,手握拉绳30另一端,让壳体10自然下垂,拉绳30拉住拉杆41,使得两壳体10进入凹形卡扣40内,两壳体10分别抵在凹形卡扣40的两端内壁上,无法打开,从而为壳体10抛出做准备,抛出时,可通过拉绳30直接将壳体10向上甩出。

如图1-图4所示,所述拉杆41上套设有压簧42且压簧42的一端抵于凹形卡扣40上,另一端抵于两锁定座11外表面上。

压簧42套设于拉杆41上并抵在凹形卡扣40与两锁定座11上,常规状态下,压簧42的作用力,使得两锁定座11无法进入到凹形卡扣40内,当手动将锁定座11推入凹形卡扣40后,将壳体10自然下垂,壳体10的重力大于压簧42的作用力,凹形卡扣40不会与锁定座11分离,壳体10抛出过程中,壳体10的失重状态,使得凹形卡扣40与锁定座11依然保持配合状态,只有当壳体10飞行至最高点时,壳体10的失重状态结束,此时,压簧42的作用力大于壳体10的重力并使得凹形卡扣40与锁定座11分离,为两壳体10的转动打开提供了前提条件。

如图2所示,所述拉杆41与凹形卡扣40相邻的一端设置有固定部41a,固定部41a外径大于拉杆41外径,压簧42的一端套紧于固定部41a。

固定部41a的设置,使得压簧42能有效的固定与拉杆41上,压簧42不易与拉杆41分离,方便了压簧42的拆装与固定。

如图1、图2所述,所述锁定座11外表面上凸设有限位块11b,该限位块11b将锁定座11分为一宽一窄两个部分,从而使得锁定座11具有两个不同的锁定宽度,所述凹形卡扣40的两端能抵于相应限位块11b上。

限位块11b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有效的抵挡凹形卡扣40,避免锁定座11过多的进入到凹形卡扣40内,造成后期锁定座11难以与凹形卡扣40分离,另一方面,限位块11b使得锁定座11具有一宽一窄两个锁定部位,实现了两个不同的锁定宽度,用户可根据实际的锁定效果选择使用哪一种锁定宽度。

如图1-图4所示,所述其中一壳体10的周缘凸设有挡板12,所述挡板12向另一壳体10方向延伸且将另一壳体10部分挡住,所述挡板12自该壳体10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如图2-图4所示,两壳体10的下端均凸设有铰接座13,两铰接座13交错设置且通过一铰接轴14铰接连接,所述铰接轴14上套设有一扭簧15,扭簧15两端分别抵在两壳体10内表面上,锁定件脱离壳体10后,扭簧15能使两壳体10张开。

两壳体10为闭合状态时,扭簧15处于蓄力状态,当壳体10上升至最高点时,压簧42的作用力使得凹形卡扣40自行与锁定座11分离,此时,两壳体10在扭簧15的作用力下转动并打开,实现了壳体10的自动打开,为伞体20的移出与撑开提供前提条件。

如图2、图4所示,所述扭簧15中部设置有伸出壳体10的限位环15a,所述拉绳30穿过限位环15a并能在限位环15a内移动。

由于拉绳30一端连接凹形卡扣40,当壳体10甩至空中时,凹形卡扣40与壳体10分离,拉绳30、凹形卡偶与壳体10会落至不同地点,拾取不便,也给后期安装带来不便,而拉绳30由限位环15a中穿过,凹形卡扣40与壳体10分离后,在限位环15a的作用下,拉绳30、凹形卡扣40不会与壳体10分离,便于拾取与后期装配。

如图1-4所示,所述拉绳30的另一端连接有拉环50。

设置拉环50后,使用者可将手指伸入拉环50中,便于使用时将壳体10甩出,另外,拉绳30的两端分别连接凹形卡扣40与拉环50,使得拉绳30无法脱离限位环15a,始终保持整个结构的整体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伞体20收拢叠好,伞绳21拧为螺旋状,伞体20与伞绳21置于两壳体10内,将两壳体10合拢为闭合状态,期间,将拉杆41预先置于锁定座11的容纳槽11a中。

手拉拉绳30或者手推凹形卡扣40,使锁定座11进入到凹形卡扣40中被凹形卡扣40卡紧。

手握拉绳30另一端,同时使合拢状态的壳体10自然下垂,壳体10的重力大于压簧42的作用力,凹形卡扣40始终将两壳体10锁住。

手握拉绳30,将壳体10用力向上空甩出,壳体10上升过程中处于失重状态,凹形卡扣40始终锁住两壳体10,当壳体10上升至最高点时,壳体10为自重状态,此时,压簧42作用力使凹形卡扣40与锁定座11分离,两壳体10在扭簧15作用力下打开,伞体20移出并在空气阻力下撑开,壳体10与伞体20同步缓慢下落。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