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引体向上支撑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8163发布日期:2019-05-11 01:13阅读:8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内引体向上支撑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室内引体向上支撑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室内引体向上支撑杆通常包括一个握持圆管和两个对称的与握持圆管沿轴线固定的支撑端部,两个支撑端部分别与相对侧壁抵触支撑以保持握持圆管水平稳定。运动中抵触支撑对支撑杆的长度相对敏感,来自握持圆管的肢体运动力量形成的剪切力对支撑端部形成较大的侧向移动矢量力矩(与侧壁延展同方向),对支撑端部施加轴向压力形成的静摩擦力具有较大抵消效果,会造成支撑端部出现随突变力矩方向移动,降低握持圆管水平稳定性。由于与侧壁抵触面积受限,简单增加轴向压力以提高静摩擦力又会对侧壁造成渐进式损毁,破坏侧壁装修。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室内引体向上支撑杆,解决现有支撑杆与侧壁抵触支撑会对装修造成损毁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引体向上支撑杆,包括握持圆管与支撑端部件,所示支撑端部件包括适配圆柱和抵触面板,所述握持圆管和所述适配圆柱一端共轴线适配连接,所述适配圆柱另一端和所述抵触面板垂直固定,在所述抵触面板上围绕所述适配圆柱设置若干个支撑臂,所述支撑臂弹性支撑所述适配圆柱。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抵触面板包括弹性层和刚性层,所述弹性层和所述刚性层的边缘轮廓一致,所述刚性层包括相对的抵触端面和连接端面,所述弹性层包括相对的接触端面和结合端面,所述结合端面与所述抵触端面固定,所述连接端面固定所述适配圆柱,所述接触端面贴合侧壁,所述连接端面为平面,所述抵触端面为平滑凹陷弧面,所述结合端面为平滑突起弧面,所述接触端面为平滑突起弧面。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层采用低弹性模量聚合物材料,所述刚性层采用高弹性模量金属材料。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抵触端面包括位于周向边缘的第一环形平面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平面部分内侧的平滑凹陷部分,所述结合端面包括位于周向边缘的第二环形平面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二环形平面部分内侧的平滑凸起部分。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适配圆柱包括顺序共轴线连接的固定座、轴向压缩弹簧体和连接柱体,所述固定座一端固定在所述抵触面板100上,所述固定座另一端与所述轴向压缩弹簧体的一端固定,所述轴向压缩弹簧体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柱体的一端固定,所述连接柱体的另一端向所述连接柱体中部方向设置外螺纹。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臂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端面上,所述支撑臂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柱体的侧壁上,所述支撑臂的轴线与所述适配圆柱的轴线位于一个平面内且形成夹角。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圆环,所述固定圆环与所述适配圆柱共轴线固定在所述连接柱体近端,所述支撑臂围绕所述适配圆柱设置,所述支撑臂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端面上,所述支撑臂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圆环端面上,所述支撑臂的轴线与所述适配圆柱的轴线平行。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臂采用轴向压缩弹簧或缓冲气缸。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柱体表面开设止回凹槽,所述止回凹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连接柱体的轴线平行,在所述止回凹槽的底部沿所述止回凹槽延伸方向等间距开设若干个止回通孔,所述止回通孔中固定软铁圆管,所述软铁圆管与所述止回通孔等高。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止回部件,所述止回部件包括一个横梁和两个立柱,所述两个立柱固定在所述横梁侧壁的同一侧,所述两个立柱的轴线与所述横梁271轴线垂直且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立柱的直径与所述软铁圆管的内径一致,所述两个立柱的间距与相邻所述止回通孔的间距一致,所述立柱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的端部采用磁性材料,所述横梁容纳于所述止回凹槽内,所述两个立柱插入相邻所述止回通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引体向上支撑杆利用支撑臂提高适配圆柱的稳定性,有效克服适配圆柱承受的特定方向剪切力,保证随机剧烈受力时握持圆管水平稳定。进一步利用支撑臂的适时增强支撑使得抵触面板常态时给与侧壁的压力相对较小且总体均匀分布,避免长时间大压强损毁侧壁装修装饰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室内引体向上支撑杆的一种支撑端部件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室内引体向上支撑杆的另一种支撑端部件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室内引体向上支撑杆的一种支撑端部件配套止回部件主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引体向上支撑杆包括握持圆管和两个支撑端部件,支撑端部件对称设置于握持圆管两端,支撑端部件包括适配圆柱和抵触面板,握持圆管和适配圆柱一端共轴线适配连接,适配圆柱另一端和抵触面板垂直固定,在抵触面板上围绕适配圆柱设置若干个支撑臂,通过支撑臂弹性支撑适配圆柱。

适配连接可以采用在握持圆管内壁形成内螺纹,在适配圆柱表面形成外螺纹,利用握持圆管的内径与适配圆柱的外径相同,握持圆管的内螺纹与适配圆柱的外螺纹适配结合的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引体向上支撑杆利用支撑臂提高适配圆柱的稳定性,有效克服适配圆柱承受的特定方向剪切力,保证随机剧烈受力时握持圆管水平稳定。进一步利用支撑臂的适时增强支撑使得抵触面板常态时给与侧壁的压力相对较小且总体均匀分布,避免长时间大压强损毁侧壁装修装饰材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室内引体向上支撑杆的一种支撑端部件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图1中,抵触面板100包括层叠的弹性层110和刚性层120,弹性层110和刚性层120的边缘轮廓一致(即沿轴线方向投影图案的轮廓一致),刚性层120包括相对的抵触端面121和连接端面122,弹性层110包括相对的接触端面111和结合端面112,结合端面112与抵触端面121固定,连接端面122固定适配圆柱,接触端面111贴合侧壁。连接端面122为平面,抵触端面122为平滑凹陷弧面,结合端面112为平滑突起弧面,接触端面111为平滑突起弧面。弹性层110采用低弹性模量聚合物材料,刚性层120采用高弹性模量金属材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抵触面板100利用不同的模量材料形成层叠结构,高模量刚性材料有效的弹性构型保持较大压力下的结构稳定性,低模量弹性材料构型与高模量刚性材料的有效弹性构型结合保护了抵触面板100和侧壁材料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连接端面122为平面,抵触端面121包括位于周向边缘的第一环形平面部分123和位于第一环形平面部分123内侧的平滑凹陷部分124,结合端面112包括位于边缘的第二环形平面部分113和位于第二环形平面部分113内侧的平滑凸起部分114,接触端面111为平滑外凸弧面。

抵触端面122与结合端面112形状适配贴合,平滑凹陷部分124和平滑凸起部分114都是沿径向方向平滑过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抵触面板100利用平滑凹陷部分124和平滑凸起部分114保证压力在两种材料间的无损传导,保证材料间的可靠结合,克服材料的蠕变移动。同时利用平滑凹陷部分124提高抵触面板100刚性结构对内应力形变的承受力,进一步保证受力方向上的刚性稳定性。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适配圆柱200包括顺序共轴线连接的固定座210、轴向压缩弹簧体220和连接柱体230,固定座210一端固定在连接端面122上,固定座210另一端与轴向压缩弹簧体220的一端固定,轴向压缩弹簧体220的另一端与连接柱体230的一端固定,连接柱体230的另一端向中部方向设置外螺纹与握持圆管的内螺纹适配结合。

如图1所示,还包括若干支撑臂240,支撑臂240围绕适配圆柱200设置,支撑臂240一端固定在连接端面122上,支撑臂240另一端固定在连接柱体230的(近端的)侧壁上,使得每个支撑臂240的轴线与适配圆柱200的轴线位于一个平面内且形成夹角。支撑臂240采用轴向压缩弹簧或缓冲气缸。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适配圆柱200利用沿轴向的弹簧体形成轴向蓄力结构,利用弹簧体自身刚性保持较稳定的轴向连接构型的同时蓄力保持对侧壁的持续压力,轴向蓄力结构有效避免了现有室内引体向上支撑杆直接刚性挤压侧壁时环境变化引起的对侧壁材料的潜在持续损毁。支撑臂240可以对运动形成的剪切力进行有效支撑并避免对抵触面板100形成长时间较大压力。与轴向蓄力结构配合可以有效保护侧壁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支撑臂240分为至少两组,两组支撑臂240的轴线与适配圆柱200的轴线形成的夹角存在差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臂240利用与夹角差异,形成了在同一剪切力方向附近可以提供不同力度支撑力的矢量组合,可以适应较大的剪切力变化范围,同时避免对抵触面板100单一局部施加过大压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室内引体向上支撑杆的另一种支撑端部件实施例的结构如图2所示。在图2中,适配圆柱200包括顺序共轴线连接的固定座210、轴向压缩弹簧体220和连接柱体230,固定座210一端固定在连接端面122上,固定座210另一端与轴向压缩弹簧体220的一端固定,轴向压缩弹簧体220的另一端与连接柱体230的一端固定,连接柱体230的另一端向中部设置有外螺纹与握持圆管的内螺纹适配结合。

如图2所示,还包括若干支撑臂240和一个固定圆环250,固定圆环250与适配圆柱200共轴线,固定圆环250固定在与轴向压缩弹簧体220连接的连接柱体230近端,支撑臂240围绕适配圆柱200设置,支撑臂240一端固定在连接端面122上,支撑臂240另一端固定在固定圆环250的端面上,支撑臂240的轴线与适配圆柱200的轴线平行。支撑臂240采用轴向压缩弹簧或缓冲气缸。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臂240与轴向压缩弹簧体220配合满足了对侧壁的整体压力需求,同时减小了轴向压缩弹簧体220蓄力力度充分满足了压力的均匀分布和适配圆柱200的结构强度。固定圆环250与抵触面板100配合有利于形成独立空间避免运动中触碰。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连接柱体230与轴向压缩弹簧体220连接的一端作为连接柱体230近端,连接柱体230与握持圆管连接的一端作为连接柱体230远端。自连接柱体230远端向连接柱体230中部设置外螺纹,在连接柱体230表面开设一个止回凹槽260,止回凹槽260的延伸方向与连接柱体230的轴线平行,在止回凹槽260的底部沿止回凹槽260延伸方向等间距开设若干个止回通孔261,止回通孔261中固定软铁圆管262,软铁圆管262与止回通孔261等高。

与止回凹槽260配合应用的止回部件结构如图3所示。在图3中,止回部件270包括一个横梁271和两个立柱272,两个立柱272固定在横梁271侧壁同一侧,两个立柱272的轴线与横梁271的(延伸方向的)轴线垂直且位于同一平面,横梁271可以容纳于止回凹槽260内,立柱272的直径与软铁圆管262的内径一致但不形成过盈配合。两个立柱272的间距与相邻止回通孔261的间距一致。立柱272与横梁271固定连接的端部采用磁性材料27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引体向上支撑杆在使用时转动握持圆管或支撑端部件可以将螺纹配合的适配圆柱逐渐旋出,直至支撑端部件的抵触面板抵触侧壁。当两个支撑端部件的抵触面板抵触侧壁后,继续转动会使轴向压缩弹簧体220蓄力对侧壁形成较大的弹性压力,同时支撑臂也会压缩形成较大的弹性压力,弹性压力的合力满足整体压力需求并保证抵触面板受力均匀。当满足整体压力需求握持圆管稳定固定后,利用止回部件立柱插入最接近握持圆管的止回通孔261的软铁圆管262中形成磁性吸合固定,利用止回部件横梁顶住握持圆管阻止握持圆管与适配圆柱200的相对位移,避免螺纹间滑动。

在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止回部件270的横梁271一端距相邻立柱272的距离是横梁271另一端据最近立柱272的距离的1.5至3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距离差异横梁端部距离差异有利于满足整体压力需求后配合转动静止稳定时精确调整握持圆管与适配圆柱200的止回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