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武术柔韧性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54698发布日期:2019-10-13 01:42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武术柔韧性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武术训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武术柔韧性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武术是古代军事战争一种传承的技术。习武可以强身健体,亦可以防御敌人进攻。习武之人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武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在武术训练中需要对习武之人进行柔韧性的训练,因此在武术训练中,经常用到一种武术柔韧性训练装置。

然而传统的武术柔韧性训练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不便于控制两脚之间的距离,且不能够使两脚在任意位置固定,容易造成肌肉的拉伤。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武术柔韧性训练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手动调节两脚之间的距离,且能够控制前脚在任意位置固定,防止直接下胯造成肌肉拉伤的武术柔韧性训练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武术柔韧性训练装置包括:底座;移动结构,所述移动结构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移动结构均设于所述底座的内部;第一踩踏结构,所述第一踩踏结构固定于所述底座的顶端;第二踩踏结构,所述第二踩踏结构滑动连接在所述底座的顶端;滑动结构,所述滑动结构设于所述底座的内部;转动结构,所述转动结构设于所述底座的一端,所述转动结构包括立柱、摇把、轴承、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缠绕套和拉绳,矩形的所述立柱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一端,所述轴承固定于所述立柱的一端,所述摇把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立柱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转动连接在所述立柱的内部,且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摇把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转动连接在所述立柱的内部,且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齿轮的直径,所述缠绕套固定于所述第二齿轮的一端,所述拉绳缠绕在所述缠绕套上。

优选的,所述移动结构包括滚轮、转轴和固定槽,“凹”形的所述固定槽设于所述底座的两端,所述滚轮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且所述固定槽的任意地点宽度均大于所述转轴的最大直径。

优选的,所述第一踩踏结构包括第一销钉、第一踏板、第一凸起和第一固定套,“凹”形的所述第一固定套固定于所述底座的顶端,所述第一踏板通过所述第一销钉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套的内部,弧形的所述第一凸起设于所述第一踏板的顶端。

优选的,所述第二踩踏结构包括第二销钉、第二踏板、第二凸起和第二固定套,所述第二固定套滑动连接在所述底座的顶端,所述第二踏板通过所述第二销钉与所述第二固定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凸起设于所述第二踏板的顶端。

优选的,所述滑动结构包括滑块和滑槽,所述滑槽设于所述底座的内部,所述滑块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套的底端,所述第二固定套通过所述滑块在所述底座上的所述滑槽内部滑动。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端设有矩形的所述限位板,所述第一固定套和所述第二固定套不处于同一直线上。

优选的,所述拉绳贯穿所述立柱并延伸至所述底座的内部,所述拉绳贯穿所述底座的内部并延伸至所述滑块,且所述拉绳在所述底座的内部滑动。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武术柔韧性训练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武术柔韧性训练装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均转动连接在所述立柱的内部,且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摇把固定连接,通过转动所述摇把就可实现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的转动,且所述第一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齿轮的直径,通过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可以实现加速的效果,即能够省力,所述第二齿轮的一端固定所述缠绕套,所述缠绕套上缠绕所述拉绳,所述缠绕套转动,即可实现所述拉绳的收紧和放松,所述拉绳贯穿所述立柱和所述底座与所述滑动结构连接,通过所述拉绳的收紧和放松即可实现固定在所述滑动结构顶端的所述第二踩踏结构的位置改变,还能够使其固定,通过手动控制所述摇把,即可实现前脚的移动,还能够对前脚进行任意位置的固定,能够有效防止下胯过急造成肌肉拉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武术柔韧性训练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转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底座,2、移动结构,21、滚轮,22、转轴,23、固定槽,3、第一踩踏结构,31、第一销钉,32、第一踏板,33、第一凸起,34、第一固定套,4、限位板,5、第二踩踏结构,51、第二销钉,52、第二踏板,53、第二凸起,54、第二固定套,6、滑动结构,61、滑块,62、滑槽,7、转动结构,71、立柱,72、摇把,73、轴承,74、第一齿轮,75、第二齿轮,76、缠绕套,77、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武术柔韧性训练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B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转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武术柔韧性训练装置包括:底座1、移动结构2、第一踩踏结构3、限位板4、第二踩踏结构5、滑动结构6、转动结构7,所述底座1的内部转动连接所述移动结构2,所述底座1与所述限位板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踩踏结构3与所述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踩踏结构5通过所述滑动结构6与所述底座1滑动连接,所述转动结构7与所述底座1固定连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转动结构7包括立柱71、摇把72、轴承73、第一齿轮74、第二齿轮75、缠绕套76和拉绳77,矩形的所述立柱71固定于所述底座1的一端,所述轴承73固定于所述立柱71的一端,所述摇把72通过所述轴承73与所述立柱7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74转动连接在所述立柱71的内部,且所述第一齿轮74与所述摇把7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75转动连接在所述立柱71的内部,且所述第一齿轮74与所述第二齿轮75啮合,所述第一齿轮74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齿轮75的直径,所述缠绕套76固定于所述第二齿轮75的一端,所述拉绳77缠绕在所述缠绕套76上。

参考图1和图2所示,所述移动结构2包括滚轮21、转轴22和固定槽23,“凹”形的所述固定槽23设于所述底座1的两端,所述滚轮21通过所述转轴22与所述底座1转动连接,且所述固定槽23的任意地点宽度均大于所述转轴22的最大直径。

参考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踩踏结构3包括第一销钉31、第一踏板32、第一凸起33和第一固定套34,“凹”形的所述第一固定套34固定于所述底座1的顶端,所述第一踏板32通过所述第一销钉31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套34的内部,弧形的所述第一凸起33设于所述第一踏板32的顶端。

参考图1和图3所示,所述第二踩踏结构5包括第二销钉51、第二踏板52、第二凸起53和第二固定套54,所述第二固定套54滑动连接在所述底座1的顶端,所述第二踏板52通过所述第二销钉51与所述第二固定套54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凸起53设于所述第二踏板52的顶端。

参考图1和图3所示,所述滑动结构6包括滑块61和滑槽62,所述滑槽62设于所述底座1的内部,所述滑块61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套54的底端,所述第二固定套54通过所述滑块61在所述底座1上的所述滑槽62内部滑动。

参考图1所示,所述底座1的顶端设有矩形的所述限位板4,所述第一固定套34和所述第二固定套54不处于同一直线上。

参考图1和图4所示,所述拉绳77贯穿所述立柱71并延伸至所述底座1的内部,所述拉绳77贯穿所述底座1的内部并延伸至所述滑块61,且所述拉绳77在所述底座1的内部滑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武术柔韧性训练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将训练装置滚动至平坦地面上,所述底座1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所述滚轮21,所述滚轮21通过所述转轴22与所述底座1转动连接,所述底座1的两端设有所述固定槽23,所述固定槽23为“凹”形结构,在装置需要移动时,将所述转轴22从所述固定槽23顶端的凹槽移动至底端的凹槽,就能够实现所述滚轮21与地面的接触,即可实现装置的移动,待装置移动至平坦地面后,再将所述转轴22移动至所述固定槽23顶端的凹槽内部,此时所述滚轮21与地面不接触,即可实现装置的固定,然后将后脚放置在所述第一踏板32上,所述第一踏板32与所述第一固定套34转动连接,能够方便下胯时脚的角度改变,然后右手握住所述摇把72,再将前脚放置在所述第二踏板52上,所述第二踏板52也与所述第二固定套54转动连接,方便前脚的角度改变,然后根据需要转动所述摇把72,即可实现所述第二踏板52的前移,所述第一齿轮74与所述第二齿轮75均转动连接在所述立柱71的内部,且所述第一齿轮74和所述第二齿轮75啮合,所述第一齿轮74与所述摇把72固定连接,通过转动所述摇把72就可实现所述第一齿轮74和所述第二齿轮75的转动,且所述第一齿轮74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齿轮75的直径,通过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可以实现加速的效果,即能够省力,所述第二齿轮75的一端固定所述缠绕套76,所述缠绕套76上缠绕所述拉绳77,所述缠绕套76转动,即可实现所述拉绳77的收紧和放松,所述拉绳77贯穿所述立柱71和所述底座1与所述滑动结构6连接,通过所述拉绳77的收紧和放松即可实现固定在所述滑动结构6顶端的所述第二踩踏结构5的位置改变,还能够使其固定,通过手动控制所述摇把72,即可实现前脚的移动,还能够对前脚进行任意位置的固定,能够有效防止下胯过急造成肌肉拉伤。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武术柔韧性训练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武术柔韧性训练装置,所述第一齿轮74与所述第二齿轮75均转动连接在所述立柱71的内部,且所述第一齿轮74和所述第二齿轮75啮合,所述第一齿轮74与所述摇把72固定连接,通过转动所述摇把72就可实现所述第一齿轮74和所述第二齿轮75的转动,且所述第一齿轮74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齿轮75的直径,通过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可以实现加速的效果,即能够省力,所述第二齿轮75的一端固定所述缠绕套76,所述缠绕套76上缠绕所述拉绳77,所述缠绕套76转动,即可实现所述拉绳77的收紧和放松,所述拉绳77贯穿所述立柱71和所述底座1与所述滑动结构6连接,通过所述拉绳77的收紧和放松即可实现固定在所述滑动结构6顶端的所述第二踩踏结构5的位置改变,还能够使其固定,通过手动控制所述摇把72,即可实现前脚的移动,还能够对前脚进行任意位置的固定,能够有效防止下胯过急造成肌肉拉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