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山车轨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6955发布日期:2019-04-20 03:26阅读:5389来源:国知局
过山车轨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游乐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山车轨道。



背景技术:

过山车又称为云霄飞车,是一种机动游乐设施,常见于游乐园和主题乐园中。过山车虽然惊悚恐怖,但是基本上是非常安全的设施,深受很多年轻游客的喜爱。随着国内游乐行业的快速兴起,越来越多的主题公园投入大型过山车运营。其中,每小时的载客量作为过山车运营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是使用单位和制造商非常关注的问题。

传统的过山车轨道作为过山车车辆运行的轨道时,每小时的载客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过山车的运行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传统的过山车轨道作为过山车车辆运行的轨道时,每小时的载客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过上车的运行效率较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过山车轨道。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提供的一种过山车轨道,包括直线结构的起始段、直线结构的提升段、波浪形结构的第一滑行段、直线结构的第一制动段、波浪形结构的第二滑行段、直线结构的第二制动段、弧形结构的第三滑行段、直线结构的第三制动段和直线结构的终点段;过山车能够沿所述提升段爬升;所述过山车能够沿所述第一滑行段、所述第二滑行段以及所述第三滑行段滑行;所述过山车能够在所述第一制动段或所述第二制动段或所述第三制动段制动;

其中,所述起始段通过弧形结构的第一转向段固定连接所述提升段;所述提升段通过S形结构的第二转向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行段;所述第一滑行段通过弧形结构的第三转向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段;所述第一制动段通过S形结构的第四转向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行段;所述第二滑行段通过S形结构的第五转向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制动段;所述第二制动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滑行段;所述第三滑行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制动段;所述第三制动段固定连接所述终点段;所述终点段固定连接所述起始段;

所述起始段沿所述过山车行驶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15度,所述提升段沿所述过山车行驶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50度。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行段沿所述过山车行驶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滑行段沿所述过山车行驶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二滑行段沿所述过山车行驶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滑行段沿所述过山车行驶方向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制动段和所述终点段的连接位置设有移车平台;

所述移车平台包括方形结构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顶部固定有长条结构的第一连接段和弧形结构的第二连接段;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段能够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制动段和所述终点段;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段能够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制动段和维修轨道。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沿所述过山车行驶方向,所述提升段的一侧设有提升装置;

所述提升装置包括提升装配车和环形结构的提升链条;所述提升装配车能够沿所述提升链条做往复运动。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动段、所述第二制动段和所述第三制动段均包括多个刹车装置。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提升段、所述第一滑行段、所述第二滑行段、所述第三滑行段、所述第一转向段、所述第二转向段、所述第三转向段、所述第四转向段和所述第五转向段均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轨枕;所述轨枕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底部;所述轨枕的底部设有通孔,通过所述通孔穿设所述第二支撑件。

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起始段、所述终点段和所述维修轨道均设有一个以上挡车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轨道通过设置第一滑行段、第一制动段、第二滑行段、第二制动段、第三滑行段和第三制动段,保障了过山车车辆运行所需足够的安全区间,使得所述轨道上能够同时运行3~5辆过山车车辆,从而使得每小时的载客量得以提高,大大提高了过山车的运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过山车轨道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过山车轨道中提升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过山车轨道中移动平台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过山车轨道中移动平台另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过山车轨道中第一制动段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过山车轨道中第一滑行段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过山车轨道中挡车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衔接”、“铰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过山车轨道的一具体实施例,所述轨道包括直线结构的起始段111、直线结构的提升段112、波浪形结构的第一滑行段113、直线结构的第一制动段114、波浪形结构的第二滑行段115、直线结构的第二制动段116、弧形结构的第三滑行段117、直线结构的第三制动段118和直线结构的终点段119。过山车能够沿提升段112爬升,过山车能够沿第一滑行段113、第二滑行段115以及第三滑行段117滑行,过山车能够在第一制动段114或第二制动段116或第三制动段118制动。其中,起始段111通过弧形结构的第一转向段121固定连接提升段112,提升段112通过S形结构的第二转向段122固定连接第一滑行段113,第一滑行段113通过弧形结构的第三转向段123固定连接第一制动段114,第一制动段114通过S形结构的第四转向段124固定连接第二滑行段115,第二滑行段115通过S形结构的第五转向段125固定连接第二制动段116,第二制动段116固定连接第三滑行段117,第三滑行段117固定连接第三制动段118,第三制动段118固定连接终点段119,终点段119固定连接起始段111。起始段111沿过山车行驶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15度,提升段112沿过山车行驶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50度。

在此实施例中,轨道设置了第一滑行段113、第一制动段114、第二滑行段115、第二制动段116、第三滑行段117、第三制动段118,能够保障过山车车辆运行所需足够的安全区间,从而在轨道上能够实现3~5辆过山车车辆同时运行,有效提高每小时的载客量,进而大大提高了过山车的运行效率。第一转向段121、第三转向段123均为弧形结构,第二转向段122、第四转向段124和第五转向段125均为S形结构,大大提高了过山车的刺激性和趣味性。整体上,将轨道划分多个行车区段,通过合理的行车组织规划,投入多辆过山车车辆运行,提高设备运载能力,增加收益。并且,通过调整过山车车辆的数量,以适应不同时段的运营需求,减少运营成本。

具体地,一辆过山车车辆从起始段111驶出,经第一转向段121滑行至提升段112,在提升段112爬升至轨道的最高点。若第一滑行段113处于闲置状态,过山车车辆离开提升段112,经第二转向段122进入第一滑行段113。之后,离开第一滑行段113后,经第三转向段123抵达第一制动段114。若第二滑行段115处于闲置状态,过山车车辆不减速直接通过第一制动段114,经第四转向段124进入第二滑行段115。若第二滑行段115处于非闲置状态,过山车车辆在第一制动段114减速并停止向前运行。过山车车辆通过第二滑行段115经第五转向段125抵达第二制动段116。在第二制动段116,过山车车辆减速并停止前进。等待第三滑行段117和第三制动段118处于闲置状态时,经第三滑行段117行驶至第三制动段118,并在第三制动段118停止前进。待终点段119闲置后,行驶至终点段119,并在终点段119停止前进。待起始段111闲置后,过山车车辆行驶至起始段111,完成一个运行周期。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滑行段113沿过山车行驶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滑行段115沿过山车行驶方向的长度,第二滑行段115沿过山车行驶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三滑行段117沿过山车行驶方向的长度。在满足安全运行区间的需要的前提下,增强过山车的趣味性。且第一制动段114、第二制动段116和第三制动段118沿所述过山车行驶方向的长度均小于第三滑行段117沿所述过山车行驶方向的长度。在满足制动需要的情况下,降低制动长度,节省空间。

参照图2,沿过山车行驶方向,提升段112的一侧设有提升装置,提升装置包括提升装配车1121和环形结构的提升链条1122,提升装配车1121能够沿提升链条1122做往复运动。若第一滑行段113处于闲置状态,过山车车辆与提升装配车1121脱离,离开提升段112。

参照图1、图3和图4,第三制动段118和终点段119的连接位置设有移车平台131,移车平台131包括方形结构的固定架1311,固定架1311的顶部固定有长条结构的第一连接段1312和弧形结构的第二连接段1313。通过第一连接段1312能够固定连接第三制动段118和终点段119,通过第二连接段1313能够固定连接第三制动段118和维修轨道132。过山车车辆正常运行时,使用第一连接段1312固定连接第三制动段118和终点段119,使得过山车车辆能够正常停靠在终点段119。当过山车车辆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使用第二连接段1313固定连接第三制动段118和维修轨道132,使得过山车车辆能够停靠在维修轨道132上,便于维修。另外,当客流量不太多时,轨道上保留3辆过山车车辆维持运行即可,多余的过山车车辆能够停靠在维修轨道132上,降低运行成本。

参照图5,第一制动段114、第二制动段116和第三制动段118均包括多个刹车装置1141,刹车装置1141能够制动过山车车辆,使得过山车车辆能够暂时停靠在第一制动段114、第二制动段116或第三制动段118。如此,保障了5辆过山车车辆在轨道运行时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客流高峰时期的有效载客量。

参照图6,提升段112、第一滑行段113、第二滑行段115、第三滑行段117、第一转向段121、第二转向段122、第三转向段123、第四转向段124和第五转向段125均包括第一支撑件1131、第二支撑件1133和轨枕1132。轨枕1132固定于第一支撑件1131的底部。轨枕1132的底部设有通孔,通过通孔穿设第二支撑件1133。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件1133通过法兰连接固定。轨枕1132的形状为方形、三角形、棱形等。第一支撑件1131和第二支撑件1133的结构可以为圆管、圆杆、方管、方杆、槽钢等。

参照图7,起始段111、终点段119和维修轨道132均设有一个以上挡车座1111。挡车座111为U型结构,通过螺栓能够固定在导轨上,作用在过山车车辆的底部以阻止过山车车辆滑行。如此,便于过山车车辆的暂时性停靠在起始段111、终点段119或维修轨道132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一个具体实施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所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的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