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扭腰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67386发布日期:2021-04-06 12:14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扭腰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健身保健器材领域,特指一种电动扭腰盘。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的日益重视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健身保健器材的使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具有料理、保健、健美的扭腰机更受人们喜爱。传统的扭腰机一般由机架、扶手和转盘组成,转盘可旋转的安装在机架上,锻炼者站在转盘上,手扶扶手,通过自己腰部的扭动来达到扭腰的目的,该结构的扭腰机一般体积较大,适合公园或广场使用。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体积小、适合家庭使用的扭腰机,其结构一般包括底座、扭腰盘,所述的底座内设有电机、主动凸轮轴和三个从动凸轮轴,所述的电机带动主动凸轮轴转动,主动凸轮轴的转动带动三个从动凸轮轴转动,从而使扭腰盘转动。具体可以参照中国实用新型201320067642.4,其专利名为一种健身保健器产品的电动扭腰盘。

但该电动扭腰盘存在以下缺陷,该电动扭腰盘在使用的时候,电机需要不断的进行正反转动作,从而起到扭腰的效果;但电机在转向的时候,启动电流大,从而降低了电机的使用寿命,使得该电动扭腰盘在使用的时候需要频繁更换或维修电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无需电机正反转的电动扭腰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动扭腰盘,包括

底座和转动设置在底座上的转盘;

动力源,设置在底座中,连接并带动有输入齿轮;

输出齿,设置在转盘中;

两个相啮合的转向齿轮,由所述输入齿轮带动;

所述转向齿轮包括连接端和功能端,所述连接端上设有使两转向齿轮相互啮合的连接齿,其中一转向齿轮的连接齿啮合输入齿轮;所述功能端圆周一侧上设有用于啮合所述输出齿的工作齿;

当输入齿轮带动所述转向齿轮由转动时,两转向齿轮的工作齿依次啮合所述输出齿,从而带动所述转盘实现交替正反转。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齿设置的圆周位置不超过功能端圆周的一半。

进一步地,所述转盘底部设有齿圈,于齿圈上设有所述输出齿;所述转向齿轮设置在所述齿圈中,使得所述工作齿啮合在所述齿圈上,从而带动连接齿圈的转盘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转盘上固定有转轴,所述转盘上设有转动孔,所述转动孔中设有轴承;所述转轴穿设在所述轴承中,通过所述工作齿啮合所述输出齿来带动所述转盘绕转轴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转盘中还设有若干依次啮合在所述输入齿轮与转向齿轮之间的过渡齿轮,用于通过所述过渡齿轮的逐级减速来为转向齿轮提供适合的转速比以及转动力。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齿轮包括设置在底座正中的定位齿轮和设置在定位齿轮一侧用于逐级啮合所述输入齿轮的若干传递齿轮;于所述定位齿轮另一侧设有绕所述定位齿轮逐级啮合的两个转向齿轮。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外围上还设有钢珠座,所述钢珠座上设有若干凹孔,凹孔中设置有钢珠;所述转盘上设有与所述钢珠座相对的转动槽;当所述转盘转动的时候,所述钢珠在所述凹孔中滚动抵接所述转动槽。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源为驱动电机。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电动扭腰盘的齿轮机构,使得动力源只需要一直正转就可以实现电动扭腰盘的往复转动,其有效的保护了动力源,增加了动力源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底座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转盘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转轴处的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转向齿轮的示意图。

图中标号所表示的含义:

1、底座;2、转盘;3、输入齿轮;4、转向齿轮;5、动力源;6、连接端;7、功能端;8、连接齿;9、工作齿;10、齿圈;11、转轴;12、转动孔;13、轴承;14、过渡齿轮;15、钢珠座;16、凹孔;17、转动槽;141、定位齿轮;142、传递齿轮;4a、第一转向齿轮;4b、第二转向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电动扭腰盘,包括

底座1和转动设置在底座1上的转盘2;

动力源5,设置在底座1中,连接并带动有输入齿轮3;

输出齿,设置在转盘2中;

两个相啮合的转向齿轮4,由所述输入齿轮3带动;

所述转向齿轮4包括连接端6和功能端7,所述连接端6上设有使两转向齿轮4相互啮合的连接齿8,其中一转向齿轮4的连接齿8啮合输入齿轮3;所述功能端7圆周一侧上设有用于啮合所述输出齿的工作齿9;

当输入齿轮3带动所述转向齿轮4由转动时,两转向齿轮4的工作齿9依次啮合所述输出齿,从而带动所述转盘2实现交替正反转。

如图1、4所示,所述动力源5为一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为螺杆,即为所述输入齿轮3;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齿轮3后依次啮合有三个过渡齿轮14,通过所述驱动电机带动所述输入齿轮3转动,来依次带动各过渡齿轮14转动;所述过渡齿轮14为减速齿轮,其用于为啮合在过渡齿轮14后的转向齿轮4提供合适的转动比以及转动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齿轮4依次啮合在所述过渡齿轮14后,为便于说明,称与所述过渡齿轮14啮合的转向齿轮4为第一转向齿轮4a,另一个转向齿轮4为第二转向齿轮4b;为使得所述两转向齿轮4可以正常依次啮合,所述第一转向齿轮4a的连接齿8要高于所述第二转向齿轮4b的连接齿8,而第一转向齿轮4a通过其连接齿8高于的部分与所述过渡齿轮14相啮合,其余部分与所述第二转向齿轮4b啮合,而第二转向齿轮4b的连接齿8与所述过渡齿轮14相错开设置。

如图2、5所示,在电动扭腰盘工作的时候,其驱动电机仅正转;由于两转向齿轮4是相互啮合的,假定输入齿轮3正转,其转向经三个过渡齿轮14传递后,所述第一转向齿轮4a为正转,所述第二转向齿轮4b为反转;由于两转向齿轮4的转向是相反的,当第一转向齿轮4a上的工作齿9接触到所述输出齿时,所述第二转向齿轮4b上的工作齿9刚好背对所述输出齿且不啮合输出齿,此时由所述第一转向齿轮4a带动所述输出齿;在转动一定距离以后,由于所述工作齿9仅存在功能端7的一侧,在第一转向齿轮4a的功能端7转动至另外一侧后,由所述第二转向齿轮4b的工作齿9啮合所述输出齿,使得由第二转向齿轮4b反向带动所述输出齿转动;因此,由于两转向齿轮4的转向是相反的,在其依次啮合所述输出齿的过程中,会带动整个转盘2做往复做正反转运动,从而实现电动扭腰盘往复扭腰功能。

在本机构中,驱动电机一直保持正转,相比现有令所述驱动电机一直正反转的电动扭腰盘,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动扭腰盘有效的保护了驱动电机,即消除了驱动电机在从正转变为反转带来的较大换向电流,从而增加了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减少了更换维修的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齿9设置的圆周位置不超过功能端7圆周的一半。其目的在于,防止工作齿9设置过多,导致两转向齿轮4同时啮合所述输出齿,从而导致工作齿9相斥运行导致损坏;但工作齿9的大小可以小于整个功能端7的一半,其具体可以根据所需要转动的角度以及转速来进行设置。

具体来说,转盘2转动的角度通过调整工作齿9的齿数与齿圈10的总齿数之间的比值来确定,就本实施例来说,本实施例中工作齿9的齿数与齿圈10的总齿数的比值为23/150,从而每次转动的角度23/150*360≈55度。

进一步地,所述转盘2底部设有齿圈10,于齿圈10上设有所述输出齿;所述转向齿轮4靠所述齿圈10设置,其转向齿轮4的功能端7朝上,使得所述工作齿9抵接在所述齿圈10中。

如图3所示,在本实例中的齿圈10一体成型在所述转盘2的底部;转盘2与底座1相配合形成用于放置上述往复转动机构的置容腔,置容腔内,所述转向齿轮4通过上述过渡齿轮14设置在靠轮圈的位置,从而便于所述转向齿轮4与所述齿圈10相啮合。采用齿圈10的好处在于,便于空余出所述置容腔内的安装空间,从而便于使用者安装往复转动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转盘2上固定有转轴11,所述转盘2上设有转动孔12,所述转动孔12中设有轴承13;所述转轴11穿设在所述轴承13中,如图4所示,所述转动孔12设置在转盘2的正中型,其轴承13的外圈固定在所述转动孔12中,而其内圈连接有所述转轴11,转轴11的另外一端通过螺钉结构于转盘2的正中连接所述转盘2,此时通过所述工作齿9啮合所述输出齿来带动所述转盘2绕转轴11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齿轮14包括设置在底座1正中的定位齿轮141和设置在定位齿轮141一侧用于逐级啮合所述输入齿轮3的若干传递齿轮142;于所述定位齿轮141另一侧设有绕所述定位齿轮141逐级啮合的两个转向齿轮4。

如图2所示,所述底座1的正中设有用一安装座,安装座内开设有用于安装转轴11的所述转动孔12,而所述定位齿轮141套设在所述安装座上,使得所述转轴11与该定位齿轮141互不影响;所述传递齿轮142为若干双联齿轮,用于为整个齿轮机构提供较大的转速比;由于存在所述定位齿轮141,从而使得其余安装在底座1中的齿轮绕该定位齿轮141设置,使得转盘2中整体结构的更为紧凑,从而在有限的空间中安装更大、更多的过渡齿轮14;同时,通过该过渡齿轮14使得所述转向齿轮4靠所述齿圈10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的外围上还设有钢珠座15,所述钢珠座15上设有若干凹孔16,凹孔16中设置有钢珠;所述转盘2上设有与所述钢珠座15相对的转动槽17;当所述转盘2转动的时候,所述钢珠在所述凹孔16中滚动抵接所述转动槽17。

如图2、3所示,所述钢珠座15为一外接在所述底座1上的塑料件,塑料件上一体成型有若干下凹,即所述凹孔16;所述转动槽17也为一外接在所述转盘2上的塑料件,其形状具体为一环形槽。使用时,钢珠被限位在所述凹孔16内,其具体作用在于辅助所述转盘2转动,同时支撑起转盘2的外圈,防止使用者踩在所述转盘2上的时候,转盘2被踩的一端向下塌陷造成损坏。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大部分结构均和所述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点在于所述输出齿为一固定在所述转轴11上的输出圆齿轮,而并非所述齿圈10,所述工作齿9依次抵接在所述输出圆齿轮上,从而带动与输出圆齿轮相连接的转轴11转动,从而带动转盘2转动;相比起来,采用轮圈可以更好的利用底座1中的空间,从而便于使用者进行安装。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