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模型中斗拱与额枋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12359发布日期:2022-06-25 02:15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古建筑模型中斗拱与额枋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玩具领域,尤其涉及拼搭的古建筑模型,具体涉及古建筑模型中斗拱与额枋组件。


背景技术:

2.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构件,也是中国古建筑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斗拱既承接了飞出的屋檐,分担了屋顶的重力,同时又具有很好视觉效果和抗震能力。额枋也叫檐坊,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3.现有技术中通常将古建筑模型制作成一个整体,或采用胶水、钉子等固定各构件。模型中的斗拱、额枋等构件不可拆卸,古建筑模型呆板、不灵活,没有古建筑的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改进的古建筑模型中斗拱与额枋组件,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古建筑模型中斗拱与额枋组件,具体的:斗拱上端具有倒t形卯,上层额枋下端具有倒t形榫,拼装后,所述斗拱上端的倒t形卯套入所述上层额枋下端的倒t形榫上。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斗拱底部具有燕尾卯,且所述燕尾卯的底部具有与其相连通的直榫槽。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组件还包括下层额枋,所述下层额枋的顶部具有燕尾榫,所述燕尾榫与直榫相连。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层额枋的顶部具有燕尾榫,所述燕尾榫与直榫相连。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层额枋的外壁上具有竖向的半透燕尾卯。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层额枋的外壁上具有横向的直榫或燕尾榫。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层额枋的侧壁上具有竖向的燕尾榫或燕尾卯。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斗拱上端具有檩,檩的一端是直榫、另外一端是直榫槽。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斗拱上端具有檩,檩的一端是燕尾榫、另外一端是燕尾卯。
1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古建筑模型中斗拱与额枋组件,具体的:斗拱上端具有燕尾卯,上层额枋下端具有燕尾榫,拼装后,所述斗拱上端的燕尾卯套入所述上层额枋下端的燕尾榫上。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斗拱底部具有燕尾卯,且所述燕尾卯的底部具有与其相连通的直榫槽。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组件还包括下层额枋,所述下层额枋的顶部具有燕尾榫,所述燕尾榫与直榫相连。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层额枋的外壁上具有竖直的半透燕尾卯。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层额枋的外壁上具有横向的直榫或燕尾榫。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斗拱上端具有檩,檩的一端是燕尾榫、另外一端是燕尾卯。
20.本技术保护一种古建筑模型中斗拱与额枋组件。斗拱上端具有倒t形卯,上层额枋下端具有倒t形榫。拼搭时,先将斗拱的倒t形卯与上层额枋的倒t形榫水平对齐,然后,将斗拱的倒t形卯滑动套入上层额枋的倒t形榫上,实现仅依靠榫卯结构完成斗拱与上层额枋的拼搭。不需要紧配合,对斗拱与上层额枋的精度要求不高。拼搭与拆解方便,省力,支持反复拼搭。拼搭趣味性更强。
附图说明
21.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2.图1a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斗拱的结构示意图1;
23.图1b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斗拱的结构示意图2;
24.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上层额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拼搭后的斗拱与上层额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围脊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拼搭的上层额枋与屋面构件、围脊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斗拱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下层额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8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上层额枋的结构示意图;
31.图9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拼搭的上层额枋与屋面构件、围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3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34.中国古建筑之魂—榫卯,榫卯结构是一项精湛的木工技艺,早在石器时代榫卯结构就诞生了,它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若使用榫卯得当,两块构件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35.本技术保护的斗拱包括但不限于:三踩斗拱、五踩斗拱、七踩斗拱、九踩斗拱等。图1a、图1b分别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斗拱的结构示意图1和结构示意图2。如图所示,斗拱1的上端具有倒t形卯11,下端具有燕尾卯12,另外,斗拱上端还具有檩,檩的一端具有直榫13,另一端具有直榫槽14。
36.在其他实施例中,将图1a中斗拱下端的燕尾卯替换为t形卯。或将檩一端的直榫改进成燕尾榫,另一端的直榫槽改进成燕尾卯。
37.本技术所述的上层额枋的“上层”指的是额枋与斗拱的位置关系,即在拼搭成型后的古建筑模型中,额枋位于斗拱的上方,同理,下层额枋的“下层”指的是额枋与斗拱的位置关系,即在拼搭成型后的古建筑模型中,额枋位于斗拱的下方。
38.继续参考图2,该图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上层额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上层额枋2的下端具有倒t形榫21,与图1a斗拱1上端的倒t形卯11榫卯连接。另外,上层额枋2外壁具有横向的直榫22,用于与屋面构件榫卯连接。此外,上层额枋2一个侧边具有燕尾榫23,另外一个侧边同样具有燕尾榫。在其它实施例中,可将一侧的燕尾榫替换成燕尾卯或将双侧的燕尾榫都替换成燕尾卯,用于与其它构件进行榫卯连接。
39.继续参考图2,上层额枋2的上端具有燕尾榫24,用于与其它构件进行榫卯拼搭,在其它实施例中,可用燕尾卯替换该燕尾榫,用于与其它构件进行榫卯拼搭。另外,上层额枋2的外壁上还具有两个半透燕尾卯25、26,用于与围脊上的燕尾榫进行榫卯拼搭。
40.继续参考图3,该图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拼搭后的斗拱与上层额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上层额枋2的下端具有倒t形榫21,斗拱3、4、5通过各自上端的倒t形卯31、41、51从一侧套入上层额枋2下端的倒t形榫21上。另外,如图3所示,斗拱4檩的直榫43插入相邻的斗拱3檩的直榫槽34中。通过这种一个斗拱檩的直榫插入相邻斗拱檩的直榫槽拼搭方式,形成一个连贯的檩。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将斗拱的檩一端的直榫改进成燕尾榫,另一端的直榫槽改进成燕尾卯。如此,相邻的斗拱通过燕尾榫、燕尾卯进行拼搭,结构更稳固。
41.此外,斗拱3、4、5底端的燕尾卯相连通,形成一个连贯的燕尾卯,用于与下层额枋的燕尾榫进行榫卯拼搭。
42.继续参考图4,该图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围脊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围脊6内壁上具有两个竖直的燕尾榫61、62。
43.继续参考图5,该图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拼搭的上层额枋与屋面构件、围脊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屋面构件7的底部具有直榫槽71,屋面构件7底面的直榫槽71可挂在上层额枋2外壁的直榫22上。另外,围脊6内壁上的燕尾榫61、分别滑入上层额枋2外壁的两个燕尾卯中,借助围脊6的重量压住屋面构件7,完成榫卯拼搭。
44.在其他实施例中,将上层额枋2横向的直榫22改进成燕尾榫。相应的屋面构件7底部的直榫槽改进成燕尾槽。上层额枋2与屋面构件7通过燕尾榫、燕尾卯进行榫卯拼搭。因燕尾榫是举世公认的万榫之母,是目前已验证的最牢固的一种榫接方式,具有超强的抗拉力。所以不用通过在屋面构件上方放置围脊,借助围脊稳固屋面构件与上层额枋的拼搭。所以上层额枋外壁上不用开凿竖直的燕尾卯。为美观或完全还原古建筑的外观,可以将围脊进行分割,分割后的部分与屋面构件制作成一个整体。
45.继续参考图6,该图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斗拱的结构示意图。相较于图1a、1b中的斗拱,图6中,斗拱8的底部具有燕尾卯81,且燕尾卯81的底部具有与其相连通的直榫槽82。
46.继续参考图7,该图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下层额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下层额枋9的顶部具有燕尾榫91,燕尾榫91的底部具有与其相连的直榫92。拼搭时,下层额枋9顶部的燕尾榫91、直榫92可滑入斗拱8底部的燕尾卯81、直榫槽82中。相较于只采用燕尾榫、燕尾卯的拼搭结构,加入直榫、直榫槽后,算一种加强的燕尾榫、燕尾卯。结构上更加牢固,拼搭成型后,更牢固,降低了构件间的晃动。
47.继续参考图8,该图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上层额枋的结构示意图。相较于图2中的上层额枋,上层额枋10的上端具有燕尾榫102、直榫103,用于与加强的燕尾卯进行榫卯
拼搭。另外,图8中的上层额枋的t形榫的上面具有凸出的直榫101,用于支撑屋面构件,且该直榫101具有一定的斜面,加大了与屋面构件的接触面积,更稳固。可参考图9,该图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拼搭的上层额枋与屋面构件、围脊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屋面构件11底部的直榫槽挂在上层额枋10横向的直榫上,上层额枋凸出的直榫101对屋面构件11起支撑作用,使拼搭后的古建筑模型更牢固。
48.因中国的古建筑千变万化,造型各异,不同的古建筑中,构件的形状、构造不同。所以在不同中的古建筑模型,斗拱与额枋的形状、构造不同。例如,相对于上述实施例,缺少某一部位的榫或卯。
49.基于相同的构思,将上述实施例中斗拱上端倒t形卯改进成燕尾卯,将上层额枋下端的倒t形榫改进成燕尾榫。拼搭时,将斗拱的燕尾卯套入上层额枋下端的燕尾榫中。因燕尾榫是目前已验证的最牢固的一种榫接方式,具有超强的抗拉力。所以采用燕尾榫、燕尾卯连接斗拱与上层额枋,加固了两个构件之间的连接。
50.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保证屋面构件与上层额枋之间进行榫卯拼搭。在上层额枋的外壁上开凿横向的燕尾榫,在屋面构件底部开凿横向的燕尾卯。拼搭时,先将屋面构件的燕尾卯与上层额枋横向的燕尾榫水平对齐,再将屋面构件底部的燕尾卯滑动套入上层额枋横向的燕尾榫,实现稳固的榫卯拼搭。
51.在一些实施例中,碍于古建筑模型的整体造型,不能利用水平方向的空间拼搭屋面构件与上层额枋,所以考虑利用垂直方向的空间拼搭屋面构件与上层额枋,即在上层额枋得外壁上开凿横向的直榫,在屋面构件底部开凿横向的直榫槽。拼搭时,将屋面构件悬于上层额枋上方。然后,将屋面构件底部的直榫槽挂于上层额枋横向的直榫上,实现榫卯拼搭。最后,拼搭围脊,借助围脊的力量压制屋面构件,实现屋面构件、上层额枋、围脊之间的稳固。其中,为保证上层额枋与围脊进行榫卯拼接,在上层额枋的外壁上开凿若干竖着的燕尾卯,与内壁上具有燕尾榫的围脊进行榫卯拼搭。通过上述屋面构件、上层额枋的形状、构造可知,上述屋面构件即可以利用水平空间进行拼搭,也可利用垂直空间拼搭。拼搭方式更灵活。
52.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