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力量泵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02314发布日期:2023-03-08 18:18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力量泵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力量泵,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力量泵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力量泵通常包括机架、设于机架上的收线轮、设于机架内的电机和与收线轮连接的拉线,拉拉线时,通过克服电机产生的阻力来锻炼身体,松开拉线时,收线轮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旋转,拉线收入拉线轮上。为了产生阻力和调节阻力,通常还设置有与电机连接的电阻,电阻和电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现有的力量泵大多通过设置金属壳体,利用金属壳体将力量泵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但是,该种散热方式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力量泵散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力量泵散热装置及力量泵。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设计一种力量泵散热装置,包括机架、设于机架上的收线轮和设于机架内的电机;所述力量泵散热装置还包括:
5.进气口,其设于所述机架的一侧;
6.排气口,其设于所述机架的另一侧;
7.排气风扇,其设于所述排气口处;
8.散热通道,其设于所述机架内且连通所述进气口与排气口;
9.电阻散热器,其设于所述散热通道中,所述电阻散热器包括电阻容置腔和与所述电阻容置腔固定连接的多个散热鳍片;
10.电阻,其固定于所述电阻容置腔内且与所述电机电连接;
11.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散热通道内。
12.所述机架包括:
13.底架,其设于所述机架的底部;
14.顶架,其设于所述机架的顶部;
15.主体架,其设于所述底架与所述顶架之间,且所述底架、顶架均与所述主体架固定连接;所述主体架包括架板,所述架板上设置有架板孔;
16.外框,其设于所述底架与顶架之间且罩于所述主体架四周;
17.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外框上且位于所述架板与顶架之间;所述排气口设于所述外框上且位于所述架板与底架之间;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主体架上且位于所述架板与顶架之间;所述电阻散热器固定于所述主体架上且位于所述架板与所述底架之间;
18.所述架板、所述顶架和外框围合成第一散热通道,所述架板、底架和外框围合成第二散热通道;所述架板孔连通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由所述第一散热通道、架板孔和第二散热通道组成。
19.所述主体架还包括由所述架板的底面朝下延伸而成的隔板;所述架板、底架、隔板
和外框围合而成所述第二散热通道;所述收线轮设于所述架板与底架之间,被所述隔板隔离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之外。
20.所述电阻散热器和散热风扇设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中。
21.所述电阻为水泥电阻。
22.所述力量泵散热装置还包括:
23.驱动电路板,其固定于所述架板上;
24.所述电机设于所述架板的左侧,所述驱动电路板设于所述架板的右侧;所述架板孔设于所述电机的左侧且位于所述电机的前端;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外框的右侧壁上,所述排气口设于所述外框的后侧壁上且位于所述后侧壁的左侧。
25.所述收线轮包括:
26.收线轴孔,其设于所述收线轮的中间且竖直设置;
27.收线部,其设于所述收线轮的侧面且朝内侧凹陷;
28.弹簧容置腔,其由所述收线轮的下端面朝上凹陷而成;
29.收线轮底板,其罩于所述弹簧容置腔的下端且封住所述弹簧容置腔;
30.所述力量泵散热装置还包括:
31.收线轮轴,其竖直固定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收线轴孔套于所述收线轮轴上,且所述收线轮可相对所述收线轮轴旋转;所述收线齿轮套于所述收线轮轴上且可相对所述收线轮轴旋转;
32.复位弹簧,其设于所述弹簧容置腔内,且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收线轮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收线轮固定连接;
33.单向轴承,其包括内圈和可相对所述内圈单向转动的外圈,所述收线轴孔套于所述单向轴承的外圈且与所述单向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
34.收线齿轮,其套于所述收线轮轴上且可相对所述收线轮轴旋转;所述收线齿轮与所述单向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收线齿轮设于所述收线轮的上方;
35.电机齿轮,其与所述收线齿轮啮合;
36.电机转轴,其与所述电机齿轮固定连接且受所述电机驱动;
37.拉线,其一端与所述收线轮固定连接且缠绕于所述收线部上,另一端伸出所述机架外。
38.所述力量泵散热装置还包括:
39.导向轮,其设于所述收线轮的一侧,所述导向轮设于所述机架上且可相对所述机架旋转;所述导向轮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竖向导向轮和两个相对设置的横向导向轮,所述竖向导向轮和所述横向导向轮均与所述机架可旋转连接;
40.所述拉线的另一端从两所述横向导向轮和两所述竖向导向轮之间穿过后伸出所述机架外。
41.所述底架的四周设置有底架定位部,所述顶架的四周设置有顶架定位部;所述外框的底部定位于所述底架定位部上,所述外框的顶部定位于所述顶架定位部上,所述外框夹持定位于所述底架与顶架之间。
42.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力量泵,所述力量泵具有上述的力量泵散热装置。
43.本发明通过设置进气口、排气口、排气风扇、散热通道、电阻散热器,并使散热通道
设于所述机架内且连通所述进气口与排气口,电阻散热器设于所述散热通道中,所述电阻散热器包括电阻容置腔和与所述电阻容置腔固定连接的多个散热鳍片,且将电机固定于所述散热通道内。从而可使电阻产生的热量快速传导到散热鳍片上,电机、电阻和散热鳍片都设置在散热通道中,通过排气风扇可将散热通道的热量快速排出,散热效果更好。而且由于电机位于散热通道中,电机转子转动过程中,也对散热通道内的气流产生扰动,进一步增强了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44.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45.图1是本发明力量泵的结构图;
46.图2是本发明力量泵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47.图3是本发明力量泵的剖面图;
48.图4是本发明力量泵去掉外框后的结构图;
49.图5是本发明力量泵去掉外框后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50.图6是图5去掉底架后的结构图;
51.图7是本发明外框的结构图;
52.图8是本发明主体架的结构图;
53.图9是本发明主体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54.图10是本发明电阻散热器的结构图;
55.图11是本发明收线轮的结构图;
56.图12是本发明牙箱盖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57.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58.请一并参见图1至图12。本发明力量泵包括力量泵散热装置,力量泵散热装置包括机架1、收线轮2、电机3、进气口4、排气口5、排气风扇6、散热通道7和电阻散热器8。其中:
59.机架1包括底架11、顶架12、主体架13和外框14。其中:
60.底架11设于所述机架的底部。
61.顶架12设于所述机架的顶部。
62.主体架13设于所述底架与所述顶架之间,且所述底架、顶架均与所述主体架固定连接;所述主体架包括架板131,所述架板上设置有架板孔1311。
63.外框14设于所述底架与顶架之间且罩于所述主体架四周。
64.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底架11的四周设置有底架定位部111,所述顶架12的四周设置有顶架定位部121;所述外框14的底部定位于所述底架定位部上,所述外框的顶部定位于所述顶架定位部上,所述外框夹持定位于所述底架与顶架之间。由于外框夹持定位于底架和顶架之间,而顶架和底架固定于主体架上,安装非常方便,而且外观上也更加美观。
65.收线轮2设于机架上。
66.电机3设于机架内。
67.进气口4设于所述机架的一侧。在本具体实施例中,进气口由若干进气孔组成。
68.排气口5设于所述机架的另一侧。
69.排气风扇6设于所述排气口处。
70.散热通道7设于所述机架内且连通所述进气口与排气口。
71.电阻散热器8设于所述散热通道中,所述电阻散热器8包括电阻容置腔81和与所述电阻容置腔固定连接的多个散热鳍片82。
72.电阻固定于所述电阻容置腔内且与所述电机电连接。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阻为水泥电阻。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散热通道内。
73.本发明通过设置进气口、排气口、排气风扇、散热通道、电阻散热器,并使散热通道设于所述机架内且连通所述进气口与排气口,电阻散热器设于所述散热通道中,所述电阻散热器包括电阻容置腔和与所述电阻容置腔固定连接的多个散热鳍片,且将电机固定于所述散热通道内。从而可使电阻产生的热量快速传导到散热鳍片上,电机、电阻和散热鳍片都设置在散热通道中,通过排气风扇可将散热通道的热量快速排出,散热效果更好。而且由于电机位于散热通道中,电机转子转动过程中,也对散热通道内的气流产生扰动,进一步增强了散热效果。
74.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4设于所述外框上且位于所述架板与顶架之间;所述排气口5设于所述外框上且位于所述架板与底架之间;所述电机3固定于所述主体架上且位于所述架板与顶架之间;所述电阻散热器8固定于所述主体架上且位于所述架板与所述底架之间。
75.所述架板、所述顶架和外框围合成第一散热通道71,所述架板、底架和外框围合成第二散热通道72;所述架板孔连通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由所述第一散热通道、架板孔和第二散热通道组成。
76.通过机架结构的设计、散热通道的设计,使得电机、电阻散热器在散热通道中的分布更有利于散热。
77.为了进一步增强散热效果,所述主体架13还包括由所述架板的底面朝下延伸而成的隔板139;所述架板、底架、隔板和外框围合而成所述第二散热通道;所述收线轮设于所述架板与底架之间,被所述隔板隔离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之外。从而使收线轮隔离于散热通道外,散热效果更好。
78.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阻散热器和散热风扇设于所述第二散热通道中,结构更加紧凑。
79.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力量泵散热装置还包括驱动电路板9,驱动电路板9固定于所述架板上。
80.所述电机设于所述架板的左侧,所述驱动电路板设于所述架板的右侧;所述架板孔设于所述电机的左侧且位于所述电机的前端;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外框的右侧壁上,所述排气口设于所述外框的后侧壁上且位于所述后侧壁的左侧。
81.驱动电路板上设置有电子元器件,将驱动电路板设置在进气口处,可防止电机产生的热量影响到驱动电路板上的电子元器件,同时也可使驱动电路板上的热量能及时通过散热通道散出。
82.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收线轮2包括收线轴孔21、收线部22、弹簧容置腔23和收线轮底板24。其中:
83.收线轴孔21设于所述收线轮的中间且竖直设置。
84.收线部22设于所述收线轮的侧面且朝内侧凹陷。
85.弹簧容置腔23由所述收线轮的下端面朝上凹陷而成。
86.收线轮底板24罩于所述弹簧容置腔的下端且封住所述弹簧容置腔。
87.所述力量泵散热装置还包括收线轮轴25、复位弹簧26、单向轴承27、收线齿轮28、电机齿轮29、电机转轴30、拉线31、导向轮32。其中:
88.收线轮轴25竖直固定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收线轴孔套于所述收线轮轴上,且所述收线轮可相对所述收线轮轴旋转;所述收线齿轮套于所述收线轮轴上且可相对所述收线轮轴旋转。
89.复位弹簧26设于所述弹簧容置腔内,且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收线轮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收线轮固定连接。
90.单向轴承27包括内圈和可相对所述内圈单向转动的外圈,所述收线轴孔套于所述单向轴承的外圈且与所述单向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单向轴承的设置可使得拉线时收线齿轮随收线轮一起旋转,而收线时,仅收线轮在复位弹簧的复位力作用下逆向旋转,收线齿轮不动。
91.收线齿轮28套于所述收线轮轴上且可相对所述收线轮轴旋转;所述收线齿轮与所述单向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收线齿轮设于所述收线轮的上方。
92.电机齿轮29与所述收线齿轮啮合。
93.电机转轴30与所述电机齿轮固定连接且受所述电机驱动。
94.拉线31一端与所述收线轮固定连接且缠绕于所述收线部上,另一端伸出所述机架外。
95.导向轮32设于所述收线轮的一侧,所述导向轮设于所述机架上且可相对所述机架旋转;所述导向轮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竖向导向轮321和两个相对设置的横向导向轮322,所述竖向导向轮和所述横向导向轮均与所述机架可旋转连接。所述拉线的另一端从两所述横向导向轮和两所述竖向导向轮之间穿过后伸出所述机架外。通过设置导向轮,可使得拉线的拉出和回收都更加顺滑。
96.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外框14的右侧设置有拉线孔141,拉线31穿过拉线孔141伸出所述机架外。
97.为了便于固定,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外框14的左侧设置有挂钩孔142,挂钩99一端与所述主体架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挂钩孔142伸出所述机架外。
98.所述主体架13上设置有电机轴孔1312,所述电机转轴30通过电机轴承1313与所述电机轴孔连接且可相对所述电机轴孔旋转。
99.为便于固定电机,所述主体架13的上方设置有朝上凸出设置的电机固定柱132,所述电机通过电机固定螺钉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机固定柱上。
100.为便于固定顶架和底架,所述主体架13的上方设置有朝上凸出的上固定螺柱133,所述主体架的下方设置有朝下凸出的下固定螺柱134,所述顶架通过上固定螺钉固定连接于所述上固定螺柱上;所述底架通过下固定螺钉固定连接于所述下固定螺柱上。
101.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上固定螺柱133的中心设置有贯穿所述主体架下表面的上固定螺孔1331,所述下固定螺柱134的下表面设置有下固定螺孔1341;所述顶架12的下表
面设置有顶架固定柱122,所述底架11上设置有贯穿所述底架上下表面的底架固定孔112;所述上固定螺钉由下至上穿过所述上固定螺孔固定所述顶架固定柱于所述上固定螺柱上;所述下固定螺钉由下至上闯过所述底架固定孔固定所述底架于所述下固定螺柱上。
102.为便于美观,所述力量泵还包括设于所述底架的下表面且盖住所述底架固定孔的弹性装饰圈113。进一步的,弹性装饰圈凸出所述底架的下表面,从而还可起到弹性垫的作用。
103.所述主体架13上设置有环形凸台135,所述环形凸台由所述主体架的下表面朝下凸出形成,所述环形凸台与所述主体架一体成型而成;所述环形凸台与所述主体架围合成齿轮容置腔136;所述电机轴孔位于所述齿轮容置腔内。
104.所述力量泵还包括牙箱盖137,牙箱盖137上设置有盖板孔1371,所述牙箱盖套于所述环形凸台135的外侧且封住所述齿轮容置腔;所述收线轮轴插于所述盖板孔内;所述收线齿轮和所述电机齿轮被所述牙箱盖密封于所述齿轮容置腔内。
105.本发明通过设置进气口、排气口、排气风扇、散热通道、电阻散热器,并使散热通道设于所述机架内且连通所述进气口与排气口,电阻散热器设于所述散热通道中,所述电阻散热器包括电阻容置腔和与所述电阻容置腔固定连接的多个散热鳍片,且将电机固定于所述散热通道内。从而可使电阻产生的热量快速传导到散热鳍片上,电机、电阻和散热鳍片都设置在散热通道中,通过排气风扇可将散热通道的热量快速排出,散热效果更好。而且由于电机位于散热通道中,电机转子转动过程中,也对散热通道内的气流产生扰动,进一步增强了散热效果。
10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