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控飞机操纵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955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控飞机操纵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控飞机,更确切地说是涉及线控飞机的操纵架结构。
传统结构的线控飞机需在空旷的场地上操纵才能行动自如,若场地不够大,线控飞机则要限制其控制线长度,操作者也只能在场地的中央处活动,然而现今社会可供活动的空旷场地已不多,因此受场地限制导致线控飞机的操控运动不能推广开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线控飞机操纵架,以杆体作为飞机活动中心,其旋转控制机构可在杆体上作360度旋转,其旋转块体可在垂直方向作大于180度的转动,当操作者以一力量拉动控制线时可令模型飞机在较小的空间中作各种不同角度的立体花式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线控飞机操纵架,枢设在杆体上,通过控制线与模型飞机连接和通过导线与手动操作装置连接,包括电源转导机构、转向传动机构、旋转控制机构和牵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控制机构枢设在杆体上,包括一近似U型的座体和枢设在座体内以与座体的枢接处作轴向转动的旋转块体;所述的牵引机构通过至少一根控制线与所述的旋转控制机构相连接,控制线与旋转控制机构相接的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控制元件,控制线与控制元件组合,控制元件通过线体与模型飞机连接。
所述的控制线穿设过所述的旋转块体及座体,控制线在座体一端与所述的转向传动机构相接,转向传动机构与所述的可在所述杆体上上、下运动的电源转导机构连接;所述的转向传动机构包括一组由杆体组合构成的连动杆和接设在连动杆一端的转向构件,转向构件连接所述的控制线。
所述的控制线连接模型飞机电源端和与模型飞机尾翼的连动杆连接。
所述的控制线由线体与杆体连设组成。
所述的控制线外套设有保护管体。
所述的控制线是铰线。
旋转块体的重量与模型飞机相配合,牵引机构中控制线与控制元件的组合结构可令控制元件产生相反方向的运动,当控制元件受控制线控制产生运动时,可令模型飞机的尾翼上、下摆动,并配合旋转控制机构可在水平方向作360度转动,而旋转块体亦可在垂直方向作超过180度的转动。当操作者以一力量拉动导线时,即可令模型飞机作出各种不同角度的立体花式旋转,此时电源转导机构与转向传动机构将操作者所施的作用力转向,转向传动机构的连动杆将垂直方向施力转换成水平方向的施力,并由转向构件控制控制线在水平方向运动,且令控制元件产生垂直方向一伸、一缩的拉力。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


图1线控飞机操纵架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线控飞机操纵架操纵状态示意图;图3线控飞机操纵架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线控飞机操纵架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与线控飞机操纵架配合的模型飞机立体结构示意图;参见
图1,线控飞机操纵架1装设在角架2上,通过两条第一导线10与模型飞机3相连接。操纵架1通过第一控制线11与手动的电源控制装置相连接(见图2),第一控制线11是兼具有控制第二导线作用的电缆线。模型飞机3、操纵架1及角架2等组合构成以角架2上所装设的操纵架1作为模型飞机3的操作、动作中心。
参见图2,操作者在操纵架1附近以手动方式操纵电源控制装置7,使模型飞机3作包括360度旋转在内的各种花样动作。
参见图3并结合参见图4,该操纵架1设有一中空轴体13,于中空轴体13内枢设一金属杆体12,金属杆体12为圆柱体可在中空轴体13内转动。中空轴体13与金属杆体12枢接一侧的端缘130上设有第一导电座131,该第一导电座131上接设有与金属杆体12表面平行接触的第一导电片体132,不论金属杆体12与中空轴体13以何种方式相对转动,均可确保第一导电片体132与金属杆体12接触,金属杆体12在中空轴体13上方的适当位置处套设电源转导机构20。
电源转导机构20设有一环体21,环体21上设有轴向贯穿孔,该贯穿孔可令环体21在金属杆体12中上、下移动,环体21靠近中空轴体13的一侧套设基座22,该基座22上亦设有轴向贯穿孔,基座22可在环体21的表面上转动。基座22上方的环体21底面贴设有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导电元件23,该导电元件23设有环形片体24,并于环形片体24上缘一端向着远离金属杆体12的方向凸设一片体25(片体25与环形片体24一体成型,均由导电材料制成)。基座22一侧以金属杆体12的径向方向向外凸设一固定杆26,固定杆26的端缘内设有螺纹(图中未示出),供锁设螺丝27。
基座22上方设有第二导电座28,该第二导电座28设有与导电元件23环形片体24平行相接触的第二导电片体29,不论环体21与基座22以何种方式相对运动,均可确保基座22上的第二导电片体29与导电元件23相接触,另外,环体21上方沿金属杆体12径向凸设一枢接座220。该电源转导机构20上方的金属杆体12上套设有旋转控制机构30。
旋转控制机构30包括一略成U型的座体31,于U型座体31底部设枢接孔,该枢接孔套设在金属杆体12上方,并可令U型座体31在金属杆体12上转动。U型座体31两侧的片体310、311上分别设有对应的固定孔,与该U型座体31底部枢接的金属杆体12一侧在其径向方向上接设出一金属片体121,且该U型座体31底部凸设有固定座312。
旋转块体32,由块体320、配重块体321嵌合组成,图中块体320略成梯形,实施时也可作成其他形状,配重块体321略成椭圆桶状,于椭圆桶状两端缘间开设一沟槽,该配重块体321可通过沟槽与块体320的梯形底部相嵌合,旋转块体32的块体320重量远远轻于配重块体321。配重块体321与旋转块体320组合后凸露在配重块体321一侧端缘的块体320上有枢接孔,且在块体320另侧端缘与块体320上端的端缘间设有弯折90度的穿透孔。
再结合参见
图1、图4,转向传动机构40设有一组连动杆41,该组连动杆41设有一第一杆体42,该第一杆体42一侧垂直接设一第二杆体43,该第一杆体42另侧则接设第三杆体44。
参见图4,第二杆体43与第一杆体45相接的另一面接设有一转向构件45,该转向构件45设有一杆体451,该杆体451另一端设有中空环体452,杆体451与中空环体452的表面垂直接设,中空环体452内设有滚珠453,滚珠453上设有贯穿孔。
牵引机构50设有第二控制线51,该第二控制线51贯穿过旋转控制机构30块体320的穿透孔,并且该第二控制线51穿过转向传动机构40转向构件45的滚珠453上贯穿孔,第二控制线51处于远离转向传动机构40一端的贯穿孔外,并与一杆体510相接设,于接设有杆体510一端的控制线51外套设管体52,以该管体52保护第二控制线51,保证操控动作的稳定性,还可防止第二控制线51及杆体510受弯折而断裂。管体52另一端接设一控制元件53,该控制元件53由控制嵌体530与型片体531通过固定元件550固定构成,控制嵌体530设有中空管体540,与中空管体540对应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片体541、542,片体541、542上分别设有对应的贯穿孔。型片体531两侧分别设有一固定孔532、533,于型片体531中心位置偏下处设有穿透孔534。
牵引机构50整体组合时,先将控制嵌体530的中空管体540套合在管体52一端,令杆体510一端弯折穿过型片体531中心位置下方的穿透孔534。
转向传动机构40、电源转导机构20、旋转控制机构30与牵引机构50间的关系是牵引机构50的第二控制线51穿过转向传动机构40的滚球453,并在该转向构件45一侧通过固定元件46将第二控制线51固定在设有滚珠453的中空环体452外侧,第二控制线51处于转向构件45与型座体31间,第二控制线51的松紧度应适中,控制线51以绞线为佳。转向传动机构40的连动杆41的第一杆体42与第二杆体43接设的位置与U型座体31的固定座312枢接,转向传动机构40连动杆41的第三杆体44与电源转导机构20的枢接座220相接设。
图1中的第二导线11与电源控制装置的电源相连接,该第二导线11为电缆线,电缆线的接地端与第一导电座131上的第一导电片体132相接(见图3),电缆线的正电端则锁设在电源转导机构20的固定杆26与螺丝27中,电缆线正电端还与第二导电座28的第二导电片体29相连接。第一导线10则分别连接U型座体31底部的金属片体121和电源转导机构20导电元件23上的片体25,使第一导线连接电源。第一导线10再分别穿过牵引机构50的型片体531两侧的固定孔532、533。
再结合参见
图1,操纵使用时,电源转导机构20、旋转控制机构30、转向传动机构40、牵引机构50及第一导线10间的互动关系为当操作电源控制装置时,其带动所连的第一控制线11,由于第一控制线11是电缆线,故控制装置可将力量传动至电源转导机构20一侧的枢接座220上,此时电源转导机构20即在金属杆体12上上、下移动。该电源转导机构20同时带动转向传动机构40,转向传动机构40即因第三杆体44的上、下摆动而令第二杆体43上接设有转向构件45的一端在左、右方向上摆动(因第二杆体43与第一杆体42相接的一端是与U型座体31的固定座312枢接的,与滚珠453套接的第二控制线51会因而产生远离或靠近U型座体31的反复动作,且第二控制线51牵动杆体510,杆体510即令形片体531在垂直方向作上、下摆动的动作,因此装设在形片体531两端固定孔532、533上的两第一导线10就会产生一前一后的动作)。
参见图5,从形片体531两端穿设而出的两第一导线10,连接模型飞机3输入端的两导线301,由模型飞机3内部的结构使该导线301提供的电源与马达302的电源输入端相连接,利用导线301控制模型飞机3的尾翼303作上、下摆动动作,让模型飞机3按操控者意愿作各种不同的飞行。当模型飞机起飞后,因旋转控制机构30设有配重块体321,因此即使当模型飞机3在与U型座体31成水平的方向飞翔时,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也可保持平衡。又由于U型座体31与旋转块体32间相枢接的结构,且U型座体31与金属杆体12亦为枢接的方式,故模型飞机3可在操纵架1上作360度旋转及各种花样动作。
模型飞机3内,于马达302后方设有转向动作机构60,该转向动作机构60设有T型片体61,T型片体61中心设有固定孔610,在该T型片体61的横向片体611两端分别设有固定孔612、613;转向动作机构60还设有半圆形片体62,与T型片体61垂直接设。两导线301分别穿过T型片体61的横向片体611两端的固定孔612、613;传动杆体63则与尾翼303相接。
当第一导线10作前、后方向的动作时,带动模型飞机3的导线301作前后动作,导线301令与转向动作机构60接设的尾翼作上、下摆动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线控飞机操纵架通过杆体枢设电源转导机构,转向传动机构、旋转控制机构和牵引机构,使操纵架可在杆体上作360度旋转,其上旋转块体可在垂直方向作超过180度的转动,操纵架以杆体作为飞机活动中心,故可在较小空间中作不同角度的立体花式旋转。
权利要求1.一种线控飞机操纵架,枢设在杆体上,通过控制线与模型飞机连接和通过导线与手动操作装置连接,包括电源转导机构、转向传动机构、旋转控制机构和牵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控制机构枢设在杆体上,包括一近似U型的座体和枢设在座体内以与座体的枢接处作轴向转动的旋转块体;所述的牵引机构通过至少一根控制线与所述的旋转控制机构相连接,控制线与旋转控制机构相接的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控制元件,控制线与控制元件组合,控制元件通过线体与模型飞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飞机操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线穿设过所述的旋转块体及座体,控制线在座体一端与所述的转向传动机构相接,转向传动机构与所述的可在所述杆体上上、下运动的电源转导机构连接;所述的转向传动机构包括一组由杆体组合构成的连动杆和接设在连动杆一端的转向构件,转向构件连接所述的控制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飞机操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线连接模型飞机电源端和与模型飞机尾翼的连动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飞机操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线由线体与杆体连设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飞机操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线外套设有保护管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飞机操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线是铰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控飞机的操纵架结构,装设在杆体上,通过控制线与模型飞机连接。主要包括旋转控制机构、牵引机构、转向传动机构和电源转导机构。旋转控制机构可在杆体上作360度旋转,其上旋转块体可在垂直方向作超过180度的转动,牵引机构将操作者所施力转向后,通过牵引机构一端的控制元件控制模型飞机飞行。操纵架以杆体作为飞机活动中心,以外力拉动控制线时即可令模型飞机在较小的空间中作出各种角度的立体花式旋转。
文档编号A63H27/04GK2307612SQ9622253
公开日1999年2月17日 申请日期1996年9月5日 优先权日1996年9月5日
发明者庄宗明 申请人:庄宗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