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控制织机中引纬的电磁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4992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控制织机中引纬的电磁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控制织机中引纬的电磁驱动装置,该电磁驱动装置具有一个可动元件,上述可动元件包括一个作为它部件的保持件,该保持件可以在一个允许释放位置和一个阻止释放位置之间切换,在上述允许释放位置处允许释放测量长度并存储的纬纱,而在阻止释放位置处阻止纬纱释放。
绕纬纱测量/存储装置92的纱线卷绕表面93缠绕的纬纱y通过引纬主喷嘴94的空气喷射作用拉离纱线卷绕表面93并经受引纬。一个电磁驱动装置95控制纬纱y从纬纱测量/存储装置92的纱线卷绕表面93释放和阻止从上述表面93释放。
为了控制纬纱y释放和阻止纬纱y释放,电磁驱动装置95装置有一个保持件,该保持件可以在一个允许释放的允许释放位置和一个阻止释放的阻止释放位置之间切换。如在JP2-300352A和JP10-8352A中所公开的,保持件的位置切换通过安装在允许释放位置侧上的一个电磁线圈(线圈)和安装在阻止释放位置侧上的一个电磁线圈(线圈)各自的电磁吸引力实施。
安装在允许释放位置侧上的电磁线圈(或线圈)(以后称之为释放电磁线圈)和安装在阻止释放位置侧上的电磁线圈(或线圈)(以后称之为阻止电磁线圈)是例如以如图3B关系曲线中所示的定时时间驱动。也就是说,在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中,电压交替式加到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上。
脉冲横列96A表示加到释放电磁线圈上的电压,而线条96B表示产生的流过释放电磁线圈的电流。脉冲横列97A表示加到阻止电磁线圈上的电压,而线条97B表示产生的流过阻止电磁线圈的电流。线条98表示保持件的位置如何通过驱动两个电磁线圈改变。
在关系曲线所示的例子中,电压连续从时刻t0到时刻t1加到释放电磁线圈上,而在此之后,从时刻t2到时刻t4,将电压连续加到释放电磁线圈上。在释放电磁线圈中,由于电磁线圈线圈电阻等的影响,从时刻t1向前有一个残余电流。这个残余电流可能严重影响阻止电磁线圈中电流的上升率,其中电压是从时刻t2向前加到阻止电磁线圈上的。因此,理想情况是残余电流值小。正如从线条98可以看出的,保持件,其已通过加压到释放电磁线圈上被安排在允许释放位置(P1)处,不是在时刻t2处瞬时移动到阻止释放位置(P2),而在时刻t2处开始向阻止电磁线圈加电压。实际上,保持件是从时刻t2到时刻t3逐斩移动到阻止位置(P2)。因此,上述残余电流会不利地增加时刻t2和t3之间的间隔。
按照上述专利公告的前者(JP2-300352A),为使缺点或类似情况减至最少,插杆(保持件)用一种非磁性材料制成,并将一对铁磁吸引件牢牢固定到插杆上,以便它们相互间隔开。由于吸引件相互间隔开的这种配置,可以将释放电磁线圈和保持电磁线圈(阻止电磁线圈)之间的互感抑制到最小。
按照后一个专利公告(JP10-8352A),将一永久磁铁牢牢固定到一个用非磁性材料制的轴(保持件)的外周边上,并同时给一第一线圈(释放电磁线圈)和一第二线圈(阻止电磁线圈)通电。在这种两个线圈同时通电的配置中,能够避免由于一个线圈中的漏磁与另一个线圈交链所产生的问题。
在前一种配置中有多个吸引件牢牢固定到插杆上,该前一种配置涉及新件数的增加和一种复杂的结构,这种情况可以导致成本增加。在后一种配置中将一种较贵的永久磁铁牢牢固定到轴上,这必然会造成成本增加。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织机中引纬的电磁驱动装置,该电磁驱动装置包括一个可动元件,上述可动元件具有一个作为可动元件一部分的保持件,该保持件可以在一个允许释放位置和一个阻止释放位置之间切换,上述允许释放位置允许释放测量长度并存储的纬纱,而阻止释放位置阻止释放纬纱。另外,用于控制引纬的电磁驱动装置具有一个用于将可动元件驱动到允许释放位置侧的释放电磁线圈和一个用于将可动元件驱动到阻止释放位置侧的阻止电磁线圈。用于控制引纬的电磁驱动装置这样设计,以便通过给两电磁线圈通电所产生的电磁吸引力使保持件在阻止释放位置和允许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另外,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各自的线圈电阻相互不同。
按照本发明,在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中,在具有较小线圈电阻的电磁线圈中的残余电流可以比另一个电磁线圈中的残余电流更快地消失。因此,能够快速除去由于残余电流而引起的残余磁性的影响。结果,能够例如增加另一个电磁线圈中消失电流的上升率。因此,能够在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之间不固定一个大距离或是不采用这种配置情况下改善保持件在允许释放位置和阻止释放位置之间的运动响应,在该配置中,保持件用一种非磁性材料制造,并且将一对铁磁性构件牢牢固定到保持件上以便相互间隔开。另外,能够在不将一个永久磁铁固定到保持件上的情况下改善保持件在允许释放位置和阻止释放位置之间的运动响应。
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各自的线圈匝数相互不同。
按照本发明,把一个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设定为少于另一个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因而能够把一个电磁线圈的线圈线长设定小于另一个电磁线圈的线圈线长。因此,能够把一个电磁线圈的线圈电阻设定小于另一个电磁线圈的线圈电阻。
另外,通过把一个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设定少于另一个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能够减少两个电磁线圈之间的互感。结果,能够减少两个电磁线圈之间相互作用的残余磁性,以便能够例如进一步增加另一个电磁线圈消失电流的上升率。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保持件在允许释放位置和阻止释放位置之间的运动响应。
释放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设定少于阻止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
按照本发明,释放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设定少于阻止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因而能够改善保持件从允许释放位置到阻止释放位置的运动响应。
阻止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设定少于释放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
按照本发明,阻止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设定少于释放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因而能够改善保持件从阻止释放位置到允许释放位置的运动响应。
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各自的线圈线径相互不同。
按照本发明,两个电磁线圈的线圈线径相互不同,因而能够使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各自的线圈电阻相互不同。
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用具有不同电阻值的材料制成。
按照本发明,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用具有不同电阻值的材料制成,因而能够使它们各自的线圈电阻相互不同。
能够使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各自的线圈绕组剖面形状相互不同。
按照本发明,两个电磁线圈各自的线圈绕组剖面形状相互不同,因而可以使两个线圈绕组各自的每单位长度线圈电阻相互不同。
图3A是包括一种用于控制引纬的电磁驱动装置的引纬装置侧视图;及图3B是示出在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中施加的电压、电流等之间关系的关系曲线图。


图1所示,用于控制引纬的电磁驱动装置(此后简称为“电磁驱动装置”)11包括一个外壳12,该电磁驱动装置包含一个阻止电磁线圈13,一个释放电磁线圈14,和一个可动元件15。外壳12由一个主外壳12A和一个盘状盖部分12B组成,上述主外壳12A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有底的圆筒体,而盘状盖12B部分固定到主外壳12A上侧的开口上,正如图中所看到的。主外壳12A的底部12C基本上形成一个半球形结构。
在底部12C的中央处,形成了一个孔12D,该孔12D垂直贯穿底部12C,正如图中所看到的。孔12D由一个小内径部分12E和一个大内径部分12F组成,上述小内径部分12E在孔的下部形成,而大内径部分12F在小内径部分12E的上方形成,并具有比小内径部分12E大的内径。圆柱形套筒17具有一个内孔17A,该圆柱形套筒17装配在大内径部分12F中。
在外壳12中,一个用铁磁性金属制成的阻止固定元件16固定到底部12C上。阻止固定元件16由一个基本上是圆柱形的中央圆筒体16A和一个在它下端处形成的基本上是盘状凸缘部分16B组成。
构成阻止电磁线圈13的线圈架13A装配到阻止固定元件16的中央圆筒部分16A外周表面上。线圈架13A由一圆筒形部分13B及环形上面和下面凸缘部分13C和13D组成,上面和下面凸缘部分13C和13D在圆筒形部分13B的上端和下端处形成。下面凸缘部分13D的下面表面与凸缘部分16B的上面表面密切接触。在阻止电磁线圈13中,线圈绕组13E绕圆筒形部分13B的外周表面缠绕,以便占据凸缘部分13C和13D之间的区域(以后称之为阻止线圈绕组区A1)。
装配在中央圆筒部分16A上端部分上的是基本上是非磁性的导向筒18的下端部分,上述导向筒18由树脂,金属或类似物制成。导向筒18下部的外周表面与线圈架13A圆筒形部分13B的内周表面密切接触。
在导向筒18内部,将一个环形树脂缓冲板19安放在中央筒体部分16A的上端表面上。缓冲板19的周边部分被保持在一个阶梯部分之间,该阶梯部分在导向筒18下端部分的内周表面和中央筒体部分16A的上端表面上形成。
孔12D,内孔17A,中央筒体部分16A,缓冲板19,和导向筒18的中央轴线相互对准。
可动元件15包括一个柱状非磁性杆15A和一个圆筒形的铁磁性吸引件15B,上述柱状非磁性杆15A用作保持件,而铁磁性吸引件15B装配到杆15A的上端部分上。可动元件15安装在外壳12内部,以便可在垂直方向上往复式滑动,正如在图中所见到的。也就是说,杆15A穿过小内径部分12E,内孔17A,中央筒体部分16A的内孔,和缓冲板19的内孔,并被内孔17A和中央筒体部分16A的内孔支承,以便可在垂直方向上往复式滑动。吸引件15B可在垂直方向上往复式滑动,同时它的外周边表面基本上与导向筒18内周边表面直接接触。
在外壳12内部,形成磁路的释放电磁线圈14穿过一个铁制环形磁性垫圈20的中间设置在阻止电磁线圈13的上方,正如在图1中所见到的。释放电磁线圈14具有一个线圈架14A和一个绕该线圈架14A缠绕的线圈绕组14E。线圈架14A具有与线圈架13A相同的结构。也就是说,线圈架14A包括一个圆筒形部分14B,该圆筒形部分14B具有分别在圆筒形部分14B的上端和下端处形成的上面和下面环形凸缘部分14C和14D。线圈架14A具有与线圈架13A相同的材料和相同的结构。线圈绕组14E缠绕在圆筒形部分18B的外周边表面上,以便占据两凸缘14C和14D之间的区域(以后称之为释放线圈绕组区A2)。自然,在这个实施例中,线圈绕组区A1和A2具有相同的尺寸。
圆筒形部分14B下部的内周边部分与导向筒18外周边表面密切接触。另外,磁铁垫圈20的上面和下面表面分别与释放电磁线圈14的下面凸缘部分14D下表面和阻止电磁线圈13的上面凸缘部分13C上表面密切接触。
释放用的固定元件21的中央圆筒部分21A装配在释放电磁线圈14的圆筒形部分14B和导向筒18中。中央圆筒形部分21A基本上形成为一个圆筒体,并具有一基本上是盘形的凸缘部分21B,该盘形凸缘部分21B在固定元件21的上端处形成。凸缘部分21B的下表面与上凸缘部分14C的上表面密切接触。
在导向筒18内部,将一个树脂制的环形缓冲板22安装在中央筒体部分21A的下端表面上。缓冲板22的周边部分保持在一个阶梯部分之间,该阶梯部分在导向筒18上端部分的内周表面和中央筒体部分21A的下端表面上形成。
在中央筒体部分21A下端表面的中央处,形成了一个安放弹簧的凹槽21C。安放弹簧的凹槽21C安装加压弹簧23的上面部分,该加压弹簧23贯穿缓冲板22的内孔。加压弹簧23的下端靠着可动元件15的上端。当电磁驱动装置11安装到一个纬纱测量/存储装置92的一侧或下面时加压弹簧23具有一个弱的推力,该推力强到足以阻止可动元件15在电磁线圈13和14未通电时被拉向允许释放位置。下面所述的可动元件15的允许和阻止纬纱释放操作基本上由电磁线圈13和14进行。
在阻止电磁线圈13和释放电磁线圈14中,释放电磁线圈14的线圈匝数设定少于阻止电磁线圈13的匝数。
阻止电磁线圈13的线圈绕组13E如此缠绕,以便部分地或全部占据阻止线圈绕组区A1。如图1所示,把在线圈架13A径向方向上测量时缠绕线圈绕组13E的这部分宽度尺寸叫做阻止线圈宽度R1。把在线圈架13A轴向方向上测量时缠绕线圈绕组13E的这部分高度尺寸叫做阻止线圈高度L1。另外,尽管未表明,但线圈绕组13E的线径是d1。
如此缠绕阻止电磁线圈14的线圈绕组14E,以便部分地或全部占据阻止线圈绕组区A2。如图1所示,把在线圈架14A的径向方向上测量时缠绕线圈绕组14E的这部分宽度尺寸叫做阻止线圈宽度R2。把在线圈架14A的轴向方向上测量时缠绕线圈绕组14E的这部分高度尺寸叫做阻止线圈高度L2。另外,尽管没有表明,但线圈绕组14E的线径是d2。
在这个实施例中,释放线圈高度L2等于阻止线圈高度L1。而释放线圈宽度R2小于阻止线圈宽度R1。线圈线径d2设定等于线圈线径d1。
在电磁驱动装置11中,用一电源装置(未示出)交替式向阻止电磁线圈13和释放电磁线圈14供电。
当只对阻止电磁线圈13(线圈绕组13E)供电,而不对释放电磁线圈14供电时,由于这种供电的结果,通过在阻止固定元件16和吸引件15之间所产生的电磁吸引力而使吸引件15B与缓冲板19形成压接触。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在该状态下吸引件15B与缓冲板19接触,杆15A从外壳12的底部12C向外伸出,同时阻止纬纱y从纬纱测量/存储装置92的纱线绕组表面93释放(在该状态中杆15A安排在阻止释放的位置处)。
当在这种状态下停止向阻止电磁线圈13供电,和只向释放电磁线圈14(线圈绕组14E)供电时,由于这种供电结果,可动元件15通过在释放固定元件21和吸引件15B之间所产生的电磁吸引力而向上运动,并使吸引件15B与缓冲板22成压接触。在吸引件15B与缓冲板22接触的状态下,杆15A收缩在外壳12的孔12D中,同时让纬纱y从纬纱测量/存储装置92的纱线绕组表面93释放(杆15A安排在允许释放位置处)。
当在这种状态下停止向释放电磁线圈14供电,而只向阻止电磁线圈13供电时,由于这种供电结果,在阻止固定元件16和吸引件15B之间产生一个电磁吸引力大于释放电磁线圈14的吸引力。由于这种电磁吸引力,活动件15迅速伸出,直至吸引件15B与缓冲板19产生压接触时为止。因此,活动件15的远端插入纱线绕组表面93中,同时减少了在阻止纬纱y释放之前所耗的动作时间。
本实施例提供下列优点(1)释放电磁线圈14的线圈匝数设定少于阻止电磁线圈13的线圈匝数。这使它能将释放电磁线圈14的线圈导线长度设定小于阻止电磁线圈13的线圈导线长度。因此,能将释放电磁线圈14的线圈电阻设定小于阻止电磁线圈13的线圈电阻。在这种情况下,释放电磁线圈14中残余电流的消失可以比阻止电磁线圈13中残余电流的消失更快。也就是说,能够迅速清除由于残余电流而引起的残余磁性的影响。结果,能够例如增加阻止电磁线圈13中消失电流的上升率。
也就是说,在不保证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之间的大距离或不采用这种配置的情况下,能够改善保持件从允许释放位置到阻止释放位置的运动响应,在上述配置中保持件用一种非磁性材料制造,并将一对铁磁性构件牢牢固定到保持件上以便相互间隔开。另外,在不将永久磁铁固定到保持件上的情况下,能够改善保持件从允许释放位置到阻止释放位置之间的运动响应。
(2)通过将释放电磁线圈14的线圈匝数设定到少于阻止电磁线圈13的线圈匝数,能够减少两个电磁线圈之间的互感。结果,能够减少释放电磁线圈14的残余电流(残余磁性)对阻止电磁线圈13的影响,因此能进一步增加阻止电磁线圈13消失电流的上升率。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保持件从允许释放位置到阻止释放位置的运动响应。
由于互感减少,能够达到除了增加阻止电磁线圈13消失电流的上升率之外,还增加释放电磁线圈14消失电流的上升率。
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主要是通过改变第一实施例中释放电磁线圈14的构造实现。换句话说,它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元件都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省略这些元件的说明。
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在图2A所示的电磁驱动装置11中,释放电磁线圈14的线圈匝数设定少于阻止电磁线圈13的线圈匝数。在这个实施例中,释放电磁线圈14的线圈架14A轴向长度设定小于阻止电磁线圈13的线圈架13A轴向长度。也就是说,在这个实施例中,释放线圈绕组区A2的轴向长度小于阻止线圈绕组区A1的轴向长度。
在这个实施例中,释放线圈的宽度R2等于阻止线圈的宽度R1,而释放线圈的高度L2小于阻止线圈的高度L1。线圈的线径d2设定等于线圈线径d1。
除了上述优点(1)和(2)之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下列优点(3)释放电磁线圈的线圈架14A轴向长度小于阻止线圈13的线圈架13A轴向长度,因此,与其中线圈架14A形成和线圈架13A相同结构的情况相比,电磁驱动装置11的轴向长度减少,因而达到尺寸减小。
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通过改变第二实施例中释放电磁线圈14的构造实现。换句话说,它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因此,与第二实施例中相同的那些元件都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将略去这些元件的说明。
在图2B所示的电磁驱动装置11中,释放电磁线圈14的线圈匝数设定比第二实施例中的线圈匝数还少。也就是说,在这个实施例中,释放线圈宽度R2小于阻止线圈宽度R1,而释放线圈高度L2小于阻止线圈高度L1。线圈线径d2设定等于线圈线径d1。
本实施例提供与上述优点(1),(2),和(3)相同的优点。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也可以进行下述的改变。
在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释放线圈绕组区A2可以设定大于阻止线圈绕组区A1,只要释放电磁线圈14的线圈匝数设定少于阻止电磁线圈13的线圈匝数就行。另外,例如,释放线圈宽度R2可以大于阻止线圈宽度R1,并且释放线圈高度L2大于阻止线圈高度L1。
尽管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释放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都设定小于阻止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但也能把阻止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设定成小于释放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把阻止电磁线圈的线圈电阻设定低于释放电磁线圈的线圈电阻。另外,通过把阻止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设定少于释放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可以减少两个电磁线圈之间的互感。结果,能够使阻止电磁线圈的残余电流(残余磁性)对释放电磁线圈的影响减至最小,因此能进一步增加释放电磁线圈消失电流的上升率。
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的线圈线径也可以相互不同。通过将线圈线径制成相互不同,能够例如,在两个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相同的情况下,使电磁线圈的线圈电阻变得相互不同。与具有较小线径的线圈绕组相比,具有较大线圈线径的线圈绕组显示出每单位长度较低的线圈电阻。另外,在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的线圈线径相互不同的情况下,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可以相互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例如使释放电磁线圈的线圈架和阻止电磁线圈的线圈架具有相同结构。也就是说,对两种电磁线圈可以用相同的线圈架。
也可以形成具有不同电阻值的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在这种配置中,即使在例如两个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相同时,也可以使它们各自的线圈电阻相互不同。当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用具有不同电阻值的材料制造时,各自的线圈匝数和各自的线圈线径可以相等或是相互不同。
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线圈绕组的剖面形状(沿着垂直于线圈绕组长度方向所作的横截面形状)不限于是圆形形状。不管剖面形状如何,在具有较大横截面积的线圈绕组中每单位长度的线圈电阻都低于具有较小横截面积线圈绕组中的线圈电阻。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通过使两个电磁线圈线圈绕组的剖面形状相互不同,也能使每单位长度的线圈电阻相互不同。
也可以设定阻止电磁线圈的线圈电阻低于释放电磁线圈的线圈电阻。在这种情况下,与释放电磁线圈相比,可以加快在阻止电磁线圈中残余电流的消失。
如上面所详细说明的,按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织机中引纬的电磁驱动装置,该电磁驱动装置能达到改变保持件的运动响应,并避免增加部件数复杂的结构,和避免增加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控制织机中引纬的电磁驱动装置,包括一个可动元件,该可动元件包括一个作为其部件的保持件,上述保持件可以在一个允许释放位置和一个阻止释放位置之间切换,在上述允许释放位置处,允许释放测量长度并存储的纬纱,而在阻止释放位置处,阻止纬纱释放;一个释放电磁线圈,用于将可动元件驱动到允许释放位置侧;和一个阻止电磁线圈,用于将可动元件驱动到阻止释放位置侧,其中保持件通过使电磁线圈通电所产生的电磁吸引力在阻止释放位置和允许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其中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各自的线圈电阻相互不同。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控制织机中引纬的电磁驱动装置,其中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各自的线圈匝数相互不同。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控制织机中引纬的电磁驱动装置,其中释放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设定少于阻止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控制织机中引纬的电磁驱动装置,其中阻止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设定少于释放电磁线圈的线圈匝数。
5.按照权利要求1-4其中之一所述的用于控制织机中引纬的电磁驱动装置,其中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的各自线圈线径相互不同。
6.按照权利要求1-5其中之一所述的用于控制织机中引纬的电磁驱动装置,其中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用具有不同电阻值的材料制成。
7.按照权利要求1-6其中之一所述的用于控制织机中引纬的电磁驱动装置,其中释放电磁线圈和阻止电磁线圈各自的线圈绕组截面形状制成相互不同。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控制织机中引纬的电磁驱动装置(11),包括一个释放电磁线圈(14)和一个阻止电磁线圈(13),上述释放电磁线圈(14)用于将一可动元件(15)朝允许释放母位置驱动,而阻止电磁线圈用于朝阻止释放位置驱动可动元件(15)。释放电磁线圈(14)的线圈匝数设定少于阻止电磁线圈(13)的线圈匝数。由于这种配置,与阻止电磁线圈(13)相比,可加速在释放电磁线圈(14)中残余电流(亦即残余磁性)的消失。因此,可以例如增加阻止电磁线圈(13)中消失电流的上升率。另外,由于互感减少,所以能进一步增加消失电流的上升率。
文档编号D03D47/36GK1438372SQ0310412
公开日2003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03年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2年2月15日
发明者伊东大辅, 石川洋彦, 白木雅雄 申请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