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自动地进行形成针织品(如短袖半开襟套衫等)的开襟部分的所谓“前衿缝制”的工业用缝纫机。
背景技术:
针织品的前衿缝制如图13所示,首先,在成为前身片的主布片15a的衬里侧放置小布片15b,在将这两片被缝制布15重叠的状态下,对规定的位置进行缝制形成两条缝制线。并且,在这两条缝制线之间从被缝制布15的端部剪开形成切口后,将它们的面叠在里侧使小布片15b成为主布片15a的表侧,形成开襟部分的左右相对面。
以前没有这种针织品用的自动进行整个前衿缝制的工业用缝纫机,而只有单针缝纫机和双针缝纫机,单针缝纫机具有一根针和与之对应的一个针筒,双针缝纫机具有两根针和与之对应的针筒机构。
但是,对以往的单针缝纫机来说,形成两条缝制线时,必须分别按照每一缝制方向一一改变被缝制布15的方向进行缝制,还必须进行定位,其作业烦杂,成本高。
另一方面,对以往的双针缝纫机来说,由于要将两根针的针距和针筒距离设置成一定,所以两根针的缝制线只能进行等间隔的缝制;当用这种以往的双针缝纫机进行针织品的前衿缝制时,将缝制后的被缝制布15的面叠在里侧时,开襟部分的下部则产生所谓“酒涡(ぇくぱ)”之类的凹凸部,往往形成品质不佳的针织品。因此,在对针织品进行前衿缝制时,用上述缝纫机缝至二块布片(被缝制布15)的中途,从该中途起就必须手工缝制以使该缝制线逐渐变窄,这种作业非常繁杂,且成本高。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88277号公报公开了与此相关的技术。
所以,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以往的单针缝纫机作业要采用手工缝制,因而很繁杂且成本高。此外,以往的双针缝纫机在开襟部分的下部产生“酒涡”,由于不能自动进行整个缝作业而必须手工缝制,因而与单针缝纫机同样其作业繁杂且成本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就是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该缝纫机能减少手工缝制作业的麻烦,提高缝制作业效率,降低缝制成本,同时能自动地进行针织品的前衿缝制而且品质良好。
下面,标上附图所使用的标号,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本发明第一方案的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是在缝纫机主体10上具有上下动作的两根针12、13的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100,其特征在于,该缝纫机具有左右一对托架20和压布可动体30;左右一对托架20连接着使托架向前述缝纫机主体10的前后方向移动的机构和使托架在上下方向升降的机构;压布可动体30由压布件31和扩缩该压布件31的对置间隔的机构构成;该压布件31对置设置在各托架20的前端,并在前述托架20下降时推压工作台14上的被缝制布15。
所谓“扩缩对置间隔”如图4的箭头所示,是指对左右一对托架20的前端对置安装的两个压布件31间所形成的间隔A进行扩大或缩小。另外,压布可动体30只要通过扩大或缩小对置间隔能拉紧或放松被缝制布15即可,在缩小间隔时也不必将压布可动体30的间隔缩小到没有的程度。
即,采用这种结构,如图4~7所示,缝纫机100在自动进行前衿缝制时,利用扩缩对置间隔的机构缩小压布可动体30的间隔,利用升降机构下降托架20而进行压布时,随后利用扩缩对置间隔的机构扩大压布可动体30的间隔,在拉紧被缝制布15一部分的状态下缝制被缝制布15。当以拉紧这种被缝制布15的一部分的状态进行缝制且缝制后解除压布可动体30对被缝制布15的拉紧时,如图11所示,被缝制布15以窄于通常间隔的间隔缝制扩大部分的缝制间隔。另外,在未被拉紧的部分形成具有如通常间隔的缝制线,而对被拉紧的部分形成逐渐变窄的缝制线。所以,不用变更或调整两根针12、13的针间距,就能简单而容易地进行缝制以使被缝制布15的缝制线的间隔沿缝制方向逐渐变窄,可有效地进行针织品的前衿缝制,并降低缝制成本。
本发明第二方案的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是,还具有控制部40;该控制部40使托架20从缝纫机主体10的后方向前方移动,一旦把压布可动体30的间隔变窄,由升降托架20的机构使前述托架20向工作台14的方向下降,并由该托架20及压布可动体30推压被缝制布15,随后把前述压布可动体30间的间隔扩大,使前述托架20从缝纫机主体10的前方沿缝制方向向后方移动,在前述被缝制布15上形成的缝制线间隔沿缝制方向逐渐变窄的同时进行缝制。
即,由控制部40对缝纫机主体10、托架20以及压布可动体30等进行驱动控制,不用变更缝纫机主体10的针距和针筒距离,就能将被缝制布15上形成的缝制线的间隔沿缝制方向逐渐变窄的同时进行缝制。所以,能自动控制地进行缝制以使被缝制布15的缝制线的间隔沿缝制方向逐渐变窄,从而能提高针织品的前衿缝制的效率,能降低缝制成本。
本发明第三方案的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在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具有随两根针12、13一起上下运动的中间切刀50。
即,中间切刀50是能从被缝制布15的一端部开始平行于缝制线在两条缝制线间将被缝制布15切出切口的切刀。例如,该中间切刀50安装在装有两根针12、13的针杆11上,随两根针12、13一起上下动作。所以,在对被缝制布15进行缝制的同时就能切断两条缝制线的中间。另外,因随两根针12、13一起上下动作,因而能消减独立地使中间切刀50动作的气缸等,并且,也能消减对该气缸等的动作定时及动作速度等的特别控制。
本发明第四方案的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在第一至第三方案中任何一个的基础上,其特征是,还具有V型切刀60,该V型切刀60在两根针12、13的前方朝向工作台14的方向上下动作。
即,如图12所示,V型切刀60可在两根针12、13的前方上下动作,从上方降落到被缝制布15上后在被缝制布15规定地方切出切口。借此,能在用两根针12、13进行缝制前切出切口。
本发明第五方案的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在第四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压布可动体30间的间隔一旦变窄后,把托架20朝向工作台14方向下降,在由该托架20及压布可动体30推压被缝制布15之前,使V型切刀60上下动作。
即,V型切刀60动作定时的特点之一在于,在对被缝制布15进行缝制之前,即由压布可动体30推压被缝制布15之前,则以V型切刀60切出切口。所以,在驱动压布可动体30以扩大其间隔时,在被缝制布15的规定地方形成切口,从而可使拉紧被缝制布15的压布可动体30的驱动力较小。
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采用本发明第一方案的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是在缝纫机主体上具有上下动作的两根针的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的缝纫机;由于其具有左右一对托架和压布可动体;该左右一对托架连接着使托架朝前述缝纫机主体的前后方向移动的机构和使托架在上下方向升降的机构;该压布可动体由压布件和对该压布件的对置间隔进行扩缩的机构构成;该压布件对置设置在该托架的前端,且在前述托架下降时该压布件推压工作台上的被缝制布;所以,能对被缝制布上形成的缝制线的间隔沿缝制方向逐渐变窄的同时进行缝制,从而能减少因逐渐变窄缝制的手工缝制作业的麻烦,能达到提高缝制作业效率并降低缝制成本的目的,同时也具有能以良好的品质自动地进行针织品的前衿缝制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第二方案的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的附加效果是,由于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使托架从缝纫机主体的后方向前方移动,一旦把压布可动体的间隔变窄,由升降托架的机构使前述托架向工作台的方向下降,并由该托架及压布可动体推压被缝制布,随后把前述压布可动体间的间隔扩大,使前述托架从缝纫机主体的前方沿缝制方向向后方移动,在前述被缝制布上形成的缝制线间隔沿缝制方向逐渐变窄的同时进行缝制;因而,能以较简单的控制方法进行自动控制,还具有其控制的变更等容易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第三方案的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在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基础上的附加效果是,由于具有随两根针一起上下运动的中间切刀,所以,消减了使中间切刀上下运动的机构,能降低缝纫机的制造成本,还能在缝制被缝制布的同时切出切口,提高作业效率。
采用本发明第四方案的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在第一至第三方案中任何一个的基础上的附加效果是,由于具有在两根针的前方朝向工作台方向上下动作的V型切刀,所以,具有能在被缝制布进行缝制之前下降V型切刀在被缝制布上切出切口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第五方案的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在第四方案的基础上的附加效果是,由于压布可动体间的间隔一旦变窄后,使托架朝向工作台方向下降,在以该托架及压布可动体推压被缝制布之前,使V型切刀上下动作;所以,能减小压布可动体的动力,从而能减小压布可动体的驱动力及驱动量,具有能以较简单的自动控制方法进行自动控制的效果。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缝纫机的立体图;图2是横向所见的上述实施例缝纫机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缝纫机的动作流程图(1);图4是表示使托架移动到缝纫机主体的前方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把压布可动体间的间隔缩小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将托架及压布可动体降到下方接触到被缝制布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把压布可动体间的间隔扩大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缝纫机动作流程图(2);图9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缝纫机动作流程图(3);图10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缝纫机动作的定时图;图1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缝纫机缝制被缝制布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图12是表示实施例3的缝纫机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形成短袖半开襟套衫的开襟部分的样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附图,根据实施例,对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缝纫机是自动进行针织品的前衿缝制的工业用缝纫机的一实例,图1是表示本发明具有双针的工业用缝纫机的外观图。图2是横向所见该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的立体图。
缝纫机100具有缝纫机主体10、托架20、压布可动体30、控制部40、中间切刀50、V型切刀60、识别器70。并且,本实施例中的缝纫机100由控制部40对托架20、压布可动体30、中间切刀50及V型切刀60进行控制;在拉紧状态下缝制被缝制布15的前侧,把缝制线的间隔沿缝制方向逐渐变窄进行缝制的同时,将两条缝制线的中间切断。
缝纫机主体10是周知的结构,在针杆11上按一定针距固定支撑着两根针12、13使其朝向工作台14上下动作。另一方面,针筒机构以与两根针12、13的针距相对应的一定宽度固定在针杆11的下部并设置在工作台14上。另外,在缝纫机主体10的正面设置有所谓线状态调整机构的切换器(チャンポン)16。该切换器16是对线的状态进行调整的部件,与现有技术相同,做成两块碟状,封闭其间的间隔则将线拉紧,相反放开间隔则使线放松。
另外,在缝纫机主体10上安装着用以检测被缝制布15正好看到时的位置的查找传感器17。该查找传感器17由例如、输送被缝制布15通过时受到遮挡的一对投光器及受光器构成的光电传感器构成,将该投光器设置在缝纫机主体10的前面即两根针12、13的前方,而将该受光器设置在两根针12、13大致下方的工作台14上,从而能在查找传感器17的遮挡之后检测出被缝制布15正好看到时的位置。查找传感器17检测的位置是被缝制布15移动到两根针12、13大致下部的位置。另外,在工作台14上没有使被缝制布15移动的输送齿,后述的托架20根据被缝制物15沿缝制方向移动被缝制布15。
托架20由具有两根规定长度的横剖面大致为L状的棒状结构构成,沿缝制方向可前后移动地分别配置在两根针12、13的左右。在缝纫机主体10的后方设置有使托架20向缝纫机主体10的前后方向移动的机构以及使托架20升降的机构。使托架向缝纫机主体10前后方向移动的机构包括马达和传送带,马达使托架20向缝纫机主体10前后方向移动,传送带由该马达驱动且在前后方向卷绕。托架20与使其向前后方向移动的机构连接,利用该马达的驱动,传送带正转或反转,托架20从缝纫机主体10的后方向前方移动或从前方向后方移动。这时,在控制部40的作用下,托架20能以位于两根针12、13后方若干距离为原点进行移动。
另外,升降该托架20的机构包括气缸和安装在该气缸上且在“气缸作用”下使托架20升降的部件。托架20由升降托架20的机构升降。所以,托架20如上所述能在前后动作的同时也能升降。托架20朝下方下降时,托架20从上方推压被缝制布15,随着托架20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就能输送被缝制布15。此外,托架20向上方提升时,则解除对被缝制布15的推压,也解除对布的输送。
压布可动体30由压布件31和气缸32构成,压布件31与左右的各托架20的前端相对设置,用于推压工作台14上的被缝制布15;气缸32对该压布件31的相对间隔进行扩缩。另外,在这些安装关系中,气缸32对置安装在左右托架20的前端部分,压布件31以左右可动状安装在各气缸32的前端部分。压布件31由具有规定长度的横截面大致为L字状的棒状构成。压布件31的规定长度为对较窄地缝制被缝制布15的规定长度为最足够的长度。另外,在压布件31的底面设置有防滑机构,以防止其与被缝制布15相互滑动。并且,气缸32由控制部40驱动,使压布件31向左右方向动作,或者增大或者减小压布可动体30间的间隔。
控制部40由微型计算机等控制机构构成,能根据存储器(未图示)中另外存储的程序进行控制以执行后述规定的动作。控制部40配置有电源开通/断开用按钮即电源(POWER)按钮41、具有对处理进行确定的确定(Enter)的按钮42等的操作盘、装在缝纫机主体10脚下的脚踏开关SW(未图示)、设置在工作台14上的异常停止开关SW(未图示)、显示处理状况或故障信号的显示器(显示部)43。另外,托架20、压布可动体30、中间切刀50或V型切刀60等本实施例中的最终输出力采用电磁阀气压控制。
如图2所示,中间切刀50是在被缝制布15的两条缝制线间切出与缝制线平行的切口的部件,配置在两根针12、13的后方,通过气缸安装在缝纫机主体10上,使其能在左右托架20间从缝纫机主体10向工作台14的方向上下移动。
V型切刀60是用于辅助中间切刀50的切刀。即,由于中间切刀50的安装位置在两根针12、13的后方,只是不能切断被缝制布15缝制线下部两根针12、13间存在的空间部分的长度,对此由V型切刀辅助切割。V型切刀60的安装位置在中间切刀50的后方,通过气缸61安装在缝纫机主体10上从而使其能在左右托架20之间上下移动。气缸61由控制部40控制,以规定的定时驱动,V型切刀60向下方下落时,则对被缝制布15的规定地方切出切口。
识别器70安装在缝纫机主体10的前面的上方,使工作台14上的附加标记显示,能将被缝制布15放置在工作台14上进行定位。识别器70设置有两个,能显示工作台14上被缝制布15的开襟部分的缝制开始点和终止点两点。并且,缝制操作者可以把被缝制布15的开襟部分的缝制开始和结束部分的相应部分与这两点对齐后放置在工作台14上。另外,识别器70的各显示位置与设定在控制部40上的缝制开始点和结束点吻合。
下面,参照图3~10对本实施例缝纫机100的动作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用本实施例的缝纫机100制造短袖半开襟套衫的开襟部分的方法。操作者把被缝制布15放置在工作台14上的规定位置,一旦踏动脚踏开关SW,就按照未图示的主处理开始缝制处理的动作。另外,放置被缝制布15的工作台14上的规定位置由上述识别器70显示在工作台14上的规定位置上,以便前身片的定位能容易而简单的进行。
本实施例的缝纫机100由控制部40的微型计算机等控制进行下述动作。首先,参照图4~7说明图3所示缝制处理的流程图(1)。
在步骤S10中,使托架20移动到操作者侧。即,如图4所示,在到达缝制结束点即规定位置前把托架20移动到缝纫机主体10的前方即操作者侧。另外,把缝制结束点作为预先存储在控制部40的存储器中的参数进行管理,在另外的程序的流程处理中也可以由控制部40的控制盘进行设定及变更。
在步骤S11中,缩小压布可动体间的间隔。即,驱动两个气缸32并使其沿图4箭头所示方向移动以推出两个压布件31,从而使压布可动体30间的间隔变窄。图5表示两个压布件31相互接触而压布可动体30间的间隔变窄的状态。另外,压布件31的移动量越大虽拉紧被缝制布15的效果越好,但只要该间隔变窄即可,可以不必封闭。
在步骤S12中,降落托架20。即,沿图5箭头所示的方向驱动使托架20上下移动的气缸,使托架20向工作台14方向降落。
在步骤S13中,扩大压布可动体间的间隔。即,解除气缸32的驱动,使压布件31沿图6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以拉回到驱动前的位置,从而扩大压布可动体30间的间隔。图7表示出扩大了压布可动体间的间隔的状态。如图7所示,通过以从上方推压被缝制布15的状态使压布件31向左右方向动作,从而该被缝制布15的被推压的部分呈拉紧状态。
其次,对图8和图9所示的缝制处理流程图(2)和(3)进行说明。另外,图10表示除了压布可动体30动作之外的缝制处理的定时图,后述步骤S14~S42的处理按图10所示动作定时进行动作。
首先,在步骤S14~S16中,进行调整线的张力的处理。即,在步骤S14中,线放松处于开通ON状态而放松线;在步骤S15中,封闭所谓由两个构成的称作线状态调整机构的切换器16;在步骤S16中,线放松处于封闭OFF状态,线处于附加张力的状态。
在步骤S17中,进行是否踏动脚踏开关SW的判断,在踏动脚踏开关SW的情况下,进入S18以后的流程。而在没有踏动脚踏开关SW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7,在步骤S27中终止作业,向原点移动托架20等,结束缝制处理。
在步骤S18~S26中,对被缝制布15进行缝制和切断。即,首先,在步骤S18中,使托架20向后方移动,由于该托架20的推压而被输送的被缝制布15的端部移动到遮挡查看传感器17的位置。在步骤S19中,移动到倒针缝的开始位置;在步骤20中,下降导压件;在步骤21中,进行缝制开始的倒针缝。并且,在步骤S22中,切断下线;在步骤S23中,放开上线;在步骤S24中,下降中间切刀50(中间刀具);在步骤S25中,缝制中间;在步骤S26中,进行缝制结束的倒针缝。
在步骤S28~S30中,进行缝制后的缝纫机主体10的处理。即,在步骤S28中,上升中间刀具;在步骤S29中,使导压件处在封闭OFF状,开放切换器16,使线的张紧放松。
在步骤S31~S32中,对用中间切刀50未能切断的短袖半开襟套衫的开襟部分进行切割。即,在步骤S31中,使托架20向更后方的V型切割位置移动;在步骤S32中,驱动气缸61向下方上下移动V型切刀60,在被缝制布15上切出切口。
在步骤S33~S40中,把缝制后的被缝制布15从工作台14上输送到下一工序,再使缝纫机主体10及托架20等向原点移动,结束缝制处理。即,在步骤S33中,使托架20向后方端部位置移动;在步骤S34中,使堆积夹辊(スタッカ—クランプロ—ラ)为开通ON状,推压被缝制布15;在步骤S35中,把托架20向上方提升;在步骤S36中,堆积输送辊只在时间参数范围内处于驱动开通ON的状态,把被缝制布15从工作台14上向下方输送。并且,在步骤S37中,开始向原点移动托架20;在步骤S38中,使承接(すくぅ)被缝制布1 5的堆积夹臂(スタッカクランプァ一ム)处于驱动开通ON状态;在步骤S39中,使堆积夹臂进行摆动动作的堆积摆臂(スタッカ一スィングァ一ム)处于驱动开通ON状态,把被缝制布15送入下一工序。进而,在步骤S40中,向原点移动完托架20,缝制处理结束。
这样一来,如图11所示,缝纫机100中两根针12、13的针距及针筒机构的针筒距离是一定的,同时,在缝制被缝制布15时,能以将其缝制线的间隔变窄的状态缝制被缝制布15规定位置的规定长度部分。另外,就该缝制线的间隔而言,距被缝制布15一端部的规定长度是按两根针12、13的规定间隔缝制的,以压布可动体30推压的部分按比该规定间隔的窄的间隔缝制,即,通过以压布可动体30向左右方向拉紧被缝制布15进行缝制,则当该拉紧解除时被拉紧过的被缝制布15返回原状,以比未被拉紧过的部分窄的间隔进行缝制。
总之,如上所述,安装在托架20的前端的压布可动体30的压布件31在缝纫机主体10的前侧从上方接触并推压被缝制布15,进而,在压布件31被气缸32驱动而扩大压布可动体30的间隔从而扩大被缝制布15规定部分的状态下,通过由缝纫机主体10缝制被缝制布15,则能使被缝制布15的缝制线的间隔沿缝制方向逐渐变窄。另外,这种缝制作业只要踏动脚踏开关SW即可,既简单而又容易且不用调整缝纫机主体10,所以,不需具有专门知识的技术人员,能以被缝制布15的缝制线的间隔沿缝制方向逐渐变窄的方式进行缝制,能有效且低成本地缝制针织品的开襟部分。
另外,因具有识别器70,能把被缝制布15正确地放置在工作台14上,能简单而容易地对被缝制布15进行定位。
所以,采用本实施例的缝纫机100,能全自动地被缝制布15的开襟部分。
下面,对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2的缝纫机100中,中间切刀50安装在针杆11上,能随两根针12、13的上下动作切断被缝制布15。
因此,缝纫机100通过配置具有随两根针12、13上下动作的中间切刀50,由于能消减使中间切刀50上下动作的气缸等机构,所以,能降低缝纫机100的制造成本。另外,能消减控制该机构的如图8所示的上述步骤S24的处理。并且,能在缝制被缝制布15的同时切出切口,作业效率高。
下面,参照图12对又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3的缝纫机100中,不同之处在于V型切刀60和使该V型切刀60上下动作的气缸61的安装位置和切割定时。即,V型切刀60和气缸61的安装位置在上述实施例1或2中位于两根针12、13的后方,但在实施例3中如图12所示,是将气缸61安装在缝纫机主体10上以使其位于两根针12、13的前方,通过驱动该气缸61就能使V型切刀60上下动作。另外,V型切刀60及气缸61的控制定时在实施例1中如图9及图10所示,是在被缝制布15缝制之后,但在实施例3中,图9所示的步骤S31及S32的处理是在图3所示的步骤S11和S12之间的处理。
因此,这样一来,在驱动压布可动体30而扩大其间隔时,在被缝制布15的规定地方形成切口,拉紧被缝制布15的压布可动体30的驱动力可以小些。另外,当减小压布可动体30上的驱动力时,能减轻压布可动体30本身的重量,能防止托架20的挠曲,能消减防止托架20挠曲等的机构。
以上虽根据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任何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有种种改良变形。
例如,控制部可以采用继电气动作时序控制等控制机构构成,根据利用继电器等在规定时间内控制气压的时序,也可以控制实行上述规定的动作。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是在缝纫机主体上具有上下动作的两根针的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左右一对托架和压布可动体;该左右一对托架连接着使托架朝前述缝纫机主体前后方向移动的机构和使托架在上下方向升降的机构;该压布可动体由压布件和对该压布件的对置间隔进行扩缩的机构构成;该压布件对置设置在该托架的前端,且在前述托架下降时该压布推压工作台上的被缝制布。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使托架从缝纫机主体的后方向前方移动,一旦把压布可动体的间隔变窄,由升降托架的机构使前述托架向工作台的方向下降,并由该托架及压布可动体推压被缝制布,随后把前述压布可动体间的间隔扩大,使前述托架从缝纫机主体的前方沿缝制方向向后方移动,在前述被缝制布上形成的缝制线间隔沿缝制方向逐渐变窄的同时进行缝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随两根针一起上下运动的中间切刀。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记载的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两根针的前方朝向工作台方向上下动作的V型切刀。
5.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压布可动体间的间隔一旦变窄后,将托架朝向工作台方向下降,在以该托架及压布可动体推压被缝制布之前,使V型切刀上下动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该缝纫机能减少手工缝制作业中的麻烦,提高缝制作业效率,降低缝制成本,能在针织品上自动地进行品质良好的前衿缝制。该缝纫机是在缝纫机主体(10)上具有上下动作的两根针(12、13)的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100),具有左右一对托架(20)和压布可动体(30);左右一对托架(20)连接着使其向前述缝纫机主体(10)前后方向移动的机构以及使其在上下方向升降的机构;该压布可动体(30)由压布件(31)和扩大该压布件(31)的对置间隔的机构构成,该压布件(31)对置设置在各托架(20)的前端,且在前述托架(20)下降时推压工作台(14)上的被缝制布(15)。
文档编号D04B39/08GK1605674SQ20041008076
公开日2005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8日
发明者森本晃平 申请人:株式会社羽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