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及防止绽线的方法

文档序号:1756225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及防止绽线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备在双重环缝缝纫机或扁平缝缝纫机等由弯针线和针线进行缝制的缝纫机上,防止在缝制末尾部分的缝线上绽线的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所实施的防止绽线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双重环缝缝纫机或扁平缝缝纫机中,在缝料的背面上针线6a、6b的线环与弯针线7缠绕构成线之间打结的形态,并形成如1A所示的缝线。如此形成的缝线,缝制末尾时被切断的弯针线7的端部若如1A中箭头符号所示方向被拉紧时,该弯针线7从上述针线6a、6b的最后的线环6c、6d中脱出,且这种脱出向着缝制开始的方向依次移动,从而产生缝线的绽线问题。
一直以来,有多种防止这种绽线的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这种方法的装置被实际应用了,作为其中的一种,有出自本专利申请人的防止绽线的方法及装置(例如,参照专利第2879399号公报)。该种装置上设置有弯针线吊钩,该弯针线吊钩将通过弯针的进入而穿过针线的线环的弯针线,保持在上述弯针的左进端,该种装置在缝制即将结束前,使上述弯针保持在进入状态下,而一旦结束缝制后,上述弯针线吊钩捕捉弯针线,在此状态下,再缝制一针后,切断针线及弯针线。
由此,如1B所示,弯针线吊钩所捕捉到的弯针线7与停止缝制前形成的针线6a、6b的最后的线环6c、6d构成在被其他线束紧的形态下进行缠绕的缝线。如此缠绕的弯针线7的端部即使如箭头所示被拉紧,也不会从最后的线环6c、6d中脱出,因此在发生阶段可以确实可靠地防止缝线的绽线,而在确实起到防止绽线的效果之外,如1B所示缝制末尾部分的缝线,外观上与其他部分没有任何变化,也并未影响美观。
在使用弯针线与针线来实施缝制的双重环缝缝纫机、扁平缝缝纫机等上,这种在专利第2879399号公报上提出的防止缝线绽线的方法,是可以确实可靠地防止在缝制末尾部分的附近发生缝线绽线的优秀方法。
那么,在如上所述的用于实施防止缝线绽线的方法的装置中,形成有如下的构成,即捕捉弯针线的弯针线吊钩,配置在从针落下的位置的右侧向左侧进入的弯针的左进端上,且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后侧,并在该位置进行前后方向执行进退动作,在弯针的后侧捕捉弯针线。

发明内容
但是,为了配置上述弯针线吊钩,且包括使弯针线吊钩作进退动作的驱动机构,在缝纫台的前端部位设定的针落下的位置的后侧需要较大的空间,因此对于具有应处理筒状缝制物的细径筒形缝纫台的缝纫机很难适用。
为了减少驱动机构的设置空间,在一部分缝纫机上,形成使在弯针的后侧捕捉弯针线的弯针线吊钩沿垂直轴系摇动的构成,但是,即使是在该构成中,弯针线吊钩的摇动轴以及该摇动轴的驱动机构也不得不配置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左后侧,为了确保有它们的配置空间,仍然需要使上述缝纫台的前端部位加大口径且加长加大,而这有可能妨碍缝制作业。
本发明是借鉴了上述情况后而形成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该装置通过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右侧配置弯针线吊钩及其驱动机构,且包括弯针线及针线的切断机构,使缝纫台的前端侧不需要很大的配置空间,即使在具有筒形缝纫台的缝纫机上也能适用,还提供一种使用此装置实施的防止缝线绽线的方法。
有关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该装置装配在从针落下的位置的右侧向左侧进入的弯针,穿过该针落下的位置的后侧所形成的针线的线环,使该弯针保持的弯针线与上述针线缠绕并进行缝制的缝纫机上,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弯针线吊钩,用于在上述针落下的位置的右后侧可以进行进退动作,向左前方向进入时,在上述弯针的进入端附近捕捉上述弯针线,并使该弯针线向右后方向退回时,保持在上述针落下的位置的后侧位置;切线钩部,用于在上述针落下的位置的右侧可以进行进退动作,向左方向进入时,插入到上述弯针穿过的上述针线的线环内;第一钩部,设置在该切线钩部的前端,向右方向退回时,在上述弯针的前端附近捕捉上述弯针线;第二钩部,设置在上述切线钩部的中途,向右方向退回时,在上述针落下的位置的后侧,捕捉上述针线以及被保持在上述弯针线吊钩的弯针线;切线刀,在上述切线钩部的退回端部附近,与上述第一、第二钩部滑动接触,用于切断由这些钩部所捕捉到的弯针线和针线;和控制装置,用于在缝制即将结束前,使上述弯针处于进入状态下,让上述弯针线吊钩作进退动作并捕捉上述弯针线,此种状态下,进行至少一针的缝制后,使上述切线钩部作进退动作,在上述第一、第二钩部上捕捉并切断弯针线和针线,以此防止绽线。
关于第一方面,缝制即将结束前,以弯针在进入状态时作为起点,使配置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右后侧的弯针线吊钩作进退动作,通过向左前方向的进入,在上述弯针的左进端附近捕捉弯针线,通过向右后方的退回,来事先将捕捉到的弯针线保持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后侧。然后,在该状态下至少进行一针的缝制,使配置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右侧的切线钩部作进退动作,通过向左方向的进入插入到穿过上述弯针的针线线环内,并由此后的向右方向的退回,用在切线钩部的前端设置的第一钩部,在上述弯针的左进端附近捕捉弯针线,另外,用在切线钩部的中途设置的第二钩部,捕捉针线和由弯针线吊钩保持的弯针线,这些弯针线及针线通过切线钩部的进一步退出,由与第二、第一钩部依次滑动接触的切线刀切断,从而实现防止绽线的状态。
另外,有关第二方面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方面描述的使上述弯针线吊钩作进退动作的驱动机构,与移动引导上述弯针线吊钩的导向部件一起配置在上述针落下的位置的右后侧的缝纫台的内部。
关于第二方面,使弯针线吊钩从针落下的位置的右后侧向左前侧作进退动作的驱动机构,与移动引导用的导向部件一起,倾斜地配置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右后侧的缝纫台的内部,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后侧不需很大的空间就构成了绽线的防止装置。
另外,有关第三方面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第一方面描述的弯针线吊钩而形成的上述弯针线的保持位置,设定在比上述切线钩部的进退动作路径更下方的位置。
关于第三方面,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后侧,通过事先将弯针线吊钩捕捉到的弯针线,保持在比切线钩部的进退动作路径更下方的位置,从而排除了切线钩部作进入动作时的干扰,另外,在切线钩部作退回动作时,使第二钩部确实地进行捕捉。
有关第四方面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第三方面的任何一个中切线钩部的进退动作路径沿着上述弯针的进退动作路径的上方位置设定。
关于第四方面,进行至少一针的缝制后,沿着弯针的进退动作路径的上方位置进行切线钩部的进入动作及退回动作,进入时,使之确实插入到通过弯针的针线的线环内,另外,退回时,使第二钩部来确实地进行针线的捕捉。
有关第五方面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其特征在于,设定成在第一~第四方面的任何一个中,把弯针线吊钩的进退动作路径设定成从右后方向左前方倾斜地、与该弯针的进退动作路径交叉在上述弯针的进入端附近。
关于第五方面,通过进行弯针线吊钩的进退动作,使得弯针的进退动作路径倾斜地交叉在弯针的左进端附近,通过该弯针线吊钩来确实可靠地进行弯针线的捕捉。
还有,本发明的有关第六方面缝线的绽线防止方法,其特征在于,有关从针落下的位置的右侧向左侧进入的弯针,穿过针落下的位置的后侧形成的针线的线环,该弯针保持的弯针线与上述针线缠绕热形成的缝线在缝制末尾部分产生防止绽线的方法,在具备以下部件的缝纫机上实施从上述针落下的位置的右后侧向左前方向作进退动作,前端有保持钩部的弯针线吊钩;从上述针落下的位置的右侧向左方向作进退动作,分别在前端有第一钩部及在中途有第二钩部的切线钩部,和在该切线钩部退回时,上述第二钩部及第一钩部依次滑动接触的切线刀,并且缝线的绽线防止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缝制即将结束前,使上述弯针处于进入状态,使上述弯针线吊钩作进退动作,由上述保持钩部捕捉上述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并保持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后侧的第1步骤,通过该第1步骤维持弯针线的保持状态并至少进行一针的缝制的第2步骤,和在该第2步骤中进行缝制后,使上述切线钩部作进退动作,在上述第一、第二钩部上捕捉弯针线及针线,并使弯针线和针线与上述切线刀滑动接触并切断的第3步骤。
关于第六方面,首先作为第1步骤,缝制即将结束前,弯针处于进入状态时,使弯针线吊钩作进退动作,在弯针的左进端附近捕捉弯针线并事先保持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后侧,在其后的第2步骤中,维持弯针线的保持状态并进行至少一针的缝制,在其后的第3步骤中使切线钩部作进退动作,通过此切线钩部前端的第一钩部在弯针的左进端附近捕捉弯针线,通过同一切线钩部中途的第二钩部捕捉针线和弯针线吊钩保持的弯针线,用和第二、第一钩部依次滑动接触的切线刀将这些弯针线及针线一并切断,从而实现防止绽线。
在本发明的有关第一方面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及有关第六方面的防止缝线绽线的方法中,因为其构成为,在应实现防止绽线的缝制即将结束前,暂时保持弯针线的弯针线吊钩与切线钩部一起配置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右侧,另外,通过具有第一钩部及第二钩部的单一的切线钩部一并捕捉并切断必要的弯针线和针线,所以,这些钩部及其驱动机构可以紧凑地集中并配置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右侧,可以适用在有配置空间限制的筒形缝纫台的缝纫机上等,甚至不管缝纫机的种类如何,都可以适用,只需简单的操作就可以确实可靠地防止绽线的发生,使缝制布料不产生褶皱,而且也不会发生因缝线的异常而有碍美观的情况。
在有关第二方面的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中,配置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右后侧并向左前方作进退动作的弯针线吊钩与驱动机构及导向部件一起设置在缝纫台的内侧,所以,缝纫台的后侧不需要很大的空间即可构成,即使在具有筒形缝纫台的缝纫机中也可以适用。
在有关第三方面的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中,通过弯针线吊钩勾住的弯针线,保持在切线钩部的进退动作路径的下方位置,所以切线钩部作进入动作时不会造成干扰,在切线钩部作退回动作时,用第二钩部确实可靠地地捕捉到被保持的弯针线,可以稳定地进行防止绽线的动作。
在有关第四方面的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中,切线钩部沿着弯针的进退动作路径的上方位置作进退动作,所以进入的切线钩部确实可靠地插入到穿过弯针的针线的线环内,在其后的退回时也可确实可靠地捕捉住针线,可以稳定地进行防止绽线的动作。
在有关第五方面的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中,弯针线吊钩在位于左进端的弯针的前端部位交叉地作进退动作,所以可以通过弯针线吊钩确实可靠地进行弯针线的捕捉和保持,并可以稳定地进行防止绽线的动作等,本发明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参照下文和附图,对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他目的,以及发明特征将有进一步完整和清楚地理解。
图1A与图1B是从缝制布料的背面观察到的缝制末尾部分的普通缝线以及根据现有的绽线防止装置而获得的缝制末尾部分的缝线的图;图2是简略显示本发明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平面图;图3是简略显示本发明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平面图;图4是简略显示本发明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平面图;图5是简略显示本发明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平面图;图6是弯针线吊钩4的驱动机构的构成实例的平面图;图7是配置了本发明装置的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图8是表示控制部分的动作内容的时间图;图9是本发明装置的动作说明图;图10是本发明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1是本发明装置的动作说明图;图12是本发明装置的动作说明图;图13是本发明装置的动作说明图;图14从缝制布料的背面看到的通过本发明装置而获得的缝制末尾部分的缝线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根据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附图详细叙述本发明。图2至5是简略显示有关本发明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以下称为本发明装置)的主要部分构成的平面图。另外,以下说明中的“左”、“右”用语表示图2至6的左右,缝纫台的前端部位是左侧。
本发明装置是装备在如下的缝纫机上,即通过图2至5中由A、A表示的在各自的针落下的位置上分别落下的两根针2、2(参照图9至13),和将这些针落下的位置A、A包含在其中途而作进退动作的弯针1,向前后方向(图2中白色箭头所示方向)送料并缝制缝料(未图示)的缝纫机。图2至5中,缝纫台B,以及该缝纫台B的前端部位上面固定的针板C由双点划线表示,上述针落下的位置A、A设置在针板C的大致中央部分。
弯针1通过缝纫机主轴(未图示)的传动,在如图2至5中实线所示的其前端超过针落下的位置A、A向左方向进入的左进位置,与如2中虚线所示的其前端向针落下的位置A、A的右方向退回的右退位置之间,形成沿着图2中单点虚线所示的动作路径X-X作进退动作的构成。
如上所述的弯针1的上部,配置着与该弯针1在大致相同方向上可以作进退动作的切线钩部3,在该切线钩部3及上述弯针1的后侧配置着前端朝向斜前方的弯针线吊钩4,此弯针线吊钩4可以向长度方向作进退动作。
在切线钩部3的前端,有呈钩形的第一钩部31朝向后方突出。另外在切线钩部3的中途,同样有呈钩形的第二钩部32也朝向后方突出,该第二钩部32的突出位置比第一钩部31的突出位置更靠后侧,且更宽。而且弯针线吊钩4的前端,有呈钩形的保持钩部41朝向后方突出。
上述切线钩部3上,附设着从上面接触的前端边缘有刃的平板状的切线刀30。切线刀30及切线钩部3安装在共同的平台(未图示)上,它们在切线钩部3的前端位于如图2和3所示的弯针1的进退动作路径的后侧的待机位置,与切线钩部3的前端位于如图4和5所示的弯针1的进退动作路径的上方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切线钩部3的进退动作的构成如下切线钩部3在向上述动作位置的移动下,沿着弯针1的上部产生切线刀30作为滑动导向,与切线刀30的下部重叠直到前端的第一钩部31为止的如图2和3所示的退回位置,和如图4所示的前端的第一钩部31到达弯针1的左进端附近,中途的第二钩部32位于比针落下的位置A、A更靠左侧的进入位置之间作进退动作。另外,图5所示切线钩部3的位置是从进入位置到退回的途中(或从退回位置到进入的途中)的位置。
另外上述弯针线吊钩4的构成是,由固定在缝纫台B的内部的导向部件40支撑中途部分,并通过该导向部件40的引导作进退动作。该进退动作,设定成发生在如图2所示的退回位置与如图3所示的进入位置之间,该退回位置是如图2所示的设有保持钩部41的前端位于在针落下的位置A、A的后侧,并与弯针1的进退动作路径后方适度相隔的退回位置,该进入位置是如图3所示的设有保持钩部41的前端从右后方向左前方倾斜横穿左进端附近的弯针1的前端部位的上方位置的进入位置。
如上所述构成的切线钩部3及弯针线吊钩4,使其按照如后所述作进退动作,并通过弯针1及针2、2的动作在缝料(未图示)上形成的缝线末尾部分作防止绽线的动作。装备着这种切线钩部3及弯针线吊钩4的本发明装置,在针落下的位置A、A的右侧配置着切线钩部3,另外弯针线吊钩4在切线钩部3的后侧,即从右后方向着针落下的位置A、A的后方位置配置,因此,针落下的位置A、A的左侧,即缝纫台B的前端,不需确保切线钩部3和弯针线吊钩4以及这些钩部的驱动机构的配置空间。
另外,在进行防止绽线的后述动作时,由切线钩部3一并完成所需的针线6a、6b及弯针线7(参照图9至13)的捕捉及切断,所以弯针线吊钩4可以在不干扰进退动作路径的范围内就近配置在切线钩部3的后侧。因此,可以确保弯针线吊钩4,且包括其导向部件40及驱动机构的配置空间而不会招致缝纫台B的空间扩大化。
图6是表示弯针线吊钩4的驱动装置的构成实例的平面图。图6的驱动机构是应该配置在筒形缝纫台B的内部,且包括如前所述移动引导弯针线吊钩4的导向部件40而构成的,并且包含有固定设置在缝纫台B的后部内面的平台42,和该平台42上安装的作为驱动源的气缸43。
如图6所示的平台42是平视呈直角三角形的块状物体,夹直角的两边中的一边(长边)固定在缝纫台B的内面,另一边(短边)朝向左侧配置。气缸43沿着该平台42的斜边安装,且具有向左前方进入、向右后方退回的输出杆44。
另外平台42的短边上,一体地突出设置着与上述斜边呈大致平行状态并向左前方延伸的导向台45。在该导向台45的前面,沿着该导向台45安装有直线导轨46。图6中,显示了一部分的直线导轨46,支撑沿着该直线导轨46向着长度方向滑动自如的滑块47,该滑块47经由突出设置在前方的连结臂与气缸43的输出杆44的前端相连接。
在被这样支撑的滑块47的上面,用螺丝固定弯针线吊钩4的底部,使其可以沿着滑块47的滑动方向进行长度方向的位置调整,和对滑块47进行的相对倾斜角度的微调整。这样直线导轨46及滑块47构成了移动引导弯针线吊钩4的导向部件40,弯针线吊钩4根据如上所述的气缸43的动作,通过沿着直线导轨46的滑块47的滑动被移动引导并作左进或右退动作。
如图6所示的构成实例,将用于执行弯针线吊钩4作上述进退动作的驱动机构(包括移动引导弯针线吊钩4的导向部件40(直线导轨46及滑块47))可以紧凑地配置在缝纫台B的内部,缝纫台B的后侧不需要确保很大的空间,因此也可以适用于空间上有限制的细径筒形缝纫台的缝纫机上,且可以实施如下所示的防止绽线的方法。
另外图6上,作为使弯针线吊钩4作进退动作的驱动源使用了气缸43,但也可以使用螺线管(solenoid)等能够作进退动作的其他驱动源,还有关于导向部件的构成及导向部件与驱动源的连结构造,显然也并不仅限于图6所示的构成。
图7是具备如上所述的本发明装置的缝纫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以下信号将被分别地输入到使用微处理器的控制部分8中,有通过踏板开关21发出的踏入信号21a及踏回信号21b、针位于上止点附近时发出的针位置信号、与如后所述发出的切线信号23及针线清扫信号24。
另一方面,控制部分8的输出的构成是控制部分8的输出分别提供给使构成本发明装置的切线钩部3作进退动作的切线圆筒33、及使弯针线吊钩4作进退动作的弯针线保持圆筒48,切线钩部3及弯针线吊钩4根据控制部分8向各圆筒33、48发出的动作指令作如前所述的进退动作。
还有,控制部分8的输出的构成是,控制部分8的输出分别提供给缝纫机主轴的驱动源、即缝纫机马达26,升降用于压布的压脚的压布圆筒27,以及如后所述的使切断的针线跳起的风刷28,缝纫机马达26根据控制部分8发出的动作指令被驱动或停止,另外,压布圆筒27及风刷28根据控制部分8发出的动作指令作动作。
图8显示了在缝料(未图示)的缝制末尾部分,应进行防止绽线发生的控制部分8的动作内容的时间图,图9至13是本发明装置的动作说明图,根据图8的时间图显示了在控制部分8的动作之间切线钩部3及弯针线吊钩4的动作状态。
一直到对于缝料(未图示)所需要的位置为止缝制结束,并在图8的S1时刻,驱动缝纫机的踏板在从踏入状态返回到中立状态时,即没有接到上述踏入信号21a及踏回信号21b中任何一个的状态时,控制部分8参照针位置信号22向输出侧的缝纫机马达26发出停止指令,针2、2在上止点附近,弯针1在左进状态下使缝纫机暂时停止。
其后,控制部分8一直到上述踏板进行踏回操作时为止处于待机状态,在图8的S2时刻进行踏回操作,向输入侧给出踏回信号21b的期间,控制部分8进行以下所示的防止绽线的动作。
另外图8从S1时刻至S2时刻之间会维持中立状态,但是这种中立状态的维持并不是必须的操作,用于驱动缝纫机的踏板操作,也可以从踏入状态经过中立位置转移到踏回状态。此时,通过中立位置时,存在没有接到踏入信号21a及踏回信号21b中任何一个信号的无信号状态,控制部分8以这种无信号状态作为触发器(trigger),如前所述,针2、2在上止点附近,实现弯针1在左进状态后开始防止绽线的动作。
作防止绽线动作中,控制部分8首先向输出侧的弯针线保持圆筒48发出动作指令,使其进行规定行程的进退动作。由此,形成弯针线吊钩4从图2所示的退回位置移动到图3所示的进入位置,然后再次返回退回位置的一系列动作。图9显示的是弯针线吊钩4的进入中途或退回中途的状态。
弯针线吊钩4的进入的发生,如前所述,从右后方向左前方倾斜地横穿左进端附近的弯针1的前端部位的上方位置,如图9所示,在该进入动作中,弯针线吊钩4穿过由两根针线6a、6b形成在缝料(未图示)的背面的最后的线环6c、6d的后面,并被插通到上述弯针1与从该弯针1的前端向后侧延伸的弯针线7之间,弯针线吊钩4沿着同一路径返回到退回位置时,上述弯针线7被弯针线吊钩4前端的保持钩部41捕捉到,被拉出直到上述退回位置并被保持。图10显示的是弯针线7在被保持着的状态,此保持是在针落下的位置A、A的后侧,与弯针1的进退动作路径的后方适度相隔的位置上,更详细的是图4或图5所示的位置。以上的动作为有关本发明防止缝线绽线方法的第1步骤。
如上所述,在使弯针线吊钩4作进退动作后,控制部分8在图8的S3时刻,参照上述针位置信号22的同时,向输出侧的缝纫机马达26发出动作指令,只对缝料(未图示)进行一针的缝制,针2、2返回到上止点附近,弯针1返回到左进端附近的状态下,再次使缝纫机停止。此时,插通到缝纫机最初停止前形成的针线6a、6b的最后线环6c、6d中的弯针线7在被上述弯针线吊钩4保持的状态下,进行了上述一针的缝制,上述针线6a、6b及弯针线7呈图11所示的状态。此动作为有关本发明防止缝线绽线方法的第2步骤。
然后,控制部分8在接到上述切线信号23前待机,在图8的S4时刻,接到切线信号23时,向输出侧的切线圆筒33发出动作指令,使其作规定的进退动作。由此,切线钩部3进行如下一系列动作,首先,切线钩部3与切线刀30一起从图2所示的待机位置到上述动作位置移动,接着,进入直至到达图4所示的进入端,之后,恢复到退回位置。图12显示的是切线钩部3在进入中途或退回中途的状态。图13显示的是切线钩部3恢复到退回位置的状态。
如上述的切线钩部3作进退动作时,弯针1保持着由上述一针的缝制而形成的针线6a、6b的线环,如前所述进入的切线钩部3,如图12所示插通到上述线环的内部,此后的切线钩部3的退回也通过上述线环的内部后产生。此处切线钩部3的进退动作是沿着弯针1的进退动作路径的上方位置发生的,所以能够确实可靠地完成向上述针线6a、6b的线环内的插通。
切线钩部3的进入端的设定如图4所示,前端的第一钩部31到达弯针1的左进端附近,中间的第二钩部32位于比针落下的位置A、A更靠左侧的位置,切线钩部3从这个位置开始退回。此处切线钩部3的第一、第二钩部31、32,如前所述,在各自的位置向后突出,因此在切线钩部3退回时,前端的第一钩部31捕捉位于比其更接近退回侧的由弯针1的前端向后侧延伸的弯针线7,另外,中途的第二钩部32捕捉位于退回路径的后侧的针线6a、6b的同时,也捕捉在这些针线6a、6b的后侧被弯针线吊钩4保持的弯针线7,即,第二钩部32捕捉进行的一针前的缝制时由弯针1拉出的弯针线7。
如上所述,由第一钩部31捕捉到的弯针线7,以及,由第二钩部32捕捉到的针线6a、6b及缝制一针前的弯针线7被拉到切线钩部3的退回位置,由第二钩部32捕捉到的针线6a、6b及缝制一针前的弯针线7与切线刀30前端的刃部滑动接触并被切断,另外,由第一钩部31捕捉到的缝制一针后的弯针线7同样与切线刀30前端的刃部滑动接触并被切断,同时被保持在比其切断位置更靠近弯针1的一侧。
如图9至13所示的切线钩部3,通过在其下面的前侧弹性接触的板簧34的弹力,被压在与切线刀30的滑动接触部,用切线刀30对针线6a、6b及弯针线7进行的切断,通过上述板簧34的按压完成,此时,由第一钩部31捕捉到的弯针线7,保持被夹在切线钩部的下面3与板簧34之间的状态。
图13显示了此时的状态。在第二钩部32的捕捉处被切断的弯针线7的上流部分,在缝纫机最初停止前形成的针线6a、6b的最后的线环6c、6d内缠绕成与其他线束紧的形态,此切断位置的下流与在第一钩部31的捕捉处被切断的部分在上述最后线环6c、6d内插通的状态下保留。以上的动作为有关本发明防止缝线绽线方法的第3步骤。
图14是从缝料背面看到的通过本发明装置而获得的缝制末尾部分的缝线的图。图14所示的缝线,通过切断两处留下的弯针线7的线片7a在上述最后线环6c、6d里插通状态下,如果除去残留点,则与图1B所示的缝线相同,并且与上述线环6c、6d缠绕成与其他线束紧的形态的弯针线7不会因为端部的拉紧而从最后线环6c、6d中脱出,因此可以在发生阶段确实可靠地防止缝线绽线。
在缝制结束后,操作者也可以手工取下上述线片7a,即使残留在那里,在缝制布料的使用阶段也可以自然脱落,如此而获得的缝制末尾部分的缝线与其他部分在外观上没有任何区别,也不会影响美观。
另外,在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
下,用弯针线吊钩4捕捉到弯针线7后,此状态下使其进行一针的缝制,但是捕捉到弯针线7后,即使使其进行二针,或者三针以上的缝制也可以同样得到同样的防止绽线的效果。这种缝制,在图8中的S3时刻是通过缝制二针或者三针以上后执行缝纫机马达26的驱动而实现的。
上述切断动作结束后,控制部分8在接到上述针线清扫信号24前待机,在图8的S5时刻,接到针线清扫信号24时,向输出侧的风刷28发出动作指令,使其进行动作,以使针2、2侧残留的针线6a、6b跳起到缝纫台B上,此后,图8的S6时刻控制部分8向输出侧的压布圆筒27发出操作指令,使该压布圆筒27进行动作以提升压布用的压脚(未图示),从而结束防止绽线的一系列动作。
由此,从缝纫机上取出缝制布料,并可以再安装新的布料。此时,弯针1侧残留的弯针线7由切线钩部3前端的第一钩部31与切线刀30保持,另外,针2、2侧残留的针线6a、6b处于跳起到缝纫台B上的状态。因此,对于这些针线6a、6b以及弯针线7不用作任何处理,就可以开始新的缝制。
再有,通过风刷28的动作进行的针线6a、6b的跳起,以及通过压布圆筒27的动作进行的压脚的提升,并不是为防止绽线所必须的动作,也可以根据其他操作而进行防止绽线所必须的动作,来代替如实施方式所示的进行的一系列动作。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防止缝线的缝制末尾部分发生绽线的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该装置被装备在下述缝纫机中,即从针落下的位置的右侧向左侧进入的弯针,穿过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后侧形成的针线的线环,将该弯针保持的弯针线与上述针线缠绕而形成缝线的缝纫机,上述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包括弯针线吊钩,用于在上述针落下的位置的右后侧可以进行进退动作,向左前方向进入时,在上述弯针的进入端附近捕捉上述弯针线,并使该弯针线向右后方向退回时,保持在上述针落下的位置的后侧位置;切线钩部,用于在上述针落下的位置的右侧可以进行进退动作,向左方向进入时,插入到上述弯针穿过的上述针线的线环内;第一钩部,设置在该切线钩部的前端,向右方向退回时,在上述弯针的前端附近捕捉上述弯针线;第二钩部,设置在上述切线钩部的中途,向右方向退回时,在上述针落下的位置的后侧,捕捉上述针线以及被保持在上述弯针线吊钩的弯针线;切线刀,在上述切线钩部的退回端部附近,与上述第一、第二钩部滑动接触,用于切断由这些钩部所捕捉到的弯针线和针线;和控制装置,用于在缝制即将结束前,使上述弯针处于进入状态下,让上述弯针线吊钩作进退动作并捕捉上述弯针线,此种状态下,进行至少一针的缝制后,使上述切线钩部作进退动作,在上述第一、第二钩部上捕捉并切断弯针线和针线,以此防止绽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还包括使上述弯针线吊钩作进退动作的驱动机构和移动引导上述弯针线吊钩的导向部件,其中上述驱动机构与上述导向部件一起配置在上述针落下的位置的右后侧的缝纫台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其中由上述弯针线吊钩保持的上述弯针线的保持位置设定在比上述切线钩部的进退动作路径更下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其中上述切线钩部的进退动作路径沿着上述弯针的进退动作路径的上方位置设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线的绽线防止装置,其中上述弯针线吊钩的进退动作路径被设定成从右后方向左前方倾斜地、与该弯针的进退动作路径交叉在上述弯针的进入端附近。
6.一种防止在缝线的缝制末尾部分发生绽线的方法,该缝线通过从针落下的位置的右侧向左侧进入的弯针,穿过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后侧形成的针线的线环,将该弯针保持的弯针线与上述针线缠绕而形成,其中上述方法在包括以下部件的缝纫机上实施弯针线吊钩,从上述针落下的位置的右后侧向左前方向作进退动作,并在其前端有保持钩部;切线钩部,从上述针落下的位置的右侧向左方向作进退动作,且分别在其前端有第一钩部及在其中途有第二钩部;和切线刀,在该切线钩部退回时,在上述第二钩部及第一钩部上依次滑动接触,上述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缝制即将结束前,使上述弯针处于进入状态,使上述弯针线吊钩作进退动作,由上述保持钩部捕捉上述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并保持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后侧的第1步骤,通过该第1步骤维持弯针线的保持状态并进行至少一针的缝制的第2步骤,和在该第2步骤中进行缝制后,使上述切线钩部作进退动作,在上述第一、第二钩部上捕捉弯针线及针线,并使弯针线和针线与上述切线刀滑动接触并切断的第3步骤。
全文摘要
本发明形成如下构成配置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右后侧,向左前方进入时,在弯针(1)的进入端附近捕捉弯针线的弯针线吊钩(4),还配置有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右侧,与弯针(1)在大致相同方向上作进退动作的切线钩部(3)。缝制末尾时,使弯针(1)处于进入状态,并使弯针线吊钩(4)作进退动作,捕捉向弯针(1)的后侧延伸的弯针线(7),并事先保持在针落下的位置的后侧。在此状态下,进行一针的缝制后,使切线钩部(3)作进退动作,通过前端的第一钩部(31)捕捉向弯针(1)后侧延伸的弯针线(7),通过中间的第二钩部(32)捕捉针线(6a、6b)及由在弯针线吊钩(4)上所保持的弯针线(7),并将这些线与切线刀(30)滑动接触,一并切断。
文档编号D05B61/00GK1847503SQ20061007269
公开日2006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14日
发明者田中良幸, 横山隆一, 保泽纪 申请人: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